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区域概况
河西乡位于黑龙江省穆棱市西北部,距市区仅0.5公里,东距绥芬河、东宁等国家一级口岸94公里,南距牡丹江市95公里,处于东北亚“金三角”腹地。全乡幅员 860平方公里,辖有18个行政村,三矿一场(光义矿、石墨矿、兴隆矿、牡丹江种畜场),总户数为5,500户,总人口2.5万人。
历史沿革
乡政府驻地雷峰村,原名“下雷峰岐(雷峰气)”,因与“上雷峰岐(今新兴)”相对得名。近代开发,始于采金,雷峰沟素有“百里金川”之称。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63年(清同治二年),即有人到凉水泉子(今三兴、雷峰、金山一带)私采黄金,随之采金人日多。清末民初,随着招垦的发展,聚居在向阳屯、雷峰岐、百草沟的农业人口渐多。1910年(清宣统二年),隶属穆棱县第一警察区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隶属第二警察区,1921年改隶第三区(八面通)。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雷峰甲,隶属八面通保,1939年改设雷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八面通区。1949年7月划为第八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撤销第八区,并入第一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河西、普兴、福来3个乡。1958年9月,将3个乡并入八面通人民公社。1960年4月,将原3个乡从八面通公社划出,成立黄金公社,同年8月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8月,政社分开,改为河西乡。
自然资源
河西乡是穆棱市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乡镇,盛产“二黑一黄”(石墨、煤炭、黄金),“百里金川”闻名全国。境内有岩金、沙金、煤炭、石墨、花岗岩、大理石,蛇纹岩等诸多矿藏,其中极具开发前景的矿藏有:煤炭储量2.2亿吨,石墨储量2,820万吨,岩金储量30.4吨,沙金储量8吨,花岗岩储量72.43万立方米,大理石储量100万立方米,蛇纹岩储量 40万立方米。
河西乡物产富饶,山川秀美。全乡共有土地面积46,300亩,草原面积21,746亩,森林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这里山多宝多,在广袤的森林中生长着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柞桦木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刺五加、桔梗、龙丹草等数百种中药材,有黑木耳、元蘑、猴头、榛蘑、蕨菜等山珍产品,年产量达1,000多吨。
经济发展
河西乡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2年全乡粮豆薯总产量2,697万斤,农业总收入4,958万元,工业企业52户,年实现产值3,578万元,其中就包括省级著名企业莲花公墓。全乡工业经济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建材、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几十种,其中“酒仙”牌系列白酒、大理石墓碑、高效节能红砖等产品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绿色农业初具规模,肉牛养殖、绿色食品开发、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等产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优质彩米、天然黑木耳、无公害绿色蔬菜等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河西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乡程控电话进入国际直拨网,移动电话实现全国联网,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70%。教育、文化、卫生设施齐备,广播电视实观了“村村通”。
河西乡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宽松的环境,诚邀中外各地企业家以合资、合作、独资或购买、兼并、租赁、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来该乡开发建设。
231085201 河西乡
231085201201 雷锋村
231085201202 普兴村
231085201203 双兴村
231085201204 红兴村
231085201205 光义村
231085201206 福兴村
231085201207 奇景村
231085201208 向阳村
231085201209 新兴村
231085201210 常兴村
231085201211 更新村
231085201212 金光村
231085201213 朝兴村
231085201214 三兴村
231085201215 自兴村
231085201216 建兴村
231085201217 福来村
231085201218 龙眼村
231085201219 五兴村 |
|
区域概况
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坛子山东麓,流沙河中游西岸,东南距汉源县城9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9°25′,东经120°36′。北邻大岭乡,南接市荣乡,东隔流沙河与唐家乡相望,西以坛子山同石棉县丰乐乡交界,李西沟、游鹿口沟横穿乡境。面积31.77平方公里,辖香林、龙塘、庄子、羊山4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2381户,9225人,为汉彝杂居地,乡政府驻香林寺,海拔865米。
历史沿革
河西古为夷地。清入沿礼乡,1952年始置河西乡,辖今大岭、河西,故有"鸡冠山下大岭坪,流沙水边河西村"之称。1958年成立 河西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大岭,1984年复置乡至今。
社会发展
河西地势西高东低,由坛子山倾向流沙河,海拔在865--1700米之间,高差800余米,形成不同的气候物产带。香林村沿流沙河谷地分布,龙塘、庄子、羊山则分布于中、高山区。有耕地面积8094亩,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间以多种小杂粮,2001年粮食总产量4354吨,农民人均粮食476公斤。其他农作物产核桃、花椒、梨、柑桔、油桐、种类蔬菜,年产蔬菜1300吨,水果1200吨,多种经营收入1400万元。
河西处于泸定煤田的尾端,无烟煤质量好,储藏浅,便于采掘,是县内民用煤的主产地,拥有煤厂10个,大小井洞27口,从业人员年平均在1200人左右,煤年产量12万吨。境内蕴藏有硫铁矿、花岗石、石膏等矿。
至2003年,有小学4所,中学1所,教职工47人,在校学生1916人,乡医院1所,医务人员3人,病床4张。境东游鹿口有双层石灰岩溶洞,纵深20余米,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 |
|
区域概况
地处甘肃省华亭县西北部,北连平凉市崆峒区,西接山寨乡和宁夏自治区泾源县,南部、东部与策底镇毗邻,总面积72.1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河西村,距县城23.5公里。全乡辖7个村,40个生产合作社,53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乡总人口8157人,其中农业人口8157人1892人,城镇人口139人。全乡人口中男4111人,女3989人,总劳力5120人,占总人口的63%。全乡总面积为72.19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7737亩,人均3.4亩。
自然地理
四面群山起伏,中为河谷地,平均海拔1626米。策底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河谷地带地势较宽阔平坦,水利条件优越,为全乡粮、麻主产地。气候高寒干燥,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常有春旱、伏旱、霜冻和冰雹危害农作物。
资源特色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矿藏有石灰石、砂石、磷矿石等。林丰草茂,植被良好,全乡有天然人工林地1.2万亩,草场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文物古迹有建沟石佛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寺庙建筑已毁,现留遗址及石雕佛像28尊,存于飞凤山,保存比较完整,对于研究北魏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价值。旅游资源有野狐峡。农副土特产主要有:大豆、大麻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药材有柴胡、党参、独活等。
交通通讯
河西乡距平华公路7.5公里,跨省泾华路横穿全境,乡村路4条20公里,县乡道路2条13.5公里;通讯较发达,电话实现了程控化,现有移动通讯基站1处,小灵通基站1处,2003年完成了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实现了有线电视县乡同网;开通电信宽带,接入用户2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邮、通信息。
经济状况
工农业总产值6016.2万元;农业总产值1062.7万元;粮食总产量4360吨;大口径财政收入11.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18万元;2005年末总人口达到8134人。
工业:全乡有工企业7户,其中:集体企业1户,私营企业6户,个体工商户425户。
农业及基础设施:拥有耕地27737亩。其中:①小麦面积9300亩;②玉米面积6147亩;③洋芋3000亩,其中坑种洋芋2700亩;④豆类面积900亩;⑤油料面积1730亩;⑥蔬菜面积500亩;⑦药材面积1360亩;⑧退耕还林(草)面积4800亩。水利设施有杨庄向阳渠和建沟渠,共有支斗渠27条10320米,5000立方高位水池1处,有效灌溉面积2300亩。
畜牧业:全乡大家畜存栏8357头(口、只),其中牛3910头。2005年末猪存栏2427口,羊存栏2020只。当年牛出栏1950头,猪出栏3256口,羊出栏3980只。建成高标准温棚养畜专业村3个,全乡共有标准化养畜温棚775座。 |
|
区域概况
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4%。面积433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辖格尔加、下马家、下排、下刘屯、上刘屯、北房、红岩、大户、贡拜、江仓麻、加莫台、加莫河滩、才日堂、加洛苏河、木干、本科、瓦家、温泉、多哇、贺尔加、拉及盖、多勒仓山坪、西山湾、山坪园艺场25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1931年(民国20年)设刘屯乡,1949年并入当东乡,后改上当东乡,1956年与下当东乡、温泉乡合并为当东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分设河西公社,1984年改为河西乡。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河西乡,设立河西镇。 |
|
区域概况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5公里。面积61.4平方公里,人口0.3万。刷丹公路过境。辖甲咱、马道、乃当、营盘、杨家湾、木居里、热登7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1940年建甲咱乡,1955年更名河西乡,1960年河东乡并入改河西公社,1974年河东乡析出,1984年复河西乡。
经济状况
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经济林木有雪梨、核桃、花椒、苹果等。 |
|
河西乡位于兰坪县东北部河西河(又称通甸河)两岸,东临丽江县;南连通甸镇,相距35公里;西与中排、石登接壤,距中排乡政府57公里;北与维西县交界。境内最高海拔3981米,最低海拔1900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河西村海拔2100米,距县城66公里。年平均气温12.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年霜期150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2%,土地面积565平方公里。2004年,全乡年末总人口16645人(乡村人口3802户16392人中非农289人),其中白族4246人占25.5%、普米族3483人占20.9%、傈僳族6001人占36.1%、彝族833人占5%、汉族2040人占12.3%、其他42人(藏族25人、独龙族10人、纳西族7人)占0.25%。下辖河西、共兴、仁兴、永兴、新发、白龙、玉狮、箐花、大羊、三界、胜兴、联合、胜利13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生产合作社),98个自然村。全乡年初耕地总面积43870.05亩,年内减少233.1亩(其中国家基建占地即公路占地14.7亩,其他基建占地176.3亩,因灾废弃32亩,宅基地10.1亩),年末耕地总面积43636.95亩(即常用耕地面积),其中水田167亩、水浇地7088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1950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71亩。境内有丰富的银、锶、铜、铅锌、铁、盐、汞、云母、石膏、蛇纹石、钴等十余种矿产资源;有丰富的野生菌类和兰草资源。大羊红蔓茎久有盛誉,境内的葵花籽、核桃油、辣椒和野生中药材倍受欢迎。民族文化资源是以普米族、白族支系拉马人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
|
河西乡位于穆棱市西北部,距市区仅0.5公里,东距绥芬河、东宁等国家一级口岸94公里,南距牡丹江市95公里,处于东北亚“金三角”腹地。全乡幅员860平方公里,辖有18个行政村,三矿一场(光义矿、石墨矿、兴隆矿、牡丹江种畜场),总户数为5,500户,总人口2.5万人。
河西乡是穆棱市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乡镇,盛产“二黑一黄”(石墨、煤炭、黄金),“百里金川”闻名全国。境内有岩金、沙金、煤炭、石墨、花岗岩、大理石,蛇纹岩等诸多矿藏,其中极具开发前景的矿藏有: 煤炭储量2.2亿吨,石墨储量2,820万吨,岩金储量30.4吨,沙金储量8吨,花岗岩储量72.43万立方米,大理石储量100万立方米,蛇纹岩储量40万立方米。
河西乡物产富饶,山川秀美。全乡共有土地面积46,300亩,草原面积21,746亩,森林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这里山多宝多,在广袤的森林中生长着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柞桦木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刺五加、桔梗、龙丹草等数百种中药材,有黑木耳、元蘑、猴头、榛蘑、蕨菜等山珍产品,年产量达1,000多吨。
河西乡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全乡粮豆薯总产量2,697万斤,农业总收入4,958万元,工业企业52户,年实现产值3,578万元。全乡工业经济形成了以煤炭、冶金、建材、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几十种,其中“酒仙”牌系列白酒、大理石墓碑、高效节能红砖等产品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绿色农业初具规模,肉牛养殖、绿色食品开发、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等产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优质彩米、天然黑木耳、无公害绿色蔬菜等产品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河西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乡程控电话进入国际直拨网,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实现全国联网,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70%。教育、文化、卫生设施齐备,广播电视实观了“村村通”。 |
|
|
|
河西乡 河西乡位于梁河县西北部,距县城6千米。面积127.84平方千米,人口1.94万人(2006年)。辖邦读、丝光坪、阳塘、三锅疆、勐来、芒陇、芒杏、来连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邦读。汉、傣、阿昌、德昂、傈僳等民族杂居。锡矿储量丰富。 [沿革]原属腾冲县。1956年11月划归梁河县,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9年更名红旗公社。1971年复改红旗公社,1988年改河西乡。1997年,面积123.2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帮读、丝瓜坪、阳塘、来连、三锅疆、勐来、芒杏、芒陇8个行政村。
[邮编]679201 [2008年代码]533122206:~201邦读村 ~202丝瓜坪村 ~203阳塘村 ~204三锅疆村 ~205勐来村 ~206芒陇村 ~207芒杏村 ~208来连村 |
|
河西乡 面积:572.06平方千米 人口:1.67万人 邮编:671403 代码:533325201 全乡辖13个村委会:河西、共兴、仁兴、永兴、新发、白龙、玉狮、箐花、三界、大羊、胜联、胜利、胜兴。乡政府驻河西街。
1958年建河西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 |
|
梁河县辖乡。原属腾冲县。1956年11月划归梁河县,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9年更名红旗公社。1971年复改红旗公社,1988年改河西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123.2平方公里,人口1.9万,汉、傣、阿昌、德昂、傈僳等民族杂居。辖帮读、丝瓜坪、阳塘、来连、三锅疆、勐来、芒杏、芒陇8个行政村。主产大米、甘蔗、茶叶,种植双季稻。境内癞痢山锡矿储量5万余吨,建有日选原矿300吨的梁河锡矿。乡、村办锡矿7个。 |
|
河西乡位于兰坪县东北部河西河(又称通甸河)两岸,东临丽江县;南连通甸镇,相距35公里;西与中排、石登接壤,距中排乡政府57公里;北与维西县交界。境内最高海拔3981米,最低海拔1900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河西村海拔2100米,距县城66公里。年平均气温12.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年霜期150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2%,土地面积565平方公里。2004年,全乡年末总人口16645人(乡村人口3802户16392人中非农289人),其中白族4246人占25.5%、普米族3483人占20.9%、傈僳族6001人占36.1%、彝族833人占5%、汉族2040人占12.3%、其他42人(藏族25人、独龙族10人、纳西族7人)占0.25%。下辖河西、共兴、仁兴、永兴、新发、白龙、玉狮、箐花、大羊、三界、胜兴、联合、胜利13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生产合作社),98个自然村。全乡年初耕地总面积43870.05亩,年内减少233.1亩(其中国家基建占地即公路占地14.7亩,其他基建占地176.3亩,因灾废弃32亩,宅基地10.1亩),年末耕地总面积43636.95亩(即常用耕地面积),其中水田167亩、水浇地7088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1950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71亩。境内有丰富的银、锶、铜、铅锌、铁、盐、汞、云母、石膏、蛇纹石、钴等十余种矿产资源;有丰富的野生菌类和兰草资源。大羊红蔓茎久有盛誉,境内的葵花籽、核桃油、辣椒和野生中药材倍受欢迎。民族文化资源是以普米族、白族支系拉马人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农村经济。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35.4万元,比上年增442.1万元,增14.29%,人均总收入2195元,比上年增271元,增14.1%。其中农业收入811.29万元占总收入的22.95%,比上年增9.79万元,增1.2%(其中种植业收入774.48万元,占总收入21.91%,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33.6%);畜牧业收入839.3万元,比上年的736.5万元增102.8万元,增14%,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36.42%;工业收入1373.08万元,比上年增加207.22万元,增17.77%;林业收入89.74万元,比上年增加20.14万元,增28.94%;建筑业收入23.54万元,比上年增加12.27万元;交通运输业212.74万元,比上年增83.54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67.92万元,比上年减4.64万元;其他117.83万元(其中渔业收入7160元),比上年增11.73万元。经济总收入中:乡办企业收入1156.67万元占32.72%;村办企业收入74.34万元占2.1%;家庭经营收入2304.43万元占65.18%。农民人均总收入2195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245元,农民人均所得1009元。总收入中扣除总费用,净收入1781.1万元,比上年的1598.7万元增182.4万元增11.4%,其中乡办企业层次占17.86%、村办企业层次占2.17%、家庭经营层次占79.97%。年内由于维兰公路的开工、停工又复工及降雨量过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乡经济的发展,但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加上三界、永兴、共兴等矿山的开发,农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宽,全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达223.86万元,乡村企业数得到增加,在大灾之年经济仍得到了较好发展。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4.7万元,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全乡农民人均所得1000元以下8个村8615人,1000—1300元的5个村7488人。按新脱贫标准计算(即农民人均可分配净收入637元以下为绝对贫困,637—882元为相对贫困),年末脱贫11154人,相对贫困人口4896人,绝对贫困人口53人。
粮食生产。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353亩,粮食播种面积57527亩,产量7600715公斤。其中:大春播种面积40083亩(其中经济作物4826亩),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5257亩,产量5062680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年的56.5%和66.6%,其中玉米播种15147亩、产量3783850公斤,分别占全年的26.4%和49.8%及占大春的43%和74.7%;小春播种面积22270亩,产量2538035公斤,分别占全年的38.7%和33.4%,其中小麦播种13908亩、产量1607675公斤,分别占全年的24.2%和21.2%及占小春的62.5%和63.3%。种植豆类16864亩,产量916800公斤,其中大豆8520亩431640公斤、其他杂豆8344亩485160公斤(其中金时豆3533亩155450公斤,白芸豆1724亩146170公斤)、蚕豆250亩1550公斤。薯类(折粮)5857亩859320公斤。农民人均产粮472公斤,社员人均所得粮食368公斤。
农田水利。年内投入57.8万元,顺利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胜兴中甲6000立方灌溉水库一座,新建胜兴中甲水利1700米。完成白龙老吾,新发上庄房、弓江,共兴庄子,河西松坡,三界小三界,胜利阿银史瓜、王利己,玉狮热来一组、二组等11个点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240人2960头(匹、只)的人畜饮水困难。
农业科技推广。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165.57吨,比上年增加44.67吨,其中氮肥98.93吨、磷肥66.51吨、复合肥0.13吨。农用塑料薄膜即地膜63.54吨,地膜覆盖面积11530亩,农药使用293公斤。日本大正金时豆推广面积3533亩,比上年多535亩,白芸豆种植1724亩146170公斤分别比上年多804亩81930公斤。药材类种植1965亩89000公斤。国家投入农业综合开发80万元,5个村4800亩,安排在仁兴、大羊、胜兴、联合、胜利村。
畜牧业生产。全年实现畜牧业收入839.3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3.7%,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6.4%,比上年增长13.8%。年末大牲畜存栏10318头(匹),出栏775头(匹)、出栏率7.5%,存栏数比上年增219头;小牲畜存栏79106头(只),出栏37962头(只),出栏率48%。大小牲畜存栏89424头(匹、只),出栏38737头(匹、只)。其中牛当年出栏775头,存栏7172头,马存栏1870匹,骡存栏1076匹,驴200匹;猪当年出栏12988头、存栏26680头(能繁殖母猪5581头);羊当年出栏6046只、存栏25566只(山羊出栏4792只、存栏17631只,绵羊出栏1254只、存栏7935只);家禽当年出栏18928只,存栏26838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054987公斤,其中牛肉产量85250公斤、猪肉产量844220公斤、羊肉产量97125公斤、家禽肉产量28392公斤(即鸡肉产量),其他禽产量18332公斤、蜂蜜产量7013公斤、羊毛3393公斤、牛奶18600公斤。全年大小牲畜存栏比上年增28918头(匹、只)。
乡镇企业。全年乡镇企业424个(其中集体企业1个,有限责任公司1个,私营企业2个,其他企业418个),从业人员年末数1250人,增加值1139万元,总产值3675万元,营业收入3925万元,利润总额1607万元,利税总额1633万元,上交税金41万元(其中所得税1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2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731万元,劳动者报酬591万元。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农、林、牧、渔业88个,采矿业85个,制造业41个,建筑业3个,交通运输仓储业71个,批发零售业120个,住宿及餐饮业14个(餐饮业8个),社会服务业2个。其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首位的是采矿业:从业人员560人,占总人数的44.8%;增加值856万元,占总数的75%;产值2874万元,占总数的78%;营业收入2936万元,占总数的74.8%;利润总额1134万元,中总数的70.5%;利税1153万元,占总数的70.6%;上交税金30万元,占总数的73%;固定资产原值1755万元,占总数的57.9%;固定资产净值1519万元,占总数的55.6%;劳动者报酬336万元,占总数的56.8%;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乡镇骨干企业:1、河西乡矿产资源开发公司,属集体企业,营业收入158万元,增加值44万元,现价总产值156万元,利润总额41万元,利税总额43万元,工资总额6万元,实交国家税金2万元,年平均职工人数3人;2、兰坪云矿银业有限公司,属有限公司,营业收入213万元,增加值71万元,现价总产值228万元,利润总额负33万元,利税总额负30万元,工资总额37万元,实交国家税金5万元,年平均职工16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932万元,银半成品1150公斤。3、河西兴兰采选厂,属私营企业,营业收入105万元,增加值42万元,现价总产值95万元,利润总额21万元,利税总额23万元,工资总额8万元,实交国家税金2万元,年平均职工人数17人,铅、锌精矿370吨。4、河西电站,属私营企业,营业收入121万元,增加值37万元,现价总产值120万元,利润总额30万元,利税总额31万元,工资总额12万元,实交国家税金1万元,年平均职工9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97万元,电能815万度。5、兰坪粤湘采选厂,属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收入216万元,增加值66万元,现价总产值150万元,利润总额23万元,利税总额26万元,工资总额17万元,实交国家税金3万元,年平均职工25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67万元,铅、锌精矿1252吨。6、河西碳酸锶厂,属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收入236万元,增加值70万元,现价总产值236万元,利润总额35万元,利税总额39万元,工资总额18万元,实交国家税金4万元,年平均职工3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47万元。
林业生产。全年生产生漆505公斤,羊肚菌2077公斤,牛肝菌1163公斤,香菌961公斤,漆腊150公斤,松茸1453公斤,核桃290755公斤,板栗1534公斤,黑木耳1399公斤,花椒18613公斤,松籽2400公斤,木材6898.1立方米,竹材13.464万根。
水果生产。全年生产水果445630公斤,其中苹果(红富士)248200公斤、梨101930公斤、其他水果95500公斤。年末果园面积1765亩,其中苹果1376亩、梨190亩、其他199亩。
蔬菜及特点作物生产。蔬菜播种2126亩2230360公斤,其中叶菜类457亩149970公斤(即大白菜)、瓜菜类117亩80900公斤、块根和块茎类1405亩2837660公斤、茄果菜类71亩20600公斤、葱蒜类76亩7390公斤,食用菌(干鲜混合)730公斤。盆栽观赏作物(包括盆景)7110盆,蔬菜大棚7个7亩。
小春、大春其他作物生产。小春其他谷物(夏收)3185亩256660公斤,其中大麦1810亩155590公斤、青稞380亩29490公斤、燕麦995亩71580公斤;大春其他谷物(秋收)2406亩123960公斤,其中花荞610亩31300公斤、苦荞635亩34000公斤、燕麦1075亩54500公斤、籼米86亩4160公斤。小春杂豆(夏收)2130亩139280公斤,其中豌豆1880亩123780公斤,蚕豆250亩15500公斤;大春杂豆(秋收)6214亩345880公斤,其中洋豆897亩42350公斤、白芸豆1724亩146170公斤、饭豆60亩1910公斤、金时豆3533亩155450公斤。小春洋芋3047亩534420公斤,大春洋芋2810亩324900公斤。辣子71亩20600公斤。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年内政府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乡剩余劳动力有893人,转移劳力644人,其中年内政府组织转移97人,自发转移93人。其中转移从事第二产业469人(工业386人,建筑业83人),转移从事第三产业175人(交通运输业23人,商业贸易业39人,其他20人)。劳动力转移收入总额2238630元,转移劳均3476元,农民人均139元。
扶贫项目。年内实施了扶贫安居、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完成茅草房改造126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0户180人,劳务输出332人。完成沼气池建设200口。年内发放退耕还林(草)补贴189450元,中小学教育实施了“三免”教育(即免学费、书费和杂费),发放种粮补贴135040元。
计划生育。全年“三术”任务277例,完成279例,其中女扎10例,放环269例。全年共处理超怀2例,抢怀4例。年内出生人口223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13.04,死亡157人,死亡率千分之9.18,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3.9,人口净增66人。历年累计男扎39例。历年累计领《独生子女证》40户,当年20户,领证率15.68%。6月1日开始实施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共补助42人。
医疗卫生。年内乡医院职工34人,其中:中级职称4名,师级医(护)14名,士级(医护)12名,后勤财务4名,病床20个。年内新建5个村级卫生室,投入资金19.5万元,至此全乡甲级卫生室有10个即白龙、仁兴、永兴、新发、共兴、胜兴、河西、联合、胜利、箐花村,占76.9%,合格卫生室3个即三界、玉狮、大羊村。从1月1日起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方案,试点工作在河西、共兴启动。
教育工作。全乡共有学校59所,其中初中1所,村完小13个(其中一师一校43个,两师一校2个)。全年中小学教职工200人,其中中学教师42人、小学教师158人;公办教师162人,合同教师34人;公办教师中女教师30人,党员31人,大学本科2人,专科55人,中专105人,高中以下4人(已取得专业合格证),教师合格率达86%。全年共有180个班级,在校学生2198人(女1016人),幼儿学前在校生268人,在校少数民族1998人占90.9%,其中白族593人、普米族616人、傈僳族631人、彝族99人、藏族4人,全寄宿制617人,半寄宿制343人。全乡学校占地面积57098平方米,校舍面积20429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6746平方米、砖木结构9990平方米、土木结构3693平方米。年内共投入198.897万元,新建中心完小厕所砖混结构120平方米,围墙138平方米,修缮教学楼240平方米;三界完小厕所48平方米;安乐、阿育比小学砖木结构144平方米;仁兴完小球场、厕所456平方米;永兴完小厕所48平方米;新发完小890平方米;以色列小学72平方米,平登小学774平方米,金鼎公司玉狮场希望小学、大坝子小学、上下巴作小学、中学教学楼等项目正在实施中。年内基本完成国家二期贫义工程,中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小学综合考评位居全县第二。
提出蓁艽产业基地建设。多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中心的农业增产配套科技措施,逐年加大农业投入,但农作物产业始终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很难改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产量产值无法提升。针对这个问题,乡党委政府根据全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有退耕还林(草)面积9600亩,轮歇地面积约有2.5万亩,全乡境内的土壤、海拔、气候都适应蓁艽产业的发展,约有5万亩的耕地完全适应种植蓁艽,近几年蓁艽的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25—36元之间,至今全国没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其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通过育苗移栽、缩短上市周期,提高产量,提高产值的潜力很大的实际,多次组团到维西、丽江等地考察学习,特别是9月份组织村、社干部的考察学习,全乡上下对这个产业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积极性很高。乡党委政府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建支柱”的目标,争取用三年的时间把河西建成以蓁艽为主的药材经济富乡。
民族文化。5月20—27日,组织60多人普米族男女参加了“东方情人节”,展现了河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普米文化,并获三等奖。年内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为争取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作了一些工作。年底,文化部“土风计划”兰坪项目组在箐花村玉狮场自然村实施了普米族四弦弹跳组、传统祭祀文化组、编织组的开班传承工作。
招商引资。年内引进云矿银业有限公司、中金共和资源有限公司、昆明照昀矿产资源有限开发公司、香港三元投资公司、新冶冰铜厂等5家客商参加了全乡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共计引资2000多万元。
民政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全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发放46.3万元,其中:抚恤事业费发放4.71万元,牺牲病故抚恤费0.91万元,伤残抚恤0.23万元,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2.95万元,退伍军人安置费6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6.21万元,农村社会救济费6.02万元,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0.18万元,救灾支出3.54万元,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0.9万元,特大灾后重建费10.83万元(其中胜兴上巴作小学灾后建设2万元),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23.66万元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79万元。
交通、通讯、电视。交通:年内重点抓了永兴“通达工程”15.6公里的公路,总投资83万元,由中金共和公司投资新挖12公里的核桃箐公路,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61.5公里。通讯:全乡13个村都开通了程控电话,通移动通讯的有11个村。电视:年内有线电视用户达515户,农户现有接收器489台,农户现有电视1223台,比上年新增62台。 |
|
610329201000 河西乡 610329201200 三义村
610329201201 合阳村
610329201202 河西村
610329201203 常村 |
|
610502200000 河西乡 610502200200 徐家村 610502200201 邓家村 610502200202 双刘村 610502200203 王崇寺村 610502200204 桶张村 610502200205 史家村 610502200206 王埝村 610502200207 崖头村 610502200208 河西村 610502200209 韩家村 610502200210 宋家村 610502200211 张坡村 610502200212 周坡村 610502200213 雷家村 610502200214 张嘴村 |
|
河西乡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灵台县接壤,东与咸阳市彬县相邻,南与崔木镇、西与丈八乡相连,距县城60公里,是全县的烤烟生产基地乡、市级平安乡。全乡东西宽10.9公里,南北长11.3公里,总面积82.17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8399亩。平均海拔1175米,年降水量460——500毫米,日照8小时,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170无左右。一年四季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境内沟壑相间,残塬、丘陵相连,塬面窄小、平地较少,属于典型的渭北残塬丘陵地貌。境内有三条河流汇聚于陕甘交界,向北流入泾河。全乡辖四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946户、3866人。现有粮站、供销、卫生院、供电所、计划生育服务站、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和乡机关干部职工71人,其中乡机关干部职工20人,教师36人,医务人员5人,从事其他服务工作的10人。全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杂豆;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西瓜、油料等。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主攻畜牧、发展林果、壮大烤烟”的经济发展思路,以财政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主攻“羊、烟、果、药、”四大主导产业,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科技先导、生态兴乡战略,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新河西,使全乡经济、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2005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万元,农林牧生产总值1430万元,财政收入2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8元。粮食播种面积12110亩,总产2156吨,人均562公斤,亩均178公斤。截止2006年8月底,全乡羊只存栏12700只,杂交改良5400只,出栏6089只;肉牛存栏3321头,杂交改良890头,出栏1213头,建成千只肉羊育肥村1个,500头肉牛育肥村1个;种植烤烟1800亩,建成烤烟基地村4个;新种中药材300亩,种植小杂粮2150亩,新建干杂果园285亩;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80人。 |
|
620824203000 河西乡 620824203200 景儿洼村 620824203201 建沟村 620824203202 新庄村 620824203203 新西村 620824203204 杨庄村 620824203205 河南村 620824203206 河西村 |
|
622921216000 河西乡 622921216201 桥窝村 622921216202 何家村 622921216203 张家村员会 622921216204 马家村 622921216205 尕庄村 622921216206 大庄村 622921216207 杨家村 622921216208 常家村 622921216209 李家村 622921216210 塔张村 |
|
【河西乡】
自然环境:河西乡平均海拔1700
米,年均降雨t537毫米,年平均气温
8℃,全年无箱期142天。年末常用耕
地面积1849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
7219万亩。
行政区划:辖村民委员会7个.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874户,乡
镇总人口8134人,乡镇从业人员
4718人。
六通情况:通电的村7个,通邮的
村7个,通电话的村7个,通公路的村5
个,通有线电视的村1个。
经济指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
2432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664万亩,粮
食总产童4447吨,财政总收人216万
元,财政支出2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人1015元。
文教卫生:学校总数7所,在校学
生总数1357人,教师总数76人.医院、
卫生院1所,医生数12人,病床5张。
名优特产:大麻
旅游景点:建沟石佛群 |
|
一、基本情况:
河西乡成立于1989年9月,位于临夏县最东端,地处刘家峡库区上游,距临夏市约15公里,共有10个行政村,40个合作社,1802户、894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4%,占地面积13。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353.75亩,人均耕地0.6亩。2006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35万元,工业总产值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9元。
二、资源优势:
河西乡群众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畜牧业比较发达,甘肃省天地乳品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临夏县的龙头企业,塔张地母宫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大庄、杨家、常家、李家、塔张5个村的460户群众拉通了有线电视,全乡有5所中小学校。
三、特色经济:全乡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水果、花椒和大白菜为主,水果和杏子州内已享有盛名。
四、发展规划: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农业水利为基础,花椒瓜果作支柱,维稳禁毒是关键,人口计划要靠实,项目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养殖业,加大劳务输转力度,正确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和‘三个文明’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
|
- : Hexi township
|
|
河西 |
|
|
|
联合村 | 双兴村 | 宋家村 | 杨家村 | 徐家村 | 白龙村 | 宝山村 | 李家村 | 马家村 | 新兴村 | 河西村 | 河西村 | 河西村 | 胜利村 | 韩家村 | 大庄村 | 庄子村 | 何家村 | 张家村 | 新庄村 | 杨庄村 | 永兴村 | 河南村 | 邓家村 | 龙塘村 | 三兴村 | 常家村 | 常村 | 同心村 | 长春村 | 雷家村 | 长虹村 | 三义村 | 共兴村 | 大羊村 | 新发村 | 木厂村 | 杨家湾村 | 江中村 | 福兴村 | 羊山村 | 指南村 | 三界村 | 直属村 | 常兴村 | 仁兴村 | 新西村 | 五兴村 | 金光村 | 泰山村 | 营盘村 | 马道村 | 史家村 | 崖头村 | 胜联村 | 胜兴村 | 张坡村 | 楼房沟村 | 三教庙村 | 阳塘村 | 玉狮村 | 箐花村 | 建兴村 | 更新村 | 龙眼村 | 王埝村 | 塔张村 | 香林村 | 自兴村 | 福来村 | 红兴村 | 雷锋村 | 普兴村 | 光义村 | 奇景村 | 朝兴村 | 周坡村 | 合阳村 | 张嘴村 | 双刘村 | 困龙山村 | 万树山村 | 甲咱村 | 乃当村 | 木居里村 | 热登村 | 勐来村 | 邦读村 | 丝瓜坪村 | 三锅疆村 | 芒陇村 | 芒杏村 | 来连村 | 丝光坪村 | 桶张村 | 王崇寺村 | 景儿洼村 | 建沟村 | 尕庄村 | 桥窝村 | 张家村员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