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投訴電話吉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796—8239622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到茨坪後不可不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該館始建於1959年,館名由朱德元帥親筆手書,建築古樸莊嚴,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館捨建築面積達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餘平方米,其中原物860多件,這些文物、圖片再現了井岡山鬥爭的光輝歷程,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目前這裏的革命遺址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交通:位於紅軍南路,就在挹翠湖公園對面。門票:8元 |
|
概述一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Museum of Revolution in Jinggang Mountains)是中國遺址性革命史類博物館。為紀念中國共産黨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而建立。位於江西省井岡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開放。
該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復製品2000多件。珍貴文物有當年毛澤東撰寫《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時用過的油燈、硯臺和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等。
基本陳列反映了井岡山革命鬥爭的歷史。展出文獻、實物、圖片和輔助展品近600件,其中美術作品均為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傢所作。陳列形式采用了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段。恢復、保護、宣傳井岡山上的革命遺址,是這個館的另一主要業務。遺址大都分佈在茨坪和大小五井,多數作原狀陳列,少數有輔助陳列。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還保存着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工事等遺跡。為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在黃洋界哨口上築紀念碑2座。
位於茨坪紅軍南路中段,依山面水,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該館始建於1958年,朱德題館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研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事跡的地方性、革命史類綜合性博物館,建築古樸、莊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該館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餘平方米,有7個展廳和一個影視廳,展綫300米,文獻、實物、圖片和輔助展品近600件,館藏各類革命歷史文物5000餘件,其中原物60多件。除此,還有毛澤東、朱德等許多黨和國傢領導人、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建國後重上井岡山的照片、題詞、題詩等陳列。
幾十年來,館內陳列先後作過四次修改。1987年,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整和修改,采用圖、文、物、聲、光、電綜合陳列表現手法,並製作了逼真的仿實景物和塑像,全面介紹井岡山的鬥爭歷史,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傢和井岡山軍民的英勇業績。
2005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被評為中宣部直屬的紅色旅遊一號工程。在此基礎上擴建了新的展廳!
2008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嚮社會免費開放
概述二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1958年經國傢文物局批準興建, 1959年10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的我國第一個地方革命博物館,是首批83傢國傢一級博物館之一,江西省文化廳直屬四大館之一。
200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新館建設和革命遺址的維修保護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新建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井岡山市茨坪紅軍南路,占地面積1.782公頃,主體建築為四層框架結構,一層為停車場、報告廳,二層為文物庫房及辦公用房,三、四層為展廳,總建築面積2003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8436平方米。2005年9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於2007年10月27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八十周年之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親自為“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剪彩並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11月5日開始,在江西省率先嚮社會免費開放。 |
|
1960年以後,曾經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戰士以及黨和國傢的重要領導人開始陸續重上井岡山視察、訪問,並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重溫當年井岡山鬥爭的艱難歲月,尤其是當年親自領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朱德委員長於1962年3月重上井岡山時,親臨博物館視察,並親筆題寫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名。毛澤東主席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親自審定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大綱,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對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所給予的極大支持和寄予的殷切期望。
此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陸續對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革命遺址進行全面的普查、修復,對革命文物進行了廣泛的徵集、收藏,對革命史料進行了大量調查、整理,為陳列、宣傳和研究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積纍了大量的史料依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全體員工及時抓住機遇,先後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和中國共産黨建黨80周年等重大紀念活動為契機,及時調整、充實陳列內容、修復舊居舊址、加強科學研究,強化隊伍建設,把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珍貴的文物、文獻、資料、圖片等有組織、有計劃地嚮全社會,特別是嚮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作為博物館各項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且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覽和衆多的革命遺址形成一個宣傳教育的整體,成為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成為人們陶冶情操、振奮精神的生動課堂,成為井岡山對外宣傳井岡山精神和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從而先後被中共江西省委命名為“江西社會教育基地”,團中央書記處公佈為首批對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國傢文物局1993年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6年國傢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國傢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自1959年10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至今已走過了近50年的歷程,在過去近50年中,全館幾代員工們團结一致,精心耕耘,大力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井博人在經受考驗、歷經風雲變幻中走嚮成熟,為社會主義的精神、物質、政治三大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半個世紀中,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對井岡山的革命文物進行了多次普查,共註册在案的革命遺址有92處,其中由國務院先後於1961年和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0處;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別於1987年和2000年公佈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的3處;井岡山市人民政府於1988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7處(其中一處於2000年升格為省保單位)。由於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負責保護管理這30處珍貴的革命舊居舊址,遵照《文物保護法》“四有”(即有保護範圍、有記錄檔案、有標志說明、有保護機構)要求,在“保持原狀”的原則下,進行常態性地維修和嚴格的護理,並常年對外開放宣傳,使廣大觀衆得以通過這些再現當年艱難歲月的革命舊址,更好地學習和弘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 |
|
建館後,先後組織數十批次文物收藏和史料徵集的專業隊伍,分赴井岡山鬥爭時期的湘贛邊界各縣、鄉、村收藏文物史料,並先後赴北京、南京、廣州、瀋陽、上海、武漢、南昌等地多次采訪當年參加過井岡山的老紅軍、當事人或知情者,多次進中央檔案館或有關省檔案館收集當年有關的歷史文獻,經過文物工作者幾十年的收藏、徵集工作,現在館藏文物有30000多件,其中國傢一級珍貴革命文物24件,二級革命文物91件;館藏文獻文字資料5000多份;館藏圖片資料4000多張;珍藏保存黨和國傢領導人、著名書畫傢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寶真品數百幅;保存老紅軍戰士的電視錄像和毛澤東、朱德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重上井岡山的電影資料幾十件。根據博物館學的基本原理和要求,還建造了現代化的文獻、資料庫房,對各種文物、資料進行科學的鑒定和分類建檔,使文物、資料的保護和管理走上了規範化的軌道,為不斷推出井岡山革命鬥爭史陳列和研究的新成果奠定了堅實的歷史依據基礎。 |
陳列展覽 Display and exhibition |
近50年以來,在徵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物、史料的基礎上,通過多年宣傳、教育實踐,先後編製過五十多個陳列方案,進行過大小十多次的修改,積纍了豐富的陳列展覽的經驗。2004年中央决定實施“一號工程”建設,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陳列進行了全新的改版。在陳展的總體設計上,采取“紅色經典、現代表述”的理念,強調大氣、莊重、簡潔、明快。現代質感強烈的展陳材料和地域性鮮明的裝飾元素有機結合,彰顯其特有的功能和審美情趣。采用巨幅照片作為背景,點明主題思想。運用歷史照片、文字、文物、藝術品和適當輔以聲光電的場景復原,構成多維立體式的效果,突出了歷史的真實性和視覺的衝擊力。並根據重點、亮點內容進行多樣化形式處理,既有寫實性的表達,又有藝術性的表達,將重點、亮點以直觀的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達到入耳、入眼、入腦的效果。在陳展內容上,采取“編年體夾專題”的形式,以時間先後為序,重點從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井岡山鬥爭兩年零四個月的光輝歷史,同時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背景和井岡山道路與井岡山精神的發展和傳承作了介紹,整個展覽突出了井岡山精神的詮釋和井岡山道路的敘述。新館基本展廳共展出文物800餘件,照片2000多張。與舊館相比,新館共增加文物150多件、圖片資料近200多幅、文獻資料60餘條,雕塑、油畫、國畫美術作品20多件。在陳展方式上,追求與建築風格和環境氣氛的統一協調,力求通過現代化的展覽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采用大框架、立體版面,集中形象地宣傳、展示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的大量珍貴文物、圖片、資料。除傳統的陳展手段外,還增加了19處融展陳、造型藝術與聲光電、多媒體藝術為一體的大型場景。其中《八角樓燈光》場景運用幻影成像真人比例動態演示為全國第一,序廳自動移合的大型電子屏幕,開創了全國革命紀念館序廳設計的先河。現在展現在觀衆面前的是一個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係統、綜合展示井岡山革命鬥爭歷史的基本陳列。這個陳列主題明確、觀點鮮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脈絡清晰、形式生動,準確地嚮廣大觀衆介紹中國共産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戰鬥歷程。
與此同時,圍繞井岡山鬥爭歷史的豐富內容,佈置多個專題陳列、舊居舊址的原狀陳列、輔助陳列、井岡山精神的流動展覽等。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的陳列展覽形式,充分嚮人們介紹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運用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井岡山點燃了工農武裝鬥爭的星星之火,成功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開闢了一條中國式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
宣傳教育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
全館員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堅持從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為主旋律,充分利用博物館這個獨特陣地,通過定崗講解、陪同宣傳、巡回展覽,專題報告、文藝演出、音像影視等多種形式,嚮全社會大力宣傳井岡山鬥爭的光輝歷史和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近50年來,共接待3000多萬國內觀衆、數十萬僑胞和港澳同胞,接待158個國傢和地區的國際友人,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鬍錦濤等黨中央最高領導人的視察,接待建國以後歷屆副總理以上的300多位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萬餘位各軍兵種的高級首長和各部、委、局的主要領導人。 |
|
在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文物保管、史料整理、專題研究、編纂出版等專業人員的作用,現在已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老中青結合的科研編輯隊伍,先後整理出井岡山鬥爭史的專題課目196個;在深入開展陳列研究、學術交流的同時,在省級以上各出版社或報刊雜志出版、發表的專著、論文有:由館裏編纂出版的專著15部;館裏參與出版的專著25部;專業人員個人編著出版的專著30餘部;專業人員撰寫的各種專題論文、考證文章500餘篇達1000餘萬字;獲得省級以上各種奬勵25部(篇);定期編輯出版學術期刊《井岡山精神研究》和館刊《搖籃》,創辦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網站,在全國文博界廣泛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這些深層次的科研編纂工作,為深入研究井岡山鬥爭歷史、弘揚井岡山精神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
多年來,博物館加大智力投資,先後采取全員培訓、學歷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在崗培訓和離崗培訓三結合的方法,努力造就了宣傳講解、科研編纂、行政管理這樣三支政治思想素質好,專業知識紮實的業務隊伍。全館近百人次參加各種培訓、先後獲得各種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有:副研究館員6人,館員23人,助理館員11人、管理員5人;政工師10 人、助理政工師8人、政工員14人;有14人成為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66人為省博物館學會會員(其中理事4人,副理事長2人),有17人次分別加入了中國攝影協會、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錢幣學會、中國統計學會、中國作傢協會等各種專業組織。在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工作中,博物館已儲備較好的人才基礎。 |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作為江西省重點博物館之一,從建館之初開始,其隸屬關係一直是財務、業務直接受省裏統一領導、人事組織則由當地黨政領導的雙重領導隸屬關係,至2005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成立副廳級的“井岡山管理局”,博物館則升格為管理局下屬的副處級單位,其管理機構的設置主要有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管理辦公室、舊居舊址管理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編研陳列室、管理培訓科、井岡山會師紀念館管理辦公室等六個部門。與此相適應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崗位責任製,建立和健全各種管理制度,財務、財産、人事、勞資、職稱、文秘、檔案等項管理工作都逐步得到加強,共産黨、共青團、工會、婦委會等組織的作用充分得到發揮,確保政令暢通,職工生活水平也相應得到提高,全館員工為繁榮文博事業忠於職守、盡心盡力。
作為全面綜合宣傳介紹中國共産黨的光輝歷史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隨着科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一個運用現代化高級科技技術把珍貴的歷史文物、文獻、史料和多種再現歷史面貌的藝術作品相結合,使陳列展覽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熔於一爐的井岡山革命鬥爭的現代化的展覽,一定會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一定會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推嚮一個新的境界,一定會為社會主義的精神、物質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一定會嚮全國人民展示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的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