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讲稿公妓饮问政堂有诮予不来者借韵呈司户同志
虞俦(宋)
東傢誰念我纍然,慚愧何曾十萬錢。 病骨那禁三伏熱,長眉空負十分妍。 睡涼喜有青奴伴,藥瞑頻呼赤腳煎。 閣束簞瓢緣少味,非關闢穀要求仙。
|
|
|
|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麯,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其內容嚮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麯聯繫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麯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麯傢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麯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麯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麯的主體部分,着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麯始終貫穿着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麯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麯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麯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麯,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纔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産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絶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傢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麯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絶倫的古琴麯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麯源於河間雜麯《聶政剌韓王麯》。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麯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麯。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纔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纔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琴麯的內容據說是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並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尤其善於演奏《廣陵散》,倍受人們關註。當時與他齊名的還有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音樂史上常有“嵇琴阮嘯”的說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籌。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絶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願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願與竪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癡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絶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嚮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决然地與山濤絶交,並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絶交書》,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統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視聖人經典、痛恨官場仕途,長久下去,豈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統治,此人非殺無以正民風、清王道,這裏不是現成有個呂安的案子嗎?將他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於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統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
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嚮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嚮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者接納。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絶倫的音樂後繼無人。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臺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後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麯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裏。彈畢之後,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戳,時年僅三十九歲。
嵇康除在文學,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並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晉書·嵇康傳》雲,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係。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於笛,妙於琴,還善於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麯的嗜好,為後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
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餘,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嘗行,去路數十裏,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聞君彈琴,音麯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 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麯。”中散復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復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 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遠同千載。於此長絶,不能悵然。”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嚮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製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纔使此琴兔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麯,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麯。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遊。袁顔伯《竹林七賢傳》雲:“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於山,鼕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正因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與演奏上纔取得了引人註目的成就。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麯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麯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樣,凝聚着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麯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絶矣!”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纔使這首古典琴麯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於今絶矣”則非指麯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麯《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正因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嚮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繫在一起。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傢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傢“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着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廣陵散 賞析
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麯。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麯,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傢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與正史有出入)。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後人曾為古琴麯《廣陵散》所加分段標題,有的以與故事相應的情節取名,樂麯所表現的情緒,與這個悲壯的傳說也確有不少相通之處。《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麯早已絶響,解放後不少琴傢纔將它譯奏出來。樂麯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
(藝術中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