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亚纲 : 全变态类 : 膜翅总目 > 膜翅目
目录
No. 1
  膜翅目hymenoptera
  膜翅目包括蜂、蚁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12万种,中国已知2300余种,是昆虫纲中第3个大目、最高等的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相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植食性或寄生性,包括各种蚁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胡蜂等。部分种类营合群生活,是昆虫中最进化的类群。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广腰亚目是低等植食性类群,包括叶蜂、树蜂、茎蜂等类群;细腰亚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种类,包括蚁、黄蜂和各种寄生蜂。如蜜蜂、熊蜂、胡蜂和蚂蚁等都是熟知的种类。也有危害农作物的小麦叶蜂、梨实蜂等。
  一、形态特征
  (一) 头部
  头部明显,正面观横形,有时几成球形,颈部细小,可自由转动。触角形状多变化,有丝状、棒状、膝状、栉状和扇状等,通常以雄性为发达,多为13节,雌性较短,多为12节,少数种类节数减少到6—8节。复眼1对,较发达,位于头部两侧。单眼3个,位于额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数种类单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为咀嚼式,各组成部分的形态构造以及下颚须和下唇须的节数、形状、长短常可作为分类特征。蜜蜂总科的口器为嚼吸式,下颚、下唇延长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后胸及并胸腹节。前胸一般较小,横形或不明显。头与前胸之间有颈,有的前胸前缘明显锋锐,将前胸与颈分开,有的前缘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无沟缝,有的则有1对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纵沟,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圆形、三角形、卵圆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长或具叉状突起。并胸腹节是由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状、大小、长短、倾斜度等变化很大。许多种类(细腰亚目)腹部第2节缢缩成细柄状,称为腹柄或“腰”。
  多数种类都具有两对正常的膜质翅,且前翅显著大于后翅,仅少数种类的翅退化或变短。前翅前缘通常有翅痣,其形状多有变化。多数种类的翅脉较复杂,纵脉多愈合或变形,并与横脉围成若干翅室。对脉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学者意见不一,较常用的为康氏系统(comstock和ross系统)。有的种类翅脉极为退化,翅脉在膜翅目分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胸足3对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种类的转节为2节;有的前足腿节膨大,如肿腿蜂;有的后足腿节特别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种类;蜜蜂总科的后足则特化成携粉足。跗节2—5节,末端具爪1对。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节,少的只可见3—4节。细腰亚目的第1腹节已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通常很小,或呈柄状。雌虫第7、8节腹板变形,形成产卵器。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极度特化,适于锯、钻孔和穿刺等,同时有产卵、蜜刺、杀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动物寄主食物的功能。产卵器的形状变异很大,有的呈长针状,有的呈短锥状,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为防御器官而已失去产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节腹板及生殖节组成,生殖节主要包括生殖突基节、阳茎、阳茎腹铗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隐藏于体内,一般种间变异很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四) 幼虫
  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止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二、生物学特性
  全变态。一般为两性生殖,也有的行单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单性生殖较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产的未受精卵,产生雄性个体;胡蜂及叶蜂的一些种类未交配过的雌蜂产的未受精卵,可产生雌或雄两性个体。多胚生殖多见于茧蜂、小蜂及缘腹细蜂科中的一些种类,如多胚跳小蜂1个卵可产生2000多个后代个体。
  膜翅目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是对人类有益的传粉昆虫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只有少数为植食性的农林作物害虫。植食性者如叶蜂科幼虫食叶,茎蜂科幼虫蛀茎,树蜂科幼虫钻蛀树木,瘿蜂科幼虫形成虫瘿等。寄生性者包括细腰亚目大部分种类,其中又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虫。以花粉和花蜜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并为人类提供蜂产品。
  胡蜂、蚁、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虫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习性,有的已形成习性、生理及形态上的分级现象。如后蜂(蚁)专司产卵繁殖,雄蜂(蚁)通常于交配后不久死亡,工蜂 (蚁)专司采集食物、营巢、抚幼等职,蚁科中有专司保卫的兵蚁。社会性种类在成虫和幼虫间还存在“交哺”现象,如胡蜂成蜂饲喂幼虫时,幼虫分泌—种乳白色液体,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级型,分工明确,不同级的幼虫巢室大小不同,饲育方式也不同,如后蜂幼虫期一直被喂以王浆,直至化蛹。蜜蜂等为了群体的觅食、繁殖及维持其稳定性,群体内各成员间通过各种发达的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如通过不同的“舞姿”传递蜜源植物的方位、与巢的距离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气味是维持本群、防止异群进入的指示气味,守卫蜂即通过嗅觉在巢门口守卫本群。蜂群的稳定性是通过后蜂上领腺分泌的外激素“后蜂物质”来维持的,该物质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发育和新后蜂的产生,从而避免发生分蜂现象。蚁是通过腹部腹面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踪迹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员找到食物及归巢路线的。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 膜翅目分为2-3个亚目,49-89个科。
  i、广腰亚目symphyta
  腹部与胸部相接处不收缩为细腰状,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中室、亚中室、亚臀室)。转节2节。幼虫植食性,具胸足3对,多数有腹足,但没有趾钩,可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
  (1)叶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后缘凹入,身体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产卵器扁锯状。植食性,许多种穿梭于花间,有的捕食蝇类或小甲虫,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种,占广腰亚目已知种的2/3。我国常见的有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实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细腰亚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紧束成细腰状,或延伸成柄状,腹部第1节向前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转节1-2节。后翅有1-2个基室。幼虫无足。
  (i)、锥尾组terebrantia
  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多外露,从腹部末端伸出。后翅无臀叶。足的转节多为2节。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体长3-40毫米,触角16节以上,不呈膝状。前翅有翅痣,翅脉发达,有3个盘室。幼虫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约1000种,是重要的天敌昆虫。
  (2)茧蜂科braconidae
  体长2-12毫米。与姬蜂科相似,区别在于:前翅有2个盘室,腹部第2、3节背板愈合。幼虫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也寄生于半翅目、长翅目昆虫。通常寄生于幼虫和蛹,也有的寄生于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虫。世界已知近45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约300种,是重要的天敌昆虫。
  (3)小蜂总科chalcidoidea
  体长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触角膝状,13节以上。翅脉极退化,仅前缘1-2条翅脉,无明显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转节2节。除少数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绝大多数寄生于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
  (4)瘿蜂科cynipidae
  体长1-6毫米,光滑或有细毛,蓝色、褐色或黄色,有光泽。触角丝状,11-16节。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足的转节1节。前翅无翅痣。幼虫多数寄生在壳斗科植物,造成虫瘿。重要的害虫有板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针尾组aculeata
  腹部末节腹板不纵裂,产卵器特化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缩入体内而不外露。转节1节。后翅多有臀叶。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黄色、橙色或红色的斑纹,体光滑或有毛。腹部纺锤形,具有明显的腹柄。足细长,前足适于开掘,中足胫节有2距。后翅具臀叶,多数有闭室。常捕食鳞翅目幼虫与直翅目昆虫作为子代的贮粮。常见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胡蜂总科vespoidea
  通常说的马蜂就属这类昆虫,体型较大,色泽鲜艳,多黄、黑、棕色,有彩斑。触角一般雄13节,雌12节,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达翅基片。休息时翅纵褶覆盖在身体上。肉食性,多数有社会行为,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也是养蚕业、养蜂业的害虫。成虫、幼虫和蜂巢可入药,蜂毒是昂贵的良药。但人畜误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伤,严重者会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区筑巢与活动。包括19个科,常见的有胡蜂科和马蜂科。
  (3)蚁科formicidae
  俗称蚂蚁。体小,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光滑或有毛。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已知14000多中。常见的有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总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数体被绒毛或由绒毛组成的毛带,少数体光滑或具有金属光泽。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状是本总科的主要特征。触角雄13节,雌12节。前胸背板不伸达翅基片。转节1节,多数种类后足为携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种类型:①社会性,②独栖性,③寄生性。其社会性生活的详情请看“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蜜蜂”。
形态特征 Morphology
  (一) 头部
  头部明显,正面观横形,有时几成球形,颈部细小,可自由转动。触角形状多变化,有丝状、棒状、膝状、栉状和扇状等,通常以雄性为发达,多为13节,雌性较短,多为12节,少数种类节数减少到6—8节。复眼1对,较发达,位于头部两侧。单眼3个,位于额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数种类单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为咀嚼式,各组成部分的形态构造以及下颚须和下唇须的节数、形状、长短常可作为分类特征。蜜蜂总科的口器为嚼吸式,下颚、下唇延长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后胸及并胸腹节。前胸一般较小,横形或不明显。头与前胸之间有颈,有的前胸前缘明显锋锐,将前胸与颈分开,有的前缘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无沟缝,有的则有1对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纵沟,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圆形、三角形、卵圆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长或具叉状突起。并胸腹节是由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状、大小、长短、倾斜度等变化很大。许多种类(细腰亚目)腹部第2节缢缩成细柄状,称为腹柄或“腰”。
  多数种类都具有两对正常的膜质翅,且前翅显著大于后翅,仅少数种类的翅退化或变短。前翅前缘通常有翅痣,其形状多有变化。多数种类的翅脉较复杂,纵脉多愈合或变形,并与横脉围成若干翅室。对脉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学者意见不一,较常用的为康氏系统(Comstock和Ross系统)。有的种类翅脉极为退化,翅脉在膜翅目分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胸足3对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种类的转节为2节;有的前足腿节膨大,如肿腿蜂;有的后足腿节特别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种类;蜜蜂总科的后足则特化成携粉足。跗节2—5节,末端具爪1对。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节,少的只可见3—4节。细腰亚目的第1腹节已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通常很小,或呈柄状。雌虫第7、8节腹板变形,形成产卵器。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极度特化,适于锯、钻孔和穿刺等,同时有产卵、蜜刺、杀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动物寄主食物的功能。产卵器的形状变异很大,有的呈长针状,有的呈短锥状,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为防御器官而已失去产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节腹板及生殖节组成,生殖节主要包括生殖突基节、阳茎、阳茎腹铗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隐藏于体内,一般种间变异很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四) 幼虫
  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止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生物学特性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全变态。一般为两性生殖,也有的行单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单性生殖较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产的未受精卵,产生雄性个体;胡蜂及叶蜂的一些种类未交配过的雌蜂产的未受精卵,可产生雌或雄两性个体。多胚生殖多见于茧蜂、小蜂及缘腹细蜂科中的一些种类,如多胚跳小蜂1个卵可产生2000多个后代个体。
  膜翅目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是对人类有益的传粉昆虫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只有少数为植食性的农林作物害虫。植食性者如叶蜂科幼虫食叶,茎蜂科幼虫蛀茎,树蜂科幼虫钻蛀树木,瘿蜂科幼虫形成虫瘿等。寄生性者包括细腰亚目大部分种类,其中又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虫。以花粉和花蜜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并为人类提供蜂产品。
  胡蜂、蚁、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虫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习性,有的已形成习性、生理及形态上的分级现象。如后蜂(蚁)专司产卵繁殖,雄蜂(蚁)通常于交配后不久死亡,工蜂 (蚁)专司采集食物、营巢、抚幼等职,蚁科中有专司保卫的兵蚁。社会性种类在成虫和幼虫间还存在“交哺”现象,如胡蜂成蜂饲喂幼虫时,幼虫分泌—种乳白色液体,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级型,分工明确,不同级的幼虫巢室大小不同,饲育方式也不同,如后蜂幼虫期一直被喂以王浆,直至化蛹。蜜蜂等为了群体的觅食、繁殖及维持其稳定性,群体内各成员间通过各种发达的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如通过不同的“舞姿”传递蜜源植物的方位、与巢的距离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气味是维持本群、防止异群进入的指示气味,守卫蜂即通过嗅觉在巢门口守卫本群。蜂群的稳定性是通过后蜂上领腺分泌的外激素“后蜂物质”来维持的,该物质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发育和新后蜂的产生,从而避免发生分蜂现象。蚁是通过腹部腹面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踪迹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员找到食物及归巢路线的。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 膜翅目分为2-3个亚目,49-89个科。
  I、广腰亚目Symphyta
  腹部与胸部相接处不收缩为细腰状,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中室、亚中室、亚臀室)。转节2节。幼虫植食性,具胸足3对,多数有腹足,但没有趾钩,可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
  (1)叶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后缘凹入,身体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产卵器扁锯状。植食性,许多种穿梭于花间,有的捕食蝇类或小甲虫,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种,占广腰亚目已知种的2/3。我国常见的有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实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细腰亚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紧束成细腰状,或延伸成柄状,腹部第1节向前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转节1-2节。后翅有1-2个基室。幼虫无足。
  (I)、锥尾组Terebrantia
  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多外露,从腹部末端伸出。后翅无臀叶。足的转节多为2节。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体长3-40毫米,触角16节以上,不呈膝状。前翅有翅痣,翅脉发达,有3个盘室。幼虫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等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约1000种,是重要的天敌昆虫。
  (2)茧蜂科Braconidae
  体长2-12毫米。与姬蜂科相似,区别在于:前翅有2个盘室,腹部第2、3节背板愈合。幼虫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也寄生于半翅目、长翅目昆虫。通常寄生于幼虫和蛹,也有的寄生于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虫。世界已知近45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约300种,是重要的天敌昆虫。
  (3)小蜂总科Chalcidoidea
  体长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触角膝状,13节以上。翅脉极退化,仅前缘1-2条翅脉,无明显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转节2节。除少数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绝大多数寄生于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敌昆虫类群。
  (4)瘿蜂科Cynipidae
  体长1-6毫米,光滑或有细毛,蓝色、褐色或黄色,有光泽。触角丝状,11-16节。前胸背板伸达翅基片,足的转节1节。前翅无翅痣。幼虫多数寄生在壳斗科植物,造成虫瘿。重要的害虫有板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针尾组Aculeata
  腹部末节腹板不纵裂,产卵器特化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缩入体内而不外露。转节1节。后翅多有臀叶。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黄色、橙色或红色的斑纹,体光滑或有毛。腹部纺锤形,具有明显的腹柄。足细长,前足适于开掘,中足胫节有2距。后翅具臀叶,多数有闭室。常捕食鳞翅目幼虫与直翅目昆虫作为子代的贮粮。常见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胡蜂总科Vespoidea
  通常说的马蜂就属这类昆虫,体型较大,色泽鲜艳,多黄、黑、棕色,有彩斑。触角一般雄13节,雌12节,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达翅基片。休息时翅纵褶覆盖在身体上。肉食性,多数有社会行为,是农林害虫的天敌,也是养蚕业、养蜂业的害虫。成虫、幼虫和蜂巢可入药,蜂毒是昂贵的良药。但人畜误碰蜂巢,群蜂追螯,常致受伤,严重者会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区筑巢与活动。包括19个科,常见的有胡蜂科和马蜂科。
  (3)蚁科Formicidae
  俗称蚂蚁。体小,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光滑或有毛。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已知14000多中。常见的有家蚁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总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数体被绒毛或由绒毛组成的毛带,少数体光滑或具有金属光泽。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状是本总科的主要特征。触角雄13节,雌12节。前胸背板不伸达翅基片。转节1节,多数种类后足为携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种类型:①社会性,②独栖性,③寄生性。其社会性生活的详情请看“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蜜蜂”。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mochi mu
  年翅目
  Hymenoptera
    有翅亚纲的1目。成虫一般具翅两对,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翅膜质,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雌具由生殖附肢组成的产卵器的全变态昆虫。膜质(有的翅脱落或退化)。翅脉比较复杂,变化大,有些类群显著退化,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多数(细腰亚目)腹基收宿,且第1腹节失去腹板而前移,与后胸愈合,成为并胸腹节。产卵器往往变成适于锯、穿凿或针刺等功能的器官。全变态。幼虫常无足而具不同程度发达的头部。少数(广腰亚目)幼虫呈□状,具胸足和腹足。呼吸系统常为全气门式或侧气门式。蛹为离蛹,一般具茧,或无。膜翅目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3种类型。全世界已知本目昆虫约12万种。
    主要形态特征 膜翅目成虫分为广腰亚目(图1 广腰亚目:叶蜂科(雌))和细腰亚目(图2细腰亚目:姬蜂(雌))。体由小型1毫米左右到中型5~40毫米左右。体壁由很薄(赤眼蜂、蚜小蜂等)到强度硬化(胡蜂等)均有。色泽由浅黄褐色至黑色,有的呈蓝、绿、紫、红多种颜色,甚至具金属光泽。细腰亚目第2腹节收缩成腹柄或退化呈鳞状或结状。头顶具单眼 3个。单眼及复眼在某些类群(如蚁科和无花果小蜂雄成虫)中退化或消失。触角位于颜面触角洼或触角窝内,中胸盾片常具盾纵沟,将中胸盾片区分为中叶和侧叶。小盾片两侧翼可区分出三角片(如小蜂总科)。中胸侧板区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前侧片前端可分化为胸腹侧片,介于前胸背板与翅基片之间,使二者分隔,不相接触(小蜂、姬蜂、蜜蜂、泥蜂等)。并胸腹节表面由光滑至具粗大刻纹或脊纹及若干小室(姬蜂)。翅脉相特殊,一般比较复杂。特化类群中,翅脉有捻合而向翅的前缘集中的趋势,甚或仅呈沿翅前缘走向的翅脉一条(小蜂、黑卵蜂)。有些类群的翅退化(蚁蜂、姬蜂、细蜂和少数小蜂),或仅雌成虫(蚁)、工蚁只雄成虫(无花果小蜂)无翅。足一般适于步行,少数类群中足径节和跗节特别发达,善于跳跃(跳小蜂、旋小蜂)。有的类群后足基节(扁股小蜂)、后足腿节(小蜂科、长尾小蜂科及刻腹小蜂科)或前足腿节特别膨大如肿腿蜂总科、肿腿小蜂科。螯蜂科的雌成虫前足跗节与爪通常形成钳状,用以攀附或捕捉寄主,以便产卵寄生。腹部10节,但因细腰亚目的第1腹节与后胸合并成并胸腹节,第2腹节又常呈腹柄状或不显著(有的呈鳞片或小结状),因此,通常见到的第1腹节实际上是第3腹节。产卵器有的从腹末伸出(胡蜂总科、蜜蜂总科、泥蜂总科、细蜂总科、蚁总科),有的从腹末前方的腹面伸出(姬蜂总科、瘿蜂总科、小蜂总科)。产卵器基部可有毒腺分泌毒液,以便自卫或者起麻醉寄主和防腐的作用。雄性外生殖器相对简单。
    蜂类和蚁类在幼虫期一般卵呈圆形或腊肠形。广腰亚目的幼虫头发达,胸部3节各具足1对,腹9或10节,自第2腹节起具腹足6~8对,无趾钩。气门9~10对。内寄生幼虫初孵时常无气门。通过皮肤渗透完成呼吸的功能。末龄幼虫具气孔 9对。钻蛀生活的幼虫一经脱皮腹足即消失,胸足亦多少退化。细腰亚目昆虫的初龄幼虫形状多样。但其后均趋一致,体由球形至纺锤形,具12~13环节,体壁光滑或具感觉刚毛和皮刺,无足。头不发达,甚至缩入体内。幼虫不大活动,由工蜂(蚁)哺育,或以亲代为储备的猎物为食,或在寄主体内外营寄生生活。无单眼。触角退化,呈感觉突或消失。在末龄以前,胃后端闭塞,与后肠不相通,因此,肠胃中的粪便要到化蛹之前才排出体外,称为蛹便。老熟幼虫有的吐丝作茧,有的直接在寄主体内外以及其附近排出蛹便,然后化蛹,初呈黄白色,后变深色(黑褐),蛹为离蛹。
   
英文解释
  1. n.:  hymenoptera,  alar frenum
相关词
节肢动物昆虫纲蚂蚁蚁科佛教百科昆虫球队台风名称
生物动物胡蜂科蜜蜂科野生动物叶蜂总科自然科学
蜂类小蜂总科百科大全姬蜂科更多结果...
包含词
膜翅目的膜翅目昆虫膜翅目雄虫
针尾膜翅目属于膜翅目的群居膜翅目昆虫
膜翅目的后胸背板膜翅目Hymenoptera
分类详情
张开细腰亚目张开广腰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