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 : 东阿县 : 天长市 [显示全部] > 铜城镇
显示地图
目录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铜城镇
  基本概况
  铜城镇位于东阿县中部,县政府驻地。北与茌平县接界,东与陈集乡、大桥镇相连,西及南部与顾官屯乡、姜楼乡、单庄乡接壤,南滨黄河。
  该镇地处丘陵和平原地带, 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6.7公里, 总面积1.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922公顷。主要山脉有香山、艾山、凤凰山。主要河流有官路沟、聊滑河、旧城干渠、巴公河、赵牛河,境内流长26.7公里,流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大豆等。
  人口状况
  据相关政府网站资料显示,全镇辖7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少数民族有27人。全镇姓氏有秦、刘、周、付、张、王等56个,其中秦姓最多。
  历史沿革
  宋朝设铜城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黄哲在此设站建馆,后称铜城驿。1950年划为东阿一区。 1957年建立铜城镇。1958年9月建铜城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改为铜城区。1982年改为铜城镇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9万元,1978年为832万元,2000年为4.6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之比为30∶52.4∶17.6。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4亿元。该镇以工业发达著名,境内建2个市属工业企业, 即东阿阿胶集团、鲁西化工集团东阿化工厂;县属企业有东阿钢球厂、东阿轴承厂、东阿酒厂、东阿磷肥厂等;镇村企业有杨庄塑编厂、中兴集团、东联建安公司、澳东药业有限公司、山河化工厂等30余家,上述工业企业促进了铜城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产2032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520公斤,总产2992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对境内的1800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改良,并配齐配全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打机井600余眼,开挖沟渠24条,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全镇可耕地的90%以上,连年被市、县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5500万公斤。
  1990年以来,全镇大力进行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冬暖式大棚菜、大拱棚西瓜、大蒜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2000年全镇建冬暖式大棚3500个,大拱棚300余公顷,种植大蒜530余公顷。主要种植黄瓜、台湾圣女红果、芹菜、大蒜、西瓜等10余个品种,平均亩产值1.6万元。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瓜果9.6万吨,产品远销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
  该镇重视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家庭畜禽饲养,2000年全镇饲养专业村12个,饲养专业户1600个,肉鸡年存养量360万只,大牲畜存栏量2.6万头。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其中种植业1.5亿元,畜牧业6200万元,林业800万元,渔业9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1947年前,仅有少数白铁、砖瓦、白灰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47年,冀鲁豫第六行政公署在大秦创办民生铁工厂,分锻工、钳工、木工工种,主要生产弹花弓等。1953年起发展生产合作组织,先后建起副食加工厂、粮油加工厂、榨油厂等小型企业,年产值25万元。1965年起注重对地方名产品开发生产,先后建起大秦村火药、卜庄村镰耙、香山石灰等厂。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变电站建成送电。1969~1977年先后建起轴承、焦化、农机修配、化肥、木工等企业。1978年以后又建成电动工具、 染织、造纸、水泵、铝塑板、纸箱等企业。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1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57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38万元。90年代后,镇村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变,内联外引,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铜城塑料编织、化工、运输、建筑建材、汽拖维修等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464处,从业人员7800余人,产品178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总值0.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创利税1400万元。名优产品:“七彩”铝塑板、天奇水泵、“山河”系列化工产品等。
  建筑业:境内建筑业历史悠久,历代不乏能工巧匠,黄屯一带从事木器制作业的匠人较多。沿黄艾山、香山等临山村多石匠。1949年前,从事此类业者多以帮工混饭为主,各种工匠混合搭帮,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人员亦不固定。1953年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工匠组织起来,纳入集体,从事民用住房建筑及学校、桥涵闸、牲畜棚圈等公共设施修建。1965年,联村、联队式建筑队全镇有7个,300余人,年建筑安装量在100万元左右。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镇个体建筑队46个,500余人。乡镇建筑企业也蓬勃发展,如东联建安公司、王海建安公司、中兴集团建安公司等30多个。全镇年建筑安装量达500万元以上,拥有建筑人员600余人,技术人员47人,汽车5部,机械设备功率870千瓦,其技术能力可承担10层以下楼房及跨度30米的中小型工程,县广播局家属楼、医药公司住宅楼均由铜城建筑公司施工,并被评为聊城市、东阿县优质工程。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商业相对落后,在经营中多以零售为主,少数批零兼容。1945年,全镇私营业户54家,资产总额9.76万元(折银元),以烟酒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1947年东阿解放后,取得较大发展,到1949年,全镇已发展到168家,资产总额14.2万元。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全镇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之后, 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5年,国营网点21处,集体48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49处,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200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建成瓜菜专业村20个,村村铺上石渣路,建成大型瓜菜批发点4处,私营园区1处。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0户,私营企业126家,个体运输户1640家,被聊城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等奖”,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强镇”。2000年下半年引进项目3个,固定资产投资1660万元,年创利税达1890多万元;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374人,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2280万元。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乡镇第一名,在全市范围属前十强乡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司法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先进单位、聊城市镇村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经济强镇、聊城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东阿县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先进单位、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
  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 春,齐桓公与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为平息宋国内乱,于北杏(今铜城镇北部)会盟,被推为盟主。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6月,安山渠开成,赐名会通河,经铜城至临清,长125公里,征用役工250余万。
  1863年(清同治二年)3月 ,捻军杨彭龄一部,从阳谷东越过运河,进入东阿,在李堂等村东至铜城一带活动。
  1889年(光绪十五年) ,筑香山格堤一道,从香山起东至张家道口民捻止,长589米。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邑人秦惠卿,在铜城开办瑞龄堂药店,1944年停业。
  1914年,香山村设电报局,隶属山东黄河河工公电局,除服务于黄河防汛外,兼营军、政、工、商、民用电报业务。
  1919年, 张大人集村张正振,创办东阿县第一个杂技团体“东盛杂技班”。1921年,张正振率东盛杂技班赴朝鲜演出,1926年回国。
  1937年11月,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
  1939年8月,中共东阿县第四区区委在铜城成立。
  1942年3月,日军在铜城安设据点,随后在洼李村增设据点。
  1942年4月,黄屯抗日高级小学成立。
  1943年夏初, 县武工队长张醒民带队员2人,在铜城将日军特工队长、剿共中队长孟广福击毙。
  1944年,军分区武装拔除铜城日军据点。
  1944年冬,铜城万余群众集会,声讨郑于庄大地主姚来周,推动了民主斗争深入开展。
  1945年8月24日,县抗日政府在黄屯召开追悼李子光烈士万人大会。
  1945年,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铜城西小于庄建裕民工厂,设纺织、印刷、肥皂、制鞋等部。后迁走。
  1946年7月, 泰运地委由梁建斋负责在牛角店建立泰兴隆公司,年底迁铜城。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日用品,收购土布,供给军需。
  1947年8月,东阿县党政机关正式迁驻铜城。自此,铜城为东阿县城。
  1948年4月6日,六地委在大秦村开始第二期整党,县、区、村党员有1239人参加,至5月29日结束。
  1948年9月, 东阿县民主政府在铜城中街设立大生药栈。1952年移交东阿县供销合作社,更名为东阿县供销合作社药栈。
  1950年9月,县初级中学在大秦庄成立。1953年迁至铜城。
  1952年12月,铜城棉花加工厂建立。
  1953年2月11日,县成立贯彻《婚姻法》办公室,并组织9名干部在铜城东关搞试点,相继举办贯彻《婚姻法》训练班。
  是年春,国营东阿阿胶厂在铜城建立。
  1953年11月,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卜庄合作社成立,内设木料组、铁匠炉组各1个。
  1954年5月,建立铜城供销社。
  1955年2月18日,中共聊城地委向全区各县(市) 批转铜城镇新兵目测、评议、体格检查情况的报告,同时介绍该镇在征兵中的成功经验。
  1956年1月8日,在铜城供销社搞私人商业过渡试点。
  1958年9月上旬,铜城镇人民公社建立。
  1962年10月,宋楼发电站将设备交县机械厂使用,年发电量5万千瓦左右。
  1966年12月25日,县长王保庭在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三次会议上介绍铜城区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1977年12月,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治理铜城低洼农田。
  1980年12月31日,撤销铜城人民公社,恢复铜城镇
  1982年6月15日,东阿县东关完小更名为东阿县实验小学。
  1986年3月27日,大店子村村民,食变质猪肉,161人急性中毒。为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县政府办公室发了通报。
  1989年,县畜牧局承担地区科委“杂交改良黄牛”的研究课题,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赞冷冻颗粒,建立铜城冷配站,实施配种取得成功。
  1990年10月,铜城镇砖厂试制成功内燃砖,并投放市场。
  1991年6月, 黄屯阿胶食品厂与香港东之冠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东阿东冠保健药品有限公司” ,该项目合作期为15年,总投资79万美元,主要生产阿胶888超级口服液。
  1993年7月,铜城供销社改为县社的2个直属公司,即供销农工贸公司、综合经营公司。
  1994年9月,252名失学儿童得到山东省青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捐款仪式在镇中心小学举行。
  1995年7月13日, 县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李子光烈士墓、香山大汶口文化遗址,明兵部尚书张本墓等。
  1995年,阿胶888超级口服液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列为指定产品。
  1996年,前赵村西南至化肥厂之间,发掘龙山文化城1座,面积约5.3公顷,距今4500年左右。
  1997年初,聊滑路县城段路面拓宽工程全面展开。
  1997年8月12日,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在井圈险工地段举行。
  1998年4月, 官路沟曙光大桥竣工。由水利局建安公司承建,投资93万元。工程结构为双曲拱式,跨度30米。
  1999年3月,官路沟刘道人堂子节制闸改建竣工,计拨资70万元。
  1999年,铜城镇私营工业园区投入使用,先后有6家民营企业在园区动工建设。
  2000年,全镇电话装机总量突破5000门,提前实现电话乡镇建设任务。
  2000年,山河化工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化学净水剂、消毒剂等化工产品。
  社会发展
  文教科技
  教育:1921年,在铜城马神庙旧址建第四区区立小学, 1942年合办黄屯小学,招生4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43处, 在校生21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7%。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普通教育、专业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展开。西侯、肖屯两村创办农民技术学校,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大部分学会了多种经营方面的普及科学实用技术。90年代,镇投资1200万元建起高标准中学3处,教师公寓楼5幢。2000年,全镇有小学70处,在校生9200名,教职工740名,中学7处,在校生52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2178名,其中本科987名,大专1040余人。
  2000年,该镇共有科技人员1600余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672人(农艺师18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9人)。自1983年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项,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聊城市科教文明先进乡镇”。
  铜城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曲艺、戏剧、舞蹈、美术摄影、杂技、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张大人集村张正振创建的东阿东盛杂技班曾出访朝鲜, 历时6年,受到异国人民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繁荣。 1958年铜城公社豫剧团成立,同年建文化站。1958年7月建放大站,后改为广播站。1972年建电影队。80年代强村和机关、学校建起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
  卫生:铜城中医医疗历史悠久,中医世家大多世代相沿。张庄张永立长于针灸,秦治国擅于骨科,求医者遍及数百里。1919年始有西医,但发展较慢,到1931年,有东关王子敬、黄屯黄传成、黄传鼎等开设的西药局及西医诊所。到1949年,全镇中医从业人员24人,西医10人,中西医诊所20余处。1956年建联合诊所,1958年建公社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 配赤脚医生,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7年,城关卫生院(现东阿县第四人民医院,占地1公顷)有门诊楼、病房楼、家属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3273平方米,医护工作者83名,病床46张,年门诊病人6.78万人次,住院1024人次。此外有村卫生室36处,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8人。1998年城关卫生院投资40余万元,购置B超、 微波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连年被市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单位”。1999年,第四人民医院积极配合全县创省卫生城活动,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56处,病床112张。
  体育: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拳术在东阿历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铜城”之说。流传的拳种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铜城武坛精英辈出,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在1963年、1972年、1984年县武术运动会上,获得较好成绩,并代表全县参加地区比赛。80年代后,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业余武术训练场达10余处,专项训练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学校师生积极投身体育比赛,组建专项体育队12个,运动员60余人,多次参加县、市运动会,在田径、武术及球类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 经济收入52元。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吃细粮,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粉加鸡、鱼、肉、蛋。在穿着方面,由70年代的青、蓝、白单色调衣服,向90年代的五颜六色新颖款式发展,并逐步走向高档化。居住条件也大为改观,已有95%以上的农户搬进了砖石、水泥结构的新居。 四关一街有100余户农民住进二层高档小康楼,全镇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跨入新世纪后,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1995年,全镇已实现“三通”(户户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和沙石路),20%的村用上自来水,60%以上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至2000年,电话装机总量8000余部,移动电话20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70%以上。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农村妇女搞家庭副业或种植大棚蔬菜,男子大多投入到其它行业中去。1993年建成镇敬老院, 全镇有27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欢度晚年。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23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500余元。
  镇村建设
  1949年前,铜城镇沿官路沟东岸,南北呈狭长形,人民街与商业街西首的十字路口是老城区制高点和中心,中街与四关区别明显,东、西、南、北均有城门与四关相通,东关与中街之间有护城河、沟相隔,形成天然分界线,西关处官路沟以西自成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中街两侧多设板门店铺,颇具古镇风貌。新中国成立后,镇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四关一街逐步发展成县城新区,楼房、平房相间矗立,城区人民街、府前街、前进街、青年路、聊滑路、工业街、商业街、文化街等均建成水泥沥青路面,总长14.2公里,各主要街道两侧建绿地,植树万余株,形成草地绿荫,环境优雅,2000年通过省级卫生县城验收。各行政村亦实现村村通沙石路,60%以上的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多次被市、县评为镇村建设先进单位。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0年,宋怀良升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铜城镇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 1936年7月,秦延彬在姜楼高小读书时,由苏广才(苏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村从事革命活动,建立了铜城镇第一个党支部即铜城镇大秦村党支部。1939年建中共第四区(铜城)委员会,到1940年初,全区建党支部12个。 1949年底,共有党员187人,党支部19个。1976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462人。 1993年铜城镇被评为“基层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被评为“党务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该镇调整充实了34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发展到204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初, 东阿县二区抗日政府成立,1945年8月14日迁驻铜城,1957年底建立铜城镇。 1958年9月撤镇建人民公社,行政机构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2月,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7月机构改革,建立铜城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37年底,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抗日救国联合动员大会,宣布成立东阿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人团体有1950年11月艾山成立的石塘工会、教育工会。妇女团体有1940年成立的县妇女抗日救国会,铜城建第四区妇女抗日救国会,1949年更名为妇女联合会。农民团体有1965年成立的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82年成立铜城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3年12月建立铜城镇个体劳动者协会。之后该镇又成立了铜城镇计划生育协会。
安徽滁州市天长市铜城镇
  基本概况
  铜城镇是由原铜城、安乐、高庙三镇合并而成。它位于天长市最北部,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天长、金湖、盱眙)交界处,淮扬(州)公路纵贯集镇南北,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铜城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相传西汉时期,吴王刘濞曾在此铸钱造币,有铜山、铜坑等遗址,故称铜城。
  铜城是天长市北部最大的集镇,也是附近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也是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2007年4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据当地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全镇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21653亩,下辖32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504个村民小组,人口为71662人。
  经济发展
  自1994年起,铜城连年被评为“安徽省百强乡镇”,1989年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强乡镇”之首。该镇工业起步较早,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品种齐全。现有各类工业企业千余家,行业涉及塑编制品、电力机械、无缝钢管、工程塑料、光(电)线缆、仪器仪表、中成药业、粮食加工、玩具服装、木业制造等十大类,近千个品种,境内天大、天康、蓝德均为天长市龙头骨干企业,座落该镇的安徽天大(企业)集团公司是生产家电及其零部件的专业厂家,2006年该企业实现产值21.74亿元,入库税金7520万元,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全镇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仪表在全国市场占有量达80%以上。 2006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1.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7.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亿元,共完成招商引资8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2007年上半年,全镇共实现财政收入1.028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
  “十一五”期间新的铜城镇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建设经济强镇的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铜城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镇、产业兴镇,再造一个新铜城”战略,不断加快铜城、乔田、安乐、高庙、龙岗五个集镇建设,努力打造安徽仪表线缆强镇和皖东经济重镇。
  一是以放眼未来,建村扩建,村企联合、产业支撑、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总体思想,走以镇带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道路,加快建设步伐;
  二是坚定不移走产业兴镇、工业强镇,以工哺农的道路,充分发挥铜城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势头强劲的优势,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突破;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投入,全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四制”管理办法,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为建设经济强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财政收入超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重点发展铜城南新区使集镇规模从现在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以上;天大集团在铜南新区的规模已达到原来的规模,实现在南新区再造一个天大的目标;建成一个具有安乐特色面积超1000亩的工业园区;建成蓝德集团在西城区的200亩工业园区。巩固铜城镇在滁州市第一经济强镇位置。
  历史文化
  铜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境内古街龙岗清代出过状元戴兰芬,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是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红色旅游基地,铜城的普济桥、安乐的汉代墓群亦是远近闻名,土特产主要有龙岗“大鸡头”、甘露饼,铜城“狮子头。
No. 3
  铜城镇 铜城镇位于天长市最北部,距市区23千米,北与江苏省金湖县官塘乡接壤,东濒高邮湖。辖四新、东风、向阳、建设、高庙、安乐、龙岗、乔田8个社区,龙须、铜北、光明、铜南、余庄、联圩、高尚、八面、五灯、苏桥、建华、长塘、桑园、沿湖、陈庄15个行政村,496个村(居)小组。天(长)盱(眙)、天(长)金(湖)公路经此。
  
  [沿革]1949年为铜城镇,1958年为铜城公社的铜城大队,1961年复为铜城镇。1997年,面积53.8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四新、建设、东风、向阳4个居委会及光明、马塘、罗庄、铜西、铜北、铜东、北园、龙须、南园、铜南、四里、于庄、埠南、联圩14个村委会。2002年,将乔田办事处(即原乔田乡)划归铜城镇管辖。2007年,安乐镇、高庙集镇并入铜城镇
  
  [2006年代码]341181100(4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001四新街道居委会 ~002建设街道居委会 ~003东风街道居委会~004向阳街道居委会 ~200龙须村 ~201铜东村 ~202罗庄村 ~203光明村 ~204马塘村 ~205铜西村 ~206铜南村~207四里村 ~208于庄村 ~209埠南村 ~210联圩村 ~211铜北村 ~212南园村 ~213北园村 ~214高塘村 ~215青墩村~216上坝村 ~217八面村 ~218乔田村 ~219天星村 ~220铁亭村 ~221乔田街道村
  
  [2007年村级调整后各村(居)及组(队)名称]向阳社区,四新社区,建社社区,东风社区,龙须村(和平组、友谊组、新塘组、先进组、孙湾组、民生组、代庄组、井塘组、进联组、吴庄组、高庄组、薜庄组、桥庄组、桥北组、试验组、五里组、塘庄组、前进组、花元组、甫塘组、朱庄组),沿湖村(枫庄组、戴庄组、栗树组、缪庄组、湖心组、滩圩组、姚庄组、碾庄组、卢庄组、龙塘组、和平组、吴庄组、凌庄组、袁庄组、沙圩组、高圩组、付营组、沃庄组、赵庄组、三桥组、花园组、竹园组),桑园村(腰庄组、陈庄组、小湖组、楼庄组、青春组、刁庄组、七里组、民生组、邱岗组、王圩组、蒋庄组、塘庄组、元庄组、黄庄组、碾庄组、高庄组、潘庄组、新华组、新民组、船塘组、松元组、窑塘组),陈庄村(柳庄组、东新桥、房庄组、陈庄组、纪庄组、万庄组、姜庄组、灯塘组、桥头组、叶庄组、荷花组、罗庄组、楼庄组、新河组、九里组、湾塘组、卢庄组、黄庄组、仙灯组、武庄组、林庄组、西新桥、夏庄组、松元组),联圩村(金庄组、赵庄组、柴塘组、戴庄组、新圩组、新建组、长庄组、高塘组、湾塘组、军田组、友好组、中心组、瓦屋组、大庄组、黄圩组、顺庄组、黄庄组、李庄组、新塘组、灯塘组、车南组、七里组、红星组、车北组、联营组、桥圩组、新河组、联合组、凌庄组、和平组、郭庄组),铜南村(赵庄组、张庄组、桥北组、街南组、葛庄组、灯庄组、瓦屋组、高塘组、竹庄组、湖田组、大溪组、三里组、东湾组、桥南组、井塘组、城墙组),建华村(西罗组、仇庄组、叶庄组、西段庄、李庄组、下庄组、双坝组、李营组、草塘组、东骆营、董庄组、朱楼组、申庄组、新庄组、长庄组、涂庄组、余庄组、杨庄组、任庄组、闵庄组、程庄组、上庄组、小庄组、姜庄组、西骆营、本庄组、东罗组、韩庄组、东段庄、倪庄组、徐庄组、陆庄组、东张庄、西杨庄、西张庄、东湖组、三观组、松元组、王庄组、夏庄组),高庙社区(张庄组、罗庄组、陈墩组、墩西组、连庄组、刘塘组、周问组、新塘组、曹庄组、新塘组、军田组、窑墩组、金庄组、花庄组、友庄组、小街组、冬田组、庙湾组、饭店组、于庄组、瓦南组、瓦北组、沿涧组、李庄组、渔塘组、井边组、蕃湖组、潘仲组、藕塘组、杨庄组、植庄组、大庄组、黄西组、黄东组、方问组),苏桥村(李东组、花园组、李西组、上塘组、林场组、大于组、林庄组、朱庄组、胡庄组、松东组、新华组、力树组、杜庄组、吴庄组、刘庄组、翁冯组、张庄组、上陈组、新生组、良岗组、松西组、苏桥组),乔田社区(杨庄组、庞庄组、姚庄组、王庄组、军田组、朱庄组、学田组、钱庄组、下坝组、毛塘组、新塘组、沟圈组、天星组、街道组、蔡坝组、良田组、青墩组、园庄组、墩西组、长庄组、乔田组、邓庄组、吴庄组、叶庄组、董庄组、背塘组),余庄村(五里组、牌坊组、于庄组、陈庄组、仙井组、墩塘组、埂南组、宗窑组、湾塘组、三坝组、灯塘组、花园组、栗树组、四里组、姚庄组、王庄组、和平组、侉桥组、车塘组、长庄组、窑塘组、新庄组、湖田组、沟西组、高庄组),安乐社区(查庄组、马岗组、成庄组、东老组、灯塘组、大南组、潘坝组、东楼组、下塘组、卞庄组、杨柳组、辛庄组、高庄组、姚庄组、沈庄组、新塘组、朱庄组、董阳组、安庄组、王圩组、金庄组、农科组),高尚村(凌庄组、时庄组、黄庄组、单庄组、碾屋组、张庄组、贡庄组、茆庄组、老庄组、房庄组、姚塘组、青灯组、新民组、周庄组、姜庄组、纪庄组、松坊组、刘庄组、魏桥组、徐庄组、陶庄组、高塘组、军庄组、娄塘组、湾塘组、联坝组、钱庄组、墩塘组、徐庄组、上坝组、花庄组、大庄组),光明村(新建组、井庄组、五时组、张桥组、韩庄组、和平组、周庄组、吴庄组、前进组、马塘组、宋庄组、五岗组、陈庄组、赵庄组、黄庄组、管庄组、佘庄组、祝庄组、兴隆组、红旗组、余庄组、柳庄组、新庄组、范庄组、万庄组、黄坝组、郭庄组、夹塘组、旗杆组、戚庄组、吴庄组),龙岗社区(花圩组、岗庙组、联盟队、长军组、桃塘组、魏庄组、同心组、王庄组、柳庄组、陈庄组、湖庄组、姚塘组),八面村(张庄组、卢庄组、乔西组、姚塘组、杨庄组、仇庄组、房庄组、吴庄组、夏营组、徐庄组、宫塘组、长塘组、新华组、新民组、徐庄组、乔东组、王庄组、新星组、腰塘组、高庄组、铁亭组、新庄组、李庄组、刁庄组、刘庄组、陈庄组、红星组),五灯村(车塘组、军庄组、梁元组、赵庄组、田岗组、小余组、新坝组、团结组、林场组、秦庄组、孟圩组、长庄组、沈庄组、张庄组、徐庄组、新庄组、杨庄组、蔡庄组、朱庄组、早元组、闵庄组、韩庄组、陈庄组、高塘组、五庄组、五灯组、铜庄组、十里组、岔南组、红旗组、岔北组、浦塘组、吴岗组、新塘组、周庄组、前进组、纪庄组、纪老组、刘圩组、齐庄组、高庄组、彭庄组、单庄组、瓦屋组、兰庄组),铜北村(砖井组、沟埂组、石人组、么桥组、松元组、姜庄组、塔塘组、灯庄组、新塘组、高塘组、崇庄组、民生组、花园组、高塘组、罗庄组、红旗组、姚庄组、五星组、碾庄组、船塘组、官庄组、尹庄组),长塘村(中心、于庄、毛庄、长塘、旗杆、华庄、姚庄、新庄、庙塘、军塘、高塘、大坝、金墩、龙尾、薄塘、湾塘、陈庄、万庄、尖塘、赵庄、王圩)。
  
  附:安乐镇位于天长市西北边缘,距市区27千米。与江苏省盱眙县为邻。天(长)安(乐)公路过境。境内有安乐水库。[沿革]1949年是马塘等6乡的辖地,1961年建安乐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改设镇。1997年,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街道居委会及五墩、武岗、北岗、常 庄、安乐、姚庄、苏桥、骆营、建华、小川、杨柳11个村委会。[2006年代码]341181107(1个居委会、11个行政村):~001街道居委会 ~200五灯村 ~201武岗村 ~202北岗村~203常庄村 ~204安乐村 ~205苏桥村 ~206杨柳村 ~207姚庄村 ~208建华村 ~209骆营村 ~210小川村
  
  附:高庙集镇位于天长市东北边缘,距市区27千米。东、北两面与江苏金湖县接壤。天(长)铜(城)高(庙)公路经此。境内有陈塘水库。[沿革]1963年建高庙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龙岗乡并入。1997年,面积65.1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高庙、龙岗2个居委会及龙西、沿湖、三桥、埠河、陈庄、植庄、仙墩、杨楼、桑园、新塘、湾塘、长塘12个村委会。[2006年代码]341181115(1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001街道居委会 ~200长塘村 ~201桑元村 ~202杨楼村~203植庄村 ~204仙墩村 ~205新塘村 ~206湾塘村 ~207龙岗村 ~208龙西村 ~209三桥村 ~210沿湖村 ~211埠河村~212陈庄村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
  铜城镇系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中心建制镇。该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西汉刘邦之侄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抗战期间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全镇总面积88.7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辖5个街道居委会、21个村委会。
  铜城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1994年起,连年被评为“安徽省百强乡镇”之列,1989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强乡镇”之首。工业发达,品种齐全。有各类企业200余家,主要行业有塑编制品、机械、钢管、工程塑料、光(电)线缆、仪器、仪表、家电等八大类,近千种产品。安徽天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家电零部件的专业厂家,拥有资产10亿元,注册资本6060万元,员工3400多人,该公司2000年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全镇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远销亚洲各国和欧洲、美洲,其中仪表在全国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量。
  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6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7.47亿元;财政收入4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80元。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
  基本概况铜城镇位于东阿县中部,县政府驻地。北与茌平县接界,东与陈集乡、大桥镇相连,西及南部与顾官屯乡、姜楼乡、单庄乡接壤,南滨黄河。
  该镇地处丘陵和平原地带, 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6.7公里, 总面积1.5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922公顷。主要山脉有香山、艾山、凤凰山。主要河流有官路沟、聊滑河、旧城干渠、巴公河、赵牛河,境内流长26.7公里,流域面积为46.2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大豆等。
  人口状况据相关政府网站资料显示,全镇辖7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少数民族有27人。全镇姓氏有秦、刘、周、付、张、王等56个,其中秦姓最多。
  历史沿革宋朝设铜城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黄哲在此设站建馆,后称铜城驿。1950年划为东阿一区。 1957年建立铜城镇。1958年9月建铜城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改为铜城区。1982年改为铜城镇
  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9万元,1978年为832万元,2000年为4.6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之比为30∶52.4∶17.6。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4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4亿元。该镇以工业发达著名,境内建2个市属工业企业, 即东阿阿胶集团、鲁西化工集团东阿化工厂;县属企业有东阿钢球厂、东阿轴承厂、东阿酒厂、东阿磷肥厂等;镇村企业有杨庄塑编厂、中兴集团、东联建安公司、澳东药业有限公司、山河化工厂等30余家,上述工业企业促进了铜城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420公斤,总产2032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520公斤,总产2992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对境内的1800公顷盐碱地进行改造改良,并配齐配全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打机井600余眼,开挖沟渠24条,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占全镇可耕地的90%以上,连年被市、县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5500万公斤。
  1990年以来,全镇大力进行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冬暖式大棚菜、大拱棚西瓜、大蒜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2000年全镇建冬暖式大棚3500个,大拱棚300余公顷,种植大蒜530余公顷。主要种植黄瓜、台湾圣女红果、芹菜、大蒜、西瓜等10余个品种,平均亩产值1.6万元。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瓜果9.6万吨,产品远销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
  该镇重视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家庭畜禽饲养,2000年全镇饲养专业村12个,饲养专业户1600个,肉鸡年存养量360万只,大牲畜存栏量2.6万头。
  2000年底, 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其中种植业1.5亿元,畜牧业6200万元,林业800万元,渔业900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1947年前,仅有少数白铁、砖瓦、白灰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47年,冀鲁豫第六行政公署在大秦创办民生铁工厂,分锻工、钳工、木工工种,主要生产弹花弓等。1953年起发展生产合作组织,先后建起副食加工厂、粮油加工厂、榨油厂等小型企业,年产值25万元。1965年起注重对地方名产品开发生产,先后建起大秦村火药、卜庄村镰耙、香山石灰等厂。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变电站建成送电。1969~1977年先后建起轴承、焦化、农机修配、化肥、木工等企业。1978年以后又建成电动工具、 染织、造纸、水泵、铝塑板、纸箱等企业。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1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7万元。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57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38万元。90年代后,镇村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变,内联外引,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以铜城塑料编织、化工、运输、建筑建材、汽拖维修等为骨干,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464处,从业人员7800余人,产品178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总值0.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创利税1400万元。名优产品:“七彩”铝塑板、天奇水泵、“山河”系列化工产品等。
  建筑业:境内建筑业历史悠久,历代不乏能工巧匠,黄屯一带从事木器制作业的匠人较多。沿黄艾山、香山等临山村多石匠。1949年前,从事此类业者多以帮工混饭为主,各种工匠混合搭帮,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人员亦不固定。1953年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工匠组织起来,纳入集体,从事民用住房建筑及学校、桥涵闸、牲畜棚圈等公共设施修建。1965年,联村、联队式建筑队全镇有7个,300余人,年建筑安装量在100万元左右。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镇个体建筑队46个,500余人。乡镇建筑企业也蓬勃发展,如东联建安公司、王海建安公司、中兴集团建安公司等30多个。全镇年建筑安装量达500万元以上,拥有建筑人员600余人,技术人员47人,汽车5部,机械设备功率870千瓦,其技术能力可承担10层以下楼房及跨度30米的中小型工程,县广播局家属楼、医药公司住宅楼均由铜城建筑公司施工,并被评为聊城市、东阿县优质工程。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商业相对落后,在经营中多以零售为主,少数批零兼容。1945年,全镇私营业户54家,资产总额9.76万元(折银元),以烟酒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1947年东阿解放后,取得较大发展,到1949年,全镇已发展到168家,资产总额14.2万元。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全镇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之后, 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5年,国营网点21处,集体48处,个体网点发展到149处,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200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建成瓜菜专业村20个,村村铺上石渣路,建成大型瓜菜批发点4处,私营园区1处。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1660户,私营企业126家,个体运输户1640家,被聊城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等奖”,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个体私营经济强镇”。2000年下半年引进项目3个,固定资产投资1660万元,年创利税达1890多万元;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374人,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2280万元。
  强镇由来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乡镇第一名,在全市范围属前十强乡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司法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三八”绿色工程活动先进单位、聊城市镇村建设先进单位、聊城市经济强镇、聊城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东阿县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先进单位、聊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
  大事记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 春,齐桓公与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为平息宋国内乱,于北杏(今铜城镇北部)会盟,被推为盟主。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6月,安山渠开成,赐名会通河,经铜城至临清,长125公里,征用役工250余万。
  1863年(清同治二年)3月 ,捻军杨彭龄一部,从阳谷东越过运河,进入东阿,在李堂等村东至铜城一带活动。
  1889年(光绪十五年) ,筑香山格堤一道,从香山起东至张家道口民捻止,长589米。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邑人秦惠卿,在铜城开办瑞龄堂药店,1944年停业。
  1914年,香山村设电报局,隶属山东黄河河工公电局,除服务于黄河防汛外,兼营军、政、工、商、民用电报业务。
  1919年, 张大人集村张正振,创办东阿县第一个杂技团体“东盛杂技班”。1921年,张正振率东盛杂技班赴朝鲜演出,1926年回国。
  1937年11月,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
  1939年8月,中共东阿县第四区区委在铜城成立。
  1942年3月,日军在铜城安设据点,随后在洼李村增设据点。
  1942年4月,黄屯抗日高级小学成立。
  1943年夏初, 县武工队长张醒民带队员2人,在铜城将日军特工队长、剿共中队长孟广福击毙。
  1944年,军分区武装拔除铜城日军据点。
  1944年冬,铜城万余群众集会,声讨郑于庄大地主姚来周,推动了民主斗争深入开展。
  1945年8月24日,县抗日政府在黄屯召开追悼李子光烈士万人大会。
  1945年,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铜城西小于庄建裕民工厂,设纺织、印刷、肥皂、制鞋等部。后迁走。
  1946年7月, 泰运地委由梁建斋负责在牛角店建立泰兴隆公司,年底迁铜城。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日用品,收购土布,供给军需。
  1947年8月,东阿县党政机关正式迁驻铜城。自此,铜城为东阿县城。
  1948年4月6日,六地委在大秦村开始第二期整党,县、区、村党员有1239人参加,至5月29日结束。
  1948年9月, 东阿县民主政府在铜城中街设立大生药栈。1952年移交东阿县供销合作社,更名为东阿县供销合作社药栈。
  1950年9月,县初级中学在大秦庄成立。1953年迁至铜城。
  1952年12月,铜城棉花加工厂建立。
  1953年2月11日,县成立贯彻《婚姻法》办公室,并组织9名干部在铜城东关搞试点,相继举办贯彻《婚姻法》训练班。
  是年春,国营东阿阿胶厂在铜城建立。
  1953年11月,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卜庄合作社成立,内设木料组、铁匠炉组各1个。
  1954年5月,建立铜城供销社。
  1955年2月18日,中共聊城地委向全区各县(市) 批转铜城镇新兵目测、评议、体格检查情况的报告,同时介绍该镇在征兵中的成功经验。
  1956年1月8日,在铜城供销社搞私人商业过渡试点。
  1958年9月上旬,铜城镇人民公社建立。
  1962年10月,宋楼发电站将设备交县机械厂使用,年发电量5万千瓦左右。
  1966年12月25日,县长王保庭在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三次会议上介绍铜城区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1977年12月,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治理铜城低洼农田。
  1980年12月31日,撤销铜城人民公社,恢复铜城镇
  1982年6月15日,东阿县东关完小更名为东阿县实验小学。
  1986年3月27日,大店子村村民,食变质猪肉,161人急性中毒。为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县政府办公室发了通报。
  1989年,县畜牧局承担地区科委“杂交改良黄牛”的研究课题,引进西门达尔、利木赞冷冻颗粒,建立铜城冷配站,实施配种取得成功。
  1990年10月,铜城镇砖厂试制成功内燃砖,并投放市场。
  1991年6月, 黄屯阿胶食品厂与香港东之冠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东阿东冠保健药品有限公司” ,该项目合作期为15年,总投资79万美元,主要生产阿胶888超级口服液。
  1993年7月,铜城供销社改为县社的2个直属公司,即供销农工贸公司、综合经营公司。
  1994年9月,252名失学儿童得到山东省青年发展基金会资助,捐款仪式在镇中心小学举行。
  1995年7月13日, 县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李子光烈士墓、香山大汶口文化遗址,明兵部尚书张本墓等。
  1995年,阿胶888超级口服液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列为指定产品。
  1996年,前赵村西南至化肥厂之间,发掘龙山文化城1座,面积约5.3公顷,距今4500年左右。
  1997年初,聊滑路县城段路面拓宽工程全面展开。
  1997年8月12日,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习在井圈险工地段举行。
  1998年4月, 官路沟曙光大桥竣工。由水利局建安公司承建,投资93万元。工程结构为双曲拱式,跨度30米。
  1999年3月,官路沟刘道人堂子节制闸改建竣工,计拨资70万元。
  1999年,铜城镇私营工业园区投入使用,先后有6家民营企业在园区动工建设。
  2000年,全镇电话装机总量突破5000门,提前实现电话乡镇建设任务。
  2000年,山河化工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化学净水剂、消毒剂等化工产品。
  社会发展文教科技
  教育:1921年,在铜城马神庙旧址建第四区区立小学, 1942年合办黄屯小学,招生40余人。至1949年,境内有小学43处, 在校生21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7%。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普通教育、专业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展开。西侯、肖屯两村创办农民技术学校,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大部分学会了多种经营方面的普及科学实用技术。90年代,镇投资1200万元建起高标准中学3处,教师公寓楼5幢。2000年,全镇有小学70处,在校生9200名,教职工740名,中学7处,在校生52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2178名,其中本科987名,大专1040余人。
  2000年,该镇共有科技人员1600余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672人(农艺师18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9人)。自1983年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项,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聊城市科教文明先进乡镇”。
  铜城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曲艺、戏剧、舞蹈、美术摄影、杂技、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张大人集村张正振创建的东阿东盛杂技班曾出访朝鲜, 历时6年,受到异国人民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繁荣。 1958年铜城公社豫剧团成立,同年建文化站。1958年7月建放大站,后改为广播站。1972年建电影队。80年代强村和机关、学校建起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
  卫生:铜城中医医疗历史悠久,中医世家大多世代相沿。张庄张永立长于针灸,秦治国擅于骨科,求医者遍及数百里。1919年始有西医,但发展较慢,到1931年,有东关王子敬、黄屯黄传成、黄传鼎等开设的西药局及西医诊所。到1949年,全镇中医从业人员24人,西医10人,中西医诊所20余处。1956年建联合诊所,1958年建公社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 配赤脚医生,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7年,城关卫生院(现东阿县第四人民医院,占地1公顷)有门诊楼、病房楼、家属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3273平方米,医护工作者83名,病床46张,年门诊病人6.78万人次,住院1024人次。此外有村卫生室36处,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8人。1998年城关卫生院投资40余万元,购置B超、 微波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连年被市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单位”。1999年,第四人民医院积极配合全县创省卫生城活动,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单位”。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56处,病床112张。
  体育: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拳术在东阿历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铜城”之说。流传的拳种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铜城武坛精英辈出,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在1963年、1972年、1984年县武术运动会上,获得较好成绩,并代表全县参加地区比赛。80年代后,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业余武术训练场达10余处,专项训练也逐渐走向正规化。学校师生积极投身体育比赛,组建专项体育队12个,运动员60余人,多次参加县、市运动会,在田径、武术及球类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80公斤, 经济收入52元。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吃细粮,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粉加鸡、鱼、肉、蛋。在穿着方面,由70年代的青、蓝、白单色调衣服,向90年代的五颜六色新颖款式发展,并逐步走向高档化。居住条件也大为改观,已有95%以上的农户搬进了砖石、水泥结构的新居。 四关一街有100余户农民住进二层高档小康楼,全镇人均住房面积70平方米。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跨入新世纪后,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1995年,全镇已实现“三通”(户户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和沙石路),20%的村用上自来水,60%以上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至2000年,电话装机总量8000余部,移动电话20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70%以上。由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农村妇女搞家庭副业或种植大棚蔬菜,男子大多投入到其它行业中去。1993年建成镇敬老院, 全镇有27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欢度晚年。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23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500余元。
  镇村建设
  1949年前,铜城镇沿官路沟东岸,南北呈狭长形,人民街与商业街西首的十字路口是老城区制高点和中心,中街与四关区别明显,东、西、南、北均有城门与四关相通,东关与中街之间有护城河、沟相隔,形成天然分界线,西关处官路沟以西自成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中街两侧多设板门店铺,颇具古镇风貌。新中国成立后,镇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四关一街逐步发展成县城新区,楼房、平房相间矗立,城区人民街、府前街、前进街、青年路、聊滑路、工业街、商业街、文化街等均建成水泥沥青路面,总长14.2公里,各主要街道两侧建绿地,植树万余株,形成草地绿荫,环境优雅,2000年通过省级卫生县城验收。各行政村亦实现村村通沙石路,60%以上的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多次被市、县评为镇村建设先进单位。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0年,宋怀良升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铜城镇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 1936年7月,秦延彬在姜楼高小读书时,由苏广才(苏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村从事革命活动,建立了铜城镇第一个党支部即铜城镇大秦村党支部。1939年建中共第四区(铜城)委员会,到1940年初,全区建党支部12个。 1949年底,共有党员187人,党支部19个。1976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462人。 1993年铜城镇被评为“基层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被评为“党务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该镇调整充实了34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发展到2048人。
  基层政权建设
  1939年初, 东阿县二区抗日政府成立,1945年8月14日迁驻铜城,1957年底建立铜城镇。 1958年9月撤镇建人民公社,行政机构为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2月,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7月机构改革,建立铜城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37年底,中共东阿县委在黄屯召开抗日救国联合动员大会,宣布成立东阿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人团体有1950年11月艾山成立的石塘工会、教育工会。妇女团体有1940年成立的县妇女抗日救国会,铜城建第四区妇女抗日救国会,1949年更名为妇女联合会。农民团体有1965年成立的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982年成立铜城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3年12月建立铜城镇个体劳动者协会。之后该镇又成立了铜城镇计划生育协会。
天长市铜城镇名片-安徽省滁州市
  新的铜城镇是由原铜城、安乐、高庙三镇合并而成。它位于天长市最北部,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天长、金湖、盱眙)交界处,淮扬(州)公路纵贯集镇南北,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铜城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相传西汉时期,吴王刘濞曾在此铸钱造币,有铜山、铜坑等遗址,故称铜城。铜城是天长市北部最大的集镇,也是附近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驻地,也是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2007年4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目前全镇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21653亩,下辖32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504个村民小组,人口为71662人。
  自1994年起,铜城连年被评为“安徽省百强乡镇”,1989年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强乡镇”之首。该镇工业起步较早,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品种齐全。现有各类工业企业千余家,行业涉及塑编制品、电力机械、无缝钢管、工程塑料、光(电)线缆、仪器仪表、中成药业、粮食加工、玩具服装、木业制造等十大类,近千个品种,境内天大、天康、蓝德均为天长市龙头骨干企业,座落该镇的安徽天大(企业)集团公司是生产家电及其零部件的专业厂家,2006年该企业实现产值21.74亿元,入库税金7520万元,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全镇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仪表在全国市场占有量达80%以上。
  2006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1.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7.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亿元,共完成招商引资8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2007年上半年,全镇共实现财政收入1.028亿元,预计全年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
  铜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境内古街龙岗清代出过状元戴兰芬,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是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红色旅游基地,铜城的普济桥、安乐的汉代墓群亦是远近闻名,土特产主要有龙岗“大鸡头”、甘露饼,铜城“狮子头”。
  “十一五”期间新的铜城镇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建设经济强镇的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铜城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镇、产业兴镇,再造一个新铜城”战略,不断加快铜城、乔田、安乐、高庙、龙岗五个集镇建设,努力打造安徽仪表线缆强镇和皖东经济重镇。一是以放眼未来,建村扩建,村企联合、产业支撑、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总体思想,走以镇带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道路,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坚定不移走产业兴镇、工业强镇,以工哺农的道路,充分发挥铜城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势头强劲的优势,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突破;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投入,全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四制”管理办法,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为建设经济强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财政收入超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重点发展铜城南新区使集镇规模从现在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以上;天大集团在铜南新区的规模已达到原来的规模,实现在南新区再造一个天大的目标;建成一个具有安乐特色面积超1000亩的工业园区;建成蓝德集团在西城区的200亩工业园区。巩固铜城镇在滁州市第一经济强镇位置。
英文解释
  1. :  Tongcheng Town
近义词
铜城
包含词
东阿县铜城镇振兴饭店东阿县铜城镇中街大酒店东阿县铜城镇东关村东联宾馆
分类详情
张开长塘村张开陈庄村张开马塘村张开桑园村张开建华村
张开余庄村张开铜南村张开联圩村张开铜北村张开八面村
张开沿湖村张开高庙社区张开苏桥村张开乔田社区张开安乐社区
张开高尚村张开龙岗社区张开五灯村大店村前屯村
香山村向阳街道社区北园村南园村高塘村
前王村李堂村芦庄村崔庄村解庄村
前张村于庄村罗庄村四里村埠南村
青墩村上坝村天星村中街村南张村
宋楼村大赵村刘坑村贺庄村沈庄村
鲁庄村小周村卜庄村付庄村大周村
洼里村水坡村华庄村艾山村肖屯村
东堂村后张村耿庄村杜庄村中屯村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