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 : 武器装备 > 军用飞机
目录
军用飞机的发展简史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飞机飞行成功。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有1台3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68公里/小时。同年制成1架双座莱特A型飞机,用于训练飞行员。至20世纪20年代,军用飞机在法、德、英等国得到迅速发展,远远超过了美国。
  飞机最初用于军事主要是遂行侦察任务,偶尔也用于轰炸地面目标和攻击空中敌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单座单发动机歼击机和多座双发动机轰炸机,已经大量装备部队。30年代后期,具有实用价值的直升机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等得到广泛的使用,还出现了可长时间在高空飞行、有气密座舱的远程轰炸机,例如美国的B-29。英、德、美等国把雷达装在歼击机上,专用于夜间作战,其中比较成功的有英国的“美丽战士”,德国的BF110G-4和美国的P-61。执行电子侦察或电子干扰任务的电子对抗飞机,以及装有预警雷达的预警机也开始使用。大战中、后期,有的歼击机的飞行速度已达750公里/小时左右,升限约12000米,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性能极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的Me-262和英国的“流星”喷气式歼击机开始用于作战。战后的几年,喷气式飞机发展很快,到1949年,有些国家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喷气式飞机。 当时著名的喷气式歼击机有苏联的米格-15、美国的F-80和英国的“吸血鬼”;喷气式轰炸机有苏联的伊尔-28和英国的“坎培拉”等。50年代中期,出现了歼击轰炸机,它逐渐取代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使用的轻型轰炸机。
  60年代,歼击机型号很多,且多是超音速的;轰炸机型号也不少,多为亚音速的(美国的B-58和苏联的图-22等除外)。 运输机一般也采用了喷气式发动机,大型运输机能装载80~120吨物资,如苏联的安-22和美国的C-5A。飞行速度达3倍音速(称M3.0)的高空侦察机,有苏联的米格-25P和美国的SR-71 。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等都有不少新型号。在这些军用飞机中,有很多直到80年代初仍在服役,例如美国的 F-111、F-4、B-52H,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图-95和法国的“幻影”Ⅲ等。70年代以来,军用飞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接用于作战的飞机大多向多用途方向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三者的差别日益缩小,以致只能按这几种飞机研制或改装的首要目的确定其类别。
  中国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革命军武昌都督府从国外购进2架军用飞机。1914年,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曾设计并制造过飞机。1919年福建马尾船厂开始制造水上飞机。1930年,广州航空修理厂制造的“羊城号”飞机,装有1挺机枪,可挂4枚100磅炸弹。后来,还陆续试制过歼击机、轻型轰炸机和教练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生产军用飞机,现在已能研制和成批生产喷气式歼击机、强击机和轰炸机,还能生产不同类型的直升机、运输机、水上飞机和教练机等。
军用飞机的组成设备
  军用飞机主要由机体、动力装置、起落装置、操纵系统、液压气压系统、燃料系统等组成,并有机载通信设备、领航设备以及救生设备等。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还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等。
  机体由机身、机翼和尾翼组成。有的飞机机身内设有炮塔和炸弹舱。为保证向喷气式发动机提供足够的空气,提高进气效率,在机体或发动机舱前面装有专门的进气口和进气道。机体主要用铝合金制成,主要受力部件采用合金钢或钛合金,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现代军用飞机的发动机多为涡轮喷气式或涡轮风扇式,也有一些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直升机普遍采用涡轮轴发动机。
  操纵系统是飞行员用以操纵飞机的装置。低速飞机靠飞行员用体力操纵驾驶杆和蹬舵,经过连杆、钢索的传动来操纵升降舵、方向舵、副翼等可动翼面;高速或大型飞机还装有助力操纵装置。20世纪80年代的新型歼击机,已使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电传操纵系统,飞行员根据需要进行操纵,计算机即自动处理,使飞机能够发挥最佳性能,且不致危及安全。这种系统中的计算机,还可用来保持飞机的姿态稳定。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完全依靠飞机气动外形等具有的安定性,很多情况下是靠计算机自动控制翼面产生的安定性。这样,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增强作战能力。由于对这种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必须采用“余度技术”,每架飞机装有3~4套平行并共同工作的、由计算机等组成的操纵系统,即使有一两套发生故障,也可保证飞行安全。使用计算机等组成的操纵系统是飞机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70年代以来研制的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往往将机载领航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合并为领航攻击系统,其自动化程度很高,适于全天候作战。飞机雷达告警器和飞机电子干扰设备,合并为统一的自卫电子对抗系统,可根据接收到的对方信号自动进行干扰。有些飞机的机载通信设备和地面对空指挥系统也结合起来,可随时接收地面指令,并实施自动显示。飞行员只需按照显示器上出现的信息操纵飞机,调节油门位置,即可保障飞机从有利位置接近目标并实施攻击。对地攻击时,目标及沿途地标的坐标,都可预先存入计算机,在飞行过程中,随时显示飞机位置及其与预存点的相对位置,引导飞机准时到达目标上空,并根据预定方案自动选用武器,进行攻击。
  飞机上还有可供飞行人员了解飞行状态、各系统工作情况以及地面指令的显示装置。过去,大多数飞机用仪表和指示灯等作为显示手段。6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改用平视和下视显示器。中、高空作战用的飞机,其座舱通常是密封的,舱内气压和温度可自动调节。当发生紧急情况,飞行人员需要离开飞机时,可借助救生设备迅速弹出,安全降落。
  随着航空技术装备的日趋复杂,保障飞机工作可靠和维修简便,日益显得重要,这同提高飞机出勤率,缩短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和提高飞机作战效能密切相关。为此,80年代初的军用飞机已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①飞机的大型部件如发动机、雷达等,改为单元体结构,排除故障只需更换有故障的单元;②重要系统和部件具有自行检测和监控能力;③在飞行中,飞机有自动记录故障的能力;④在防止人为差错、改善维护条件方面已有明显成效。有的歼击机每飞行 1小时所需进行维护工作的时间,已从60年代的约50工时减少到10~15工时。飞机的定期维修,也逐步改为视情维修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的方式。
军用飞机的基本性能
  指军用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航程和续航时间、作战半径等。
  速度
  60年代以来,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在高度17000米时已达到M2.8(约3000公里/小时),多数歼击机在高空的最大速度为 M2.0左右。 轰炸机的最大速度是M2.2,高空高速侦察机达M3.0以上,军用运输机也已达到900~950公里/小时。飞机在低空飞行时,由于空气密度大,机体结构可承受的速压强度与滞止温度有限,飞行速度不能太大。80年代初,军用飞机靠近海平面飞行,最大允许速度不超过1500公里/小时。近20年来,仅就技术条件的可能性而言,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的最大速度还颇有提高的余地,但从作战需要和经济效益全面考虑,付出很大代价并不值得,因此,最大速度并没有多大提高。
  高度
  由于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并不需要飞得太高,60年代以来,军用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称升限)变化也不大。歼击机的实用升限在20000米左右,高空侦察机如美国的SR-71和苏联的米格-25P,实用升限约25000米。用急跃升的方法所能达到的最大飞行高度(称动升限),有的军用飞机已达 35000米或更高一些。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的实用升限,多数不超过16000米。现代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为避免被对方雷达早期发现,常从低空或超低空突防,某些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轰炸机,突防高度可低至150米左右,强击机的突防高度为50~100米。
  航程和续航时间
  军用飞机的航程和续航时间一直在逐渐增加。歼击机的最大航程达2000公里,带副油箱时可达4000公里。 轰炸机、 军用运输机的最大航程达14000公里。高空侦察机的航程超过7000公里。如果对飞机进行空中加油,每加一次,航程可增加20~40%;进行多次空中加油,其最大航程就不受机内燃料数量的限制,而取决于飞行人员的耐力、氧气储存量或发动机的滑油量等因素。飞机的航程与发动机燃料消耗率(发动机工作 1小时,平均产生每千克推力所消耗的燃料千克数)、起飞载油系数(机上燃料重量与飞机起飞重量之比)、巡航升阻比(巡航时飞机升力与阻力的比值)有关。60年代以来,飞机的起飞载油系数变化不大(歼击机为0.28~0.3,轰炸机为0.4~0.55),巡航升阻比也没有明显提高,主要靠降低发动机燃料消耗率来增大航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燃料消耗率,由60年代的0.9千克/千克·小时降至0.6千克/千克·小时,涡轮风扇发动机则更低一些。现代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的续航时间为1~2小时,带副油箱时达3~4小时。有的轰炸机、反潜巡逻机和军用运输机不进行空中加油,能连续飞行10多个小时。
  作战半径
  军用飞机的作战半径与飞机在战区活动时间长短、发动机使用方式、飞行高度等有关。了解现代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的作战半径,通常应弄清出航、突防和返航时的高度范围,例如“高、低、高”作战半径,即表示“出航时飞高空,接近目标突防时改为低空,返航时又飞高空”条件下的作战半径。喷气式飞机在大气对流层飞行时,飞得高一些比较省油,所以“高、低、高” 作战半径较大。 歼击机和歼击轰炸机的作战半径,约为航程的1/4~1/3(在战区活动时间3~5分钟)。轰炸机的作战半径约为航程的1/3~2/5。
军用飞机的主要类型
  战斗机
  1918年8月,英国人在索姆河反攻和1918年9月的美国圣米耶尔进攻战中,轰炸机、歼击机和强击机直接为地面部队的战斗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均使用了大量各类飞机,协同地面部队或舰队作战,对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军用运输机也开始大量运用于大规模空运和空降作战。1942年7月和10月,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酣战的时候,德国和美国先后研制出了喷气式歼击机。喷气式飞机,突破了活塞式飞机性能的极限,使军用飞机的飞行速度、高度等大幅度提升。战后,军用飞机的发展日益向多用途化方向迈进,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三者的差别日益缩小,每种飞机均能遂行多种战斗任务,以致只能按这几种飞机研制或改装的首要目的来确定其类别。未来的第四代战斗机将是一种具有隐身、超音速巡航、非常规机动、火力网外发射、超视距攻击、昼夜不良气象下作战的全维全天候武器系统。
  直升机
  直升机是一种依靠发动机带动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动力,使其能够垂直起落、原地转弯、空中悬停和向任何方向飞行的航空器。1907年9月19日,法国人布雷盖研制成四旋翼直升机,首次载人离地升空。同年11月13日,法国科尔尼首次驾驶自己研制的双旋翼直升机,保持了约30秒钟的自由飞行。直到1923年,西班牙人西尔瓦发明了带有铰接桨叶的旋翼机,才为直升机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1939年,美籍俄人西科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翼颠簸直升机VS-300;1940年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改进型VS-316,被美国陆军一眼相中,从此进入了直升机辉煌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升机直接导致了合同战术的深刻变化,使合同战斗的立体性和机动性大为增强,赢得了“空中坦克”、“空中大炮”的美誉,并且为下世纪陆军飞行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人机
  1917年英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从此无人机先后经历了无人靶机、预编程序无人侦察机、指令遥控无人侦察机和多用途无人侦察机的发展过程。在冷战后爆发的几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无人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无人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将与有人机混合,广泛遂行侦察监视、目标指示、战场毁伤评估、通信中继、电子对抗及反雷达等作战任务。2000年后它将取代直升机攻击作战和巡航导弹的部分功能,成为未来高技术战场遂行精确打击作战任务的一种重要支柱。
军用飞机的武器装备
  军用飞机可装航炮和携带导弹、火箭、炸弹和鱼雷等武器,用于攻击空中、地面、水面或水下目标。
  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多数轰炸机和部分军用运输机等都装有航炮作为攻击或自卫武器。现代歼击机大都装有航炮,携带中、远距拦射空空导弹和格斗空空导弹。根据70年代后期以来多次局部战争的经验,现代空战主要应使用适于近距空战的空空导弹,即格斗导弹。70年代研制的空空导弹中,格斗导弹多靠目标辐射的红外线制导;中、远距拦射导弹多数用机载雷达制导,个别的如美国AIM-120导弹本身装有雷达,在接近目标时,可进行末段自动寻的制导。拦射导弹一般不受天气影响,能攻击高于载机10~12公里的目标,或从4~5公里高度攻击超低空飞行的目标,能从目标的各个方向发射,所以亦称为“三全”型导弹(指全天候、全高度、全方向)。
  现代直接用于战斗的飞机,一般都具有对地(或水面、水下)攻击能力,所用武器可分两类:一类是非制导武器,如航炮和一般炸弹;另一类是制导武器,如无线电遥控炸弹、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空舰导弹和反潜导弹等。
军用飞机的未来展望
  现代战争中,军用飞机在夺取制空权、防空作战、支援地面部队和舰艇部队作战等方面,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内,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①为了减少或摆脱对机场的依赖,将继续向垂直/短距起落方向发展;
  ②无人驾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
  控制方面,将会有重大进步;
  ④电子对抗系统将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⑤在军用飞机的设计中进一步重视改进机体外形和大量采用非金属材料等“隐身”技术;⑥武装直升机将得到迅速发展。
百科辞典
  junyong feiji
  军用飞机
  military airplane
    专门设计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飞机,包括歼击机(或称战斗机)、轰炸机 、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或称攻击机)、军用运输机、侦察机、巡逻机、反潜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和电子干扰飞机等。
    发展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飞机在军事上首先用于目视侦察、炮兵校射,以后又用于空中相互射击(空战)和轰炸。初期往往是一架飞机同时执行各种任务,没有专门按某一军事用途设计的飞机。后来随着军事应用范围的扩大,遂出现突出速度、机动性和射击火力的歼击机和强调载弹量、航程和防御火力的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的速度大大提高,火力也进一步加强,不仅在夺取制空权和空战中起主要作用,还用于截击敌方的轰炸机和攻击地面的小型目标,遂又出现主要用于地面近距离支援的低空强击机。轰炸机上安装有雷达瞄准具,具有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轰炸的能力。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舰载飞机得到很大发展。舰载飞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舰队的歼击机,用于空战和截击;另一种是攻击敌方舰队和海岸防御设施的强击机。战后,涡轮喷气发动机出现,军用飞机的性能提高很快,歼击机和轰炸机的最大速度相继超过音速,同时由于电子设备和制导武器的发展,军用飞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先后出现了专门的截击机、军用运输机、反潜机和预警机等。
    现代军用飞机的特点 早期军用飞机主要是增加发动机功率和减小飞机阻力以提高飞行速度和高度,减轻结构重量以增加军事载重。现代军用飞机更多地从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改进制导武器性能和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来进一步提高作战效能。现代军用飞机发展的特点是:
    ①机载电子设备日益完善:歼击机和强击机基本上实现了电子综合显示。平视仪和下视仪部分地代替了光学瞄准具和座舱内名目繁多的仪表。轰炸机也使用了轰炸导航系统、地形跟踪和电子干扰设备,提高了轰炸精度和隐蔽突防的能力。此外,使用电传操纵系统和主动控制技术还可提高军用飞机的机动能力,减小结构重量和改善飞机作战效能。
    ②航空武器制导化:歼击机的攻击武器以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为主,射程从几百米到 100公里以上,可以全向攻击。轰炸机除能投放常规炸弹外,还能投掷各种制导炸弹、发射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
    ③先进的气动外形:超音速军用飞机除使用三角翼和后掠翼布局外,一种能兼顾高低速性能的变后掠机翼布局在现代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上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改善歼击机的机动性,还出现带边条的机翼和短间距鸭式布局(见鸭式飞机)的歼击机。前掠翼飞机方案用于歼击机能减轻飞机重量和改善机动性。为了改善军用飞机的远航性能,还广泛应用超临界机翼。
    ④垂直和短距起落能力:能够垂直起落的军用飞机可以摆脱对庞大地面机场的依赖,提高生存能力。舰载飞机甚至可以用普通军舰作为基地。现代舰载垂直起落战斗机已投入使用,但是它们的载弹量和速度还比不上现代先进的超音速歼击机。能在土质跑道上短距起落的军用运输机,在军事上很有意义。美国研制的YC-14和苏联的安72军用运输机已具有这种能力。
    ⑤无人驾驶飞机广泛应用: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和微型无人驾驶的多种军用飞机不断用于战争,其中有无人驾驶侦察机、电子干扰机、电子诱饵机等。有些国家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的对地攻击机和空中格斗机。
     (王南寿 方宝瑞)
    
英文解释
  1. :  military aircraft
  2. n.:  aviation,  avion,  warplane, military aircraft
相关词
飞机军事战略轰炸机武器百科辞典中国战斗机空军
51野马战斗机自然灾害闪电电影放电现象更多结果...
包含词
军用飞机命名军用飞机识别标志军用飞机上表示国别的
美国波音军用飞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用飞机
分类详情
歼击机侦察机轰炸机隐形飞机武器系统
航电系统显示系统空中突击近距空中支援拦截机
欧洲直升机公司罗兰机体长弓机动性
德克萨斯州航空兵旋翼制空权升力
出厂价格隐身技术有效射程海湾战争黑鸟
空中加油原型机道格拉斯公司作战半径战略轰炸机
涡轮轴发动机传动轴减速器三角翼气动布局
最大起飞重量美国陆军隐形战斗机驾驶舱截击机
试飞员尾桨全球定位系统重型战斗机项目合同
美国海军最终价格战术轰炸机活塞式发动机反作用力
第四代战斗机实用升限轻型战斗机配电系统千伏安
重型轰炸机生存能力合作伙伴高性能型飞机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