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男朋友 兰红词曲痛哭词曲
樱花变奏曲词曲回眸 姜育恒词曲
爸爸的汽水词曲you are my sunshine 范晓萱 云舒词曲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词曲对不起谢谢你词曲
罗百吉 你的拥抱词曲相约月圆时节词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词曲踩三轮车卖菜的老阿伯 陈庆祥词曲
生来孤独词曲爱不怕让你知道词曲
依赖 By www bitrings词曲Carcrashes词曲
不要说走就走词曲百分之百女孩词曲
臭男人 恶魔在身边词曲情义无价词曲

 
  這首詩大約作於王昌齡晚年赴竜標(今湖南黔陽)貶所途中,寫聽箏樂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寫景,並列三個意象(孤舟、微月、楓林)。我國古典詩歌中,本有藉月光寫客愁的傳統。而江上見月,月光與水光交輝,更易牽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齡似乎特別偏愛這樣的情景:“億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行到荊門嚮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等等,都將客愁與江月聯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寫的這種意境,“愁”字未明點,是見於言外的。“楓林”暗示了秋天,也與客愁有關。這種闊葉樹生在江邊,遇風發出一片肅殺之聲(“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真叫人感到“青楓浦上不勝愁”呢。“孤舟微月對楓林”,集中秋江晚來三種景物,就構成極凄清的意境(這種手法,後來在元人馬致遠《天淨沙》中有最盡致的發揮),上面的描寫為箏麯的演奏安排下一個典型的環境。此情此境,衹有音樂能排遣異鄉異客的愁懷了。“分付”即發付,安排意。彈箏者於此也就暗中登場。“分付”同“與”字照應,意味着奏出的箏麯與遷客心境相印。“水調子”(即水調歌,屬樂府商調麯)本來哀切,此時又融入流落江湖的樂人(“流人”)的主觀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遷謫者內心的共鳴呢?這裏的“分付”和“與”,下字皆靈活,它們既含演奏彈撥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彈撥一類實在的詞語所能傳達於萬一的。它們的作用,已將景色、箏樂與聽者心境緊緊鈎連,使之融成一境。“分付”雙聲,“鳴箏”疊韻,使詩句鏗鏘上口,富於樂感。詩句之妙,恰如鐘惺所說:“‘分付’字與‘與’字說出鳴箏之情,卻解不出”(《唐詩歸》)。所謂“解不出”。乃是說它可意會而難言傳,不象實在的詞語那樣易得確解。
  
    次句剛寫入箏麯,三句卻提到“嶺色”,似乎又轉到景上。其實,這裏與首句寫景性質不同,可說仍是寫“鳴箏”的繼續。也許晚間真的飛了一陣雨,使嶺色處於有無之中。也許衹不過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層層山嶺好象迷蒙在霧雨之中。無論是哪種境況,對遷客的情感都有陪襯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樂造成了這樣一種“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感覺。“千重萬重雨”不僅寫嶺色,也兼形箏聲(猶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僅是視覺形象,也是音樂形象。“千重”、“萬重”的復疊,給人以樂音繁促的暗示,對彈箏“流人”的復雜心緒也是一種暗示。在寫“鳴箏”之後,這樣將“嶺色”與“千重萬重雨”並置一句中,省去任何敘寫、關聯詞語,造成詩句多義性,含藴豐富,打通了視聽感覺,令人低回不已。
  
    彈到激越處,箏弦突然斷了。但聽者情緒激動,不能自已。這裏不說淚下之多,而換言“淚痕深”,造語形象新鮮。“收與”、“分付與”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與此句的“淚”搭成譬喻關係。似言聽箏者的淚乃是箏弦收集嶺上之雨化成,無怪乎其多了。這想象新穎獨特,發人妙思。“衹說聞箏下淚,意便淺。說淚如雨,語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運用之妙,便使人涵詠不盡。”(黃生評)此詩從句法、音韻到通感的運用,頗具特色,而且都服務於意境的創造,渾融含蓄,而非刻露,《詩藪》稱之為“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可謂知言。
  
    (周嘯天)
後頁  [1] [2] [3] ... [290]291[292] ... [304] [305] [306]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