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见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异。一般而言,大陆地壳的岩石圈厚度大于海洋地壳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体深度存在争议。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
|
岩石圈 百科辞典
岩石圈
lithosphere
yQnshiquan
岩石圈(IithosPhere)地球最外边的一
个固体圈层。由地壳和上地慢顶部坚硬的
岩石组成,厚度约为70一100千米。岩石圈
下部与缓慢流动的、由塑性物质构成的软
流圈相接。岩石圈是一个力学性质基本一
致的刚性整体,地表的起伏、资源和能源的
生成、地震的发生等都与这个圈层的活动
密切相关。它也是生命过程中的营养物质
的贮藏地,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军事活动的
物质基础。
岩石圈是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分
化,并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渗透和
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岩石圈由
坚硬的岩石构成,上部主要为含二氧化硅
成分较多的花岗岩层,向下过渡为含二氧
化硅较少的玄武岩层,至上地慢顶部则过
渡为含二氧化硅更少的橄榄岩层。按化学
成分的差异通常将岩石圈结构划分为上、
下两层。上层称硅铝层,又称花岗岩层;下
层称硅镁层,又称橄榄岩层。玄武岩归属哪
一层,认识上还有分歧。岩石圈中的岩石是
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结合而成的性质坚硬
的地质体。按成因区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岩层中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
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养分。它不仅可为军
事工业提供战略资源,而且对军事工程构
筑也有影响。如岩体的走向、结构及理化性
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对工程施工方式、手
段、工程进度等有直接影响。岩石圈表层因
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次生圈层,
叫风化壳或土质土壤层。其厚度较薄,甚至
部分地区有缺失。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这一层的内部结构、力学性质、透气透水性
能、组成成分等对军队行动、国防工程建
设、野战工事构筑等均有一定影响。
岩石圈并不是一个连续整体,而是由
一些被构造活动带,即大洋中脊、海沟、转
换断层等所割裂的互不连续的构造单元拼
合而成,这些单元称为板块。其下部的软流
圈物质存在地慢对流现象,一般认为,对流
的地慢物质推动着上覆的板块漂移,使板
块之间互相分离和挤压、碰撞,引起地表隆
起或沉降,形成地表大型地貌单元。如印度
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挤压引起地表隆
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板块内部是比较
稳定的,而板块间的接壤地带为地球上地
震、造山运动和构造活动的活跃地区。全球
岩石圈一般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
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块都包括大陆和海洋。
岩石圈是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的客观基础。岩石圈活动所形成
的地表起伏,对军事行动有重大影响。它蕴
藏的各种矿床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工业
生产的重要资源,甚至影响国家或地区在
国际环境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研究岩石圈
的结构、活动和发展规律,对寻找油气能源
和大型矿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展
国家经济和国防工业,以及对预报火山和
地震活动、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李喜来)
|
|
- n.: geosphere, lithosphere
|
|
地质 | 地理 | 运动 | 构造 | 百科辞典 | 地质学 | 地内圈层 | 地球物理学 | 地壳 | 地幔 | 上地幔 | 地球 | 热流量 | 演化 | 实验室 | 科学领域 | 中科院 | |
|
|
岩石圈断裂 | 岩石圈断块 | 月球岩石圈 | 岩石圈地震 | 岩石圈板块 | 热岩石圈厚度 | 岩石圈热结构 | 超岩石圈断裂 | 岩石圈旅游资源 | 岩石圈地球化学 | 国际岩石圈计划 | 岩石圈构造热演化 | 岩石圈的化学演化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 | 前寒武纪构造与岩石圈旋卷构造体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