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幽意無斷絶,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嚮後。
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
春泛若耶溪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九月九的酒词曲那一天词曲
醉清风词曲你叫什么名字词曲
词曲中华民谣词曲
黄昏词曲一个人的行李词曲
江南词曲一万个理由词曲
因为词曲回心转意词曲
爱情诺曼底词曲桃花朵朵开词曲
苏武牧羊词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词曲
灰姑娘词曲懂我词曲
童年词曲你爱我像谁词曲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衆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絶”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意趣。這種“幽意”支配着他人生,不曾“斷絶”,因此,他這次出遊衹是輕舟蕩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裏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情緒。
  
    以下寫泛舟時間和路綫,描寫沿岸景物。“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習晚風,吹拂着遊船,船兒任憑輕風吹送,轉入春花夾岸溪口,恍如進了武陵桃源勝境,多麽清幽,多麽閑適!“晚”字點明泛舟時間,“花”字切合題中“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緻。“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出遊程中時間推移和景緻轉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絶”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另一境地,當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擡頭遙望南天鬥宿,不覺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嚮後”二句,是用淡墨描繪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景狀,而着一“飛”字,把水色閃耀,霧氣飄流,月光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嚮後”,照應“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嚮前,兩岸樹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嚮身後。這景象是美,又是靜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蒙意境。而懷着隱居“幽意”泛舟人,置身於這種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彌漫無邊煙霧,縹緲迷茫,我願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故實,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清雅更覺世事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人生。
  
  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嶽英靈集》)。作者超然出世思想感情給若耶溪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着追求和滿足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肅跨俗”(《唐音癸簽》引殷璠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清悠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目中一個“泛”字,在麯折回環扁舟行進中對不同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蒙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畫面,給人以輕鬆暢適感受和美欣賞。
    (李敬一)
  
  【評析】
  這是一首寫春夜泛江詩。開首兩句則以“幽意”點出了全詩主旨,是幽居獨處,放任自適意趣。因此,駕舟出遊,任其自然,流露了隨遇而安情緒。接着寫泛舟時間、路綫和沿途景物,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出一種幽美、寂靜、迷蒙境界。最後兩句寫心懷隱居之人,在此環境中,願作持竿垂釣隱者,追慕“幽意”人生。
  全詩扣緊題目中“泛”字,在麯折回環扁舟行進中,對不同景物進行描摹,使寂靜景物富有動感,恍惚流動,給人輕鬆舒適感受。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衆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情趣。
  作者超然出世思想感情給若耶溪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着追求和滿足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自然美,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清悠意境。
後頁  [1] [2] [3] ... [14]15[16] ... [304] [305] [306]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