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香港 | 香港島嶼 > 香港島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香港島,英文:HongKong Island,簡稱為港島,是香港三塊地方中唯一離開大陸的島。港島上有很多小山,高度都在300--400米,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面積(和周圍小島)為80.25平方千米(1996年3月),一說為78.1平方千米。
  海岸街道港島的北面有好幾條繁華大街,如皇后大道、德輔道、幹諾道等。由於土地少,又多山丘,所以這些街道都是經過劈山和填海建成的;港島的南部有著名的深水灣、淺水灣,這裏是香港的主要旅遊區和高級住宅區;港島中部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香港政府機關所在地,到處都是豪華商業大廈和購物中心。
  香港島北岸,北角至上環沿海一帶歷史變革
  英治時期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年至1841年)中,由於清朝被英國打敗,於是被逼在1841年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
  簽訂《南京條約》
  讓予英國。1842年,清朝與英國再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正式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之一。
  1841年1月20日,英國的駐中國商務代表(未獲清廷承認)暨英國皇傢海軍軍官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最先占領香港島,並於水坑口(英文為Possession Point,意思是占領點,故又譯“波些臣”)登陸,並稱香港島為“barren rock”(意即貧瘠的小島)。後來,英國人在香港的中環一帶駐腳,先建成香港第一條街道──好萊塢道,並把中環一帶發展成行政和商業中心。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主要是以商業貿易為經濟主軸,幾乎所有公司都在中環一帶進駐,中環成為當時香港島的商業中心區。此外,香港島還有很多高級住宅區,像中環山上的半山區、太平山頂和淺水灣都是當時開始發展的。
  日軍侵領
  1930年代初期,英軍意識到日軍可能會攻占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所以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傢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臺以及多個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而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12月19日已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軍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扼守這個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以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軍的頑強防守使日軍有600多人傷亡使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日軍於12月23日終於成功占領黃泥涌峽。由於英軍已經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一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結束了香港保衛戰,並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島人口急增,由於中環一帶的土地不敷應用,香港島不少地方都開始發展,如北角、筲箕灣、香港仔和黃竹坑。這些新開發地區為昔日的工廠區,自製造業式微後,由於香港島的地價租金一直遠比九竜對岸的高,所以慢慢地香港島的商業中心除了在中環外,還有灣仔和銅鑼灣一帶。
近義詞
港島
相關詞
香港東區南區中西區旅遊太平山九竜九竜城區
油尖旺區歷史建築界碑公園地理海灣黃竹坑
海角大浪灣香港法定古跡
包含詞
香港島嶼香港島皇悅酒店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
分類詳情
張開灣仔區張開東區張開南區張開中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