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四大名著 > 三國演義
目錄
三國演義 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作者: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捲,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捲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傢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姦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註】。《三國演義》標志着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註:《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作者介紹】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至今並無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演義年表】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决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絶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顔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綫,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决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嚮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綫指揮作戰,無法輓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纔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綫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𠔌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萬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衹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鐘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嚮甘鬆、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嚮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𠔌、駱𠔌、子午𠔌,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嚮武昌方向進攻,鬍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爆發。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都督華雄。袁紹奪冀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中流矢戰死。
  193年:曹操東徵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奉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綉,失敗(宛城之戰)。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為袁紹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徵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孫仁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在巴丘病故。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韓遂。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葭萌關。孫權移治所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故。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改元黃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劉備起兵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曹魏藩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建元黃武。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徵。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謚號文帝。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建元黃竜。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明帝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鬍部落。
  248年:司馬懿被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太子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
  10月: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吳 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魏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𠔌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鐘會和姜維密謀叛亂,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吳帝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三國結束。
  
  【作品回目】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 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 十三 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 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 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 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 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 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 五十 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問韓遂
  第 六十 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 七十 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 八十 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 九十 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駡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〇〇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〇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〇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〇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〇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〇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〇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〇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〇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〇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一〇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一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一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一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一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一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一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一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一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一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二〇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相關詩詞】
  
  1、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結尾贊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3、三國經典詩詞八首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②《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③《武侯廟》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⑤《詠赤壁》 李白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⑦《書憤》 陸遊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⑧《檀溪詩》 蘇軾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鹹陽火德衰,竜爭虎鬥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後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
  馬蹄蹄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竜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竜駒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竜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相關成語】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阔,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形容求纔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劉備):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竜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衆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纔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絶倫(關羽):形容高出衆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攻取漢中時,趙雲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竜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7、顧麯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麯的人。
  18、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傢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睏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顔):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隴,指甘肅南部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33、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周瑜):赤壁之戰裏,周瑜藉東風用火攻的方法想戰勝曹操大軍,可是什麽都準備好了,衹欠差東風。形容什麽事都準備好的,衹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趙雲):攻取漢中時,曹操大軍追擊黃忠至趙雲寨前,趙雲匹馬單槍站在門前,寨內偃旗息鼓,最終打敗曹軍。比喻趙雲渾身是膽,形容悄無聲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颳目相看(呂蒙):吳國的呂蒙一介武夫出身,對兵法,戰略一竅不通,因此老將軍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後來呂蒙開始飽讀兵書,終於成為吳國數一數二的兵法傢。連程普也對他贊賞有加,稱“士別三日,當颳目相看”。比喻人進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相關歇後語】
  
  1、曹操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4、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6、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7、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8、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9、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10、草船藉箭——滿載而歸
  11、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12、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15、孔明斬魏延——藉刀殺人
  16、孔明遊東吳——舌戰群儒
  17、黃忠出陣——人老心不老
  18、白門樓上綁呂布——叫爺也不饒
  19、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20、曹子建七步成詩——逼出來的
  21、東吳殺人——嫁禍於人
  22、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司馬懿破八陣圖——不懂裝懂
  
  【影視作品】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於1990年開始拍攝,1994年開始播映,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名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總策劃: 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劉瑾如 阮若琳 任大惠 張天民 周明 洪民生 賈文增 戴臨風
  總監製: 王楓
  監製: 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攝影: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趙新昌 黃河清 顧人柏 張靜宇 張宏林 顧其銘 水泓 任萌 張馳 張林 尹滔
  特技攝像:陶坤明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崔京浩 戴建明 萬山紅
  燈光:孫永福 李榮惠 葛樹文 張宏偉  
  化妝:張立棠 李金祥
  道具監製:牛玉謙
  總剪輯:傅正義 洪梅
  總錄音:宋寧寧 毛玉山
  三國志影視故事撰寫:張天民 張笑天 蘇叔陽 於力 畢必成
  
  【電視劇演員】
  
  東漢部分
  馬精武 飾 張寶
  呂中 飾 董太後
  鄭天煒 飾 何太後
  張福元 飾 何進
  朱峰 飾 漢少帝
  蘇可 飾 少年漢獻帝
  鮑大志 飾 中年漢獻帝
  楊兆權 飾 盧植
  韓新民 飾 鄭泰
  劉竜 飾 董承
  施長金 飾 王子服
  秦昭 飾 蔡邕
  譚宗堯 飾 王允
  丁志誠 飾 吉平
  劉建為 飾 伍孚
  芮麗容 飾 丁原
  裏坡 飾 董卓
  畢彥君 飾 李儒
  嚴燕生 飾 李肅
  張光北 飾 呂布
  劉岩 飾 呂布之女
  陳紅 飾 貂禪
  高寶寶 飾 嚴氏
  李建義 飾 青年陳宮
  修宗迪 飾 中年陳宮
  陳友旺 飾 袁術(十八路諸侯會盟)
  王福生 飾 袁術(壽春)
  洪宇宙 飾 青年袁紹
  李慶祥 飾 中年袁紹
  鄧曉光 飾 袁譚
  韓善續 飾 張綉
  魏慧麗 飾 張綉嫂
  王顯 飾 審配
  薑彤 飾 審榮
  王志強 飾 沮授
  張連仲 飾 田豐
  郭壽陽 飾 郭圖
  謝加起 飾 顔良
  蘇德斯琴 飾 韓猛
  周萬紅 飾 淳於瓊
  黃文俊 飾 馬騰
  王奕 飾 韓遂
  張達 飾 劉表
  劉曉媚 飾 蔡夫人
  梁遲 飾 劉琮
  張瞳 飾 陶謙
  鄭榕 飾 孔融
  馬玉良 飾 張魯
  王忠信 飾 伏完
  黃小力 飾 韓玄
  薛文成 飾 鮑隆
  陳之輝 飾 鮑信
  劉少春 飾 鮑忠
  周中和 飾 張任
  劉宗仁 飾 劉璝
  劉建偉 飾 楊鬆
  蘇民 飾 司馬徽
  趙小川 飾 崔州平
  馬書良 飾 石廣元
  嚴鳳歧 飾 孟公威
  王忠信 飾 華佗
  狄鳳程 飾 都郵
  劉樺 飾 潘鳳
  佟小虎 飾 秦慶童
  孫傑 飾 許貢
  吳剛/王剛/劉樺 飾 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 飾 曹操
  李鳳英 飾 卞氏
  楊俊勇 飾 曹丕
  王良波 飾 曹植
  王光輝 飾 曹睿
  安志勇 飾 曹芳
  姬晨牧 飾 曹髦
  汪涵 飾 曹奐
  鄭強 飾 曹真
  康銘 飾 曹爽
  孫振纔 飾 曹訓
  遲重根 飾 曹羲
  邰祖輝 飾 曹仁
  巴拉珠爾 飾 曹洪
  巴拉珠爾 飾 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 飾 夏侯惇 (赤壁)
  錢玉林 飾 夏侯淵
  焦玉成 飾 夏侯尚
  石天生 飾 夏侯霸
  王基明 飾 夏侯懋
  楊立新 飾 夏侯傑
  徐少華 飾 張遼(官渡)
  張亞坤 飾 張遼(赤壁)
  王衛國 飾 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 飾 張虎
  霍爾查 飾 徐晃(官渡)
  劉洪林 飾 徐晃(赤壁)
  尼格木圖 飾 徐晃(戰馬超)
  謝東 飾 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 飾 許褚(官渡)
  盧映 飾 許褚(赤壁)
  陳之輝 飾 許褚(戰馬超)
  韓東 飾 許褚(洛陽)
  王化南 飾 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 飾 張郃(戰諸葛)
  芒萊 飾 高覽
  張甲田 飾 典韋
  畢力格 飾 文聘
  斯琴畢力格 飾 於禁(宛城)
  齊剋健 飾 於禁(樊城)
  張英武 飾 李典(官渡)
  桑寶 飾 李典(赤壁)
  瀋竜 飾 樂進
  張元鵬 飾 龐德
  楊子斌 飾 韓浩
  霍爾查 飾 劉岱
  芒萊 飾 王忠
  蔣愷 飾 郭嘉
  澹臺仁惠 飾 徐庶母
  翟萬臣 飾 徐庶
  戴敬國 飾 程昱(徐州)
  於連増 飾 程昱(赤壁)
  徐永亮 飾 賈詡(洛陽)
  李緒良 飾 賈詡(宛城)
  顧嵐 飾 荀彧
  於傢乃 飾 荀攸
  馬玉森 飾 劉曄
  魏憲 飾 劉曄
  周惠林 飾 毛玠
  馬興躍 飾 辛毗
  鈕荼亮 飾 陳珪
  王長立 飾 陳登
  馬吉春 飾 蒯越
  劉義 飾 蔣濟
  王幼童 飾 許允
  常玉平 飾 郭淮(戰諸葛)
  孫啓成 飾 郭淮(戰姜維)
  劉庚 飾 鐘繇
  管越 飾 鐘會
  劉毓濱 飾 黨均
  吳文慶 飾 鄧忠
  王洪光 飾 鄧艾
  張世軍 飾 陳群
  石小滿 飾 許攸
  畢彥君 飾 楊修
  王濤 飾 陳琳
  宋戈 飾 華歆
  周舟 飾 蔣幹
  董驥 飾 王朗
  尹華生 飾 張緝
  郝躍國 飾 夏侯玄
  張洪英 飾 王經
  李鬆橋 飾 崔諒
  高小寶 飾 楊陵
  秦寶林 飾 馬遵
  李世纔 飾 郝昭
  齊文強 飾 費耀
  幺嶽 飾 蔡瑁
  李小舟 飾 蔡中
  李化 飾 蔡和
  朱德倉 飾 張當
  楊軍 飾 孫禮
  楊艾夫 飾 李勝
  文毫 飾 桓範
  許鴻達 飾 蘇越
  張平 飾 成濟
  蘇德斯琴 飾 孟坦
  莫歧 飾 王植
  劉立偉 飾 秦琪
  張旭廷 飾 羌王迷當
  段煉 飾 俄何燒戈
  姬崇恭 飾 師勖
  汪瑞 飾 鬍遵
  陳長竜 飾 秦良
  洪宗義 飾 吳押獄
  張福元 飾 王垕
  
  蜀漢部分
  孫彥軍 飾 劉備
  許娣 飾 糜夫人(千裏走單騎)
  王璐瑤 飾 糜夫人(當陽)
  伊淑芳 飾 甘夫人(千裏走單騎)
  郭淑萍 飾 甘夫人 (當陽)
  趙越 飾 孫夫人
  李華彤 飾 青年劉禪
  李鐵 飾 中年劉禪
  魯繼先 飾 老年劉禪
  陳旭 飾 劉諶
  壯麗 飾 崔夫人
  尹力 飾 劉琦
  梁振亞 飾 劉璋
  趙振平 飾 劉封
  唐國強 飾 諸葛亮
  包海竜 飾 諸葛瞻
  石霓 飾 諸葛均
  王洪武 飾 黃承彥
  祝士彬 飾 龐統(赤壁)
  金書貴 飾 龐統 (耒陽/川中)
  張民甫 飾 法正
  張登橋 飾 姜維母
  張天舒 飾 青年蔣維
  樊志起 飾 中年和老年姜維
  陸樹銘 飾 關羽
  陳兵 飾 關平
  李威 飾 青年關興
  顧建榮 飾 中年關興
  李靖飛 飾 張飛
  遲國棟 飾 張苞
  張山 飾 青年趙雲(赤壁)
  楊凡 飾 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 飾 老年趙雲
  王洪濤 飾 黃忠
  葉鈞 飾 黃忠(入川)
  喬琛 飾 黃忠妻
  安亞平 飾 馬超
  陳關欣 飾 青年馬岱
  李建平 飾 中年馬岱
  王文有 飾 嚴顔(巴郡)
  林中畢 飾 嚴顔(天蕩山)
  劉威 飾 青年魏延(赤壁)
  王紹文 飾 中年魏延(入川)
  王心海 飾 晚年魏延 (祁山)
  崔岱 飾 王平
  芒萊 飾 廖化(千裏走單騎)
  陳之輝 飾 廖化(水淹七軍/姜維北伐)
  杜文祿 飾 廖化(諸葛北伐)
  張治中 飾 馬謖
  劉潤成 飾 周倉
  時來群 飾 法正(成都)
  張民甫 飾 法正(定軍山)
  李弘 飾 費禕
  姬崇恭 飾 鄧芝(出使東吳)
  李志毅 飾 鄧芝(諸葛北伐)
  洪希邁 飾 郗正
  魏德山. 飾 杜瓊
  郭傢慶 飾 孫乾(徐州)
  夏均寅 飾 孫乾(荊州)
  劉竜濱 飾 伊籍(荊州)
  王輝 飾 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 飾 糜竺(徐州)
  任東升 飾 糜竺(荊州)
  楊乃煌 飾 糜竺(荊州)
  安基 飾 簡雍
  劉宏坤 飾 蔣琬
  張勤 飾 許靖
  王志強 飾 李恢
  王忠信 飾 秦宓
  王德林 飾 黃權
  隗和國. 飾 糜芳
  張楠 飾 孟達
  張炬 飾 張鬆
  劉傑 飾 譙周(諸葛北伐)
  王鳳文 飾 譙周(姜維北伐)
  王顯和 飾 馬良(荊州)
  李平 飾 馬良(荊州/成都)
  莫·道爾基 飾 張嶷
  張浩 飾 馬忠
  齊文強 飾 張翼
  李世纔 飾 吳班
  孟憲禮 飾 楊儀
  袁利堅 飾 高翔
  張世軍 飾 陳式
  曾革 飾 黃皓
  李保安 飾 李福
  遲重根 飾 王甫
  韓新民 飾 趙纍
  司耕田 飾 楊鐸
  鬍戰利 飾 孟獲
  李鼕果 飾 孟優
  李延魁 飾 孟節
  李雲娟 飾 祝融夫人
  劉赫 飾 朵思大王
  秦寶林 飾 董荼那
  葉金森 飾 鬍班
  魏德山 飾 範疆
  李寶華 飾 趙範
  蓋剋 飾 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 飾 裴緒
  薛勇 飾 裴元紹
  
  東吳部分
  吳曉東 飾 孫堅
  陳秀英 飾 吳太夫人
  俞若娟 飾 吳國太早期
  林默予 飾 吳國太晚期
  濮存昕 飾 孫策
  惲漿錚 飾 孫權幼年
  吳曉東 飾 孫權
  潘粵明 飾 孫休
  周繼偉 飾 張昭
  洪宇宙 飾 周瑜
  龔麗君 飾 大喬
  何晴 飾 小喬
  江金 飾 喬國老
  曹力 飾 青年魯肅(赤壁)
  馬玉良 飾 中年魯肅
  宋幫桂 飾 晚年魯肅
  郭沫浪 飾 呂蒙(赤壁)
  張京海 飾 呂蒙(荊州)
  初國良 飾 呂蒙 (白衣渡江)
  高飛 飾 陸遜
  李洪濤 飾 太史慈
  吳桂苓 飾 黃蓋(壽春)
  許福印 飾 黃蓋(赤壁)
  閆懷禮 飾 程普(壽春)
  陳惠良 飾 程普(赤壁)
  韓東 飾 甘寧(赤壁)
  張玉海 飾 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 飾 程咨
  王奕 飾 中年丁奉
  楊寶和 飾 老年丁奉
  尹偉/張瑩 飾 周泰
  朱軍 飾 韓當
  楊勝雁 飾 蔣欽
  王剛/韓增祥 飾 凌統
  張啓成 飾 潘璋(赤壁)
  黑水寬 飾 潘璋(虓亭)
  任萌 飾 程咨
  種玉傑 飾 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 飾 諸葛瑾
  何冰 飾 諸葛恪
  張喜前 飾 闞澤
  啜二勇 飾 呂範
  楚建富 飾 步騭
  王鷹 飾 薛綜
  趙丕玉 飾 陸績
  李譚 飾 嚴畯
  王勉之 飾 張溫
  董九如 飾 程秉
  李燕平 飾 顧雍
  
  晉國部分
  呂鎖森 飾 司馬望
  唐振環 飾 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 飾 司馬懿
  李赤尤 飾 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 飾 司馬昭
  潘引來 飾 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 飾 司馬師
  韓青 飾 司馬炎
  韓新民 飾 賈充
  王鷹 飾 邵悌
  劉英魯 飾 陳泰
  趙丕玉 飾 丘健
  蔣崇俠 飾 鬍烈
  齊健波 飾 鬍淵
  鄭緒 飾 師纂
  鄭大鵬 飾 王韜
  
  
  【電視劇目錄】
  
  一共5部,84集。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上)
  13 白門樓(下)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上)
  22 官渡之戰(下)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No. 2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長篇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作。根據有關史書、平話、戲麯和民間傳說加工創作而成。原書二十四捲,二百四十則。清初毛宗崗加以修訂,合併為一百二十回。主要寫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間的鬥爭,具有鮮明的“擁劉(備)反曹(操)”傾嚮,宣揚封建正統觀念與仁義道德,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等。文字則用淺近的文言,結構宏大,尤善於表現戰爭場面。為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全書簡介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阔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裏面的人物衆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啓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麯、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鬆之註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捲。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咤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嚮,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嚮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嚮,在羅貫中時代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姦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纔大略,又殘暴姦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傢陰謀傢,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瞭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法。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府祁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羅貫中像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小秦王詞話》《十七史演義》,有人說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這個仍在爭論)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
故事梗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崛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後,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纔製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徵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姜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庸無知,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章回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駡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百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百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十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百十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百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人物統計
  在《三國演義》的教學和研究中,有一個習慣性的錯誤:說《演義》“總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建國以來出版的幾種比較權威的文學史、小說史,大多如此敘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學史、小說史、辭典,仍然沿襲此說。以訛傳訛,實不可不辨。
  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的說法,其實源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捲首那份《三國志宗僚》。但這裏卻包含一連串的錯誤:
  第一,《三國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學者們並未仔細點數,衹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四百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確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是,《三國志宗僚》大致抄錄自陳壽《三國志》目錄(包括紀、傳和附傳),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範、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顒、鮑勳、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鐘離牧、是儀、鬍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
  第三,同樣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鄧良、樊建、費觀、高翔、鬍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幹,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瀋瑩、張布、張悌、趙咨,其它政治集團的何進、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於《三國演義》虛構的許多人物,當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之說乃是粗枝大葉的産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麽,《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阿鬥”、“後主”、“先主”等), 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總共1230個。這些人物,絶大多數都是有姓有名,總計大約1000人;極少數沒有姓名者,也與其它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係(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臥竜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於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一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
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麯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衆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註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傢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註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姦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着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衆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嚮來人們所謂的“三絶”,即曹操的“姦絶”——姦詐過人;關羽的“義絶”——“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絶”——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係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决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着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註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睏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綫,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麯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衆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麯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絶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係劉備,衹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顔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麯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捲,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姦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姦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緻”。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麯,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捲”,“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徵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藝術缺陷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中比較有影響的瑰寶,並列入了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但是它的缺點也不少。
  首先是歷史的宿命循環論,如開頭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毛本中得到強化,還有作者極端蔑視黃巾軍起義,稱之為“流寇”、“反賊”,突出了作者的封建思想局限性,還有各種封建迷信在其間如“孫策殺於吉”、“關羽玉泉山顯聖”、“左慈擲杯戲曹操”等,這都是在閱讀時應該剔除的封建糟粕,除了在原著中保留,其它改寫本基本刪除了這些東西。以及描寫方法的一些失敗“劉備長厚而似偽,諸葛多智近似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書與史實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裏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鬍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對曹操的個人喜好,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張飛:正史的張飛字益德,並非演義裏的翼德。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衹提到情若兄弟。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竜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為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鞭打督郵。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藉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裏。
  陳宮捉放曹操:陳宮在191年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衹有十一路地方軍參與董卓討伐戰,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孫堅和曹操因官職問題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謙當時有參加,貢獻糧草金錢等,但未出兵。公孫瓚亦有參與連署,但當時正在對付烏桓而未出兵;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馬騰與韓遂當時雖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青州刺史焦和雖曾起兵,因為青州黃巾復起,所以沒有參與會盟,不久病死;荊州刺史王睿本來也有起兵,因為和孫堅有私怨,被其逼死。另外還有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河南尹朱雋反對董卓而起兵。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被孫堅擊退。
  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載貂蟬之名,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
  關羽與女人:正史中有記載,關羽讓曹操將秦怡路的妻子給他,而此時她已有孕……
  貂蟬: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蟬,乃是宋、金、元民間藝人、戲劇傢、小說傢創造出來的。
  孫堅之死:由於衹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劉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把他塑造為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而為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傢譜,排一排劉備就變成了皇叔,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傢世式微,族譜不明,衹知劉備是漢室之胄,輩份不得而知。
  徐州誅車胄:劉備所為。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投降,無“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嚮。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誅文醜: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傢奴與門客,並非被於吉嚇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徵,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火燒博望坡: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衹是護送劉備傢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舌戰群儒:衹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衹是節使。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遊說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占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絶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係後人偽托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草船藉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决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鼕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華容道:劉備確實曾發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戰:火燒曹船發生在烏林。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藉給劉備。
  關羽戰黃忠:劉備徵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衹是政治性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采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再者,周瑜的大度在三國時期是出了名的。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徵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並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吊周瑜: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割須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但是是馬超吃的敗仗,而官史並無載割須棄袍。
  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張鬆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鬆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鬆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五虎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之蜀之五虎。
  周倉、鬍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鬍班可能指蜀將吳班。
  關羽單刀會:魯肅、關羽的一場官式會宴,魯肅令東吳諸將手持單刀,往赴關羽所設的宴會。
  颳骨療傷:此時華佗於赤壁之戰已經死了,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於禁,擒斬龐德並率軍急攻。
  關羽麥城拒降:歷史上並未記載明確拒降,而《江表傳》有關羽以偽降謀突圍之機的記戴。
  擒關羽:並非潘璋,而是他的部將馬忠。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塚: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裏衹出現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白帝托孤:劉備臨終是托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纔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纔,君可自取。”主要情況雷同。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所謂八陣是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竜飛陣、虎翼陣、鳥翔陣及蛇蟠陣,每個陣形都由三十二隊士兵所組成。 晉朝幹寶的《晉記》以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亦有記載。但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衹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且被曹真所阻。
  《後出師表》:多認為是後人偽托,並非諸葛亮所作。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頜,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衹是曾把西縣的民衆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三國志》上並沒有空城計的記載,衹出現於野史中。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駡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諸葛亮用兵:諸葛亮用兵善於治軍,不善奇謀,政績纔是最耀眼的。
  火燒上方𠔌: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陝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𠔌,一說葫蘆𠔌,疑為鹵城的渾稱
  七星燈續命:虛構劇情。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漢將軍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衹好退兵,蜀軍入𠔌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兵敗被殺。
  地理大搬傢: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𠔌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開篇詞:開篇詞為明人楊慎的臨江仙,而並非羅貫中所作,是清人毛宗崗父子在三國演義中加上去的
書中詩篇
  《三國演義》篇首詞
  作者:楊慎(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篇尾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歇後語錄
  歇後語
  1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2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3 孔明給周瑜看病----對癥下藥
  4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5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6 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7 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9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10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11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12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13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14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15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16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飛)
  17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18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19 關帝廟裏挂觀音像----名不符實
  20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21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22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23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24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25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26 關羽戰李逵----大刀闊斧
  27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28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29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30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31 草船藉箭----坐享其成
  32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33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34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35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36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37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38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39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40 關老爺做木匠——大刀闊斧
  41諸葛亮娶醜妻——為事業着想
  42關雲長颳骨下棋----若無其事
  43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44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45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三國成語
  三顧茅廬
  鞠躬盡瘁
  吳下阿蒙
  如魚得水
  望梅止渴
  樂不思蜀
  路人皆知
  才高八鬥
  單騎救主
  抗琴退敵
  士別三日
  舌戰群儒
  過關斬將
  封金挂印
  草船藉箭
  火燒連營
  草木皆兵
  水淹七軍
衍生作品
  自《三國演義》傳了出國外,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十次。如橫山光輝的作品“橫山光輝三國志”,然而傳入日本後《三國演義》普遍被稱為《三國志演義》,衹是有為數不少日本人習慣略稱其為《三國志》,也由於《三國志》(其實是《三國演義》)題材於日本地區頗受歡迎,加上此略稱廣為流傳,也導致有一部分人仍舊以為日本地區所稱的《三國志》為正史。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遊戲和電玩遊戲,比較著名的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真·三國無雙 等。中國大陸、臺灣的有《傲世三國》、《幻想三國志》等。
  此外,中國大陸曾在1991年拍攝過84集的《三國演義》電視劇。該劇的製作規模與演員陣容都非常龐大,在當時可謂第一。
影視三國
三国演义 影视三国
  劇集信息
  片名:三國演義
  拍攝年份:1990年~1994年
  總投資:1.7億人民幣
  動用群衆演員:40萬人次
  參拍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39811部隊,北京軍區52854部隊、51056部隊,南京軍區83226部隊、83235部隊、83422部隊,成都軍區77226部隊。
  建成影視基地兩座
  拍攝地: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
  劇組資料
  總監製:王楓
  監製: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策劃: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阮若琳 賈文增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劇務主任:袁乃旗 汪瑞 闕新
  編劇:杜傢福 朱曉平 劉樹生 葉式生 周鍇 李一波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攝像/照片攝影:李耀宗
  攝像: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張紹林 趙新昌 顧其銘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設計: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萬山紅 毛阿敏 戴建明 崔金浩 楊洪基
  總剪輯:傅正義
  演員導演:李法曾 王貴娥 顧鳳莉 周麗華
  主要演員:鮑國安 唐國強 孫彥軍 陸樹銘 李靖飛
  分集名稱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 1
  13 白門樓 2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 1
  22 官渡之戰 2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演員列表
  東漢部分
  袁志光飾張角 馬精武飾張寶 尤世軍飾張梁 呂中飾董太後
  鄭天瑋飾何太後 張福元飾何進 朱峰飾漢少帝 尹申飾少年漢獻帝 蘇可飾青年漢獻帝 鮑大志飾中年漢獻帝 謝志堅飾張讓 魏英明飾段珪
  蘇建宇飾蹇碩 龐大新飾潘隱 李明(鳴)飾曹節 楊兆權飾盧植
  韓新民飾鄭泰 劉竜飾董承 施長金飾王子服 秦昭飾蔡邕
  譚宗堯飾王允 丁志誠飾吉平 劉建為飾伍孚 芮麗容飾丁原
  裏坡飾董卓 畢彥君飾李儒 嚴燕生飾李肅 張光北飾呂布
  劉岩飾呂布之女 陳紅飾貂蟬 高寶寶飾嚴氏 李建義飾青年陳宮
  修宗迪飾中年陳宮 陳友旺飾袁術(討董) 王福生飾袁術(壽春) 洪宇宙飾袁紹(討伐董卓)
  李慶祥飾袁紹(官渡) 鄧曉光飾袁譚 韓善續飾張綉 於偉傑飾鬍車兒
  魏慧麗飾張綉嫂鄒氏 王顯飾審配 薑彤飾審榮 王志強飾沮授
  張連仲飾田豐 郭壽陽飾郭圖 謝加起飾顔良 蘇德斯琴飾韓猛
  周萬紅飾淳於瓊 黃文俊飾馬騰 王奕飾韓遂 張達飾劉表
  劉曉媚飾蔡夫人 梁遲飾劉琮 張瞳飾陶謙 鄭榕飾孔融
  馬玉良飾張魯 王忠信飾伏完 陳之輝飾鮑信 劉紹春飾鮑忠 周中和飾張任
  劉宗仁飾劉璝 王志剛飾泠苞 蘇民飾司馬徽 趙小川飾崔州平
  馬書良飾石廣元 嚴鳳歧飾孟公威 王忠信飾華佗 狄鳳程飾督郵
  黃小立飾韓玄 薛文成飾鮑隆 劉樺飾潘鳳 佟小虎飾秦慶童
  孫傑飾許貢 曹世驤飾呂伯奢 袁志光飾祖弼 王寶奇飾華雄
  吳剛、王剛、劉樺飾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飾曹操 李鳳英飾卞氏 楊俊勇飾曹丕 瀋竜飾曹彰
  王良波飾曹植 王光輝飾曹睿 安志懿飾曹芳 姬晨牧飾曹髦
  汪涵飾曹奐 鄭強飾曹真 康銘飾曹爽 孫振纔飾曹訓
  遲重根飾曹羲 邰祖輝飾曹仁 巴拉珠爾飾曹洪 巴拉珠爾飾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飾夏侯惇(赤壁) 錢玉林飾夏侯淵 焦玉成飾夏侯尚 石天生飾夏侯霸(在魏)
  瀋雙存飾夏侯霸(歸蜀) 王基明飾夏侯懋 楊立新飾夏侯傑 徐少華飾張遼(官渡)
  張亞坤飾張遼(赤壁)王衛國飾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飾張虎 霍爾查飾徐晃(官渡)
  劉洪林飾徐晃(赤壁)尼格木圖飾徐晃(戰馬超) 謝東飾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飾許褚(官渡)
  盧映飾許褚(赤壁) 陳之輝飾許褚(戰馬超) 韓東飾許褚(洛陽) 王化南飾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飾張郃(祁山)芒萊飾高覽 張甲田飾典韋 畢力格飾文聘 斯琴畢力格飾於禁(宛城)
  齊剋建飾於禁(樊城) 張英武飾李典(官渡) 桑寶飾李典(赤壁) 瀋竜飾樂進
  張元鵬飾龐德 楊子斌飾韓浩 霍爾查飾劉岱 芒萊飾王忠
  蔣愷飾郭嘉 澹臺仁惠飾徐庶母 翟萬臣飾徐庶 戴敬國飾程昱(官渡)
  於連増飾程昱(赤壁)徐永亮飾賈詡(洛陽) 李緒良飾賈詡(宛城) 顧嵐飾荀彧
  於傢乃飾荀攸 杜振西飾賈逵 張國臣飾李伏 田裕民飾許芝
  馬玉森飾劉曄 魏憲飾劉曄 周惠林飾毛玠 馬興躍飾辛毗 鈕荼亮飾陳珪
  王長立飾陳登 馬吉春飾蒯越 劉義飾蔣濟 常玉平飾郭淮(南徵北戰)
  孫啓成飾郭淮(三分歸一) 劉庚飾鐘繇 管越飾鐘會 劉毓濱飾黨均
  王洪光飾鄧艾 吳文慶飾鄧忠 張世軍飾陳群 石小滿飾許攸
  畢彥君飾楊修 王濤飾陳琳 宋戈飾華歆 周舟飾蔣幹
  董驥飾王朗 尹華生飾張緝 郝躍國飾夏侯玄 張洪英飾王經
  李鬆橋飾崔諒 高小寶飾楊陵 秦寶林飾馬遵 李世纔飾郝昭
  齊文強飾費耀 幺嶽飾蔡瑁 李小舟飾蔡中 李化飾蔡和 朱德倉飾張當
  楊軍飾孫禮 楊艾夫飾李勝 文毫飾桓範 許鴻達飾蘇越
  張平飾成濟 蘇德斯琴飾孟坦 莫歧飾王植 劉立偉飾秦琪
  張旭廷飾羌王迷當 段煉飾俄何燒戈 姬崇恭飾師勖 汪瑞飾鬍遵
  陳長竜飾秦良 洪宗義飾吳押獄 劉力飾吳妻 張福元飾王垕
  周萬紅飾司番 張元昌飾廷尉 郝躍國飾桓嘉 金纔飾徐質
  蜀漢部分
  孫彥軍飾劉備 許娣飾糜夫人(走單騎) 王璐瑤飾糜夫人(赤壁) 伊淑芳飾甘夫人(官渡)
  郭淑萍飾甘夫人(赤壁) 趙越飾孫夫人(孫尚香) 陳婧飾童年劉禪 李華彤飾青年劉禪
  李鐵飾中年劉禪 魯繼先飾老年劉禪 陳旭飾劉諶 壯麗飾崔夫人
  尹力飾劉琦 梁振亞飾劉璋 趙振平飾劉封 唐國強飾諸葛亮
  包海竜飾諸葛瞻 石霓飾諸葛均 王洪武飾黃承彥 祝士彬飾龐統(赤壁)
  金書貴飾龐統(耒陽/川中) 時來群飾法正(成都) 張民甫飾法正(定軍山) 陸樹銘飾關羽
  陳兵飾關平 李威飾青年關興 顧建榮飾中年關興 李靖飛飾張飛
  張剋芃飾青年張苞 遲國棟飾中年張苞 張山飾青年趙雲 楊凡飾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飾老年趙雲 王洪濤飾黃忠 葉鈞飾黃忠(入川) 喬琛飾黃妻
  安亞平飾馬超 陳關欣飾青年馬岱 李建平飾中年馬岱 李保安飾呂凱
  張天舒飾青年姜維 樊志起飾中年和老年姜維 張登橋飾姜維母 王文有飾嚴顔(巴郡)
  林中畢飾嚴顔(天蕩山) 劉威飾魏延(襄陽/長沙及江陵) 王曉穎飾魏延(入川) 王紹文飾魏延(川中)
  王心海飾魏延(南徵北戰) 崔岱飾王平 芒萊飾廖化(走單騎) 陳之輝飾廖化(水淹七軍/三分歸一)
  杜文祿飾廖化(南徵北戰) 張治中飾馬謖 劉潤成飾周倉 李弘飾費禕
  姬崇恭飾鄧芝(使吳) 李志毅飾鄧芝(北伐) 洪希邁飾郗正 魏德山.飾杜瓊
  郭傢慶飾孫乾(官渡)夏均寅飾孫乾(赤壁) 劉竜濱飾伊籍(赤壁) 王輝飾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飾糜竺(徐州)任東升飾糜竺(荊州) 楊乃煌飾糜竺(荊州) 安基飾簡雍
  劉宏坤飾蔣琬 張勤飾許靖 王志強飾李恢 王忠信飾秦宓
  張於樞飾黃權 王德林飾王纍 隗和國飾糜芳 王幼童飾董允
  張楠飾孟達 張炬飾張鬆 劉傑飾譙周(南徵北戰) 王鳳文飾譙周(三分歸一)
  王顯和飾馬良(荊州)萬海豐飾馬良(荊州/成都)莫·道爾基飾張嶷 張浩飾馬忠
  齊文強飾張翼 李世纔飾吳班 孟憲禮飾楊儀 袁利堅飾高翔 張世軍飾陳式
  曾革飾黃皓 李保安飾李福 遲重根飾王甫 韓新民飾趙纍
  司耕田飾楊鋒 鬍戰利飾孟獲 李鼕果飾孟優 李延魁飾孟節
  李雲娟飾祝融夫人 劉赫飾朵思大王 秦寶林飾董荼那 葉金森飾鬍班
  魏德山飾範疆 李寶華飾趙範 蓋剋飾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飾裴緒
  薛勇飾裴元紹 郭傢慶飾普淨
  東吳部分
  吳曉東飾孫堅 陳秀英飾吳太夫人 俞若娟飾吳國太 林默予飾吳國太
  濮存昕飾孫策 龔麗君飾大喬 惲漿錚飾幼年孫權 吳曉東飾孫權
  左冰飾孫亮 潘粵明飾孫休 何金竜飾孫峻 劉大剛飾孫綝
  許傢瑞飾孫據 周繼偉飾張昭 孫傑飾張布 洪宇宙飾周瑜
  何晴飾小喬 江金飾喬國老 曹力飾魯肅(赤壁) 馬玉良飾魯肅(柴桑)
  宋邦桂飾魯肅(荊州) 郭沫浪飾呂蒙(赤壁) 張京海飾呂蒙(荊州) 初國良飾呂蒙(白衣渡江)
  高飛飾陸遜 李洪濤飾太史慈 吳桂苓飾黃蓋(壽春) 許福印飾黃蓋(赤壁)
  閆懷禮飾程普(壽春) 陳惠良飾程普(赤壁) 韓東飾甘寧(赤壁) 張玉海飾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飾程咨 劉紹春飾丁奉(赤壁) 王奕飾丁奉(三氣周瑜及雪中奮短兵) 楊寶河 飾丁奉(虓亭)
  尹偉飾周泰(麯阿) 張瑩飾周泰(虓亭) 朱軍飾韓當 楊勝雁飾蔣欽
  王剛飾凌統(赤壁) 韓增祥飾凌統(合肥) 孫啓成飾潘璋(赤壁) 黑水寬飾潘璋(虓亭)
  種玉傑飾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飾諸葛瑾 何冰飾諸葛恪 張喜前飾闞澤
  啜二勇飾呂範 楚建富飾步騭 王鷹飾薛綜 趙丕玉飾陸績
  李譚飾嚴畯 王勉之飾張溫 董九如飾程秉 李燕平飾顧雍
  楊友飾魏邈 劉雲明飾施朔 張洪順飾周善
  晉國部分
  呂鎖森飾司馬望 唐振環飾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飾司馬懿 李赤尤飾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飾司馬昭 潘引來飾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飾司馬師 韓青飾司馬炎
  韓新民飾賈充 王鷹飾邵悌 劉英魯飾陳泰 趙丕玉飾丘健 蔣崇俠飾鬍烈
三國動畫
  三國演義動畫版中文名:三國演義
  英文名: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類型:動畫
  語言:普通話
  原著:[明]羅貫中
  導演: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
  聯合出品方:中央電視臺青少節目中心、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央視動畫公司、未來行星株式會社、多美株式會社。
  動畫片製作方: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日本未來行星株式會社
  電視節目聯合發行方: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輝煌動畫公司、北京鵬遠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影視三國
  劇集信息
  片名:三國演義
  拍攝年份:1990年~1994年
  總投資:1.7億人民幣
  動用群衆演員:40萬人次
  參拍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39811部隊,北京軍區52854部隊、51056部隊,南京軍區83226部隊、83235部隊、83422部隊,成都軍區77226部隊。
  建成影視基地兩座
  拍攝地: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
  劇組資料
  總監製:王楓
  監製: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策劃: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阮若琳 賈文增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劇務主任:袁乃旗 汪瑞 闕新
  編劇:杜傢福 朱曉平 劉樹生 葉式生 周鍇 李一波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攝像/照片攝影:李耀宗
  攝像: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張紹林 趙新昌 顧其銘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設計: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萬山紅 毛阿敏 戴建明 崔金浩 楊洪基
  總剪輯:傅正義
  演員導演:李法曾 王貴娥 顧鳳莉 周麗華
  主要演員:鮑國安 唐國強 孫彥軍 陸樹銘 李靖飛 吳曉東
  主要插麯:
  《這一拜》——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橋段。
  《赤兔雄風》——呂布歸降董卓橋段。
  《貂禪已隨清風去》——鳳儀亭橋段。
  《淯水吟》——宛城之戰,典韋、鄒氏橋段。
  《臥竜吟》——三顧茅廬、隆中對橋段。
  《民得平安天下安》——劉備攜平民渡江橋段。
  《子竜贊》——長坂坡趙雲趙子竜單騎救主橋段。
  《群英會》——周瑜群英會橋段。
  《橫槊賦詩—短歌行》——曹操橫槊賦詩橋段。
  《好江風》——關羽單刀赴會橋段。
  《煮豆燃豆萁》——曹丕曹植子嗣之爭橋段。
  《哭孔明》——諸葛亮五丈原歸天橋段。
  分集名稱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 1
  13 白門樓 2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 1
  22 官渡之戰 2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演員列表
  東漢部分
  袁志光飾張角 馬精武飾張寶 尤世軍飾張梁 呂中飾董太後
  鄭天瑋飾何太後 張福元飾何進 朱峰飾漢少帝 尹申飾少年漢獻帝 蘇可飾青年漢獻帝 鮑大志飾中年漢獻帝 謝志堅飾張讓 魏英明飾段珪
  蘇建宇飾蹇碩 龐大新飾潘隱 李明(鳴)飾曹節 楊兆權飾盧植
  韓新民飾鄭泰 劉竜飾董承 施長金飾王子服 秦昭飾蔡邕
  譚宗堯飾王允 丁志誠飾吉平 劉建為飾伍孚 芮麗容飾丁原
  裏坡飾董卓 畢彥君飾李儒 嚴燕生飾李肅 張光北飾呂布
  劉岩飾呂布之女 陳紅飾貂蟬 高寶寶飾嚴氏 李建義飾青年陳宮
  修宗迪飾中年陳宮 陳友旺飾袁術(討董) 王福生飾袁術(壽春) 洪宇宙飾袁紹(討伐董卓)
  李慶祥飾袁紹(官渡) 鄧曉光飾袁譚 韓善續飾張綉 於偉傑飾鬍車兒
  魏慧麗飾張綉嫂鄒氏 王顯飾審配 薑彤飾審榮 王志強飾沮授
  張連仲飾田豐 郭壽陽飾郭圖 謝加起飾顔良 蘇德斯琴飾韓猛
  周萬紅飾淳於瓊 王洪濤飾紀靈 黃文俊飾馬騰 王奕飾韓遂 張達飾劉表
  劉曉媚飾蔡夫人 梁遲飾劉琮 張瞳飾陶謙 鄭榕飾孔融
  馬玉良飾張魯 王忠信飾伏完 陳之輝飾鮑信 劉紹春飾鮑忠 周中和飾張任
  劉宗仁飾劉璝 王志剛飾泠苞 蘇民飾司馬徽 趙小川飾崔州平
  馬書良飾石廣元 嚴鳳歧飾孟公威 王忠信飾華佗 狄鳳程飾督郵
  黃小立飾韓玄 薛文成飾鮑隆 劉樺飾潘鳳 佟小虎飾秦慶童
  孫傑飾許貢 曹世驤飾呂伯奢 袁志光飾祖弼 王寶奇飾華雄
  吳剛、王剛、劉樺飾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飾曹操 李鳳英飾卞氏 楊俊勇飾曹丕 瀋竜飾曹彰
  王良波飾曹植 王光輝飾曹睿 安志懿飾曹芳 姬晨牧飾曹髦
  汪涵飾曹奐 鄭強飾曹真 康銘飾曹爽 孫振纔飾曹訓
  遲重根飾曹羲 邰祖輝飾曹仁 巴拉珠爾飾曹洪 巴拉珠爾飾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飾夏侯惇(赤壁) 錢玉林飾夏侯淵 焦玉成飾夏侯尚 石天生飾夏侯霸(在魏)
  瀋雙存飾夏侯霸(歸蜀) 王基明飾夏侯懋 楊立新飾夏侯傑 徐少華飾張遼(官渡)
  張亞坤飾張遼(赤壁)王衛國飾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飾張虎 霍爾查飾徐晃(官渡)
  劉洪林飾徐晃(赤壁)尼格木圖飾徐晃(戰馬超) 謝東飾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飾許褚(官渡)
  盧映飾許褚(赤壁) 陳之輝飾許褚(戰馬超) 韓東飾許褚(洛陽)譚建昌/徐偉如飾張郃(赤壁) 王化南飾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飾張郃(祁山)芒萊飾高覽 張甲田飾典韋 畢力格飾文聘 斯琴畢力格飾於禁(宛城)
  齊剋建飾於禁(樊城) 張英武飾李典(官渡) 桑寶飾李典(赤壁) 瀋竜飾樂進
  張元鵬飾龐德 楊子斌飾韓浩 霍爾查飾劉岱 芒萊飾王忠
  蔣愷飾郭嘉 澹臺仁惠飾徐庶母 翟萬臣飾徐庶 戴敬國飾程昱(官渡)
  於連増飾程昱(赤壁)徐永亮飾賈詡(洛陽) 李緒良飾賈詡(宛城) 顧嵐飾荀彧
  於傢乃飾荀攸 杜振西飾賈逵 張國臣飾李伏 田裕民飾許芝
  馬玉森飾劉曄 魏憲飾劉曄 周惠林飾毛玠 馬興躍飾辛毗 鈕荼亮飾陳珪
  王長立飾陳登 馬吉春飾蒯越 劉義飾蔣濟 常玉平飾郭淮(南徵北戰)
  孫啓成飾郭淮(三分歸一) 劉庚飾鐘繇 管越飾鐘會 劉毓濱飾黨均
  王洪光飾鄧艾 吳文慶飾鄧忠 張世軍飾陳群 石小滿飾許攸
  畢彥君飾楊修 王濤飾陳琳 宋戈飾華歆 周舟飾蔣幹
  董驥飾王朗 尹華生飾張緝 郝躍國飾夏侯玄 張洪英飾王經
  李鬆橋飾崔諒 高小寶飾楊陵 秦寶林飾馬遵 李世纔飾郝昭
  齊文強飾費耀 幺嶽飾蔡瑁 李小舟飾蔡中 李化飾蔡和 朱德倉飾張當
  楊軍飾孫禮 楊艾夫飾李勝 文毫飾桓範 許鴻達飾蘇越
  張平飾成濟 蘇德斯琴飾孟坦 莫歧飾王植 劉立偉飾秦琪
  張旭廷飾羌王迷當 段煉飾俄何燒戈 姬崇恭飾師勖 汪瑞飾鬍遵
  陳長竜飾秦良 洪宗義飾吳押獄 劉力飾吳妻 張福元飾王垕
  周萬紅飾司番 張元昌飾廷尉 郝躍國飾桓嘉 金纔飾徐質
  蜀漢部分
  孫彥軍飾劉備 許娣飾糜夫人(走單騎) 王璐瑤飾糜夫人(赤壁) 伊淑芳飾甘夫人(官渡)
  郭淑萍飾甘夫人(赤壁) 趙越飾孫夫人(孫尚香) 陳婧飾童年劉禪 李華彤飾青年劉禪
  李鐵飾中年劉禪 魯繼先飾老年劉禪 陳旭飾劉諶 壯麗飾崔夫人
  尹力飾劉琦 梁振亞飾劉璋 趙振平飾劉封 唐國強飾諸葛亮
  包海竜飾諸葛瞻 石霓飾諸葛均 王洪武飾黃承彥 祝士彬飾龐統(赤壁)
  金書貴飾龐統(耒陽/川中) 時來群飾法正(成都) 張民甫飾法正(定軍山) 陸樹銘飾關羽
  陳兵飾關平 李威飾青年關興 顧建榮飾中年關興 李靖飛飾張飛
  張剋芃飾青年張苞 遲國棟飾中年張苞 張山飾青年趙雲 楊凡飾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飾老年趙雲 王洪濤飾黃忠 葉鈞飾黃忠(入川) 喬琛飾黃妻
  安亞平飾馬超 陳關欣飾青年馬岱 李建平飾中年馬岱 李保安飾呂凱
  張天舒飾青年姜維 樊志起飾中年和老年姜維 張登橋飾姜維母 王文有飾嚴顔(巴郡)
  林中畢飾嚴顔(天蕩山) 劉威飾魏延(襄陽/長沙及江陵) 王曉穎飾魏延(入川) 王紹文飾魏延(川中)
  王心海飾魏延(南徵北戰) 崔岱飾王平 芒萊飾廖化(走單騎) 陳之輝飾廖化(水淹七軍/三分歸一)
  杜文祿飾廖化(南徵北戰) 張治中飾馬謖 劉潤成飾周倉 李弘飾費禕
  姬崇恭飾鄧芝(使吳) 李志毅飾鄧芝(北伐) 洪希邁飾郗正 魏德山.飾杜瓊
  郭傢慶飾孫乾(官渡)夏均寅飾孫乾(赤壁) 劉竜濱飾伊籍(赤壁) 王輝飾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飾糜竺(徐州)任東升飾糜竺(荊州) 楊乃煌飾糜竺(荊州) 安基飾簡雍
  劉宏坤飾蔣琬 張勤飾許靖 王志強飾李恢 王忠信飾秦宓
  張於樞飾黃權 王德林飾王纍 隗和國飾糜芳 王幼童飾董允
  張楠飾孟達 張炬飾張鬆 劉傑飾譙周(南徵北戰) 王鳳文飾譙周(三分歸一)
  王顯和飾馬良(荊州)萬海豐飾馬良(荊州/成都)莫·道爾基飾張嶷 張浩飾馬忠
  齊文強飾張翼 李世纔飾吳班 孟憲禮飾楊儀 袁利堅飾高翔 張世軍飾陳式
  曾革飾黃皓 李保安飾李福 遲重根飾王甫 韓新民飾趙纍
  司耕田飾楊鋒 鬍戰利飾孟獲 李鼕果飾孟優 李延魁飾孟節
  李雲娟飾祝融夫人 劉赫飾朵思大王 秦寶林飾董荼那 葉金森飾鬍班
  魏德山飾範疆 李寶華飾趙範 蓋剋飾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飾裴緒
  薛勇飾裴元紹 郭傢慶飾普淨
  東吳部分
  吳曉東飾孫堅 陳秀英飾吳太夫人 俞若娟飾吳國太 林默予飾吳國太
  濮存昕飾孫策 龔麗君飾大喬 惲漿錚飾幼年孫權 吳曉東飾孫權
  左冰飾孫亮 潘粵明飾孫休 何金竜飾孫峻 劉大剛飾孫綝
  許傢瑞飾孫據 周繼偉飾張昭 孫傑飾張布 洪宇宙飾周瑜
  何晴飾小喬 江金飾喬國老 曹力飾魯肅(赤壁) 馬玉良飾魯肅(柴桑)
  宋邦桂飾魯肅(荊州) 郭沫浪飾呂蒙(赤壁) 張京海飾呂蒙(荊州) 初國良飾呂蒙(白衣渡江)
  高飛飾陸遜 李洪濤飾太史慈 吳桂苓飾黃蓋(壽春) 許福印飾黃蓋(赤壁)
  閆懷禮飾程普(壽春) 陳惠良飾程普(赤壁) 韓東飾甘寧(赤壁) 張玉海飾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飾程咨 劉紹春飾丁奉(赤壁) 王奕飾丁奉(三氣周瑜及雪中奮短兵) 楊寶河 飾丁奉(虓亭)
  尹偉飾周泰(麯阿) 張瑩飾周泰(虓亭) 朱軍飾韓當 楊勝雁飾蔣欽
  王剛飾凌統(赤壁) 韓增祥飾凌統(合肥) 孫啓成飾潘璋(赤壁) 黑水寬飾潘璋(虓亭)
  種玉傑飾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飾諸葛瑾 何冰飾諸葛恪 張喜前飾闞澤
  啜二勇飾呂範 楚建富飾步騭 王鷹飾薛綜 趙丕玉飾陸績
  李譚飾嚴畯 王勉之飾張溫 董九如飾程秉 李燕平飾顧雍
  楊友飾魏邈 劉雲明飾施朔 張洪順飾周善
  晉國部分
  呂鎖森飾司馬望 唐振環飾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飾司馬懿 李赤尤飾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飾司馬昭 潘引來飾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飾司馬師 韓青飾司馬炎
  韓新民飾賈充 王鷹飾邵悌 劉英魯飾陳泰 趙丕玉飾丘健 蔣崇俠飾鬍烈
書與史實
  《三國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裏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鬍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對曹操的個人喜好,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張飛:正史的張飛字益德,並非演義裏的翼德。
  張角會妖法:張角兄弟不會妖術。
  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有結拜,衹提到情若兄弟。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竜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為虛構,用以描述人物性格。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鞭打督郵。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演義中曹操藉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裏。
  陳宮捉放曹操:陳宮在191年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衹有十一路地方軍參與董卓討伐戰,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孫堅和曹操因官職問題而不在名列之中。陶謙當時有參加,貢獻糧草金錢等,但未出兵。公孫瓚亦有參與連署,但當時正在對付烏桓而未出兵;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馬騰與韓遂當時雖尚未接受招安,但亦不支持董卓(朝廷);青州刺史焦和雖曾起兵,因為青州黃巾復起,所以沒有參與會盟,不久病死;荊州刺史王睿本來也有起兵,因為和孫堅有私怨,被其逼死。另外還有陳王劉寵與陳國相駱俊、河南尹朱雋反對董卓而起兵。
  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為孫堅所殺,而且被梟首。
  三英戰呂布:虛構劇情,呂布被孫堅擊退。
  連環計:《三國志》尚未記載貂蟬之名,但呂布確與董卓侍婢有染。
  關羽的女人:正史中有記載,關羽讓曹操的秦宜璐的妻子給他,而此時她已有孕……
  貂嬋:歷史上並無貂嬋其人。文學作品中的貂嬋,乃是宋、金、元民間藝人、戲劇傢、小說傢創造出來的。
  界橋之戰:本戰的勝利者是袁紹而不是公孫瓚,鞠儀不是被趙雲所殺,消滅公孫瓚的戰役中,鞠儀的功勞是最大的。
  孫堅之死:由於衹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劉皇叔劉備:三國演義為了顯示劉備的地位,把他塑造為繼承漢室正統的君主,而為劉備編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傢譜,排一排劉備就變成了皇叔,而這個稱號正是劉備用來對抗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寶。史實上,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有按朝廷的規定獻納酎金,而失去侯爵資格,後來又經歷戰亂及政治紛爭,早已傢世式微,族譜不明,衹知劉備是漢室之胄,輩份不得而知。
  呂布殺丁原:丁原與董卓爭霸失敗被殺,呂布為董卓所擒後被李肅勸降。
  呂布是匹夫:呂布並不是丁原義子,且丁原為並州刺史,坐鎮山西,不是荊州刺史。而呂布在丁原帳下是主簿(文職),不是一個匹夫。
  呂布是“三姓傢奴”:當人們說呂布是三姓傢奴的時候,常常把劉備給忘了。劉備起先跟著劉焉,再追隨公孫瓚,陶謙給了他一些軍隊他就投了陶謙,沒多久陶謙不明不白死了,兩個兒子也死於非命。劉備在徐州混不多久地盤讓呂布奪去,他就厚著臉皮在托庇在呂布門下,但呂布終究不信任他,他就隨曹操滅了呂布,可一到京城,他又企圖對曹操下毒手,最後在徐州反曹,失敗後投袁紹,看袁紹不行又投劉表,劉表死後,一個兒子投降了曹操,另一個兒子在劉備手裏,年輕輕地據說酒色過度死了。周瑜打敗曹仁得到荊州,劉備卻厚著臉皮藉了荊州一直不肯還,直到最後决裂。劉備最後一次背叛是老上司劉焉的兒子劉璋,《三國演義》裏說他不肯奪同宗的地盤,那是鬍說八道,他可熱心著呢。
  白門樓:呂布使自己嚮曹操投降的,並非被部下所擒。
  官渡之戰:曹操軍三萬,袁紹軍九萬。
  徐州誅車胄:劉備所為。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投降,無“土山約三事”。
  血衣帶詔:絶無此事。馬騰是一個帶有搶到性質的軍閥,攻打李郭不過是私人恩怨。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嚮。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誅文醜: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傢奴與門客,並非被於吉嚇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
  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地點並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徵,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火燒博望坡: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板坡七進七出:應為長坂,趙雲衹是護送劉備傢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舌戰群儒:衹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衹是節使。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遊說周瑜不成。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況且曹植當時未作《銅雀臺賦》,所謂曹操欲占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絶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事實上《三國志》裏全文記載了《銅雀臺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係後人偽托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草船藉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决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鼕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華容道:劉備確實曾發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赤壁之戰:火燒曹船發生在烏林。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藉給劉備。
  關羽戰黃忠:劉備徵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衹是政治性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采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再者,周瑜的大度在三國時期是出了名的。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徵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並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吊周瑜: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割須棄袍:戰況確實很激烈,但是是馬超吃的敗仗,而官史並無載割須棄袍。
  許褚裸衣戰馬超:沒有記載,馬超甚至被許褚瞪得不敢動。
  張鬆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鬆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鬆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徵漢中:徵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蕩山:純粹虛構。
  張鬆和法正:張鬆、法正實是賣主求榮的小人,二人雖有大功於蜀漢,武侯祠內卻無席地,正是如此。
  漢中爭霸:真正的漢中之戰,並非演義中的一面倒,而是一場持續一年的血戰。沒有張郃攻打葭萌關之事,韓浩不是韓玄的弟弟,而是魏國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將,曾嚮曹操提出屯田製的方案,緩和了軍中的糧食危機。並沒死於黃忠之手。且無嚴顔和黃忠一同帶兵之事。吳蘭、雷銅單獨指揮一支軍團,纔出道就被曹洪打敗,吳蘭被殺,陳式被徐晃擊敗。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五虎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之蜀之五虎。
  周倉、鬍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鬍班可能指蜀將吳班。
  關羽單刀會:魯肅、關羽的一場官式會宴,魯肅令東吳諸將手持單刀,往赴關羽所設的宴會。
  颳骨療傷:此時華佗於赤壁之戰已經死了,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於禁,擒斬龐德並率軍急攻。
  關羽麥城拒降:歷史上並未記載明確拒降,而《江表傳》有關羽以偽降謀突圍之機的記戴。
  擒關羽:並非潘璋,而是他的部將馬忠。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塚: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裏衹出現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夷陵之戰:吳軍五萬,蜀軍七萬,絶非以少勝多。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白帝托孤:劉備臨終是托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纔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纔,君可自取。”主要情況雷同。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所謂八陣是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竜飛陣、虎翼陣、鳥翔陣及蛇蟠陣,每個陣形都由三十二隊士兵所組成。 晉朝幹寶的《晉記》以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亦有記載。但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張遼、徐晃之死:曹丕伐吳時張遼沒有隨行。司馬懿攻孟達時,徐晃也未參加戰鬥。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扶不起的劉阿鬥:劉禪雖然沒有政治才能、追求享樂,但卻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且富於人緣,所以臣子們都很喜歡他,君臣一心,再加上孔明天才的政治能力,蜀中安定了下來,無司馬懿五路大軍齊進的事。蜀漢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並不能怪劉禪。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衹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且被曹真所阻。
  《後出師表》:多認為是後人偽托,並非諸葛亮所作。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頜,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衹是曾把西縣的民衆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三國志》上並沒有空城計的記載,衹出現於野史中。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駡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馬謖反間司馬懿:無馬謖對司馬懿施反間計之事,當時司馬懿駐守在荊州而不是自願去守雍州。
  鳳鳴山:趙雲沒有參加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無鳳鳴山斬殺韓德六將之事。
  諸葛亮用兵:諸葛亮用兵善於治軍,不善奇謀,政績纔是最耀眼的。
  火燒上方𠔌: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陝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𠔌,一說葫蘆𠔌,疑為鹵城的渾稱
  七星燈續命:虛構劇情。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漢將軍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衹好退兵,蜀軍入𠔌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兵敗被殺。
  楊儀是忠臣:楊儀是一個小人,最後因叛國之罪被費禕逼迫自殺。
  淮南三叛:這時三國中最大的一次戰爭,魏晉、東吳、西蜀、諸葛誕四方投入的兵力近百萬,而赤壁之戰的人數有水分。
  襄平城怪談:襄平城中發生的奇事當屬無稽之談。應是賈範等勸公孫淵不要造反的信口捏造。
  槍挑徐質、射殺郭淮:郭淮沒有對抗過姜維,徐質雖然被姜維打敗,但並未被殺。
  姜維北伐:姜維衹有七伐中原,無王瓘詐降和八卦陣破敵之事。蜀漢的滅亡,軍事責任應該由姜維來承擔。
  費禕之死:費褘是在一次酒醉後被魏國降將郭循殺死。
  黃皓誤國:黃皓掌權於蜀漢滅亡前一年,而此時蜀漢墮落到早已無藥可救的地步了。
  姜維詐降鐘會:目的並非為了光復蜀漢,而是想要自立門戶。
  摩天崖部兵立石:孔明摩天崖布陣,托夢鐘會的事純屬杜撰。
  地理大搬傢: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𠔌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開篇詞:開篇詞為明人楊慎的臨江仙,而並非羅貫中所作,是清人毛宗崗父子在三國演義中加上去的。
影視三國
  劇集信息
  片名:三國演義
  拍攝年份:1990年~1994年
  總投資:1.7億人民幣
  動用群衆演員:40萬人次
  參拍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39811部隊,北京軍區52854部隊、51056部隊,南京軍區83226部隊、83235部隊、83422部隊,成都軍區77226部隊。
  建成影視基地兩座
  拍攝地: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
  劇組資料
  總監製:王楓
  監製: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策劃: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阮若琳 賈文增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劇務主任:袁乃旗 汪瑞 闕新
  編劇:杜傢福 朱曉平 劉樹生 葉式生 周鍇 李一波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攝像/照片攝影:李耀宗
  攝像: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張紹林 趙新昌 顧其銘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設計: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萬山紅 毛阿敏 戴建明 崔金浩 楊洪基
  總剪輯:傅正義
  演員導演:李法曾 王貴娥 顧鳳莉 周麗華
  主要演員:鮑國安 唐國強 孫彥軍 陸樹銘 李靖飛 吳曉東
  主要插麯:
  《這一拜》——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橋段。
  《赤兔雄風》——呂布歸降董卓橋段。
  《貂禪已隨清風去》——鳳儀亭橋段。
  《淯水吟》——宛城之戰,典韋、鄒氏橋段。
  《臥竜吟》——三顧茅廬、隆中對橋段。
  《民得平安天下安》——劉備攜平民渡江橋段。
  《子竜贊》——長坂坡趙雲趙子竜單騎救主橋段。
  《群英會》——周瑜群英會橋段。
  《橫槊賦詩—短歌行》——曹操橫槊賦詩橋段。
  《好江風》——關羽單刀赴會橋段。
  《煮豆燃豆萁》——曹丕曹植子嗣之爭橋段。
  《哭孔明》——諸葛亮五丈原歸天橋段。
  分集名稱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三英戰呂布
  3 風儀亭
  4 三讓徐州
  5 孫策立業
  6 轅門射戟
  7 宛城之戰
  8 白門樓(上)
  9 白門樓(下)
  10 許田打圍
  11 煮酒論英雄
  12 袁曹起兵
  13 决戰白馬
  14 關羽約三事
  15 挂印封金
  16 孫策之死
  17 千裏走單騎
  18 古城相會
  19 官渡之戰(上)
  20 官渡之戰(下)
  21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2 躍馬檀溪
  23 劉備求賢
  24 回馬薦諸葛
  25 三顧茅廬
  26 火燒博望坡
  27 火燒新野
  28 攜民渡江
  29 長坂坡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鳳雛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華容道
  41 荊州爭奪戰
  42 智取南郡
  43 力奪四郡
  44 戰長沙
  45 美人計
  46 甘露寺
  47 回荊州
  48 魯肅討荊州
  49 三氣周瑜
  50 臥竜吊孝
  51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52 張鬆獻圖
  53 占據西川
  54 單刀赴會
  55 合肥會戰
  56 定軍山
  57 夜走麥城
  58 神龜雖壽
  59 曹丕稱帝
  60 興兵伐吳
  61 火燒連營(上)
  62 火燒連營(下)
  63 白帝托孤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7 詐病賺曹爽
  78 吳宮幹戈
  79 兵睏鐵籠山
  80 司馬昭弒君
  81 淮南三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演員列表
  東漢部分
  蘇可飾青年漢獻帝 鮑大志飾中年漢獻帝 謝
  蘇建宇飾蹇碩 龐大新飾潘隱 李明(鳴)飾曹節 楊兆權飾盧植
  韓新民飾鄭泰 劉竜飾董承 施長金飾王子服 秦昭飾蔡邕
  譚宗堯飾王允 丁志誠飾吉平 芮麗容飾丁原
  裏坡飾董卓 畢彥君飾李儒 嚴燕生飾李肅 張光北飾呂布
  陳紅飾貂蟬 高寶寶飾嚴氏 李建義飾青年陳宮
  修宗迪飾中年陳宮 陳友旺飾袁術(討董) 王福生飾袁術(壽春) 洪宇宙飾袁紹(討伐董卓)
  李慶祥飾袁紹(官渡) 鄧曉光飾袁譚 韓善續飾張綉
  張連仲飾田豐 郭壽陽飾郭圖 謝加起飾顔良 蘇德斯琴飾韓猛
  曹魏部分
  鮑國安飾曹操 李鳳英飾卞氏 楊俊勇飾曹丕 瀋竜飾曹彰
  王良波飾曹植 王光輝飾曹睿 安志懿飾曹芳 姬晨牧飾曹髦
  汪涵飾曹奐 鄭強飾曹真 康銘飾曹爽 孫振纔飾曹訓
  遲重根飾曹羲 邰祖輝飾曹仁 巴拉珠爾飾曹洪 巴拉珠爾飾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飾夏侯惇(赤壁) 錢玉林飾夏侯淵 焦玉成飾夏侯尚 石天生飾夏侯霸(在魏)
  劉洪林飾徐晃(赤壁)尼格木圖飾徐晃(戰馬超) 謝東飾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飾許褚(官渡)
  邢國洲飾張郃(祁山)芒萊飾高覽 張甲田飾典韋 畢力格飾文聘 斯琴畢力格飾於禁(宛城)
  齊剋建飾於禁(樊城) 張英武飾李典(官渡) 桑寶飾李典(赤壁) 瀋竜飾樂進
  張元鵬飾龐德 楊子斌飾韓浩 霍爾查飾劉岱 芒萊飾王忠
  蔣愷飾郭嘉 澹臺仁惠飾徐庶母 翟萬臣飾徐庶 戴敬國飾程昱(官渡)
  於連増飾程昱(赤壁)徐永亮飾賈詡(洛陽) 李緒良飾賈詡(宛城) 顧嵐飾荀彧
  於傢乃飾荀攸 杜振西飾賈逵 張國臣飾李伏 田裕民飾許芝
  王洪光飾鄧艾 吳文慶飾鄧忠 張世軍飾陳群 石小滿飾許攸
  畢彥君飾楊修 王濤飾陳琳 宋戈飾華歆 周舟飾蔣幹
  董驥飾王朗 尹華生飾張緝 郝躍國飾夏侯玄 張洪英飾王經
  李鬆橋飾崔諒 高小寶飾楊陵 秦寶林飾馬遵 李世纔飾郝昭
  齊文強飾費耀 幺嶽飾蔡瑁 李小舟飾蔡中 李化飾蔡和 朱德倉飾張當
  楊軍飾孫禮 楊艾夫飾李勝 文毫飾桓範 許鴻達飾蘇越
  張平飾成濟 蘇德斯琴飾孟坦 莫歧飾王植 劉立偉飾秦琪
  蜀漢部分
  孫彥軍飾劉備 郭淑萍飾甘夫人(赤壁) 李鐵飾中年劉禪 魯繼先飾老年劉禪 陳旭飾劉諶 壯麗飾崔夫人
  尹力飾劉琦 梁振亞飾劉璋 趙振平飾劉封 唐國強飾諸葛亮
  金書貴飾龐統(耒陽/川中) 時來群飾法正(成都) 張民甫飾法正(定軍山) 陸樹銘飾關羽
  陳兵飾關平 李威飾青年關興 顧建榮飾中年關興 李靖飛飾張飛
  侯永生飾老年趙雲 王洪濤飾黃忠 葉鈞飾黃忠(入川) 喬琛飾黃妻
  安亞平飾馬超 陳關欣飾青年馬岱 李建平飾中年馬岱 李保安飾呂凱
  林中畢飾嚴顔(天蕩山) 劉威飾魏延(襄陽/長沙及江陵) 王曉穎飾魏延(入川) 王紹文飾魏延(川中)
  王心海飾魏延(南徵北戰) 崔岱飾王平 芒萊飾廖化(走單騎) 陳之輝飾廖化(水淹七軍/三分歸一)
  杜文祿飾廖化(南徵北戰) 張治中飾馬謖 劉潤成飾周倉 李弘飾費禕
  郭傢慶飾孫乾(官渡)夏均寅飾孫乾(赤壁) 劉竜濱飾伊籍(赤壁) 王輝飾伊籍(荊州/成都)
  張楠飾孟達 張炬飾張鬆 劉傑飾譙周(南徵北戰) 王鳳文飾譙周(三分歸一)
  王顯和飾馬良(荊州)萬海豐飾馬良(荊州/成都)莫·道爾基飾張嶷 張浩飾馬忠
  曾革飾黃皓 李保安飾李福 遲重根飾王甫 韓新民飾趙纍
  司耕田飾楊鋒 鬍戰利飾孟獲 李鼕果飾孟優 李延魁飾孟節
  東吳部分
  吳曉東飾孫堅 陳秀英飾吳太夫人 俞若娟飾吳國太 林默予飾吳國太
  濮存昕飾孫策 龔麗君飾大喬 惲漿錚飾幼年孫權 吳曉東飾孫權
  左冰飾孫亮 潘粵明飾孫休 何金竜飾孫峻 劉大剛飾孫綝
  許傢瑞飾孫據 周繼偉飾張昭 洪宇宙飾周瑜
  何晴飾小喬 江金飾喬國老 曹力飾魯肅(赤壁)
  宋邦桂飾魯肅(荊州) 郭沫浪飾呂蒙(赤壁) 張京海飾呂蒙(荊州) 初國良飾呂蒙(白衣渡江)
  閆懷禮飾程普(壽春) 陳惠良飾程普(赤壁) 韓東飾甘寧(赤壁) 張玉海飾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飾程咨 劉紹春飾丁奉(赤壁) 王奕飾丁奉(三氣周瑜及雪中奮短兵) 楊寶河 飾丁奉(虓亭)
  尹偉飾周泰(麯阿) 張瑩飾周泰(虓亭) 朱軍飾韓當 楊勝雁飾蔣欽
  王剛飾凌統(赤壁) 韓增祥飾凌統(合肥) 孫啓成飾潘璋(赤壁) 黑水寬飾潘璋(虓亭)
  種玉傑飾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飾諸葛瑾 何冰飾諸葛恪 張喜前飾闞澤
  晉國部分
  呂鎖森飾司馬望 唐振環飾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飾司馬懿 李赤尤飾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飾司馬昭 潘引來飾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飾司馬師 韓青飾司馬炎
英文解釋
  1. 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ame of a classic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相關詞
三國人物三國人物小故事歷史人物成語典故歷史人物三綱五常
三國官吏將領醫師百科大全將軍謀略
處世之道三十六計軍事清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三國演義(精)三國演義城
續三國演義新三國演義
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楷書)
正說三國演義評書三國演義
報數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典藏版)
三國演義之天策三國演義動畫版
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演義的許褚
三國演義連環畫三國演義典藏卡
三國演義片尾麯三國演義名傢繪本
三國演義之磐河戰彩繪全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人物大全三國演義.地圖典藏本
圖解三國演義(圖解經典)剋利夫蘭的三國演義
讀名著學成語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少兒啓蒙第一書)
國學大書院-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經營謀略
雕漆“三國演義”故事紋瓶好孩子必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vip典藏卡三國演義故事小講堂
三國演義之群英爭雄三國演義之赤壁大戰原文
曾仕強剖析三國演義三國演義Online
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六計校訂《三國演義》
雕漆三國演義故事紋瓶小大人成長必讀世界名著-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名傢點評:三國演義註音釋義解疑輕鬆讀原著-三國演義
名傢導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三國演義[原著·足本]三國演義(註音版)/小學生課外必讀名著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三國演義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
名傢導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三國演義原著·足本三國演義片尾麯 歷史的天空
三國歷史的另類爆笑解讀:Q版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名著動漫金版三國演義精彩故事
三國演義片尾麯歷史的天空三國歷史的另類爆笑解讀版三國演義
分類詳情
張開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