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物质(包括人为污染物和天然排放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积累、分布、迁移、转化、影响和归宿,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并探讨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广义上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等。 |
|
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概述
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三方面,而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污染约占80%-90%。环境化学即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原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环境化学除了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原理(属于环境分析化学的范围)及探讨环境污染和治理技术中的化学、化工原理和化学过程等问题外,需进一步在原子及分子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发生起源、迁移分布、相互反应、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污染效应和最终归宿。随着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化,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存在状态、化学转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行为与化学效应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发生、分布、理化性质、存在状态(或形态)及其滞留与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等进行化学表征,阐明化学物质的化学拓性与环境效应的关系;(2)运用化学动态学(chemical dynamics)、化学动力学(chemical kinetics)和化学热力学(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原理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包括界面上)的化学反应、转化过程以及消除的途径,阐明化学物质的反应机制及源与汇的关系;(3)研究用化学的原理与技术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排放,进行污染预防;“三废”综合利用,合理使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持续地协调发展。从环境介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等,现分别称之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学。从研究内容可分为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污染控制化学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1.研究污染物(主要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形成环境污染化学这一介于环境科学与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分支学科。
2.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形成环境分析化学(常简称环境分析)。它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3.研究环境中天然的和人为释放的化学性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与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形成环境地球化学。它是介于环境与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分支学科。 |
|
《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唯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及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方向,主要刊登我国环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主要涉及行业有:科研、教育、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政、印染、化工、造纸、煤炭、食品、医疗、农业等。
读者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海外读者。订户包括全国各大专院校,中国科学院和环保部下属的科研机构,全国各级环保监测站和各种污染处理及化工、印染、造纸等企业。
《环境化学》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选用刊物,被列为化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本刊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中国化学文摘》、《中国化工文摘》、《中国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分册)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收录,并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网上刊登。自2005年6月起,加入龙源期刊网。
为了推进环境分析测试方法的仪器化和自动化,自1993年起,《环境化学》已经先后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Waters公司和戴安公司合作,长期开办固定专栏,每期专门报道宣传仪器分析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应用。 |
|
图书信息
书 名: 环境化学
作 者:王红云,赵连俊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122059123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典型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环境化学研究方法与实验等主要内容。本书的侧重点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章均附有阅读材料,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保工作者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学习指南
第一节 环境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物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化学
三、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四、环境自净
五、生物圈
第二节 环境化学简介
一、环境化学的任务及研究内容
二、环境化学与相关环境学科的关系
阅读材料环境的化学污染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学习指南
第一节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层结构
三、大气温度层结
四、大气稳定度
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影响和危害
一、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其危害
三、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法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
二、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三、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四、氮氧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五、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六、光化学烟雾
第四节 几个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
一、酸性降水
二、温室效应
三、臭氧层破坏
四、室内空气污染
五、汽车尾气污染
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阅读材料居室环境污染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学习指南
第一节 水环境化学基础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性
二、天然水体中的化学平衡
三、水体污染及水体污染源
四、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第二节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二、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第三节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水体中的氧平衡模型
二、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三、难降解有机物在水体中的行为
第四节 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一、水体富营养化类型及富营养化程度判别标准
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阅读材料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学习指南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形成和剖面形态
二、土壤的组成
三、土壤的性质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一、土壤环境污染
二、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发生途径
第三节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因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
三、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四、土壤主要重金属污染防治简介
第四节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一、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
二、土壤环境中化学农药污染的防治
第五节 其他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一、酚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二、氟在土壤中的迁移与累积
阅读材料绿色食品基础知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
学习指南
第一节 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一、生物污染
二、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三、动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第四节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作用
一、微生物的生理特征
二、生物酶的基础知识
三、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四、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转化作用
第五节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污染物质的毒性
二、有毒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有毒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材料环境对基因的作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
学习指南
第一节 重金属类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
一、汞
二、铅
三、砷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一、有机卤代物
二、多环芳烃
三、表面活性剂
四、亚硝胺
阅读材料环境与人体健康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环境化学研究方法与实验
学习指南
第一节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一、环境化学实验室模拟方法
二、环境化学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研究方法
三、环境化学图示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环境化学实验
实验一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碱片重量法)
实验二 碳酸种类与pH值关系的测定
实验三 河流中水的纵向扩散系数的测定
实验四 天然水的净化
实验五 污水简易处理趣味实验
实验六 硬水的软化实验
实验七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实验八 生物样品中氟的测定
实验九 吸附实验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附录
附录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摘录)
附录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摘录)
附录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摘录)
参考文献 |
|
huanjing huaxue
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规律。
形成 环境化学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于水化学、大气化学、土壤化学等早就开始研究。但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的,很少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后来,人们大量使用煤作燃料,底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以及颗粒物等含量不断增加,以至接连发生由煤烟引起的烟雾污染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大量使用石油作燃料,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从而使人们对大气的化学研究从还原性烟雾的研究,发展到氧化性烟雾的研究,包括对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烃类、醛类、酮类、铅尘、酸雾的分布状况、生成机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另外,核爆炸把放射性尘埃抛射至平流层,造成全球性放射性污染,超声速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排出大量的氮氧化物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又使大气的化学研究的范围从对流层扩展到平流层。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进入水体的化学物质,或者通过饮水,或者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促使人们对水体的化学研究从生化耗氧、自然净化、卫生学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到水的环境毒理学、水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研究。进入水体的化学物质即使数量很少,通过生物富集,最终也会危害人类,所以,化学物质的量的研究,也从常量发展到微量和痕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也从常量的急性中毒转向微量的慢性中毒。
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以及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进入土壤,造成农药、重金属和其他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并进入农作物中。日本的痛痛病事件,主要是用含镉的矿山废水灌溉农田的结果;农药稻瘟醇进入稻秆,在堆肥中分解为四氯苯甲酸,含有这种物质的肥料可引起秧苗畸形。因此,人们对土壤的化学研究也从研究土壤的化学物质的分布、积累、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宏观研究,逐渐发展到从细胞水平研究其毒性影响以及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的机理等方面的微观研究。在此基础上,尤其是60年代以后,对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引起的化学现象的研究,发展迅速,一些原来不受重视的化学问题,从保护自然生态和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成为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些问题,逐渐发展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形成一门新的化学分支学科──环境化学。另一方面,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其他分支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它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点 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一般情况下是人工合成的和环境中原来有的天然污染物共存。而且,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即使是一种化学污染物,所含的元素也有不同的化合价和化合态的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多组分、多介质的复杂体系。
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是很低的,一般只有百万分之几(ppm)或十亿分之几(ppb)的水平,但是分布范围广大,且处于很快的迁移或转化之中。为了求得这些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和污染程度,不仅要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而且还要对其毒性和影响作出鉴定。这就决定了环境化学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要求对污染物进行灵敏、准确、连续、自动的分析等。
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
|
- 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
|
自然科学 | 化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学 | 百科大全 | 生物学 | 科学 | 有机化学 | 物理化学 | 系数 | 百科辞典 | 百科知识 | 环境 | 定义 | 物质 | 大气 | 逆温层 | 无机化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人物 | 教授 | 博导 | 更多结果... |
|
|
水环境化学 | 环境化学演化 | 环境化学实验 | 环境化学效应 | 地球环境化学 | 环境化学教程 | 海洋环境化学 | 养殖水环境化学 | 地理环境化学演化 | 环境化学致癌物快速筛检 |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环境化学(第4版)——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 | |
|
|
硫酸盐 | 新陈代谢 | 硫酸 | 放射性 | 盐酸 | 有机物质 | 氧化铝 | 毒性 | 固氮 | 酸化 | 外激素 | 酸 | 光合作用 | 硫化氢 | 植物油 | 酚 | 氯 | 电离辐射 | 有机硅化合物 | 非电离辐射 | 生物降解 | 脱氮作用 | 光化学效应 | 无机物质 | 光化学试剂 | 生物化学过程 | 需氧过程 | 厌氧过程 | 富营氧化 | 杀虫剂的相互作用 | 物理-化学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