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傢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捨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妆台秋思箫王次恒梅花三弄词曲倔强的坚强词曲
你还记得吗词曲最最爱词曲
勇敢一点 驿动男人心词曲过敏世界词曲
八爪鱼词曲写字狂词曲
很远词曲梦见北极光词曲
美丽笨女人词曲掌声响起来凤飞飞词曲
浩浩乾坤词曲死心塌地词曲
变了,散了,算了词曲一眼惊喜词曲
烟雨濛濛词曲四面楚歌词曲
你是一面旗帜词曲草原凤凰词曲

 
  項斯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長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風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由於詩人觀察入微,體驗深刻,詩寫得清新,細膩,貼切,逼真。讀來如聞如見,引人入勝。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傢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傢分享着,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裏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傢,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
  
    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蕩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試想,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當然是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未免平淡少興。衹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後用三字加“染”,於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裏,詩人準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並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於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衹是說從茅捨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裏,詩人創造的意境因藉助於通感作用,使讀者倍感親切。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藥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當詩人走着走着,邂逅賣藥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藥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雲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詩人為什麽不投身熱氣騰騰的製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雲山?“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他的苦衷。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詩裏寫道:“獻賦纔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傢山行》),這裏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絶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雲”,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餘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裏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
  
    (馬君驊)
後頁  [1] [2] [3] ... [199]200[201] ... [304] [305] [306]  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