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
|
|
定义
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环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按照人类活动范围可分为村落、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等环境。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个圈层,即气圈、水圈、土壤-石圈,以及在这三个圈交会处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主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然后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常常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在古代就有了。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垦荒,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瘠土壤。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环境污染。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的伦敦,曾多次发生因排放煤烟引起的严重的烟雾事件。
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而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激增,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到18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只有20多种,现在94种天然元素已经全部被发现,而且还制成了十多种人造元素,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也与年俱增,据统计目前已超过8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毒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
大量人工制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爱尔兰海上成千上万只死去的海鸟体内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广袤荒无的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也检出了DDT;北极附近格陵兰冰盖层中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日本出现主要由镉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和由汞污染造成的水俣病等等。这一切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大地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影响全球的环境质量。据70年代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约6000~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
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大气和水体的组成起了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计)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如果它的含量继续增高,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西欧一些国家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经风传送,随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些淡水湖的酸度显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氢离子浓度比30年代几乎增加了100倍,鱼产量因而大幅度下降。
近年来世界上每年由于海运、沿海钻探和开采石油、事故溢漏和废物处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达到600多万吨。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估计,现在大气圈中的氧气,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浮游植物一旦遭到严重的损害,势必影响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强,成为对环境新的冲击和压力。许多种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耗竭的危险。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土壤由于侵蚀每年损失240亿吨,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600万公顷。
另外,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了。估计有25000种植物和1OOO多种脊椎动物的种、亚种和变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以上事实说明,当今世界上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已达到危险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就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任务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
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
|
环境科学主要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等。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
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续利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
实践证明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 |
|
1、为维护环境质量、制定各种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国家制定环境规划、环境政策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依据。 |
|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在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
环境地学 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它的发生和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有: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环境质量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
环境地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等。
环境生物学 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它有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污染生态学;一个是针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然保护。
环境生物学以研究生态系统为核心,向两个方向发展: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影响的机理和规律。
环境化学 主要是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研究它们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探讨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为无害的简单化合物的机理。它有两个分支: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
环境物理学 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声、光、热、电磁场和射线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声、光、热、电、射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但是,它们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就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环境医学 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预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和作用机理,查明环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条件,阐明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和潜在的远期效应,以便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医学的研究领域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监测等。
环境工程学 是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内容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控制等,并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以及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区域环境的整体上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此外,环境工程学还研究控制污染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管理学 研究采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和科学技术的各种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 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基本规律,其目的是使经济活动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污染又是极其复杂的、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问题。因此,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环境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各有特点,但又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互相依存,它们是环境科学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
1、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
2、国际性环境科学机构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环境科学为内容的专门著作,其中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最著名的绪论性著作。
环境科学的未来
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式和规范的评价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够全面、准确地评定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将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环境科学 生态学 资源环境科学 应用气象学
开设环境科学(理学学士、硕士)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 |
|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
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和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
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调整人
类的社会经济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从而使环境为人类社
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环境科学源于
环境问题的出现以及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多年来,各行各业
的专家从不同传统科学的角度,从环境问题的不同侧面来寻求认
识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于是出现了环境数学、环境物
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
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以及环境哲学等许多边缘性、
交叉性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已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形
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科学。
|
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 |
环 境 科 学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环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按照人类活动范围可分为车间、厂矿、村落、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等环境。环境科学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个圈层,即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在这三个圈交会处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生物圈(有的学者将土壤-岩石圈分为土壤圈和岩石圈,有的学者将人类从生物圈中划出,另立智能圈)。这四个圈主要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界呈现出万物竞新、生生不息的景象。人类只是地球环境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体组织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同地壳的元素及其丰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出现后,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然后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环境。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地球环境仍以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不断地反作用于人类,因此常常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以说在古代就有了。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大规模地毁林垦荒,而又不注意培育林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渐沦为贫瘠土壤。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环境污染。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大工业中心之一的伦敦,曾多次发生因排放煤烟引起的严重的烟雾事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在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即使发生环境问题也只是局部性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激增,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环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到18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总共只有20多种。今天94种天然元素已经全部被发现,而且还制成了十多种人造元素。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与年俱增,据统计目前已超过5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毒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 400万吨。大量人工制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质在内进入环境,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爱尔兰海上成千上万只海鸟死去,经生物学家解剖发现,海鸟体内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从生息在冰原覆盖、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上的企鹅体内也检出了DDT。在北极附近格陵兰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日本在40年代出现主要由镉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在50年代先后出现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水俣病和由于石油化工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造成的四日市哮喘。许多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及其他生物体内还会产生潜在的和远期的危害。这一切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大地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影响全球的环境质量。据70年代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约6000~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使大气和水体的组成起了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计)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 0.032%。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科学实验证实,如果它的含量继续增高,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西欧一些国家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经风传送,随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些淡水湖的湖水酸度显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氢离子浓度70年代比30年代几乎增加了100倍,鱼产量因而大幅度下降。近年来世界上每年由于海运、沿海钻探和开采石油、事故溢漏和废物处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达到500多万吨。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估计,现在大气圈中的氧气,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海洋浮游植物一旦遭到严重的损害,势必影响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强,成为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许多种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耗竭的危险。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矿物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按标准大卡计算),70年代增至70~80亿吨。地球森林面积,1862年约为55亿公顷,20世纪60年代约为38亿公顷,70年代末只剩下不到26亿公顷了。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热带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积的砍伐,将产生严重后果。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据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土壤由于侵蚀每年损失240亿吨,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大600万公顷,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农田,全世界现有的12.4亿公顷耕地20年后将损失三分之一,世界粮食生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了。估计有 250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的种、亚种和变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以上事实说明,当今世界上大气、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坏已达到危险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干扰,自然资源受到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退化。环境科学就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创造更适宜、更美好的环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 |
|
- 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
汉字 | 化学 | 金属 | 环境工程 | 污染 | 百科大全 | 环境保护 | 期刊 | 学科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技术 | 能源 | 百科辞典 | 机械工程 | 自然科学 | 地质 | 地质学 | 地球科学 | 环境 | 经济 | 产业 | 城市 | 城市管理 | 复杂巨系统 | 规划百科 | 术语 | 名词 | 更多结果... |
|
|
环境科学类 | 环境科学家 | 人口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学报 | 环境科学专业 | 海洋环境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 | 人居环境科学 | 资源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人物 | 农业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研究 | 重庆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中国环境科学院 | 环境科学与技术 | 城市与环境科学 | 环境科学研究所 | 环境科学研究院 |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 | 航天环境科学名词 | 环境科学技术导论 | 拜耳环境科学公司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基础(第3版) | 常德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 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 |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协会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 MATLAB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 生态与环境科学实验室 |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 | 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 青岛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 | 环境科学测试设备和测量 | 环境科学系列丛书环境法学 |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英汉环境科学与工程词汇(第二版) |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国环境科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理事咨询建议汇编 |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研究实验教程(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 保护上海母亲河(黄浦江水环境科学考察) | 河南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 | 环境科学技术研讨会管理办法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修订版) |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习基地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环境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四川长城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成都大学长城环境科学研究所 | 成都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四川省环境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04化工班 |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 |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黄石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系 |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环境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 安庆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伊犁师范学院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 兰州森和环境科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环境科学系列丛书环境经济学 | 株洲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实验厂 | 兰州沃特克环境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东区化学学院环境科学 |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及工程学院 | |
|
|
环境化学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环境与安全类 | 环境物理学 | 环境地学 | 环境工程学 | 环境经济学 | 环境数学 | 环境管理学 | 环境法学 | 环境科学人物 | 环境学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医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