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絲綢
拼音:sī chóu
解釋:一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長絲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織成的織品的總稱。
是由蠶的蠶繭抽絲後編製取得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再經過精心編製而成的紡織品,人們通過養蠶,當蠶結繭準備羽化成蟲時,將蠶繭放入沸水中煮,並及時抽絲。 |
|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可以在黃河流域廣泛的進行。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臺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製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註。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衹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製着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嚮外國。但韓國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纔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並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並不高,但隨後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製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産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餘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傢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産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傢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傢,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蟠竜飛鳳紋綉淺黃絹面衾 隨着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産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産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産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着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嚮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産,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産的鼎盛時期,無論産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産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産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着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産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産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産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但是,在清國時期,封建制度對生産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産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産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占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傢的創匯支柱産業。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係,絲綢産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我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嚮燦爛的未來。 |
|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綉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幾千年前,當絲綢沿着古絲綢之路傳嚮歐洲,它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絲綢從那時起,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目前已知的最早絲織物,是出土於距今約4700年良諸文化的遺址。
關於絲綢中國有一個悠遠的傳說:遠古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獻出來以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着異常舒服。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采桑飼蠶。後世民間崇奉嫘祖為養蠶的蠶神,黃帝為織絲的機神。采桑養蠶與製絲織綢,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中國是傢蠶絲的發源地,養蠶,繅絲是我國古代在纖維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發明絲綢織造以及朱砂染色技術,此後隨着織機的不斷改進,印染技術的不斷提高,絲織品種日益豐富,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染織工藝體係,使我國古代的絲綢染織技術領先於世界各國。 |
|
現有的考古發現證明中國的絲織技術最少應該出現在5500年之前,中國人工養蠶則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傳說中西陵氏之女,黃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國第一個種桑養蠶的人。據《通鑒綱目外記》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周朝的時候中國已經設立了專門的蠶桑管理機構。到了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建立了通往中東和歐洲的通道。中國的絲綢和蠶桑養殖技術也逐漸隨着絲綢之路傳到了其他國傢。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時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評價,而今,中國的絲綢仍然以其高質量而聞名於世。 |
|
絲綢,是由蠶的蠶繭抽絲後編製取得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再經過精心編製而成的紡織品,蠶的發生期一般從桑樹發芽時開始,蠶子發生時稱為催青期、要在空氣流通,溫、濕度適當的室內保護12-13天。使蠶子孵化、孵化出來的蟻蠶衹有3mm長,0.5mg重,經過桑葉飼養25-28天,蠶成熟前長7.5-9cm。重約4-5g,在整個育蠶期中,對於濕度通氣、飼葉、清除蠶所排泄的蠶沙和碎葉,到蠶熟後上簇作繭,是一係列較細緻的工序。
蠶熟上簇作繭之後,下一步就是繞絲。為避免蠶繭在貯存期間活蛹化蛾,簡單的烘繭殺蛹設備會利用熱能殺死鮮繭繭腔中的活蛹,並除去適量水分。繅絲的方法很多,按繅絲蠶繭沉浮的不同,可分為浮繅、半浮繅、沉繅三種,蠶繭的浮沉主要取决於煮繭後繭腔內吸水量的多少。將煮熟繭繅成生絲,要經過索緒、理緒、集緒、捻鞘、絡交、捲取、乾燥等工序。蠶繭經由繅絲機繅製成生絲後,便進入了絲織階段。
一條蠶短短的一生吐出的絲卻有1000米長,做一條領帶需要111個蠶繭,而做一件女士上衣則需要630個蠶繭。
絲是桑蠶在桑樹上所吐出的纖維。蠶絲是一種生態學非污染的天然纖維。具有其它纖維及加工品無可替代的獨特性能和無可比擬的旺盛生命力。經過染織而成的各種色彩絢麗的絲綢面料,更易縫製加工成各種高級成衣和室內裝飾品、旅遊紀念品及衆多工藝美術品,難怪國外消費者將絲綢譽為“美的源泉”。
另外,用真絲綢為衣料做成的絲綢服裝,對人體有保健作用。自古以來,真絲就有"絲綢皇后"的美譽。到了現代,人們又賦予了它"健康纖維"、"保健纖維"的美稱。因此,真絲纖維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纖維都無法相比的、無法替代的。真絲纖維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穿真絲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綫的輻射、防禦有害氣體侵入、抵抗有害細菌,而且還能增強體表皮膚細胞的活力,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對某些皮膚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另外,由於特殊的吸濕性和透氣性,還有調節體溫、調節水份的作用。 |
|
將生絲作為經絲、緯絲,交織製成絲織品的過程,就是絲織工藝。各類絲織品的生産過程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生織和熟織兩類。生織就是經緯絲不經煉染先製成織物,稱之為即坯綢,然後再將坯綢煉染成成品。這種生産方式成本低、過程短,是目前絲織生産中運用的主要方式。熟織,就是指經緯絲在織造前先染色,織成後的坯綢不需再經煉染即成成品。這種方式多用於高級絲織物的生産,如織錦緞、塔夫綢等。
在織造前,還需做好準備工作,如使絲膠軟化的浸漬、能改善産品性能的並絲和拈絲,還有整經、捲緯等。同時,由於蠶絲吸濕性強,還要做好防潮工作。目前絲織生産使用的自動化織機主要有:用於生産合成纖維長絲織物的噴水織機和於生産多色緯提花織物的劍桿織機。
絲綢織物從圖案紋樣上可分為簡單的素織和復雜的花織物兩種。
素織物
"素"顧名思義,就是不"花",指沒有經過任何化妝修飾。由基原組織構成的表面素潔、無花紋的織物叫做素織物。以基原組織為基礎,在一個經組織點或一個緯組織點上,沿縱嚮或橫嚮或同時增加相同經緯的組織點,使其成為變化組織,這樣構成的織物也稱為素織物。
平紋變化組織包括經重平、緯重平、方平、變化重平、變化方平,仍保持着平紋組織的特徵;斜紋變化組織包括加強斜紋、復合斜紋、山形斜紋、破斜紋、急斜紋、緩斜紋和陰影斜紋,其表面仍保持着斜紋組織的特徵;緞紋變化組織則包括加強緞紋、變則緞紋、陰影緞紋。
提花織物
提花織物也稱花織物。花織物分為小花紋織物和大花紋織物兩種。小花紋織物是指應用及聯合組織所構成的織物,在織物表面呈現細小花紋或條格。變化組織,就是指在三原組織上的經組織點任意添加組織點形成的組織。而聯合組織就是指聯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原組織或變化組織而構成的新組織。
大花紋織物簡稱紋織物,是應用某種組織為地,在其上表現出一種或多種不同組織、不同色彩、不同原料的花紋。紋織物一個花紋循環的經緯綫數很多,可以是幾百根甚至數千根,因此,衹能在提花織機上製織。
絢麗多彩的絲綢是精緻的染整工藝的結晶。印花工序在絲綢的生産過程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衹有運用染整技術,才能隨心所欲地將我們喜愛的花色及圖案完美無缺地再現在白坯上,從而使織物更加富於藝術氣息。該工藝主要包括生絲及織物的精煉、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加工工序。 |
|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孔孟儒傢學說對於中國禮儀制度的産生、發展及完善有着深遠的影響。中國絲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禮製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絲綢服飾是"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現。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飾具有特殊的標記,需要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定,而且必須嚴格執行。皇帝是萬民仰視的真竜天子,擁有極其尊貴的身份,其衣裳配飾,從一串珠玉、一塊冕板、一個圖紋、一種顔色到一件配飾,大到衣服的形製色彩,小到絲綫的長度、衣料,都與禮製相關。因此,帝王服飾是整個服飾制度的準繩和基石。
據史書記載:在黃帝以前的時代,人們是頭插羽毛來遮蔽酷暑,身披獸皮來抵擋嚴寒的。到了黃帝掌管天下後,纔第一次製作衣裳,並推行於天下。《易經·係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這裏的"垂衣裳"是指縫製衣裳。而且,黃帝、堯、舜所創製的衣裳依照的是《易經》中的乾坤兩卦,乾為天,坤為地,一上一下,上衣下裳,於是,人身體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也就都有了衣服。
"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周代。當時的統治者對於各類人等所着服飾已有嚴格的規定,且被納入"禮儀"的範疇。等級尊卑十分明顯,不允許肆意僭越。當時發達的紡織、印染生産技術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飾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輔佐成王的周公姬旦,為鞏固西周政權,製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階梯式宗法等級制度,以明示官職上朝、公卿外出、後嬪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並對衣冕的形式、質地、色彩、紋樣、佩飾等作了詳細的明文規定,成為周代禮治的重要內容。
據《周易》記載:"天玄(天青色、非黑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着服裝為玄衣 裳,玄指黑色, 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 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上衣繪有日、月、星、山、竜、華蟲等六章,類似於今天的手繪服裝,是畫工用筆墨顔料直接畫在布上的;下裳則用刺綉,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紋圖案。
這十二章圖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竜,能變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徵人君的隨機應變;山,取其能雲雨或說取其鎮重的性格,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屬,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是宗廟的一種祭祀禮器,後來在其中繪一虎一蛇,以示王者有深淺之知,也有說取其忠孝之意;藻,取其潔淨,象徵冰清玉潔之意;火,取其光明,火焰嚮上有率士群黎嚮歸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潔白且能養人之意;黼,綉黑白為斧形,取其能决斷之意,黼與斧在發音上相近,古代也有通用的;黻,綉青與黑兩弓相背之形,取其明辯之意。
周以前,帝王服飾即繪綉有上述十二章花紋,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圖案,服飾上也就不再重複,變十二章為九章。紋飾次序,以竜為首,竜、山、華、蟲、火、宗彝是手繪的;藻、粉米、黼、黻是銹上去的。其後的各個朝代,基本延續了十二章紋的傳統圖案,十二章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帝王的專用紋飾,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標志。十二章中的竜和鳳,也逐漸為帝王專用,竜成為天子的象徵,鳳則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官員的補服
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絲綢與封建等級制度的密切關係的,則是文武百官的補服。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其服飾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形式、內容及意義相同的補子。因此,衹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這有點類似於現今軍官的軍銜。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着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 ,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衹用單衹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一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 ,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還是用單獸,通常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着。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係紐扣,衹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着於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傢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明清時期,官補制度並沒有被嚴格執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時有發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補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別到了明中後期,違製現象屢有發生,且多為武官。因此,有許多明墓出土的官補與墓主的身份並不一致。現今已成為文物收藏精品的補子,在國際文物拍賣會上非常受歡迎。國際市場上的補子分類十分齊全,有男補女補、方補圓補,文補武補。其中男補貴於女補,武補貴於文補。由於武官着裝多僭越品級,所以,武補中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馬幾乎難以尋覓,反而價格最為昂貴。 |
|
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經馳名於世。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製品開始傳嚮歐洲。歐洲人把這種質地輕柔、色澤華麗的絲織物看作是神話中“天堂”裏纔有的東西。古希臘人幹脆稱中國為“賽爾斯”(Seres),即絲之國,他們把購絲綢、穿絲綢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徵。據西方史書記載,有一次羅馬帝王愷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服去看戲,絢麗奪目的王服在劇場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情不自禁地贊道:“真象是一個美麗的夢”!於是,在那裏掀起了一股人們競相購買絲綢的奢侈之風。
當時中國的絲綢經波斯商人轉手銷往羅馬,其價格貴如黃金。於是羅馬人打算與埃塞俄比亞人聯合,繞過高價壟斷經營的波斯,從海上去印度購買絲綢,然後東運羅馬。波斯人得到消息後,便用武力嚮埃塞俄比亞進行威脅,阻礙他們充當羅馬人獲取絲綢的中間人。羅馬人無奈,衹好請與波斯近鄰的突厥可汗幫忙調解。據亨利玉爾寫的《古代中國見聞錄》中記載,公元六世紀,突厥派出了一個由粟特人組成的使團到達波斯,打算與波斯進行一場謀求能夠允許其商隊在波斯境內自由通過的談判。然而波斯為了獨占中西絲綢貿易之利,不但不答應使團提出的要求,還將收購來的粟特商人販運的絲絹統統燒毀,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問題進行談判的態度;在突厥派出第二個使團時,波斯人還製造了將其大部分使團成員毒害致死的悲劇,使雙方矛盾迅速激化。導致東羅馬聯合突厥可汗於公元571年徵討波斯,結果雙方交戰20年之久不分勝負,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戰”。 |
|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著稱全國。湖州絲綢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自遠古以來,
盛名不衰。湖州緩絹以其精美絶倫遠銷全國、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譽,其間也經歷了艱難的麯折。
以古鑒今,回顧湖州絲綢發展的歷史之路,對於振興我國的傳統工業,弘揚祖國絲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元朝湖州籍著名書畫傢趙孟鄉顧在《吳興賦》中有“平陸則有桑麻如雲,鬱鬱紛紛”句,明時,一位詩人.
在詠湖詩中萬“桑柔四郊緑”句,兩者形象、生動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緑葉疊翠的景觀,
點染出湖州蠶桑種植園經濟特色,和蠶鄉的特異風光。 |
|
第一,舒適感。真絲綢是由蛋白纖維組成的,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係數在各類纖維中是最低的,僅為7.4%。因此,當我們的嬌嫩肌膚與滑爽細膩的絲綢邂逅時,它以其特有的柔順質感,依着人體的麯綫,體貼而又安全地呵護着我們的每一寸肌膚。
第二,吸、放濕性好。蠶絲蛋白纖維富集了許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親水性基團,又由於其多孔性,易於水分子擴散,所以它能在空氣中吸收水分或散發水分,並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氣溫下,它可以幫助皮膚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膚過於乾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將人體排出的汗水及熱量迅速散發,使人感到涼爽無比。正是由於這種性能,使真絲織品更適合於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因此,人們都把絲綢服裝作為必備的夏裝之一
絲綢不僅具有較好的散熱性能,還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溫性得意於它的多孔隙纖維結構。在一根蠶絲纖維裏有許多極細小的纖維,而這些細小的纖維又是由更為細小的纖維組成。因此,看似實心的蠶絲實際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阻止了熱量的散發,使絲綢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塵、耐熱性。真絲織物有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所以除製作服裝外,還可用於室內裝飾,如真絲地毯、挂毯、窗簾、墻布等。用真絲裝飾品佈置房間,不僅可以使屋子纖塵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內安靜。由於蠶絲具有吸濕、放濕性能以及保濕性、吸氣性和多孔性,還可調節室內溫濕度,並能將有害氣體、灰塵、微生物吸掉。另外,真絲纖維的熱變性小,比較耐熱。它在加熱到100℃時,衹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數合成纖維的熱變度要比真絲大4~5倍。蠶絲的燃燒溫度在300~400℃,屬難燃纖維,而合成纖維的燃燒溫度在200~2600C,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蠶絲纖維作為室內裝飾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塵、保溫作用,還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綫。絲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綫,因此絲綢具有較好的抗紫外綫功能。而紫外綫對人體皮膚是十分有害的。當然,絲綢在吸收紫外綫後,自身會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使絲織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黃。 |
|
絲綢的十五大類:
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綫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綢品種劃分14大類。其中除紗、羅、絨不論花部、地部組織外,蓁大類均按地部組織為根據。每大類綢面都可具有素(練、漂、染)或花(織、印花)的表現。
(1). 紡:應用平紋組織,采用生織或半色織工藝,經緯一般不加捻或弱捻,綢面較平挺,紡的牲是質地輕薄而又堅韜。
(2). 縐:應用平紋或其他組織,經或緯加強捻,或經緯均加強捻,呈明顯縐疚並富有彈性的織品。
(3). 緞:應用緞紋組織,綢面平滑光亮的織品。
(4). 綾:應用斜紋組織或變則斜紋組織,綢面呈明顯斜嚮紋路的織品。
(5). 紗:全部或部分應用紗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一緯絲扭絞而成的。
(6). 羅:全部或部分應用羅組織的織品,由甲、乙經絲每隔個一根或三根以上的奇數緯絲方扭絞成的,即謂羅。
(7). 絨:全部應用絨組織,綢面呈絨毛或絨圈的織品。
(8). 錦:應用緞紋、斜紋組織,花紋精緻多彩絢麗的色織提花織品。
(9). 綃:應用平紋或收紗組織的輕薄透孔織品。
(10). 呢:應用各種組織和較粗的經緯絲綫,質地豐厚,有毛型感織品。
(11). 葛:應用平紋、斜紋及其變化組織,經屈緯疏,經細緯粗,質地厚實,綢面呈橫嚮梭紋的織品。
(12). 綈:應用平紋組織,長絲作經,棉或其他紗綫為緯,質地較粗厚的織品。
(13). 絹:應用於平紋組織,質地細膩、平整、挺括的織品。
(14). 綢:應用平紋或變化組織,經緯交錯緊密的織品。
(15) . 緙(刻):通過通經斷(回)緯的方式製造的平紋或其他組織的特種絲織品
絲綢的三十五小類:
主要是按綢面的表現劃分
(1). 雙縐:就用平紋組織,經無捻,緯采用二左二右強捻絲,綢面呈均勻縐效應的織品。
(2). 喬其:應用平紋組織,經緯采用二左二右強捻絲,質地衡疏輕薄,綢面有紗眼和縐效應的織品。
(3). 碧縐,經無捻,緯采用碧縐綫(20/22Dx3加S捻1600T/m,再並20/22D1根,加Z捻1600T/m),是細密縐紋的織品。
(4). 順紆:經無捻,緯用單嚮強捻絲,綢面呈直嚮縐紋的織品。
(5). 塔夫:應用平紋組織,經緯先練染,質地細密挺括的熟織品。
(6). 電力紡:桑蠶絲(柞於蠶絲)生織平紋織品。
(7). 薄紡:應用桑蠶絲生織,平方米綢重在6m/m及以下的平紋織品。
(8). 絹紡:經緯均采用絹絲的平紋織品。
(9). 綿綢:經緯均采用抽絲的平紋織品。
(10). 雙宮:全部或部分采用雙宮絲的織品。
(11). 疙瘩:全部或部分采用疙瘩、竹節絲,呈疙瘩效應的織品。
(12). 星紋:應用縐組織的織品。
(13). 羅紋:單面或雙面呈輕浮橫條的織品。
(14). 花綫:全部或部分采用花色捻綫或拼色綫的織品。
(15). 條:綢面呈現橫直條形花紋的織品。
(16). 格:綢面呈現格形花紋的織品。
(17). 透涼:應用假紗組織,構成有似紗眼的透空織品。
(18). 色織:全部或部分采用色絲的織品。
(19). 雙面:應用三重組織,正反面均具有同類型斜紋或緞紋組織的織品。
(20). 凹凸:具有凹凸花紋的織品。
(21). 山形;應用山形或鋸齒斜紋組織,呈明顯山形或鋸齒花形的織品。
(22). 花:提花織品。
(23). 修花:經過修剪的提花織品。
(24). 有光:有光粘膠絲或半光銅氨絲的純人絲織品。
(25). 無光:無光粘膠絲或無光銅氨絲的純人絲織品。
(26). 閃光采用有光超光異形斷面合纖長絲純織或交織,呈閃光效應的織品。
(27). 亮光:采用金銀錢(鋁皮)純織或交織,呈亮光效應的織品。
(28). 生:采用生絲織造,不經精練的織品。
(29). 特染:經或緯絲采用紮染等特種染色工藝,呈二色及紮染花色效應的織品。
(30). 印經:經絲印花後再行織造的織品。
(31). 拉絨:經過拉絨整理的織品。
(32). 立絨:經過立絨整理的織品。
(33). 和服:門幅在40cm以下,或整幅中織有各40cm以下的開剪縫,供加工和服專用品。
(34). 大條:經緯采用柞大條絲的平紋織品。
(35). 緙絲:通過通經斷(回)緯的方式製造的平紋或其他組織的特種絲織品,(詳見緙絲)
綢緞種類:
綢緞按不同的標準有許多分類,按原料和組織方式分為
真絲綢:以真絲為原料生産的綢緞,是用蠶絲加工成綢緞的統稱。
人絲綢:以人造絲為原料生産的綢緞。
合纖綢:用合成纖為原料生産的綢緞。
交織綢:用兩種不同原料交織成的綢緞。
按用途分類:
服用綢:綢緞作為衣物加工的原料(服裝、圍巾、頭巾、領帶等)。
裝飾類:裝飾方面的用綢(裝飾墻壁、裱畫、書封、提包等用的綢)。
工業綢:工業用綢(打字機色帶等)。
保健綢:醫療用綢(真絲人造血管、人工皮等、緑色綢)。
按加工方法分類:
機織綢:用絲織機械以經緯綫交錯織成的綢。
針織綢:用針織以絲綫構成的綫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綢。
無繅織綢:不用機織和針織,是將廢絲加工成纖維網,再經機械加工而構成的綢。
按綢面表現及染色等分類:
提花綢:用提花機織成的綢(大提花綢,小提花綢)。
印花綢:用染料在坯綢上用網印花機(印花臺板)印成花的綢。
染色綢:用染料在坯綢上用染色機(染缸)染成的綢。
紮染綢:用棉紗綫根據設計安排結紮在坯綢的一定部位,然後進行染色,待染色後去掉結紮紗綫,就是紮染綢.
按工藝分類:
坯綢:未精練的綢,稱生坯綢。
練白綢:已精練的綢。
漂白綢:已精練並經漂白的綢。
熟綢:經緯絲先精練脫膠成練絲(熟絲)再織成的綢。
閃色綢:經、緯綫精練後染成不同色,即不同色的經緯綫交錯織成的綢。 |
|
鑒別真絲綢的簡便方法是:
1.眼觀。看面料光澤是否柔和明亮,色澤是否鮮明勻稱,有無色差、色檔、色花。表面有無毛絲夾起,有無斷經、缺緯等疵病。
2.手摸。手感是否柔軟糯滑,手撫綢面時有無拉手感。如無上述感覺,則不是真絲綢。
3.摩擦。比較乾燥的真絲綢,互相摩擦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響,俗稱絲鳴。如無絲鳴現象,則是化纖綢而不是真絲綢。
4.燃燒。從面料斷邊抽取一束絲紗,用火柴點燃。真絲綢燃燒緩慢,先是捲縮成一團,散發出類似燒毛發或禽毛的氣味。燃燒後成黑褐色小球狀,手觸即碎成粉末狀。絲束離開火焰後,即停止燃燒。 |
|
以下是有關絲綢織物養護的幾個小常識:
①深色的服裝或絲綢面料應該同淺色的分開來洗;
②汗濕的真絲服裝應立刻洗滌或用清水浸泡,切忌用30度以上的熱水洗滌;
③洗滌絲綢時,要用酸性洗滌劑或淡鹼性洗滌劑,最好用絲綢專用洗滌劑;
④最好用手洗,切忌用力擰搓或用硬刷刷洗,應輕揉後用清水投淨,用手或毛巾輕輕擠出水份,在背陰處晾幹;
⑤應在八成幹時熨燙,且不宜直接噴水,並要熨服裝反面,將溫度控製在100-180度之間;
⑥收藏時,應洗淨、晾幹、疊放為宜,並用布包好,放在櫃中,且不宜放樟腦或衛生球等。
絲綢真假的鑒別
絲綢分真絲綢與仿絲綢兩種,其區別方法有:
一、品號識別
國産綢緞實行中國絲綢總公司製定的統一品號。品號由5位阿拉伯數字組成,左邊第一位數字表示料子的品種:全真絲織物(包括桑蠶絲、絹絲)為“1”,化纖織 物為“2”,混紡織物為“3”,柞蠶絲織物為“4”,人造絲織物為“5”,交織物(包括醋酸絲織物)為“6”,被面織物為“7”。
二、光澤、手感識別
全真絲織物呈幽雅的珍珠光澤,手感柔和飄逸;化纖織物光澤明亮、刺眼,手感硬挺。某些仿真絲織物雖然手感柔和,但是綢面發暗、無珍珠光澤。
絲綢的鑒別
一塊衣料或一件服裝,要判定是否是真絲、棉、麻、毛或人造纖維時,一般是由經驗判定。如長期接觸各種織物售貨員、縫紉工等,因為長期接觸而富有經驗眼看手摸就可判定什麽原料的織品。但現在合成纖維很多。錦綸、滌綸、粘膠纖維的超細絲和異型絲,可製成仿真絲綢,足以假亂真,僅憑眼看手摸是很難判定其真偽的。因此,要用多種方法,綜合分析和研究,方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如:燃燒鑒別法、顯微鏡觀察鑒別法、溶解鑒別法、化學藥品着色鑒別法、熔點差異鑒別法和紅外光譜鑒別法等等。
那麽,消費者沒有必要的檢測條件,怎樣來鑒別絲綢的真偽呢?以下來介紹兩種簡單的方法:
(一)手感目測法:
(1)目測法,真絲綢有珍珠秀的光澤,光澤柔和。而化學纖維的織物光澤不柔和,明亮刺眼。
(2)蠶絲纖維纖細而長,棉纖維短,羊毛有捲麯。化學纖維整齊度好。
(3)手感法:蠶絲手感柔軟,貼近皮膚滑爽舒適。
(二)燃燒法:
(1)蠶絲在燃燒時有燒羽毛味,難以續燃,會自熄。灰燼易碎、脆、蓬鬆、黑色。
(2)人造絲(粘膠纖維)燃燒時有燒紙夾雜化學味。續燃極快。灰燼除無光者外均無灰,
間有少量灰黑色灰。
(3)棉綸、滌綸燃燒時有極弱的甜味,不直接續燃或續燃慢,灰燼硬圓,成珠狀。
(4)棉和麻都有燒紙的味,灰燼柔軟,黑灰色。
(5)羊毛燃燒時和蠶絲差不多。目測即可看出二者不同。
絲綢與保健
自古以來,真絲就有"絲綢皇后"的美譽。到了現代,人們又賦予了它"健康纖維"、"保健纖維"的美稱。因此,真絲纖維的保健功能是任何纖維都無法相比的、無法替代的。真絲纖維中含有人體所必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穿真絲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綫的輻射、防禦有害氣體侵入、抵抗有害細菌,而且還能增強體表皮膚細胞的活力,促進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對某些皮膚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另外,由於特殊的吸濕性和透氣性,還有調節體溫、調節水份的作用。
絲綢的養護
絲綢中的織錦緞、古香緞、大花軟緞、喬其絨、金絲絨、漳絨、妝花緞、金寶地以及輕薄的紗、綃、色織塔夫絲綢等,都不能洗滌而衹能幹洗。能夠洗滌的絲綢織物,在洗滌時要結合其各自特點,使用不同的洗滌方法。
以下是有關絲綢織物養護的幾個小常識:
(1)深色的服裝或絲綢面料應該同淺色的分開來洗;
(2)汗濕的真絲服裝應立刻洗滌或用清水浸泡,切忌用30度以上的熱水洗滌;
(3)洗滌絲綢時,要用酸性洗滌劑或淡鹼性洗滌劑,最好用絲綢專用洗滌劑;
(4)最好用手洗,切忌用力擰搓或用硬刷刷洗,應輕揉後用清水投淨,用手或毛巾輕輕擠出水份,
在背陰處晾幹;
(5)應在八成幹時熨燙,且不宜直接噴水,並要熨服裝反面,將溫度控製在100-180度之間;
(6)收藏時,應洗淨、晾幹、疊放為宜,並用布包好,放在櫃中,且不宜放樟腦或衛生球等。
絲綢織品的編號
絲綢織品的編號是用三位數表示。
第1位數代表織品所用原料的類別:
序數 1代表桑蠶絲,包括土綫、雙宮絲、絹絲
2代表合成纖維,包括錦綸、滌綸等
3代表天然纖維混紡
4代表柞絲,包括柞絹絲
5代表人造絲,包括粘膠、醋酯等
6代表兩種原料以上交織,包括長絲交織、長絲與短纖交織
7與1-6有所不同,其代表被面類産品。
第2位數代表大類品名,如絹、紡、縐、綢、緞、錦、絹、綾、羅、紗、葛、綈、絨、呢等。
第3位數則代表絲織品規格的順序號。
大寫的英文字母代表織品的産地。如:
B 北京 C 四川 D 遼寧 E 湖北 G 廣東 H 浙江 J 江西 K 江蘇
M 福建 Q 陝西 N 廣西 S 上海 T 天津 V 河南 W 安徽 X 湖南
絲織品上都帶有標簽,從標簽上的編號,便可認定産品的原料物成及産地。
中國絲綢行業存在的不足及發展策略
中國幾乎主導了全世界絲綢産業鏈的前端,但由於中國絲綢服裝行業缺乏國際知名品牌,中國企業大多衹是賺取加工費、原料費,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讓給了單純依靠絲綢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國、意大利等國。因此,儘管中國的絲綢産品出口量大,但換匯水平卻僅為韓國的1/2、日本的1/4、意大利的1/13。由於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中國絲綢遠未實現其應有的經濟價值。長期缺乏積極主動的品牌經營,使中國絲綢業損失了許多本來應該賺取到的利潤。
因此,中國絲綢行業迫切需要培育和發展名牌産品,以名牌産品重塑絲綢産品的形象。另外,一些經濟發展中國傢正在根據本國發展絲綢生産的實際條件,快速發展絲綢業的初、中級産品,與中國進行競爭,力促本國的工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絲綢業必須通過品牌的推進戰略來保持中國絲綢大國的地位,並逐漸成為世界絲綢強國。 |
|
- : silk goods
- n.: Silk, silk cloth
- adj.: watered
|
|
- n. soie, soierie
|
|
絲綫 |
|
蘇州 | 吳江 | 真絲 | 古鎮 | 北京 | 老字號 | 旅遊 | 杭州 | 建築 | 博物館 | 新疆 | 文化遺産 | 手工藝品 | 漢字 | 文字 | 漢語 | 紡織物 | 中國 | 古代史 | 百科大全 | 服裝 | 面料 | 紡織 | 歷史 | 文化 | 染織 | 植物 | 顔色 | 計量單位 | 更多結果... |
|
|
|
|
中國絲綢企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