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詩歌與音樂之美
渔舟唱晚
梁祝——化蝶 ——根據小提琴協奏麯填詞 花謝花開無時盡, 年年花間覓仙蹤; 瑤池淚灑化蝶恨, 天上人間儂伴君; 此生不與知音共, 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許, 樓臺再會訴衷情; 可憐十八送別時, 君豈知儂是女兒身, 未解儂癡情; 樓臺依依不忍分, 君死何忍我獨存; 魂魄在天已化蝶, 雙飛願爭萬世春。 (劉周)
|
渔舟唱晚
|
|
|
這首樂麯以古麯《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麯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之文句,“彭蠡”就是鄱陽湖。樂麯的旋律典雅、恬靜,韻味悠長,全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慢板以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了一幅夕陽西照碧波蕩漾的畫面。樂麯中出現了較多的上滑音和按音,這些左手揉、按、滑音的演奏柔美而堅實,使得旋律的泣飾更有韻味。右手的發音醇厚、細膩,旋律富有歌唱性。第一部分尾部附點音符五聲音階的模進,右手略有跳動的頓音再加上左手輕微揉顫,使得樂麯更具動感。
在經過僅一個小節的過渡後,樂麯進入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勾畫出了一幅漁翁載而歸的畫捲。旋律處理由慢到快、同時右手花指的連續使用,要註意大指劃弦後和中指的連接要自然、流暢,不要把它斷開了。 《梁祝》小提琴協奏麯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鼕,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傢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麯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麯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佈局,采用奏鳴麯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麯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傢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麯再現。
麯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祝英臺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臺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絶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麯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裏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臺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絶望而病逝。
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絶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嚮最高潮。
樂麯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彩虹萬裏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
★賞析二★
(一)、呈示部
1 、 引子:
欣賞前設問:請同學們註意聽,在音樂中有一種樂器模仿了什麽動物的叫聲?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傢的腦海裏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播放“引子”音樂)
明確:引子部分一開始用長笛模仿鳥的叫聲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樂)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接下來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後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
3.連接部與副部:(播放“連接部與副部”音樂)
連接部是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麯調,它是由越劇過門發展變化而來的,是一段節奏自由的華彩。
副部:
設問:這一部分的節奏與前面的主題有什麽區別?由此想象一下,這一段音樂描寫了梁祝故事裏哪一部分的情節?欣賞完後回答。
明確:這段節奏明朗、歡快,多處運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潑、跳蕩,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4.結束部:(播放“結束部”音樂)
這段音樂轉為慢板,再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其中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女扮男裝的祝英臺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內在情感。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捨的情景。
(二)、展開部
這部分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這三個情節,在欣賞時老師做相應的提示:(播放“展開部”音樂)
1.“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奏,陳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樂隊強烈的快板,襯托出獨奏小提琴堅决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這兩個主題逐漸激化,形成英臺抗婚的怨憤場面。雖然樂隊全奏,曾給人一種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但以銅管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給予了重大壓力。
2.“樓臺會”:
又是一個慢板,大、小提琴的對答,纏綿凄苦,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臺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3.“哭靈、控訴、投墳”:
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最後鑼鈸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麯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竪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嚮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後,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五、結語
這部小提琴協奏麯,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麯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的發展,精心構思佈局,寄托了人們對悲劇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願,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