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
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
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鱠哉。
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


東岡更葺茅齋。
好都把軒窗臨水開。
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
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瀋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不是不想词曲模范生词曲
凝望词曲许美静歌曲伴奏 许美静词曲
明月千里寄相思 徐小凤词曲飞鱼词曲
身边词曲把爱放在心里词曲
爱在黑夜词曲原来你也唱过我的歌 今声缘词曲
身边 安可 感謝感謝你词曲has it词曲
风雨中的朋友词曲爱都爱了词曲
蒙古人 腾格尔词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第三十五词曲
阿修罗词曲你的名字词曲
恩情词曲我是个需要很多爱的人词曲

 
  帶湖位於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城北一裏許,是一個狹長形的湖泊。其地“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橫)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廬以居”(洪邁《稼軒記》)。辛棄疾“一旦獨得之,既築室百楹,纔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釋位得歸,必躬耕於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引同上)。湖光山色,風景絶佳,稼軒作此詞時(淳熙八年秋),仍在江西安撫使任上,帶湖新居即將落成。
  
    開篇即雲思歸之意。晉人趙岐《三輔决錄·逃名》載:西漢末王莽弄權,兗州刺史“蔣詡歸鄉裏,荊棘塞門,捨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因以“三徑”指歸隱所居田園。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竹猶存。”南齊陸韓卿《奉答內兄希叔》詩:“杜門清三徑,坐檻臨麯池。”隱居的別墅初成,而“稼軒未來”,故“鶴怨猿驚”。此化用孔稚《北山移文》句意:“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詞人賦予物以人情,既怨且驚(怪),深刻地表達出自己急切歸隱的心情。接述高臥雲山之志。“甚雲山”以下四句,謂平生意氣自負,以隱居雲山自許,不想這些年來竟奔波於官場,為人所笑。“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庶人包巾,衣冠連稱,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裝。《史記》捲六十二《管晏列傳》:“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後引申指世族、士紳。“抵死”,老是,總是意,在辛詞中屢見,如《浣溪沙》:“去雁無憑傳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滿庭芳》:“恨兒曹抵死,謂我心憂”。“塵埃”,比喻污濁。《楚辭·漁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此處指官場。接三句重申思歸之意:“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是為家乡的佳餚美味!《世說新語·識鑒篇》:西晉張翰官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上面一藉“鶴怨猿驚”而表歸心急切;二雲自己本志在雲山,不在仕宦,三雲早就“意倦”、“身閑”决無留戀了。然最後更道出真意:“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喻遭人排擠,如秋江鴻雁,應避弓弦;驚濤駭浪,應急撥轉船頭。這年鼕十一月,改除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宋會要》一百零一册《職官門·黜降官》第八:“淳熙八年十二月二日,右文殿修撰新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落職罷新任。以棄疾姦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裏,至是言者論列,故有是命。”《宋史》捲四百零一《辛棄疾傳》:“臺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帶湖新居始建於春初,鼕季落成。在寫作此詞時,似已有所覺察,故選擇了急流勇退之途。
  
    下片層層鋪敘帶湖新居的園林亭臺,水木花草的勝境。據《稼軒記》載:“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將真秉耒耨之為者。東岡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徑款竹扉,錦路行海棠,集山有樓,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滌硯有渚”。詞則說東岡還須再蓋一所茅頂書齋,窗子全部臨水而開。為方便在小船上釣魚,要在湖邊先種上柳樹;插上籬笆保護竹枝,可不要妨礙觀看梅花。秋菊可以用來進餐,秋蘭可以用來佩帶,這些都留待我來時親自栽種。屈原《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絶兮終古!”“留待先生手自栽”,示意如屈原一樣志行高潔,不同流合污。最後又說自己的退隱是迫於無奈,壯志未成,在詞人是很沉痛的。既“沉吟久”,而又“徘徊”,正見積極用世與退隱林下的矛盾心情。
  
    詞一起托物鶴猿,歸思如見。繼以一去聲“甚”字領起四個四言短句,作扇面對(即一、三對仗,二、四對仗),音節急促,氣勢流貫。下片亦以一去聲“要”字領四個四言短句,結構與上片全同。但音節徐緩,情韻悠悠。前者充分表現他憤世之懷,後者則閑適之意,流漾於外。至結處,方以“沉吟久”稍作停頓,轉出“此意徘徊”的復雜心理。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指出:“北宋詞多就景抒情,……至稼軒、白石一變而為即事敘景。”即事敘景在辛詞中確不少見,它不同於以情為中心的就景抒情,而是以敘事為主體,抒情如血脈流貫其中,以寫景作為敘事的烘染或鋪墊,如本詞下片那一大段關於著茅齋、開軒窗、種柳、觀梅、餐秋菊、佩春蘭等事項的設想安排,都可看出藝術手法與北宋詞人之不同處。
  
    南宋文人們的生活和北宋一樣,仍是得天獨厚(天者,皇帝也)。他們沒有像杜甫那樣“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也不會像孟郊那樣“藉車載傢具,傢具少於車”(《藉車》),弄得一身尷尬。為官的時候,自然有優渥的待遇,暫時辭職或致仕,也仍可優悠林下,坐享天年。在本詞和“帶湖之什”的許多篇中,都可見到這種富貴奢華景象,可貴的是辛棄疾無論順境逆境始終未忘“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同甫見和,再用韻答之》)收復失地完成南北統一的大業。(艾治平)
後頁  [1] [2] [3] ... [304] 305 [306]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