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韩愈 Han Yu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抽五六,当户罗三四。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
|
诗人: 元稹 Yuan Zhen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
|
诗人: 薛能 Xue Neng
柳营茅土倦粗材,因向山家乞翠栽。清露便教终夜滴, 好风疑是故园来。栏边匠去朱犹湿,溉后虫浮穴暗开。 他日会应威凤至,莫辞公府受尘埃。 |
|
诗人: 张蠙 Zhang Bin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不是他山少,无如此地生。 垂梢丛上出,柔叶箨间成。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 |
|
请鉴赏:
|
|
新竹市是位于台湾西北部的一个省辖市,为台湾第七大都市,人口40.6万,为新竹次都会区的核心都市。原为道卡斯族竹堑社的居住地。汉人有系统的开垦始于18世纪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厅设治竹堑。由古至今,新竹市一直是当地的行政中心和生活圈中心城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之后成为台湾的高科技重镇,有台湾硅谷之称。
新竹最早是竹堑社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生活居住地。 新竹旧名“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而来。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居地,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
它位于头前溪和凤山溪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上,西面濒临台湾海峡,沿岸多沙滩,地势自东南而西北渐次低下,形成一畚箕形。
1956年以后,新竹市陆续成立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与工业研究院等高科技学术机构,科学园区设立至今,已进驻了约300家高科技产业,许多高级人才移居至此,市民就业机会与收入也大幅提高,让新竹市成为全岛年平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硕士博士人口比例也占全台之冠。近年来,新竹市更加速各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企图将新竹县市、竹南、头份整合为一“新竹科学城”,其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300多年的历史,在新竹市留下了许多古迹,包括古竹堑城遗存的迎曦门、建于日据初期的新竹火车站,还有许多牌坊、庙宇及古宅第,是发展城市观光的重要资产;与古迹同样源远流长的,是新竹的饮食文化,城隍庙前的小吃和米粉、贡丸两大特产,都是名扬全台的好风味。稍往市郊,则有新竹公园、青草湖、港南滨海风景区、十八尖山公园、清华大学、香山海滨等优美的胜景。而呈现当地生活特色的李泽藩美术馆、影像博物馆和玻璃工艺馆,则是有心探索新竹人文脉动者,不可挂漏的一环。
东 区 面积33.5平方千米,人口17.8万。
北 区 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12.9万。
香山区 面积54.8平方千米,人口 6.6万。 |
|
1626年,荷兰占据北台湾后,曾有荷兰人到竹堑传教。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另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1691年王世杰获准带领亲族180余人以暗仔街为中心垦植竹堑,广兴水利开发良田。而粤籍徐立鹏于1725年带领族人进入新竹、竹北、香山、新丰等地垦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朝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市政。
1945年台湾光复,十月二十五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八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九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十一月三十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新竹县政府于二月二十八日迁往桃园,新竹市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市,成立新竹市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室,全省设五大县、三小县、九省辖市计十七县市。
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十月二十五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二十一县市,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市,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
1951年十二月一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市,新竹市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四十四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六月准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市改制升格为省辖市,省辖市新竹市政府于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
|
新竹北区与东区的一部分是头前溪冲积成的新竹平原,东区与香山区大部为丘陵地。香山区有狭长的海岸平原。
新竹市在台湾的位置
经度 东经120.58度
纬度 北纬24.48度
总面积 104.0964平方公里
海拔高程 最高:187米(五步哭山)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3℃ - 最高月均温 28.7℃ - 最低月均温 15.3℃
年降水量 1782.7公厘 |
|
大专院校
国立清华大学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建立)
国立交通大学
中华大学
玄奘大学
国立新竹师范学院
元培科学技术学院
高中
国立新竹高中
国立新竹女中
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中
私立光复高中
私立曙光女中
私立盘石高中
私立世界高中
市立成德高中
市立香山高中
市立建功高中 |
|
铁路 纵贯线铁路贯穿新竹市,境内设有新竹及香山两站,其中新竹站各级列车多有停靠,班次密集。
公路 台湾西部各大城市皆有台汽客运开往新竹市。新竹客运为境内主要大众运输工具,可分为通往市区各地的市公车系统及往竹东、竹北、关西、龙潭、中坜、杨梅等邻近市镇的客运系统,前者总站位于民族路上的SOGO百货旁,后者总站设在火车站右侧。 |
|
新竹市古称“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居地,因为终年多风,又有“风城”之称,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当地大规模的开发,是从1661年郑成功入台令部属屯垦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后龙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1683年清政府时期,竹堑改属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台湾。将新竹划归台北县,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廿五个区会协助推行巿政。
1945年台湾光复,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11月5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8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9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17日接收新竹巿役所,遂成立新竹巿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11月30日将原日据时期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新竹县政府于2月28日迁往桃园,新竹巿亦因全省行政区域调整,正式设为省辖巿,成立新竹巿政府,下设东、西、南、北、竹东、宝山、香山等七个区公所,并迁入原州厅办公室。
1950年4月22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10月25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21县巿,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巿,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
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新竹市管辖区域:东为新竹市东区金山面,位于东经121°1′47″;西为香山区盐水港,位于东经120°52′13″;南为香山区南隘,位于北纬24°12′39″;北为北区十块寮,位于北纬24°51′18″。其四周除西临海外,其他三面与新竹县境节邻,东与芎林、横山、北埔3乡为界,北以头前溪与竹北乡为界。面积满潮时为227.1419平方千米,人口96701人。管辖东、西、南、北、香山等5区。市政府设于新竹市北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原新竹县合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新竹县管辖新竹市及新竹、竹东二区,计1市(7区)14乡镇,326060人,面积1482.4654平方千米。 新竹县:辖新竹市及关西、新埔、竹东3镇,及香山、竹北、湖口、横山、新丰、芎山、宝山、北埔、峨眉、尖石、五峰等11乡。疆界:东为尖石乡雪白山,位于东经121°22′48″;西为香山乡南港,位于东经120°51′23″;南为尖石乡大霸尖山,位于北纬24°25′55″;北为新丰乡福兴,位于北纬24°56′50″。东以桃山山系与宜兰、台中两县为界,西临台湾海峡,南连苗栗县,北邻桃园县辖桃园。县政府设于新竹市。
1951年12月1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巿,新竹巿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1955年夏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
1982年6月准予自1982年7月1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巿改制升格为省辖巿,省辖巿新竹巿政府于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85年6月24日,香山乡并入新竹市改制升格为香山区,所辖村更改为里。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台湾客家族群的大本营,表现在吃的文化上,除酸、肥、咸、香一贯的客家菜特色外,各乡镇结合当地特产,发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关西的仙草鸡、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关西是岛内主要的仙草产地,所产仙草味甘质纯,当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鸡肉,开发出仙草鸡这道闻名的关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鸡肉的匀嫩肉质,馨香爽口,有别于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关西及其邻近乡镇的客家料理店里,都可以吃到这道佳肴。以茶产闻名的峨眉乡,也推出以东方美人茶入味所炖制的东方美人鸡汤,用乌龙茶熏烤的茶鸡、茶鹅,以及金宣凤梨暇球、香片蒸鱼等茶餐,融合茶香与菜香,不油不腻,滋味绝佳。
此外,五峰乡五指山区的农户依旧地利之便,沿途开设土鸡城,衬以季节性采果,形成一个乡间美食区;这里的土鸡城以各式土鸡料理、新鲜野菜,及客家当地口味取胜,加上土鸡餐厅刻意营造的乡土气息,来此小酌别有远离尘嚣的乡间野趣。而新竹市东部的尖石、秀峦山区,因有泰雅族分布,于乡野小店可品尝到有泰雅风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产居多,鸡鸭鹅肉是最常见的主食。山区耕作不易,劳动极耗费体力,酸香咸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则以补充劳动流失的盐分,一则口味咸好下饭。勤俭的客家人还利用收割后的稻田,种植萝卜、豆类、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渍,制成福菜、梅干、萝卜干等淹渍物,成为佐菜下饭的最佳菜肴。由梅干、福菜更发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干扣肉、福菜汤等,成为客家餐馆必备的菜色。
姜丝大肠
是一道寻常的客家餐点,作法是先将猪大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再起油锅爆炒即可。姜丝大肠的作法简单,好不好吃,关键在于选料,肥油的猪大肠,加上6、7月盛产的上等嫩姜,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条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庄称为“粄条”,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河粉”,或台湾人说的“粿仔”。以在来米制成的粄条,烹调很简单,以红葱头爆香,加入厚油高汤、碎葱及青菜、薄切肉片,滚水即成;干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以及爆香的葱头。新埔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
红糟肉红糟肉
亦称糟母肉,系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红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则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
梅干扣肉
炒、卤、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首先,采摘下来的芥菜先行日晒风干,再涂以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干菜的酸脆与肥肉的油香融为一体,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
烟肠
乃客家人所称的香肠,又称为粉肠、水烟肠或白烟肠,其外形虽然类似香肠,但口感却截然不同,吃起来香香软软的,带点Q劲。其制法是将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调匀,灌入猪小肠后煮熟,冷却后就可以切成一块块沾酱料吃;以米酱、糖、盐、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带辣,与烟肠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烟肠的特殊风味。
桔酱
北部客家庄常见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开胃效果。桔酱系将酸桔洗净、晾干,然后去籽加入盐、糖等调味料,熟煮至烂,再去除渣滓即成。由于酸桔仅年产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产期制作桔酱,然后分装成瓶于一年中食用;因桔酱制作过程多手工,难大量生产,益显珍贵。 |
|
新竹村 新竹市 新竹镇 新竹街道 新竹社区, 新竹社区居委会 |
|
台湾 | 大学 | 高等教育 | 台湾教育 | 教育 | 师范 | 中学 | 国立 | 工业园区 | 经济 | 科技 | 旅游 | 地名 | 县辖市 | 地区 | 行政区划 | 乡镇 | 江西 | 赣州 | 更多结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