|
|
三元理論認為:“疾病萬千,不離三元。何謂三元?毒鬱虛”。
三元醫學理論認識疾病,認為世界的萬千疾病的病因、病機、辯證、治療,不離三個字:“毒鬱虛”。
毒就是有熱了,上火了,血熱了,濕熱,傷風、傷寒了。有菌性炎癥、無菌性炎癥,造成身體的腫脹、滲出、疼痛和器官損害壞死變性的改變。
鬱就是身體的各種不流行、不通暢、即鬱滯不通。包括氣、血、痰、濕、食、水在體內造成的不暢或堵塞。氣滯則脹,血滯則青或疼痛,痰阻則難咯或出現神志病變,濕盛則沉重,食積則不消,或大便艱。水停則脹如腹水。
虛就是不足,即氣血陰陽的不足。氣虛無力,血虛則無華色,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世界的萬千疾病 ,有毒了,不通了,虛弱不足了,除此三者,沒有別的病。無毒無虛腑髒經絡通暢,則無病。這就是武學文中醫主任醫師的“三元醫學理論”。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和自然有着密切的關係。這就是醫學的整體觀念,治病時辨證論治,要分清毒鬱虛,提綱挈領地認識疾病。整個自然界是一元,一元産生陰陽二氣(即自然界相互對立又依存着的兩種屬性,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從陰陽的二元論到毒鬱虛的三元論,纔更適合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三元論能統領疾病的各種辨證方法(陰陽辨證、髒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八綱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任何以一種辨證方法和其它辨證方法割裂開來,或者以一種經典理論(如六經辨證)來限製和阻止其它醫學理論的發展,都是非常錯誤和不得人心的。
三元醫學理論的毒鬱虛之間,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證關係。也不能把毒鬱虛完全割裂開來。即毒中有鬱有虛,鬱中也有毒有虛,虛中也可以有毒有鬱。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三中有一,或者三中有二,才能完整係統的認識疾病。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診療特點的醫學體係。是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科學之林的傳統學科。它的發生與發展,除取决於實踐參驗外,還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寶命全形以貴生的係統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等關係至為密切。中醫理論的探索方法與解釋依據的獨特性,也藴蓄了她的特色,逐漸形成一批原創性的醫學發現和醫學發明,如藏象五係統、分形經絡、‘信息-能量-物質’三元氣、現代數理陰陽(分形)、針灸、氣功、新中醫哲學觀等理論和醫療技術,並不斷比益增附,直到現在還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中醫學是一條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是歷史的延續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中醫學在歷史上為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許多國傢中開始受到關註。 |
|
中醫的定義:媒體性屬性抽象醫學。 自《黃帝內經》的誕生,做為中醫的起源有兩千三百年的歷史了,但中醫始終沒有定義,著名中醫藥研究專傢魏新華給中醫下了定義。兩千三百年的歷史中不知有多少億的中醫人士,但卻沒有人能有這種哲學的理論概括能力。而中醫本身又被稱為是哲學醫學,可見這其中有太多名不符實的不協調。 |
|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阔、歷史悠久的國傢。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生存的需要,醫療活動就隨之而産生。由於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采取的生産方式也不同,因此引發出多種形式的醫療活動。《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的《素問•異法方宜論》寫道:砭石從東方來,毒藥從西方來,灸焫(ruò) 從北方來,九針從南方來,導引按蹻從中央出。說明古代流傳下來的醫療方法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經驗匯集。中華民族所聚集生長的地理空間跨度廣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産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類型。古代除以農業社會文化為主外,尚有草原遊牧文化、森林狩獵文化、河海漁業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創造出不同的醫療技術,運用不同的藥物資源,導致中醫學的民族和地區差異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這是中醫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多樣化理論學說的原因。就其學術層面而言,也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科學技術乃至經濟發展,都有密切的聯繫。中華民族久遠的歷史也是鑄就傳統醫學豐富多彩的原因之一。在中國,遠在百萬年前已有人類生存,他們在生産和生活中,須同疾病和傷痛進行鬥爭,從而産生了醫療救助實踐。火的使用,使人類得以熟食,驅寒保暖,同時有一定的防濕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藉助溫熱作用的治療得以施行。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們就用砭石作為治療工具。現存古書《山海經》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記載,箴石就是砭石。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中國第一枚新石器時代的砭石,之後又在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於醫療的骨針、竹針,以及銅器和鐵器時代的銅針、鐵針、金針、銀針,說明針灸技術發展到現在使用鋼針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說明藥物的發現,是與原始人的植物採集及其農業生産密切相關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過着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釀酒就開始了,竜山文化時期已有專門的酒器,在殷商文化中則發現更多的酒器。酒的一大用途就是用以治病。《漢書》以酒為“百藥之長”。上述事實都表明,中醫源自於先民生存和生産勞動的需要,在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中生産、生活的需要决定和孕育了中醫學的發生與發展。
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著名醫傢,出現了許多名著和重要學派。3 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10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醫學已經分科,《周禮•天官》把醫學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四科;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客觀的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王室已建立了一整套醫務人員分級和醫事考核制度,《周禮•天官》記載:“醫師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藥工)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春秋戰國時代,涌現許多著名醫傢,如醫和、醫緩、長桑君、扁鵲、文摯等。《內經》等經典著作面世,是中醫學理論的第一次總結。秦漢時代,已經使用木製塗漆的人體模型展示人體經絡,這是世界最早的醫學模型。臨床醫學方面,東漢張仲景在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簡稱《傷寒論》)一書中,專門論述了外感熱病以及其他多種雜病的辨證施治方法,為後世的臨床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外科學也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已經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酒服“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其中的胃腸吻合術是華佗所擅長的。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初的名醫淳於意(又稱倉公)曾創造性地將所診患者的姓名、裏籍、職業、病狀、診斷及方藥一一記載,謂之“診籍”,是現知最早的臨床病案,其中包括治療失敗的記錄和死亡病例。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脈診取得了突出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在前代著作《內經》、《難經》“獨取寸口”診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使之規範化,並歸納了二十四種脈象,提出脈、證、治並重的理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和專科化已漸趨成熟。針灸專著有西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煉丹和方書的代表著作有西晉葛洪的《抱樸子》和《肘後備急方》,製藥方面有南北朝(一說唐代)雷斆的《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南北朝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病因病理專著有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兒科專著有隋唐之間的《顱囟經》,唐代蘇敬等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唐代還有孟詵的食療專著《食療本草》、藺道人的傷科專著《理傷續斷秘方》、昝殷的産科專著《經效産寶》等。此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綜合性醫書。從晉代開始,已經出現由國傢主管的醫學教育,南北朝的劉宋時代曾有政府設立的醫科學校。隋代正式設立太醫署,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立醫學教育機構。宋金元時期,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傢對醫學和醫學教育的重視,宋政府創設校正醫書局,集中了當時的一批著名醫傢,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收集、整理、考證、校勘,出版了一批重要醫籍,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宋代除有皇傢的御藥院外,還設立官辦藥局太醫局賣藥所與和劑局等,推廣以成藥為主的“局方”。宋代由太醫局負責醫學教育,各府、州、縣設立相應的醫科學校;太醫局初設九科,後擴為十三科。在針灸教學法方面也有了重大改革,北宋時王惟一於天聖四年(1026)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次年又主持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在針灸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唐朝曾把一些寺廟闢作癘人坊,對麻風病人進行隔離治療,這相當於現代的傳染病院。宋代已經有各種類型的醫院、療養院,有專供宮廷中患者療養的保壽粹和館,供四方賓旅患者療養的養濟院,收容治療貧睏患者的安濟坊等。元代還有稱為回回藥物院的阿拉伯式醫院。明代中葉的隆慶二年(1568)之前,北京已經有醫學家創立的世界上最早的學術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該會由新安醫學家徐春圃創立,有明確的會款、會規,除開展學術交流外還曾組織編撰百捲的《古今醫統大全》。中醫學最早的學術期刊《吳醫匯講》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創刊,由江蘇溫病學家唐大烈主編。該刊發行近10年,每年一捲,有理論、專題、驗方、考據、書評等欄目。這些學術團體和期刊的出現促進了中醫的學術交流,表明中醫這門學科在古代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體係。
在中醫學的創新和繼承中,學派蜂起,競相爭鳴,貫穿於理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先秦時期,中醫學按主旨和發生曾有“三世醫學”,即先後有用針、用藥和重切脈的《黃帝針經》、《神農本草》和《素女脈訣》三個派別。漢代,針灸和切脈合而為一傢稱為醫經學派,重用藥物和方劑者發展為經方學派。《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傢、經方十一傢。醫經學派後來僅存《內經》一書,後世圍繞此書的詮釋發揮形成重視理論的一派。經方學派旨在對經驗方的整理和運用,在魏晉隋唐乃至宋代以後,各朝代都有大量的方書傳世。對《傷寒論》的研究,自宋代起涌現出一大批致力於傷寒學術研究的醫學家,他們傳承發揮而成為傷寒學派。金元時代的一些醫學家們,敢於突破經典的定論圍繞個人的專長闡發理論,並自立門戶,其中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傢”,劉河間創主火論,張子和重攻邪,李東垣重補脾,朱丹溪倡滋陰。金元四大傢等因地域和師承又可分為兩大派。劉河間及其繼承者張從正、朱丹溪等人,因劉河間係河北河間人,故其學派後世稱為河間學派。李東垣師從河北易水人張元素,又有張元素門人王好古、李東垣弟子羅天益等人,皆重視髒腑用藥和補益脾胃,這一派人因其發源地而被稱為易水學派。明至清代,溫病的研究達到了成熟階段,其中一批影響較大的醫學家,如著《溫熱論》的葉天士、著《溫病條辨》的吳鞠通、著《溫熱經緯》的王士雄等,被稱為溫病學派。從明代開始,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後,中國傳統醫學和傳入的西方醫學,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産生了中西醫匯通學派,涌現出一批著名醫學家,如唐容川、惲鐵樵、張錫純、張山雷等人。他們主張“中西醫匯通”和“衷中參西”等,該派興學校,創辦醫學刊物,傳播中西醫學思想,曾領風騷數十年,並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行者。歷史上各中醫學派,總是在繼承基礎上不斷創新而發展起來的,各學派此伏彼起,連綿不斷,各派中又有不同的支派。例如對於《傷寒論》原創問題的研究方面,有錯簡重訂派和維護舊論派;河間學派在新安江流域又演為新安學派;易水學派中有由“溫補四傢”的薛己、趙養葵、李中梓、張景嶽等人組成的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又有吳又可、戴天章、餘師愚等人的瘟疫派,葉天士、吳鞠通的溫熱派和薛雪、王孟英的濕熱派等。各學派間經常爭鳴,如傷寒與溫病學說之爭,河間與易水學派之爭,丹溪之學與“局方”之爭等,促進了學術的進展、學派發展,由學派發展為新學科,新學科奠定以後又不斷勃發出新的學派。如此學派和學科的相互演進,形成了中醫學體係繼往開來的發展過程。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開創(上個世紀90年代)。 |
|
中醫學獨特理論體係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它的研究對象。中醫學以維護人體健康長壽、預防疾病、調節心身為研究對象。醫者即是“治病之工”,“上工治未病”,同時還要指導調養心性,寶命全形。正如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所說:“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由此目標而確立的醫學行為即是“醫乃仁術”。中國歷代醫生非常重視醫德修養,中醫醫德要求醫生濟世施術、恆德慎醫和謙虛善學等,古代醫傢多以德藝雙馨而立身。從戰國時扁鵲行醫的“隨俗為變”,漢代蘇耽的橘井濟民,唐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數千年來延綿承續,不斷發揚光大,成為良好的醫德傳統。
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完整而係統的醫學體係。這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對人體、自然、心理等進行長期思索和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其內在特質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和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匯在一起,這是與西醫學的本質區別。中醫學理論體係有以下幾個特點:整體觀、辯證觀、現代相似分形觀 三大中醫哲學觀
有機論人體觀 中醫學的有機論人體觀是中國古代有機論自然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特點是着重事物的整體性和聯繫性、動態性和自發性等,研究事物內部和事物間的協調和協同,認為天地和人等自然界萬物之間有着復雜的內在聯繫。有機論人體觀包括整體觀、恆動觀和陰陽穩態觀等。①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和自然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醫學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或“人與天地相參”。這是中國傳統哲學“天人相應觀”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其中有統一性、完整性、聯繫性和係統性的藴義。人體的整體觀指人體的形體結構是統一的整體,其髒腑、肢體乃至五官九竅間密切聯繫,互相協調,共同組成了有機的整體。就其基本物質而言,精、氣、血、津液構成髒腑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並運行於全身。就其機能活動而言,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統一的,中醫學稱之為神形合一。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指人體健康和疾病,與天文(太陽、月亮和星體)、地理(地勢、幹濕)、季節、氣象乃至社會環境之間都有一定的關係。人體的各種結構互相聯繫,並有不同的層次,構成一個係統的人體。②恆動觀,以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審視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生命現象和醫學問題。《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也是生命的根本規律。從陰陽理論中陰陽間的對立、轉化、資生、製約關係,五行理論中木、火、土、金、水之間的相生、相剋,到髒腑氣機理論中的升、降、出、入關係,都貫穿着恆動觀念,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以《周易》、《老子》為先源的中國傳統哲學,對“易”和“變”的恆動,有精闢的論述,並影響着整個民族的思維方式。③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正常和失常的陰陽穩態觀認為,人與自然界都以氣為本,氣的一分為二即陰陽,陰陽二氣的運動形成世界萬物,陰平陽秘的穩態是為健康,否則是病態,即“一陰一陽是為道,偏陰偏陽謂之疾”。有機論人體觀還重視人體時間結構。在中華民族傳統思維中,時間和歷史觀念強於空間觀念。人體的生命過程是由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組成的,時間結構由生命活動過程、節律和周期等組成;空間結構指的是形體、器官、骨骼、肌肉等。中醫學在對人體生命研究中,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知識以體現對空間結構的瞭解,並成為發展醫學的基礎,但對人體時間結構的研究則至為深入,並提出了關於陰陽終始、四時氣化、髒氣法時、病遇節發等有關理論,同時還提出了“因天時而調血氣”等一係列養生和治療原則。
理論的獨創性 在中醫學理論體係中,有很多與西醫學相同或相近的知識,這表明人類在與疾病的鬥爭中,有共同的智慧。但是,中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創造出針灸、中藥、方劑以及氣功等醫療保健方法,有獨特的醫學發現,如發現了人體經絡現象、人體器官的功能和自然節律相應的髒氣法時現象、人體的整體結構完整地表現在局部的生命全息現象,以及對諸多證的認識,如陰虛證、陽虛證、氣滯證、血瘀證等和各種舌象、脈象的診斷意義等。又因研究對象、視角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醫學創立了很多異於西醫學的理論和學說,包括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學說、五運六氣學說等。除中藥和方劑的運用外,尚有以針灸療法為代表的多種醫療手段和技術,是翹卓於世的醫學發明。這些理論創造和醫學發明,構成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直至目前仍實踐於臨床,並遠傳國外。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的操作體係,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大方面,即分析、辨別疾病的證候而確立治療原則和方法。在中國古代的邏輯學方法中,其辨證邏輯遠較形式邏輯發達,臨床醫生由於重視對具體病情的分析而發展了辨證。另一方面由於恆動觀念和對人體時間結構的重視,中醫臨床既有“病”的概念,又更重視“證”,因為“證”是某一階段的病理功能狀態。對“證”的重視,進而發展了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從證和病着眼,既包含對病的分析,又強調因時而異的證的特徵;既重視疾病的“本”,又考慮病證的“標”;因於整體觀念,在診治疾病分析病證時,還要考慮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處方用藥,即“三因製宜”。把理、法、方、藥融匯運用,有時在深入把握辨證的前提下,論治時又可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辨證論治的靈活運用,堪為一門藝術,其中包含着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代科學哲學在醫學中的獨特運用。
相似觀(分形觀)取象比類,象數的相似哲學(鄧宇等)。 |
|
中醫學包括基礎理論、臨床診治、預防養生三大部分,這三部分構成了中醫學完整的理論體係。
基礎理論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是臨床醫療和保健防病的指導思想。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藏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學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活動同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平衡失調和破壞,則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強調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中醫學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髒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也用以指導髒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和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指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等五個運季的氣候循環。六氣則指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對於運氣學說,歷代醫傢都有着不同的觀點。有人肯定運氣學說提出的規律和推演格局,也有人持否定態度。
藏象學說,主要研究五髒(心、肝、脾、肺、腎,包括心包時稱六髒)、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五髒屬陰,主要功能是藏精氣;六腑屬陽,以消化、腐熟水𠔌,傳導排泄糟粕為主要功能。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的功能活動之間,還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關係。藏象概念還包括體內精、神、氣、血、津液等,這些既是髒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髒腑功能活動的産物。髒腑功能正常,這些生命要素也就充足旺盛;若其因病而損傷,則髒腑的功能也會失常。
經絡學說與藏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與之相連的絡脈,分別聯繫不同髒腑,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在病理情況下,經絡係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還可用針灸、推拿等方法調整經絡氣血運行,以治療髒腑軀體疾病。
病因學說主要研究有關疾病發生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治病首先要辨明病因,也衹有明確病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以及體內各髒腑間的功能協調。疾病的發生發展,其根本原因在於上述統一協調關係的失常,也就是正氣和邪氣交爭過程的表現。正氣是機體防禦致病因素侵襲、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能力,邪氣是可以造成疾病發生發展的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和飲食勞倦等,它們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正邪相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决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病程演變的基本機製。在臨床上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由於中醫多是通過疾病的證候表現推斷病因,故又有“審證求因”之說。
臨床診治 中醫學的主要診治原則是辨證論治,在辨證的基礎上製定治療方針,並進而選擇具體的藥物或非藥物療法。但辨證之前必須深入瞭解病情,這就要依靠診法。
診法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簡稱“四診”。為達到辨證準確,強調四診合參,全面診察,綜合分析。問診,意在瞭解癥狀、掌握病程、探尋病因,是掌握動態情況的主要途徑。切診中的脈診則最具中醫特色,有時對判斷病情和指導治療起决定性作用。
辨證是臨床診治的核心部分。通過四診取得臨床資料後就要認真分析判斷,辨別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階段、邪正盛衰以及發病機製變化。這樣得出的綜合性結論便是“證”,是進一步决定治療方針和對策的主要依據。中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已總結出八綱辨證、髒腑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其中有的具有普遍意義,有的主要是針對特定類型的疾病。掌握這些方法進行正確辨證,才能製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取得預期的療效。
治則治法指治療原則和在其指導下的具體治療方法。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的基本法則,許多其他法則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上。根據對“證”的正確判斷,對相同的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對不同疾病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便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法則。而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來調整陰陽,扶正祛邪,是最常用的方法,稱正治。中醫學強調鑒別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分析病證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乃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法則。中醫學還重視個體差異以及時令地域對疾病的影響,於是又有“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的法則。
在具體治法方面,中醫學有着更為豐富的內容。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是基本治法。八法不僅概括了藥物方劑的主要功能,對針灸、推拿等非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藥物以天然藥(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的藥用部分)為主。各種藥物中,以草藥最多,所以古代藥學著作都被稱為“本草”。漢代時的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歷代藥物數量不斷增加,1997年出版的《中華本草》記載,現有中藥達12 807種。中藥的藥物知識來自臨床實踐,具體應用的效果也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長期用藥實踐已總結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歸經、等藥物理論,用以指導臨床用藥。
臨床藥物治療的主要形式是方劑,就是根據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則,將相關藥物綜合成方,用以加強藥效便於臨床應用。
針灸包括針和灸兩部分。針主要是針刺人體經絡腧穴,灸是以燃燒艾絨熏灼腧穴部位的皮膚或病患部位,目的都是治病保健。其作用主要是疏通經絡髒腑氣血運行,調和陰陽,扶正祛邪,消除疾病以達到恢復正常的功能狀態。針灸治療也遵循辨證論治法則,根據疾病與髒腑、經絡的關係,以及疾病的寒熱、虛實、陰陽、氣血等不同證候,選取穴位,以不同的補瀉方法,或針或灸,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推拿又稱按摩,是用特定的手法在人體的體表進行按壓推摩,用以疏通經絡,流暢氣血,調整髒腑功能和滑利關節,從而消除疾病,保健強身。推拿的理論,也是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腑經絡為基礎,常用推拿部位即經絡腧穴。除醫生根據病情操作外,常人也可以自我按摩作為保健養生之法。
預防養生 中醫學推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內經》早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歷代對疾病預防有很多措施和經驗,包括鍛煉體質、講求衛生、預防免疫等內容。五禽戲、太極拳、針灸導引按摩以及人痘接種術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養生又稱“攝生”,旨在通過自身的調攝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身心健康的目的。中醫養生由整體觀出發,講求人體與環境的和諧與寶命全形,重視身心的交互影響,強調對時令地域的順應,而且特別註意生活調理和體質鍛煉,以扶助自身正氣。養生的具體方法,大致包括養護精神、調節飲食、起居有常、勞逸結合、藥物調養、針灸調理、氣功按摩和醫療體育(如五禽戲、太極拳、武術)等內容。
氣功淵於古代“導引術”,是一種自我鍛煉的方法,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氣功強調身心息並調,精氣神並練,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平衡陰陽、調養元氣的作用。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也是中醫的源頭。翻開所有能流傳千古的醫書,從《黃帝內經》、《傷寒論》到《千金要方》等等,無不閃爍着易理的光輝。易醫治療也是易經與中醫結合的一種獨特療法。 |
|
概念的革命:
氣="信息,能量,物質"流,三元-多元論
氣是流動着的"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1996年,鄧宇等)
是"信息,能量,物質"三元、多元混合流統一體.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經絡解剖結構,粗糙,非管,不平滑,細胞充填的"自身調節-體液-神經調節"的"細胞群(細胞社會學)"經絡.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陰陽的現代定義;陰陽分形集,陰陽分形維數,陰陽五行分形集(鄧宇等)
五行概念現代化科學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數維數
藏象分形五係統
心係統,肝係統,脾係統,肺係統,腎係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第三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第二中醫哲學觀--辯證觀
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中醫分形集
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維數 |
|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 (出錯)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85年,法國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 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註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係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綫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位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𠔌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道了循經感傳現象。 |
|
1996年,鄧宇等:氣是“‘信息-能量-物質’統一體”。既是“‘物質-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體”統一物。“‘信息、能量、物質’混合統一體”,物質、能量、信息’混合統一體”中醫氣的本質。氣的三元-多元論
李德新:氣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說 ——二元論
1962年,危北海:,‘氣的兩義說’。
羅石標:在六十年代初期‘氣的功能說’(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氣的物質說’1959年?。
氣是統一場說
黃坤儀等:人體氣場說
李梢等:氣與熵流說
吳邦惠:氣的序參量說 |
|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play中醫
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志。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志,1995,6期。陰陽定義偏嚮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2:59-61.
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1999年,鄧宇 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1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7期。
2005年,趙緻鏞,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
2007年,孟凱韜,陰陽五行數學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期。
1998年,陰陽的哲學和邏輯學現代定義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係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
|
(引子: 序幕 1994年,肖烈鋼.
革命
藏象五係統:心係統,肝係統,肺係統,脾係統,腎係統。分形藏象五係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係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9年09期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志,1999。
拓展
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係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 |
|
中醫學在各個歷史時期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國傢和民族的學術成就。早在秦漢時期,漢族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藥材。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各民族那裏學會種植諸如鬍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藥物的植物。聞名世界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亞洲等一些民族的醫藥經驗。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的民族藥物就更多了。各個國傢醫學在臨床技術上、理論上也是相互滲透的,中醫眼科的金針撥白內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傳入的,經過吸收豐富以後,賡續創新,燦然豐富,延傳至今,已經成為中醫眼科的一項絶技。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都對醫學做出了貢獻,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蒙古族的醫學傑作。正是民族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國各民族醫學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學術交流是雙嚮的。在中國近鄰之中,中醫學傳入越南、朝鮮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經陸上絲綢之路,中醫學在中世紀便已遠傳西亞和歐洲。阿維森納的《醫典》是當時西方醫學的經典著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國脈診的內容。《本草綱目》在17世紀就曾被翻譯成多國文字。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針灸更為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承認其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以推廣,並製定了統一規範的經穴標準。綜上所述,中醫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係,其精深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對異域文化的擇優吸收和不斷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幾大傳統醫學中,中醫學至今仍顯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重視繼承發揚中醫藥學文化遺産,1982年將發展傳統醫藥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後成立專司傳統醫學管理的政府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就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醫院、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1978年,中醫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並實施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製,近年來在一些中醫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還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中醫藥學術著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對醫史、古籍文獻的發掘、整理方面,以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中藥和臨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中醫藥科學研究,主要是從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規律,提高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療效。一方面要對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和實踐進行係統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獲得創新和突破。目前,它已從古代散在的、自發的研究,發展為設有衆多專門研究機構,集中大批科研人員,采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科研體係。當代中醫藥科學研究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以中醫藥學體係為對象,例如臨床研究以探討辨證論治規律為主,從理、法、方、藥的不同層面或單獨、或綜合地進行;藥物研究則着重於藥性、功效、機理、炮製、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深化、中醫現代化研究、中西醫結合三種類型。三是采用多學科、多途徑的方法,既用傳統研究方法,也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動物模型及實驗方法、細胞學方法、病理學方法、免疫學方法、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超微結構及影像學技術、文獻學方法、邏輯學方法、數理統計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方法以及科學抽象和建立假說方法等。四是新興的中醫藥學科相繼萌生,如中醫實驗動物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護理學、中醫康復醫學、中醫急癥學、中藥藥理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腦病學以及中醫藥管理學等。
50年來,在醫史文獻、基礎理論、臨床、中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磨製石針,為確定砭石起源時代提供了有力證據;以後,又相繼在河南鄭州和新鄭、山東日照、江蘇徐州高皇廟等地出土6枚砭石,驗證了《漢書•藝文志》等書中關於砭石的記載。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青銅針。骨針和竹針的發現也屢見不鮮。1978年河北滿城漢墓還曾出土了九針。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早於《黃帝內經》的古醫書——《脈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這些都為中醫理論的起源、經絡學說的演變提供了新認識。在文獻研究方面,40年來完成1萬餘種中醫文獻編目整理,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並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針灸大成》等名著進行校勘評註,大型醫史專著《中國醫學通史》的撰著也已經完成。在基礎理論方面,藏象學說與“證”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重點,50年代以來從對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心氣虛、肺氣虛、肝鬱癥、瘀血癥等證發生機理和證候特徵的研究,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實驗資料。60年代開始了治則治法研究,在對活血化瘀、通裏攻下、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僅通過實驗闡明了機理,還把理論用於臨床,擴大了治療適應癥。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經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了感傳規律。1958年發現針刺麻醉,針刺用於抗休剋、抗炎癥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從神經和內分泌等方面探索針刺鎮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舌診和脈診研究方面,除進行機理探討外,還研製了多種舌象儀、脈診儀等,嚮定量化、客觀化發展。辨證分型的方法較普遍地應用於臨床。1991年中國國傢技術監督局頒布了《經穴部位》的國傢標準,這一規範,使針灸學的學習、研究、臨床使用有了依據。1994年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7年國傢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國傢標準。在臨床治療方面,中醫藥治療急重癥和難治病的能力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如用中藥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根據“動靜結合”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藥治療某些骨折,使骨折愈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以通裏攻下方法治療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和異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術率,降低了復發率;並可以調整過度的炎癥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治療急腹癥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徵。在中藥和方劑研究方面,從藥物資源調查到炮製、製劑、藥理、藥化等全面展開。1997年出版了載藥12 807種的中藥學巨著《中華本草》。在製劑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傳統劑型外,新發展了膠囊劑、口服液劑、袋泡劑、氣霧劑、註射劑、含服劑、藥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中藥新藥的開發研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從1985年至1996年間,獲得國傢批準生産的中藥新藥近800種,如青蒿素、白血寧、醒腦靜、消痔靈等,為中醫藥走嚮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藥、針灸和氣功現已遠傳海外120多個國傢和地區,日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學既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寶庫,又是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以其特質和活力不斷發展的醫學體係,它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1996年,有了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如分形經絡,三元氣,數理陰陽,分形藏象五係統,中醫三個哲學觀,中醫分形集等。 |
|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的理論都是指導醫生處方用藥的一種說法,可是這些說法的産生要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社會環境,其它相關學科對本學科的影響以及從事學科的學者的智力等等。這些因素的不同將會導致這些說法的差別。
西醫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人類大工業革命時期,也就是第二次浪潮。這個時期人類科學發展的主導趨勢是縱嚮的,從哲學思維方式的角度對其特點的描述就是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之所以然的道理。這個時期科學界分科越來越細、越來越深入微觀,這樣人類研究事物、解决問題的角度就是分散開來,一個一個地去單獨解决。
中醫誕生於二千三百多年前,那時是小農經濟,手工作仿的時期,人類研究客觀事物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很多都衹能通過對宏觀現象的觀察,積纍經驗和推測。所以,采用現象與現象的比較就是主要的思維手段。這時的思維方式是橫嚮的,就是用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來把握規律,這種橫嚮的思維就出現了人類解决問題的角度是從綜合判斷入手的,所以中醫的第一部著作《內經》裏就提出了一些大的原則性的理論。比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陰陽互根,強調人體和世界萬物的總的規律都是一致的,都是陰陽互根互變的關係。這些大的原則性的理論在中醫臨床的過程中就迫切地需要將其更加深入,具體到了漢代就出現張仲景寫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第一次將內經這些原則性的理論在臨床上係統化。張仲景這一次歸納的這個中醫係統化的理論是從事物發展的階段性的橫斷面角度去綜合歸納的,不同的階段性的橫斷面有着不同的綜合特點。采用不同的針對性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處方,不同的用藥,實際上幾千年以來衹有張仲景創造過一個較為係統的中醫學科的體係框架,後人把這個框架稱作辨證論治理論,後來的一些醫學理論傢衹是去進一步豐富了這些框架。 1956 年新中國開始成立中醫高等教育,編寫了中醫教材,這時,依然是沿用張仲景的體係框架,衹是為了使現代人更易於接受,在編排上和文字表達上做了技術性處理。這裏值得指出的是,在 1956 年之前,無論是張仲景創造辨證論治的這個體係框架,還是後來的醫傢對這個框架的豐富都沒有排斥辨證論治以外的中醫中藥的方法,比如:專方專藥。而 1956 年這次就犯了一個錯誤,它過高地尊崇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將中醫變成了辨證論治理論一統天下的清一色局面,為什麽呢?因為這時中醫界的智力還不能夠將辨證論治和專方專藥等中醫的內容全部涵蓋,而提出一個更高層面的新理論。
想要號稱高等教育,就必須不能出現理論的矛盾性,又不能創造涵蓋全部的新理論,就衹有單選辨證論治,而將其它排斥掉。可 1956 年的這個作法,它有兩點是不能嚮祖宗和後人交待的:一是不符合二千三百年的中醫歷史;二是排斥掉確有臨床實際價值的醫學內容去假充一個完整的體係,假充學者這是很虛偽的作法。事實就是事實,怎麽可以由於這種虛偽的需要而去抹殺事實,睜着眼說假話呢。
的確,中醫學需要一個能夠涵蓋全部內容的理論,辨證論治不能擔當重任,所以,它必然地就衹能是中醫體係的一個方面軍,它衹是一個部分。那麽辨證論治就需要將董事長的位置讓出來,去當一個部門經理。那麽,能涵蓋中醫全部的新理論是什麽呢?就是集中程度體係。
天人合一也好,陰陽互根也好,這些認識解决問題的大法,都是從綜合集中的角度去解决問題的。但是,這些大法必須有一個客觀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體係去對其實施。這裏就出現了兩個點:一是這個理論體係在理論上對這些大法所體現的綜合集中的思想體現得越充分,這個理論就越完整;二是它在實際運用中越是切合實際,越具體,它也就越準確。辨證論治理論作為事物階段性橫斷面的綜合集中,它對這些大法的體現明顯地不充分,因為明顯地不包括縱嚮的綜合集中,也不包括專方專藥等其它內容。
集中程度是一個變化的概念,你從綜合集中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問題,在這過程中你所體現的以上兩點越充分你就越完整、越成熟。
當然這裏還有兩點需要指出:一是實際價值。任何一個學科在它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花架子的內容,尤其是中醫這門學科本身就有着陳舊而復雜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少神叨叨的,缺乏實際價值的內容。比如:鬍萬林有一個徒弟說在中醫界衹有鬍萬林纔可以談陰陽,因為他有預測天氣的特異功能,他可以根據天氣的陰陽變化去處方用藥。我就問他,在中醫的理、法、方、藥這幾個環節中,根據天氣處方用藥,在臨床效果中所起到的實際效果是百分之多少?是百分之一呢,還是百分之零點一呢?即使他有這種特異功能,把這微不足道的作用去盲目地給以神化,這有什麽價值呢?這時他羞愧了,我們的一些電視劇等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去津津樂道地贊美那些神秘的做法。無論是民間,還是中醫界也都有不少人特別對這些缺乏實際價值的神叨叨的假神秘特別有興趣。我在以往的書裏就說過中醫的千古傳訛,至今認為中醫衹憑號脈就可以診病依然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些都是中醫這門學科容易出現的糟粕。集中程度體係並不是要把這些糟粕都包含得那麽全面,是糟粕、是虛假就應該排除。第二點是,有一些現象,它的價值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給以準確地判斷,所以也很難說我們是否對糟粕的問題就認識得那麽準確,也許我們的後人會對這些內容理解得比我們更準確些。 |
|
健康的科學含義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力處於良好狀態。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輓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着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着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絶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復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目前,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中醫作為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的一門科學,假如要以源自西醫這種源自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東西的標準來要求中醫,並以此作為中醫現代化的標準,無疑是一條錯誤的道路。2、堅决辨證施治,一切辯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 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 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决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五篇網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詢: 1、《何足道先生書:就“八老上書”緻朱鎔基總理》 2、《鄧鐵濤再談辨證論治》 3、《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之路》 4、《是什麽因素阻礙了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5、《現代中醫學主張》。五個方向的倡導者:中醫現代化曾經是衛生部努力倡導的方向,容納了當今衆多院士;中西醫結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濟院士;復古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賈謙等;堅持辨證施治的學院中醫最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鄧鐵濤;現代中醫學代表人物是聶文濤,鄧宇等。1992年4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召開“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大會上曾邦哲(曾傑)提出了中西醫學匯通走嚮係統醫學與係統藥物學(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y)的道路,同時將中醫藥經典作為傳統醫藥加以保存,一方面提供了中西醫學匯通的醫學現代化資源,另一方面使傳統醫藥發揮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用途,也就是說傳統的中醫藥以地道的傳統醫學存在,現代的中西結合醫學則必須徹底走嚮現代化。
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嚮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成為全世界關註中醫學的依據。 |
|
三元理論認為:“疾病萬千,不離三元。何謂三元?毒鬱虛”。
三元醫學理論認識疾病,認為世界的萬千疾病的病因、病機、辯證、治療,不離三個字:“毒鬱虛”。
毒就是有熱了,上火了,血熱了,濕熱,傷風、傷寒了。有菌性炎癥、無菌性炎癥,造成身體的腫脹、滲出、疼痛和器官損害壞死變性的改變。
鬱就是身體的各種不流行、不通暢、即鬱滯不通。包括氣、血、痰、脂、濕、食、水在體內造成的不暢或堵塞。氣滯則脹,血滯則青或疼痛,痰阻則難咯或出現神志病變,脂質高引起的肥胖和血管改變,濕盛則沉重,食積則不消,或大便艱。 |
|
書 名: 中醫學
作 者:潘年鬆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7-1
ISBN: 9787117120456
開本: 16開
定價: 39.00元 |
|
《中醫學(第4版)》講述了:《中醫學》的原因,目的是讓人類在層出不窮的疾病及患者面前多一點應對辦法,以便“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患者(特魯多醫生語)。所以,在本次修訂過程中,部分保持了第3版《中醫學》的體例,貫徹了“培養農村、基層、社區助理職業醫師(西醫)”的教材定位,在內容上以公認的成熟的知識為主,充分考慮了以西醫知識和技能學習為主為先的醫學生的可接受性,以及中醫專傢巨匠的認同感。 |
|
《中醫學》 《中醫學》 綜合性醫書。江蘇新醫學院編。分上、中、下篇。上篇為中醫基礎,分述陰陽、髒腑經絡、病因、診法、辨證、治法、藥物及方劑;中篇為中醫臨床,介紹內科、兒科、婦科、外科、傷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下篇針灸和新醫療法,包括經絡腧穴、刺灸、新醫療法、常見疾病治療、針刺麻醉等。末附藥物、方劑、中醫病名索引。全書臨床部分采用現代醫學病名結合中醫傳統理論和辨證論治,治法包括驗方、草藥,內容比較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和祖國醫學遺産的發掘進展情況,1972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
|
中醫學
綜合性醫書。?江蘇新醫學院編。全書共18章,分上、中、下3篇。上篇為中醫基礎,介紹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診法、治法及常用中藥、方劑等;中篇為中醫臨床,包括內、兒、婦、外、傷、五官等各科,病種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多采用西醫學病名,並參考西醫學所劃分的病期與病型等分為若幹證候,除論述辨證施治外,另列驗方草藥一項,介紹江蘇地區民間常用驗方、國內文獻記載及該院協定處方等;下篇為針灸和新醫療法,闡述經絡穴位、常見病癥的針灸或新醫療法,並記載部分穴位的解剖學知識、國內關於針刺麻醉原理的探討及針刺麻醉方法等。1972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新醫大學等編。此書係高等醫學院校協作編寫試用教材之一。列中醫基礎理論、常見病證、針灸、推拿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緒論、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診法、辨證治則、中藥方劑等內容。第二部分介紹內、外、婦科以及腫瘤、傳染病等常見病癥的證治方藥。第三部分簡述經絡腧穴、針刺灸法。第四部分闡述正骨、推拿治療骨折、軟組織損傷等病癥的具體手法。197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
|
- : Chinese Medicine
- 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
中醫 |
|
傳統醫學 | 中醫 | 器官 | 解剖 | 道教 | 人體 | 哲學 | 邏輯 | 中醫藥 | 醫學 | 醫療 | 詞彙 | 中醫詞典 | 河南 | 高等教育 | 教育機構 | 院校 | 人物 | 投資 | 股市 | 草根 | 網絡 | 流行 | 動漫 | 疾病 | 醫院 | 廣東 | 教育 | 大學 | 211工程 | 書籍 | 更多結果... |
|
|
中醫學類 | 中醫學家 | 中醫學院 | 模型中醫學 | 簡明中醫學 | 中醫學專業 | 實用中醫學 | 中醫學基礎 | 中醫學概論 | 基礎中醫學 | 太極中醫學 | 中醫學書籍 | 中醫學緒論 | 中醫學術語 | 中醫學院二 | 市中醫學院 | 澳門中醫學會 | 湛江中醫學校 | 中醫學(案例版) | 麯阜中醫學校 | 華中醫學雜志 | 山西中醫學院 | 甘肅中醫學院 | 廣西中醫學院 | 貴陽中醫學院 | 江西中醫學院 | 安徽中醫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 | 陝西中醫學院 | 雲南中醫學院 | 湖北中醫學院 | 福建中醫學院 | 浙江中醫學院 | 天津中醫學院 | 世界中醫學會 | 旅荷中醫學會 | 中醫學術刊物 | 周易與中醫學 | 長春中醫學院 | 江蘇中醫學校 | 著名中醫學家 | 北京中醫學家 | 遼寧中醫學院 | 中醫學院宿舍 | 山東中醫學院 | 中醫學與白發 | 湖南中醫學院 | 鄭州中醫學院 | 中醫學院社區 | 湖北中醫學院吧 | 中醫學理論體係 | 北京市中醫學校 | 中醫學與辯證法 | 吉隆坡中醫學院 | 甘肅省中醫學校 | 新編中醫學概要 | 中醫學基礎理論 | 雲南省中醫學院 | 江西省中醫學院 | 成都中醫學大學 | 中醫學會門診部 | 山西省中醫學院 | 中醫學院應急車 | 中醫學諺語一百條 | 跟名老中醫學舌診 | 湖北中醫學院論壇 | 哲學是中醫學的靈 | 中醫學基礎(第二版) | 江西中醫學院論壇 | 江西中醫學院附院 | 陝西中醫學院附院 | 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成都中醫學院學報 | 陰陽五行與中醫學 | 延邊大學中醫學院 |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 中醫學辯證法概論 | 中醫學辯證法簡編 |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 中醫學術經驗繼承 | 河南中醫學院院長 | 中醫學院實驗藥廠 | 貴陽中醫學院藥廠 | 省中醫學院新學區 | 雲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廣西中醫學院一附院 |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信息技術學院 | 陝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 中醫學重要著作選介 | 成都中醫學院發展簡史 |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圖書目錄 | 中醫學辨證術語的探討 | 雲南中醫學院中藥學院 | 雲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 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 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 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院 | 中醫精華叢書-中醫學基礎 | 福建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係 | 山西中醫學院外科醫院 | 廣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甘肅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甘肅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 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 | 程士德中醫學基礎講稿 | 雲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 | 陝西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河南中醫學院三附院 | 雲南中醫學院一附院 | 河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 | 甘肅中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江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 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 | 長春中醫學院癲癇病醫院 | 安徽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人文學院 | 湖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骨傷學院 | 想養生跟着中醫學幾招 | 河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 |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續集 | 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 | 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 | 河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 | 甘肅中醫學院藏醫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四川省達州中醫學校 | 河南中醫學院藥學院 |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續) | 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 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 | 安徽中醫學院一附院 | 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精粹 | 中醫學類專業醫學實驗教程 | 江西中醫學院大學生藝術團 | 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 | 廣西中醫學院圖書館 | 甘肅中醫學院圖書館 | 安徽中醫學院籃球協會 | 廣西中醫學院骨傷學院 | 貴陽中醫學院勤工儉學協會 | 長春中醫學院皮膚病醫院 | 南京新中醫學研究院 | 湖北中醫學院物理係 | 湖北中醫學院黃傢湖校區 | 湖北中醫學院外語教學部 | 湖北中醫學院針灸骨傷係 | 湖北中醫學院護理係 | 廣西中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 湖北中醫學院管理係 | 湖北中醫學院社會科學部 | 湖北中醫學院基礎部 | 湖北中醫學院藥學院 | 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 | 貴陽中醫學院時珍學院 |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 | 天津中醫學院保健醫院 | 江西中醫學院圖書館 | 湖北中醫學院圖書館 | 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 廣西中醫學院成人教育學院 | 廣西中醫學院壯醫藥學院 | 遼寧中醫學院肛腸醫院 | 長春中醫學院風濕醫院 | 天津中醫學院保康醫院 | 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 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廣西中醫學院瑞康醫院 | 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 北京中醫學院附屬中學 | 北京中醫學院中藥博物館 | 長春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山西中醫學院第二中醫院 | 上海市名中醫學術經驗集 | 糧道街中醫學院社區 | 河南中醫學院外語學院 | 中醫學院宿舍居委會 | 陝西中醫學院臨床醫學係 | 長春中醫學院藥學院 | 福建中醫學院護理學專業 | | 更多結果... |
|
|
中醫五官科學 | 中醫外科學 | 中醫骨傷科學 | 中醫文獻學 | 中醫養生康復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