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遺産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World Heritage |
世界遺産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産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産包括“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産分為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記憶遺産、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景觀遺産。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了第十七屆會議,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産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産項目。自1987年至2009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世界遺産已達38處,其中文化遺産25處、自然遺産7處、自然與文化遺産4處、文化景觀2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4處,列入《世界記憶遺産名錄》的世界記憶遺産4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註意到世界各國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越來越有遭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産的破壞或毀滅都會使全世界遺産枯竭。
一些國傢保護這類遺産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國傢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采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製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這些全人類的世界遺産得以留存,於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 |
世界遺産的評定 Assessm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
世界遺産的評定標準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遺産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産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托有關專傢對各國提名的遺産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産遺址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傢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産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80多個國傢會員和45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成員包括分佈在120個國傢的富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産委員會委托,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
世界遺産的申報程序 World Heritage Program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世界遺産的申報需要完成9個步驟:1、一個國傢首先要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並保證保護該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成為締約國。2、任何締約國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列出一個預備名單。3、從預備名單中篩選要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4、把填寫好的提名表格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檢查提名是否完全,並送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審。6、專傢到現場評估遺産的保護和管理情況。按照文化與自然遺産的標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上交的提名進行評審。7、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交評估報告。8、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的7名成員審查提名評估報告,並嚮委員會提交推薦名單。9、由21名成員組成的世界遺産委員會最終决定入選、推遲入選或淘汰的名單。 |
世界遺産的分類及標準 World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s |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製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産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産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産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一.文化遺産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産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衹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二.自然遺産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準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絶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三.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産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産即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混合體(即雙重遺産)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繫。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産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産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産名錄》,以待采取緊急搶救措施。
四.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産
1.綫性遺産
綫性遺産: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綫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産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綫等都是重要表現形式。
(1).中國的綫性遺産:
①.京杭大運河
②.絲綢之路
③.徽商興起路綫
④.長徵
(2).國外的綫性遺産:
①.塞默林鐵路(奧地利)
②.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印度)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産)又稱無形遺産,是相對於有形遺産,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産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産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産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絶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目前,我國有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需先入國傢級名錄。
3.世界記憶遺産
世界記憶遺産(Memory of the World)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啓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其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産是世界文化遺産項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遺産關註的是具有歷史、美術、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築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遺産關註的則是文獻遺産。
目前,我國入選《世界記憶遺産名錄》的有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等4項。
《世界記憶遺産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産,是世界遺産項目的延伸。
4.世界農業遺産
從2002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開始啓動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
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産屬於世界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農業遺産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産進行保護。世界農業文化遺産不僅是傑出的景觀,對於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係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
中國的世界遺産名錄 China's World Heritage List |
一,中國的世界遺産
截止2009年6月,中國已有38處世界遺産。
其中世界文化遺産25處,世界自然遺産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産4處,文化景觀2處。
【文化遺産】(25處)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
2.長城 (北京,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4.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瀋陽故宮(遼寧),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1987.12)
6.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1994.12)
7.麯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
8.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
9.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1994.12)
10.麗江古城(雲南,1997.12)
11.平遙古城(山西,1997.12)
12.蘇州古典園林(江蘇,1997.12)
13.頤和園(北京,1998.11)
14.天壇(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慶,1999.12 文化遺産)
16.明清皇傢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2000.11)
18.竜門石窟(河南,2000.11)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20.雲岡石窟(山西,2001.12)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2004.7.1)
22.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
23.安陽殷墟(河南,2006.7.13)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2007.6.28)
25.福建土樓(福建,2008.7.7)
【自然遺産】(7處)
1.九寨溝(四川,1992.12)
2.黃竜(四川,1992.12)
3.武陵源(湖南,1992.12)
4.三江並流(雲南,2003.7)
5.大熊貓棲息地(四川,2006.7)
6.中國南方喀斯特(石林(雲南)、荔波(貴州)、武隆(重慶),2007.6.27 )
7.三清山(江西,2008.7.8)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4處)
1.泰山(山東,1987.12)
2.黃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樂山(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文化景觀】(2處)
1.廬山(江西,1996.12 )
2.五臺山(山西,2009.6.26 )
二,中國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産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無形遺産】(4處)
昆麯
中國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記憶遺産】(4處)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
三,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單
【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縣)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墻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余杭)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莊、同裏)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臺)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佛光寺(山西五臺縣)
唐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中國丹霞組合(江西、貴州、福建、廣東、浙江、湖南) 福建廈門鼓浪嶼
五嶽組合(湖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萬年農業文化(江西萬年縣)
文房四寶、傳統醫藥、藏醫藥、江西贛劇(即弋陽腔)等(擬申報)
【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09.6數據)】
1. 大運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雲居寺塔、藏經洞及石經 (北京市房山區)
3.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劉伶醉燒鍋遺址(河北省徐水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進賢縣)、水井街酒坊遺址(四川省成都市)、瀘州大麯老窖池群(四川省瀘州市)、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
4. 晉商大院:喬傢大院、渠傢大院(山西省祁縣),王傢大院(山西省靈石縣),曹傢大院(山西省太𠔌縣)
5. 山陝古民居:丁村古建築群(山西省襄汾縣)、党家村古建築群(陝西省韓城市)
6. 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7. 明清城墻:興城城墻(遼寧省興城市)、南京城墻(江蘇省南 京市)、荊州城墻(湖北省荊州市)、西安城墻(陝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遺址(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
9. 元上都、中都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河北省張北縣)
10.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江蘇省揚州市)
11. 江南水鄉古鎮 :周莊(江蘇省昆山市)、甪直(江蘇省吳縣)、 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浙江省嘉善縣)
12. 杭州西湖·竜井茶園(浙江省杭州市)
13. 良渚遺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德清縣)
14. 中國古瓷窯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
16. 古銅礦遺址: 銅嶺銅礦遺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 (山東省淄博市 )
18. 絲綢之路中國段(陸路部分: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路部分:浙江省寧波 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築群(河南省登封市)
20. 鳳凰古城(湖南省鳳凰縣)
21. 南越國遺跡(廣東省廣州市 )
22. 靈渠(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23. 花山岩畫(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
24. 白鶴梁古水文題刻(重慶市涪陵區)
25. 古蜀文化遺址: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
26. 藏、羌碉樓與村寨 (四川省丹巴縣、理縣、茂縣)
27. 黔東南苗族村寨: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貴州省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從江縣)
28. 黔東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貴州省黎平縣、從 江縣、榕江縣)
29. “蘇州古典園林”擴展項目:蘇州古典園林及歷史街區(江蘇省蘇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擴展項目:棠樾(安徽省歙縣),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縣)
31. “麯阜孔廟、孔府、孔林”擴展項目:尼山孔廟(山東省麯阜市),孟廟、孟府、孟林(山東省鄒城市),顔廟(山東省麯阜市),曾廟(山東省嘉祥縣)
32. “明清皇傢陵寢”擴展項目:潞簡王墓(河南省新鄉市 ) |
世界遺産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World Heritage |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産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産項目。自1987年至2009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世界遺産已達38處,其中文化遺産25處、自然遺産7處、自然與文化遺産4處、文化景觀2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4處,列入《世界記憶遺産名錄》的世界記憶遺産4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註意到世界各國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越來越有遭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産的破壞或毀滅都會使全世界遺産枯竭。
一些國傢保護這類遺産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國傢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采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製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這些全人類的世界遺産得以留存,於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 |
世界遺産的分類及標準 World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s |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製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産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産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産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一.文化遺産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産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衹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二.自然遺産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準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絶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三.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産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産即分為:自然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文化遺産混合體(即雙重遺産)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繫。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産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産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産名錄》,以待采取緊急搶救措施。
四.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産
1.綫性遺産
綫性遺産: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綫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産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綫等都是重要表現形式。
(1).中國的綫性遺産:
①.京杭大運河
②.絲綢之路
③.徽商興起路綫
④.長徵
(2).國外的綫性遺産:
①.塞默林鐵路(奧地利)
②.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印度)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産)又稱無形遺産,是相對於有形遺産,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産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産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産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産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絶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目前,我國有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需先入國傢級名錄。
3.世界記憶遺産
世界記憶遺産(Memory of the World)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啓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其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産是世界文化遺産項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遺産關註的是具有歷史、美術、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築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遺産關註的則是文獻遺産。
目前,我國入選《世界記憶遺産名錄》的有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等4項。
《世界記憶遺産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産,是世界遺産項目的延伸。
4.世界農業遺産
從2002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開始啓動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項目。
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産屬於世界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農業遺産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産進行保護。世界農業文化遺産不僅是傑出的景觀,對於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係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5. 世界濕地遺産
國際濕地是世界遺産的一部分,2009年,濕地國際聯盟組織正式開展了對國際濕地納入世界遺産保護戰略的範疇,目前已經在中國計劃開展濕地世界遺産評估的項目有青海湖、洞庭湖、瀘沽湖等濕地。 |
中國的世界遺産名錄 China's World Heritage List |
一,中國的世界遺産
截止2009年6月,中國已有38處世界遺産。
其中世界文化遺産25處,世界自然遺産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産4處,文化景觀2處。
【文化遺産】(25處)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
2.長城 (北京,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4.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瀋陽故宮(遼寧),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1987.12)
6.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1994.12)
7.麯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
8.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
9.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1994.12)
10.麗江古城(雲南,1997.12)
11.平遙古城(山西,1997.12)
12.蘇州古典園林(江蘇,1997.12)
13.頤和園(北京,1998.11)
14.天壇(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慶,1999.12 文化遺産)
16.明清皇傢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2000.11)
18.竜門石窟(河南,2000.11)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20.雲岡石窟(山西,2001.12)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2004.7.1)
22.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
23.安陽殷墟(河南,2006.7.13)
24.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2007.6.28)
25.福建土樓(福建,2008.7.7)
【自然遺産】(7處)
1.九寨溝(四川,1992.12)
2.黃竜(四川,1992.12)
3.武陵源(湖南,1992.12)
4.三江並流(雲南,2003.7)
5.大熊貓棲息地(四川,2006.7)
6.中國南方喀斯特(石林(雲南)、荔波(貴州)、武隆(重慶),2007.6.27 )
7.三清山(江西,2008.7.8)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4處)
1.泰山(山東,1987.12)
2.黃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樂山(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文化景觀】(2處)
1.廬山(江西,1996.12 )
2.五臺山(山西,2009.6.26 )
二,中國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産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無形遺産】(4處)
昆麯
中國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記憶遺産】(4處)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
三,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單
【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縣)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墻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余杭)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莊、同裏)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臺)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佛光寺(山西五臺縣)
唐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中國丹霞組合(江西、貴州、福建、廣東、浙江、湖南) 福建廈門鼓浪嶼
五嶽組合(湖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萬年農業文化(江西萬年縣)
文房四寶、傳統醫藥、藏醫藥、江西贛劇(即弋陽腔)等(擬申報)
【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09.6數據)】
1. 大運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雲居寺塔、藏經洞及石經 (北京市房山區)
3.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劉伶醉燒鍋遺址(河北省徐水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進賢縣)、水井街酒坊遺址(四川省成都市)、瀘州大麯老窖池群(四川省瀘州市)、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
4. 晉商大院:喬傢大院、渠傢大院(山西省祁縣),王傢大院(山西省靈石縣),曹傢大院(山西省太𠔌縣)
5. 山陝古民居:丁村古建築群(山西省襄汾縣)、党家村古建築群(陝西省韓城市)
6. 坎兒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7. 明清城墻:興城城墻(遼寧省興城市)、南京城墻(江蘇省南 京市)、荊州城墻(湖北省荊州市)、西安城墻(陝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遺址(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
9. 元上都、中都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河北省張北縣)
10. 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江蘇省揚州市)
11. 江南水鄉古鎮 :周莊(江蘇省昆山市)、甪直(江蘇省吳縣)、 烏鎮(浙江省桐鄉市)、西塘(浙江省嘉善縣)
12. 杭州西湖·竜井茶園(浙江省杭州市)
13. 良渚遺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德清縣)
14. 中國古瓷窯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
16. 古銅礦遺址: 銅嶺銅礦遺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 (山東省淄博市 )
18. 絲綢之路中國段(陸路部分: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路部分:浙江省寧波 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築群(河南省登封市)
20. 鳳凰古城(湖南省鳳凰縣)
21. 南越國遺跡(廣東省廣州市 )
22. 靈渠(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
23. 花山岩畫(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
24. 白鶴梁古水文題刻(重慶市涪陵區)
25. 古蜀文化遺址: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
26. 藏、羌碉樓與村寨 (四川省丹巴縣、理縣、茂縣)
27. 黔東南苗族村寨:苗嶺山區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貴州省雷山縣、臺江縣、劍河縣、從江縣)
28. 黔東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貴州省黎平縣、從 江縣、榕江縣)
29. “蘇州古典園林”擴展項目:蘇州古典園林及歷史街區(江蘇省蘇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擴展項目:棠樾(安徽省歙縣),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縣)
31. “麯阜孔廟、孔府、孔林”擴展項目:尼山孔廟(山東省麯阜市),孟廟、孟府、孟林(山東省鄒城市),顔廟(山東省麯阜市),曾廟(山東省嘉祥縣)
32. “明清皇傢陵寢”擴展項目:潞簡王墓(河南省新鄉市 )
33、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産,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占地約24平方公裏,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34、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産: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洞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裏,其中提名地(核心區)面積480平方公裏,緩衝區面積980平方公裏。
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産,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産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
36.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産,福建永定土樓位於竜岩地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福建土樓”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土樓文化根植於東方血緣倫理關係,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産,三清山位於江西上饒東北部,古有“天下無雙福地”、“江南第一仙峰”之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座山峰高聳入雲,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境界而得名。三清山東險西奇、北秀南絶,四季景色綺麗秀美,三清山有着其獨特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景區邊界合理,有效地保護了景觀的自然性和維護景觀品質所必需區域。
38 山西五臺山 :2009.6.26 文化景觀遺産,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森林公園、國傢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産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傢首批5A級旅遊區。五臺山地處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 |
|
- n.: World heritage
|
|
法國 | 巴黎 | 鐵塔 | 名勝 | 音樂 | 樂舞 | 百科辭典 | 戲劇文化 | 聖母院 | 小說 | 電影 | 教堂 | 宮殿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清朝建築 | 百科大全 | 旅遊 | 建築 | 民居 | 客傢人 | 港口 | 意大利 | 水城 | 重慶 | 歷史文化 | 中國歷史 | 石刻藝術 | 承德 | 歷史文化遺産 | 西安 | 地理 | 珊瑚礁 | 自然景觀 | 更多結果... |
|
|
世界遺産地 | 世界遺産幣 | 歐洲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教程 | 世界遺産(中國) | 世界遺産名錄 | 中國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大會 | 日本世界遺産 | 埃及世界遺産 | 馬裏世界遺産 | 非洲世界遺産 | 亞洲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列表 | 世界遺産地理 | 世界遺産文化 | 澳門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目錄 | 英國世界遺産 | 武隆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名詞 | 申報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概覽 | 世界遺産郵册 | 世界遺産照片 | 世界遺産研究院 | 世界遺産委員會 | 世界遺産在中國 | 利比亞世界遺産 | 柬埔寨世界遺産 | 意大利世界遺産 | 中國的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弘揚奬 | 左傢宅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百科全書 | 世界遺産之中國遊 | 第33屆世界遺産大會 | 世界遺産評定準則 | 麗江世界遺産公園 | 世界遺産與年輕人 | 世界遺産公約標志 | 世界遺産城市聯盟 | 坦桑尼亞世界遺産 | 瀕危世界遺産名錄 | 中國的世界遺産(明信片) | 中國的世界遺産(西班牙文) | 世界遺産武夷文化年鑒2005 | 剋羅地亞的世界遺産 | 世界遺産的識別和申報程序 | 電話卡多見世界遺産 | 年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研討會 | 中非共和國世界遺産 | 歲月的痕跡中國的世界遺産 | 聯合國世界遺産委員會 | 世界遺産大會紀念封 | 2010年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研討會 | 人類的瑰寶:中國的世界遺産 | 歲月的痕跡——中國的世界遺産 | 世遺漫記--中國的世界遺産紀實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 | 中華瑰寶世界遺産在中國郵册 | |
|
|
宮殿 | |
薩加瑪塔國傢公園 | 國傢公園 | 海洋公園 | 黃石國傢公園 | 科莫多國傢公園 | 加拉霍艾國傢公園 | 塔伊國傢公園 | 科莫埃國傢公園 | 維竜加國傢公園 | 薩竜加國傢公園 | 肯尼亞山國傢公園 | 大聖盧西亞沼澤公園 | 魯文佐裏國傢公園 | 塞倫蓋蒂國傢公園 | 乞力馬紮羅國傢公園 | 冰川國傢公園 | 伊瓜蘇國傢公園 | 米瓜莎公園 | 桑蓋國傢公園 | 蒂卡爾國傢公園 | 基裏瓜考古公園 | 達連國傢公園 | 瑪努國傢公園 | 大峽𠔌國傢公園 | 大沼澤地國傢公園 | 紅杉樹國傢公園 | 猛獁洞穴國傢公園 | 奧林匹剋國傢公園 | 大霧山國傢公園 | 廣島和平公園 | 加蘭巴國傢公園 | 塞米恩國傢公園 | 皮林國傢公園 | 泰德國傢公園 | 考古公園 | 皇傢國傢公園 | 夏利瑪爾公園 | 格邦國傢公園 | 景觀合成的朝聖公園 | 圭爾公園 | 多納納國傢公園 | 種馬場皇傢公園 | 別加國傢公園 | 中心島國傢公園 | 科巴國傢公園 | 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園 | 肯普夫國傢公園 | 艾伯塔省恐竜公園 | 國際和平公園 | 科科斯島國傢公園 | 格拉瑪國傢公園 | 阿裏傑羅德鬍波爾德國傢公園 | 特魯瓦皮頓山國傢公園 | 帕倫剋城市與公園 | 要塞國傢公園 | |
風景區 | 自然保護區 | 新石器時代 | 蘇門答臘 | 鄂爾渾 | 大吉嶺 | 古琴 | 巴伊亞州 | 大馬士革 | 鐘樓 | 蘭斯 | 勒阿弗爾 | 南錫 | 沙特爾 | 亞眠 | 古城 | 伊比利亞半島 | 布哈拉 | 塞薩洛尼基 | 羅得 | 莫高窟 | 布達拉宮 | 熱那亞 | 烏爾根奇 | 帕福斯 | 阿格拉 | 希瓦 | 撒馬爾罕 | 斯普利特 | 提洛島 | 錫耶納 | 費拉拉 | 拉韋納 | 卡塞塔 | 帕多瓦 | 摩德納 | 埃爾科拉諾 | 阿奎拉 | 勒羅斯 | 弗羅茨瓦夫 | 布爾戈斯 | 巴倫西亞 | 法倫 | 亨德森島 | 科托爾 | 梅剋內斯 | 凱魯萬 | 瓜達拉哈拉 | 萊昂 | 聖吉米尼亞諾 | 埃武拉 | 薩卡特卡斯 | 剋雷塔羅 | 薩爾 | 瓦爾帕萊索 | 象島 | 盧森堡市 | 維斯比 | 卡爾斯剋魯納 | 瓦爾貝裏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