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見微旨, 唇舌齒喉母生子,清濁重輕毛發比。 古者八歲方毀齒,小學師承方肄此。 時及春秋循一軌,臺興亦知窺閫壘。 齊人謀莒本秘詭,登樓密語不敢指。 兩唇含合不哆侈,見者能知豈徒爾。 後人學疏忽源委,傳會流俗兼下裏。 庚長吳人記前史,郢永遂令齊亥豕。 少知長老習步跬,紅緑誰能辨朱紫。 縱有是師無是士,聞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書幾,仿佛聲形多取似。 目前趨過或但已,翻覆討論徒纍纍。 方侯大梁舊冠履,結發儒衣長槐市, 發憤編摩貪寸晷。索摘真能窮骨髓, 持以告人遭詆毀。方侯持心直如矢, 尊吾所聞寧轉徙,若不我從知已矣。 我留龜溪同梵庋,膻蕕偶幸親蘭芷。 時論古意自鞭棰,不覺此心思奮起。 乃知古學惟審是,晚乃紛紜聽華綺。 考永聲律究終始,縱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誰雲不傳紙,革誤鋤疑雲糠秕。 欲障東流歸海水,識路直須行不已, 靖節琴中有宮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