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阜新 [顯示全部] : 中國 >江蘇 >連雲港 > 海州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 Haizhou District,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海州區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三個城區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全區現轄三鎮、一鄉、四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282.09平方公裏,總人口22.8萬人。海州地處暖溫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0—14.4℃,地形以平原為主,少數有山地,約占總面積的80%。
  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連雲港市的前身。它位於錦屏山北面,距市區心僅5公裏。當年建隴海鐵路時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並立石闕,作為“秦東門”。在秦漢時期,海州已是能泊數十衹商船的開放商埠。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途徑海州,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海州城人口處的秦東門就是很好的印證。
  悠久的歷史文化。據考證,四、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海州地區繁衍生息。自夏商以來,海州隸屬多變,幾經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稱海州,其後一直為歷朝府、州、郡、縣之治所及東海、贛榆、灌雲、沭陽乃至更廣阔境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海州人文薈萃,先民創造了具有竜山、青蓮崗文化交匯特徵的史前文化,孔子兩次率弟子來海州講學論道並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讀書遺跡,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詩詞,李汝珍以海州風土人情創作了《鏡花緣》。
  理想的旅遊勝地。海州旅遊資源特色突出,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相傳因孔子曾來此登山觀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是國傢4A級風景區,“漢代孔望山摩崖石刻”為國傢一級保護文物,“錦屏山將軍崖岩畫”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白虎山、石棚山、桃花澗、白鴿澗等自然景觀和城內的“九庵十八廟”等歷史景觀“古、神、幽、奇”為一體。1991年以來,我們以建設“集商貿、旅遊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古城”為目標,對方圓2平方公裏的海州古城實施了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竣工仿古建築15萬平方米,古城風貌基本恢復。以建設連雲港旅遊城市為契機,不斷加大對旅遊景點的投資開發建設,初步形成了孔望山4A級景區為竜頭的“三山一澗一古城”的旅遊格局。
  良好的産業基礎。農業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2萬畝,林地3萬畝,水域5萬畝。近幾年來,不斷加大農業機構調整力度,建成了新壩無公害菜豆、傲來牌珍珠鳥、興順牌紅提葡萄等省級無公害品牌和3個無公害生産基地,形成了精細蔬菜、優質瓜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産業,是市區重要的“菜籃子”。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強化主導産業培育,初步建成了以海州開發區和洪門工業園區為支撐,以鷹遊紡織機械、豐達電子、億豐紡織等重點企業為核心,以機械、電子、紡織為主導的新型工業産業格局。商業氛圍不斷濃厚。境內小商品、農副産品、建材等各類專業市場10餘個,總營業面積近20萬平方米。其中始建於1990年的白虎山小商品市場占地10萬平方米,是蘇北、魯南地區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之一。目前,通過加大市場建設力度,以白虎山批發市場、海州寶利商業街及正在建設的日月商業專業市場為中心的幸福路綜合商業圈和以興隆裝飾城、尼桑等一批汽車4S專賣店為重點的瀛州南路專業市場群正在不斷形成。
  優越的投資環境。海州東距港口30公裏,西達機場15公裏,隴海鐵路穿城而過,寧連高速公路經過該區東部,204、301國道及同三、連霍高速公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隨着新建東路、海寧西路等城區主幹道的建成通車,基本形成了和中心融為一體的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路網體係。城區日供水能力10萬噸,有裝機容量108萬千瓦的新海發電有限公司,電力供應充足。大力推進城鄉建設,建成了新電光明小區、西大嶺社區、南園新村等一批新型社區;城區緑化覆蓋率達到36.1%;大力推進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強化城市管理,城區環境不斷改善;科教服務設施日趨完善,境內擁有國傢重點中學——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國標省重點職業中學——海州職教中心、省實驗小學——師專二附小等一批教育設施,市第二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海州區醫院等衛生設施和海州府大酒店、大光明酒店等一批服務設施。紮實開展政府效能建設,政策環境明顯寬鬆,法製環境有效改善,服務經濟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廣大投資者中産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
概況 Haizhou District
  郵編:222023 代碼:320706 區號:0518
  拼音:Hǎi Zhōu Qū,Haizhou Qu
  
    海州區位於江蘇省北部。總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13萬(2004年)。
    海州區轄4個街道、2個鎮:海州街道、幸福路街道、朐陽街道、洪門街道、新壩鎮、錦屏鎮。
2,連雲港的舊稱 2, formerly Lianyungang
  江蘇省連雲港市,在古代叫做海州府。從北齊北周時叫海州的,長期管轄東海縣、沭陽縣、贛榆縣,並短暫管轄漣水等縣。民國時期廢海州府。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Haizhou District
  海州區是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三個城區之一,位於市區西南部。全區現轄兩鎮、四個街道辦事處、一個開發區,總面積158. 9平方公裏,總人口13.33萬人。
  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陸交通便利,連雲港機場距海州25公裏,有飛往上海、廣州、廈門、北京、瀋陽等地的航班。玉帶河橫貫區境北側。最南面是與灌雲縣交界的泊陽河,嚮東直通黃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薔薇河。國傢四大磷礦之一的錦屏磷礦位於境內。
  海州位於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迅速,全區已建成了糧食、蔬菜、果品、淡水魚、肉禽蛋5個生産基地。境內白虎山小商品批發市場為蘇北最大規模批發市場,年成交額10億元左右,城市建設已與市中心區連成一片,並保留了一定的古城風貌,仿古一條街正在加速發展。
  區內有水廠1座,保證居民用水。集體、個體商業網點1650傢。轄區內的金融機構較全,為海州各行各業,特別為海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區內有電影院1座,文化館(站)3所,醫院等醫療機構10余家,民政福利企業36傢,城鄉敬將軍崖岩畫老院5所,幼兒園15所,中學6所,中專1所,文教事業發展迅速。
  海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新石器時代的將軍崖岩畫、漢代的孔望山摩崖石刻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棚山摩崖題名石刻、孔望山竜洞石刻、白虎山摩崖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是我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佛教摩崖造像早200年。雄踞於海州城南的白虎山,遍布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刻數10處。其中宋代的“張叔夜題名”石刻最負盛名。山下“好漢塋”,相傳為宋江等梁山好漢殉難處。據《左傳》記載:在魯國任職的孔丘,曾登朐山(今孔望山)觀海。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地形地貌
  海州區地形以平原為主,約占總面積的80%。境內地勢低平,平原高山齊觀,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平均海拔為5米。錦屏山馬耳峰海拔為427.7米,為全區最高點。平原占總面積80%。城區南側有錦屏山、白虎山,東部有較著名的孔望山、石棚山等。
  孔望山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城東,在錦屏山的東北麓,是南雲臺山的餘脈。
  在孔望山和錦屏山之間,有一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石棚山,距市區僅5公裏。
  錦屏山位於市區西南3公裏處,因山色錦綉,美如畫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為錦屏山。
  氣候特點
  海州區氣候條件優越,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適中,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4度,最冷月份為1月,最熱月份為7月。降水量904.8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
  水文狀況
  玉帶河橫貫區境北側。最南面是與灌雲縣交界的泊陽河,嚮東直通黃海。城西有全市最大的薔薇河,它不僅是全市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群衆生活的主要用水資源,更是全市人民唯一的飲用水源。
  自然資源
  農業、煤炭、煤矸石等資源十分豐富。農業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2萬畝,林地3萬畝,水域5萬畝。近幾年來,不斷加大農業機構調整力度,建成了新壩無公害菜豆、傲來牌珍珠鳥、興順牌紅提葡萄等省級無公害品牌和3個無公害生産基地,形成了精細蔬菜、優質瓜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産業,是市區重要的“菜籃子”。
歷史沿革 History
  據考證,四、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海州地區繁衍生息。自夏商以來,海州隸屬多變,幾經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稱海州,其後一直為歷朝府、州、郡、縣之治所及東海、贛榆、灌雲、沭陽乃至更廣阔境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海名郡”和“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海州人文薈萃,先民創造了具有竜山、青蓮崗文化交匯特徵的史前文化,孔子兩次率弟子來海州講學論道並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讀書遺跡,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詩詞,李汝珍以海州風土人情創作了《鏡花緣》。
  海州歷史悠久,據最早的歷史地理書《禹貢》記載,今海州在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徐州。
  周朝時,將原來徐州之域分為青、兗州,海州屬兗州。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屬南方楚國。
  劉邦建立漢王朝,海州改屬東海郡。
  三國時,海州歸北方曹魏。
  北魏武定七年(549年),第一次出現海州地名,海州以海為名,州是政權等級。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東海郡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海州路,不久又降為州,屬於淮安路。
  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初,海州直隸州正式撤銷,改為東海縣。同年4月將東海縣地域分為東海、灌雲兩縣,東海縣政府駐海州。
  1948年11月15日成立錦屏區政府。
  1952年7月錦屏區更名,稱海州區
  1958年4月成立海州區人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統管街道工作。
  1978年5月海州區革命委員會街道辦事處改辦硯池街道辦事處並新增幸福路街道辦事處。
  1983年6月23日經省政府批準,將新浦、海州兩區合併為新海區,管轄包括新浦、海州及錦屏、新壩公社和新浦農場。
  1986年6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新海區劃分新浦、海州兩區。海州區轄錦屏鎮、洪門果園、孔望山果園和錦屏林場。
文物古跡 Relics
  將軍崖岩畫
  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在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的一塊混合花崗岩構成的覆鉢狀山坡上,分佈着三組綫條寬而淺,粗率勁直,作風原始,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的岩畫。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時代岩畫,是東南沿海地區首次發現的岩畫,是惟一反映農業部落原始崇拜內容的岩畫,距今約4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之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
  第一組岩畫在山坡西側,南北長4米、東西寬2.8米,以人物和農作物圖案為主。在人面與農作物之間,還有鳥頭、鳥面、圓點、刻劃符號等。第二組在山坡南側,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以星象、鳥獸圖案為主。第三組在山坡頂部,由人面像和各種符號組成。另外,在山坡頂部還有一大三小四塊大石頭,其中一塊上有許多人工鑿磨而成的圓窩,直徑在3——7釐米之間。
  根據岩畫、大石以及將軍崖所在的地形、地勢看,此處是一處原始宗教的祭祀場所。1988年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竜洞庵
  位於孔望山東側半山腰處,小院清幽,是連雲港現存最早的古剎之一。它最早建於東漢,當時叫東海廟。北齊武平年間建成竜王廟,唐代重建成竜興寺,明隆慶以後改成竜洞庵。1980年,國傢撥專款重新修葺,使這千年古剎,恢復了明代建築風格。
  爬上陡峭的石階,便可見到山門。門上有橫匾“竜洞庵”三字。門內供有四大天王。據佛經講,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執一方世界,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羅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大殿建在兩米多高的臺基上,面寬10米,進深7米。殿前有兩株千年古樹。東邊這株叫琉蘇,俗稱“糯米茶”。春天采其嫩葉,陰幹後以水泡飲,其味清香撲鼻,風味獨特。西邊這株是古柏樹。
  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和他的兩個弟子阿難和伽葉。大殿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十八羅漢來自十六羅漢,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十六個弟子。
  海州古城
  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十一年,明永樂十六年,加砌城墻,全長九裏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有四門,分別為:東“鎮海門”、西“通淮門”、南“朐陽門”和北“臨洪門”。現在的古城是在原址的基礎上規劃重建的,八七年開始規劃,九一年正式實施,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界定範圍內沿街仿古改造建設。纍计拆除舊房面積7.2萬平方米,興建明清格調仿古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建成8條仿古街巷基本恢復了古城風貌。結合仿古改造還恢復修建了一批名勝景點,如鐘鼓樓、大型古牌坊、城雕“秦東門”、朐陽門及廣場、百子庵、觀音庵、碧霞寺等,配套建設了幸福南路、中大街、西大街、西尚路、南北大街等道路基礎設施,增強了城區服務功能。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海州區轄2個街道、3個鎮、1個鄉:海州街道、幸福路街道、朐陽鎮、洪門鄉、新壩鎮、錦屏鎮。
  海州街道轄:5個社區居委會(鼓樓社、新建、雙竜、硯池、南門)。
  幸福路街道轄:5個社區居委會(文化、幸南、幸中、西大嶺、江化)。
  朐陽街道轄:3個社區居委會(西門、錦化、孔望山);4個村委會(西門、園林、網疃、孔望山)。
  洪門街道轄:2個社區居委會(紅旗、洪門);2個村委會(新莊、洪門)。
  新壩鎮轄:16個村委會(大屯、大穆、魏口、樊莊、普安、新西、新東、四裏、陳戶、武圩、墻框、沙杭、王付、小蕩、朱圩、大井)。
  錦屏鎮轄:3個社區居委會(東山、中山、西山);11個村委會(劉頂、新海、李圩、桃園 、酒店、崗嘴、獅樹、陶灣、朐山、範莊、許莊)。
  板浦鎮
  寧海鄉
人口民族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人口14萬,其中農業人口6.6萬。境內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壯族、苗族、朝鮮族、蒙古族。
經濟概況 Economic Overview
  農業經濟
  海州區有耕地12萬畝、水域5萬畝、林地3萬畝,山石資源豐富。農業生産水稻、小麥、蔬菜、花卉、水果、生豬、水禽、珍禽(其中洪門古安梨曾為歷代貢品),是連雲港市區重要蔬菜及農副産品生産基地。目前全區形成1萬畝生態林,1千畝歐亞葡萄園,5千畝無公害蔬菜基地,5百畝孔望山盆景園,30萬羽無公害珍珠雞養殖園,5萬頭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等觀光農業,已被確定緑色食品1個,無公害農産品品牌4個,無公害農畜産品基地6個。
  海州區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屬於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受海洋調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適中,雨熱同期。常年平均氣溫14度,降水量904.8毫米,無霜期215天左右。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適宜於南北兼容的生物生長繁育。
  海州區農業充分發揮城郊特色,觀光農業特色,以無公害農産品基地和特色種養殖基地為主要發展方向,以“海州裕苗蔬菜基地”為竜頭企業,運作朐山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産的“錦翠”牌番茄、翡翠黃瓜等無公害蔬菜逐步走入市場和超市;珍珠雞,年産量達30萬衹,珍珠雞蛋、烤雞等係列産品已大量投放市場;500畝花卉盆景基地與孔望山景區溶為一體,相得益彰;紅提葡萄、芙蓉烏等特色種、養殖基地正飛速發展。
  海州區不斷加大農業機構調整力度,建成了新壩無公害菜豆、傲來牌珍珠鳥、興順牌紅提葡萄等省級無公害品牌和3個無公害生産基地,形成了精細蔬菜、優質瓜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等主導産業,是市區重要的“菜籃子”。
  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強化主導産業培育,初步建成了以海州開發區和洪門工業園區為支撐,以鷹遊紡織機械、豐達電子、億豐紡織等重點企業為核心,以機械、電子、紡織為主導的新型工業産業格局。商業氛圍不斷濃厚。境內小商品、農副産品、建材等各類專業市場10餘個,總營業面積近20萬平方米。其中始建於1990年的白虎山小商品市場占地10萬平方米,是蘇北、魯南地區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之一。目前,通過加大市場建設力度,以白虎山批發市場、海州寶利商業街及正在建設的日月商業專業市場為中心的幸福路綜合商業圈和以興隆裝飾城、尼桑等一批汽車4S專賣店為重點的瀛州南路專業市場群正在不斷形成。
  近年來,把振興工業作為富民強區攻堅的主要戰場,作為全面推進小康工程的關鍵舉措,作為增強執政能力的具體實踐,堅持外嚮驅動,突出竜頭帶動,狠抓項目推動,剋服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國傢宏觀經濟政策偏緊等多種製約因素的影響,全區工業發展呈現出引進項目體量大、規模效益好、建設速度快的良好態勢,園區的軟硬環境建設、工業項目産出效益等方面都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4年底,全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産值6.9億元、全部工業稅收7601萬元,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55.6%、73.5%,工業企業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增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牢固樹立項目為先、服務至上的理念,強化重點項目的全程服務,及時解决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全區工業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2003年以來,全區共計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1個,計劃總投資11.8億元,項目全部達産後,預計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截止目前,已經竣工投産35個,在建26個,纍计安排就業人數達5000多人。這些項目的引進建設,在促進全區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二是工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招商引資工作過程中,不僅註重工業項目數量的增加,更加註重工業項目的體量規模。2003年,全區共引進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1770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180萬元;2004年,共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到31個,總投資54638萬元,項目平均投資1763萬元;今年以來,全區引進投入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達到45940萬元,項目平均投資突破3000萬元,與2003年相比,項目單體規模增長了154.2%。同時,工作中我們強化導嚮,狠抓關鍵,突出培育引進對我區産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的重大項目,全區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簽約引進了投資3億元的旋挖鑽機項目、投資1.2億元的全自動紡絲捲繞機設備項目、投資1億元的流體裝卸設備項目、投資1.2億元的鷹遊紡機三期項目和投資1.1億元的力竜紡機項目,為夯實該區經濟發展後勁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是項目整體質量不斷提高。在投資額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從簡單的加工製造到自主研發,産品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也在逐步的由弱變強。天明紡機、遠洋流體、鷹遊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都有了自己的研發隊伍,形成了自己拳頭産品,相互配套的規模經濟也正在形成。如連雲港遠洋流體設備裝卸有限公司自行研製的高新技術産品,目前國內市場占有率約占80%。
  四是園區支撐作用日趨明顯。海州開發區和洪門工業園區,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政策支持、強烈的招商意識,通過近幾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的發展,園區對全區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並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從投入規模看,2003年以來進入園區的500萬元以上項目中,87%集中在兩個園區,並且園區的項目平均投資是其他鎮辦的2倍多;從銷售收入看,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由2002年的21.55%提高到2004年的45.74%;從財政收入看,海州開發區、洪門辦事處2002年財政收入分別是1041萬元、663萬元,2004年提高到1800萬元、1090萬元,分別增長了72.9%、64.4%。
風景名勝 Sights
  海州旅遊資源特色突出,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相傳因孔子曾來此登山觀海而得名的孔望山是國傢4A級風景區,“孔望山漢代摩崖石刻”為國傢一級保護文物,“錦屏山將軍崖岩畫”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白虎山、石棚山、桃花澗、白鴿澗等自然景觀和城內的“九庵十八廟”等歷史景觀“古、神、幽、奇”為一體。1991年以來,我們以建設“集商貿、旅遊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古城”為目標,對方圓2平方公裏的海州古城實施了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竣工仿古建築15萬平方米,古城風貌基本恢復。
  孔望山
  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漢文化博物館。山上的竜興寺,原是一座竜王廟,建於北齊之前,距今已有1400餘年,是連雲港市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後來因寺旁的竜洞名氣越來越大,廟因此易名為竜洞庵。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勢浮雕而成。畫面東西長15.6米,高9.7米;刻有100多個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僅10釐米。
  1980年,經國內權威人士鑒定,確認這是東漢時期佛教內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年,成為那年我國考古五大新發現之一。過去一直認為佛教是自西嚮東傳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發現,無疑是對傳統的定論提出了挑戰。
  在佛教摩崖造像的東側不遠處,有一個圓雕石象,長6.75米,高2.2米。通體圓潤豐腴,質感甚強。石象身上浮雕着一個象奴,手持馴象鈎,腳戴鐐銬,似為馭象之人。圓雕上還刻有“象石”兩個隸書大字。這衹石象是利用山坡上一塊巨石就地雕琢的,後來可能因體積太大無法運輸,被擱置於山麓的林間近2000個春秋,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漢代圓雕。孔望山南面的山腳下,有一個圓雕石蟾蜍,俗稱鎮海神蛙,也是漢代的遺物。
  桃花澗
  現已開闢為新的旅遊景點。山上既有挺拔的林木,又有裸露的石骨,頗具中國畫的風味。景區的下面,即著名的錦屏磷礦礦區。
  1979年鼕,桃花澗發現了四五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出土的舟伏、漏鬥狀石器,與日本九州出土的這類石器形製大體相同。據專傢考證,那時期海平面普遍下降,日本與連雲港之間形成一條陸橋,兩岸的古人類曾不斷互相往來和交流。
  石棚山
  是錦屏山景區當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相當豐富的地方。它位於海州城的東部不遠處,掩映在幾百畝桃園之中,春來一片花海。石棚山雖不太高,但怪石嶙峋,千奇百怪。古人憑藉豐富的想象力,給許多頑石賦予了生命,什麽萬花岩、佛手岩、群龜探海、犀牛鬥象、天瞻獨躍、海豹望月、金猴拜山,還有巧奪天工的試劍石、芙蓉洞、小九麯等等,都足以讓遊客駐足觀賞,留連忘返。
  山頂上有一塊勢如天外飛來的橢圓形巨石,長十三四米,厚三四米,由下面兩三塊石頭將其托起,形成了一個石室。石室裏有天然的石床石凳,可坐可臥;巨石的一角懸空甚多,似乎搖搖欲墜,人居其下.感到隨時都會有傾覆的危險,留之可懼,去之不捨。這就是此山因以得名的石棚。石棚上鎸有明代海州知州王同所書“高行清風”四個大字,乃是頌揚盛名與此山同存的石曼卿的。在石棚西南不遠處,聳立着一塊大招頭崖,嚮陽背風,前臨一片較為平坦的芳草地。遊人休憩此間,而對翠屏般的南山,便會産生溶入青緑色彩之間超凡出世的感覺。傳說當年石曼卿常在這裏讀書彈琴,飲酒宴樂,故後人於石壁間鎸刻了“石曼卿讀書處”六個擘窠大字,深入石骨,古樸可愛。此外還有兩首紀念石曼卿的七絶。從這些摩崖石刻可以看出,海州人民對石曼卿是十分景仰的,把他在海州為官數年,視為地方上的榮耀。
土産特産 Native specialty
  加吉魚,是海州灣的名貴經濟魚類,屬鰓科,學名真鯛。魚群多活動於前三島一帶。加吉魚是肉食性魚,肉質最美,嫩似豆腐,味鮮勝仔雞,頭尤鮮美,越嚼越香。民間素有“加吉頭,馬鮫居,鰳魚肚皮唇唇嘴”之說。加吉魚又因身形優美,色彩吉慶,常被人們捧上喜宴席。
英文解釋
  1. n.:  Haizhou District
  2. lat.:  Hi Châu
近義詞
海州
相關詞
遼寧阜新地理石刻岩畫連雲港市古城遺址宋代
孔望山古道金代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行政村更多結果...
包含詞
阜新海州區站前小學阜新市海州區新華小學阜新市海州區鐵路小學
海州區(阜新)阜新市海州區品品償償飯店阜新市海州區人民醫院
連雲港市海州區衛生防疫站阜新市海州區衛生防疫站連雲港市海州區人民醫院
阜新市海州區衛生工作者協會街心路診所阜新市海州區和平街道經緯飯店阜新市海州區東梁街道東新飯店
連雲港市海州區幸南川味飯店連雲港市海州區文教局成人教育辦公室阜新市海州區東風針織加工廠
阜新市海州區河北第二服裝廠
分類詳情
張開幸福路街道張開洪門街道張開海州街道張開朐陽街道張開新壩鎮
張開錦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