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Music and Poetry
水龙吟
严仁(宋)

(题天风海涛呈潘料院)
飚车飞上蓬莱,不须更跨琴高鲤。
砉然长啸,天风澒洞,云涛无际。
我欲乘桴,从兹浮海,约任公子。
办虹竿千丈,犗钩五十亲点对连鳌饵。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孟姜女词曲美女思乡词曲
男人想哭就哭词曲天使的翅膀词曲
船长词曲绿袖子词曲
梁祝词曲梅花三弄词曲
浏阳河词曲满江红词曲
中国功夫词曲颓废词曲
十送红军词曲心跳词曲
月半弯词曲有没有人告诉你词曲
月亮之上词曲死了都要爱词曲
星语心愿词曲真的爱你词曲

 
  相传秦始皇时,范杞良被迫去筑长城,其妻孟姜女为了寻夫,历尽艰辛苦难。本曲根据七百多年前形成的,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歌唱孟姜女的小曲改编而成;四段分别为春、夏、秋、冬,音调悲凉凄婉,真挚感人。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俩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伕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范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范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俩口见他一表人材,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慌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俩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盂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道道的山、越过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失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凤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凤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吗?打问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问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盂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范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
  
    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自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着丈关的尸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盖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无道的暴君面。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慢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
  
    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
  
    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
  
    “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
  
  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
  
    盂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 件。快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范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见急了:“决,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 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秦始皇幸亏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杞梁妻哭夫]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劳动人民借这个传说,控诉了惨无人道、摧残家庭幸福的封建暴政,歌颂了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爱情。人们在认识这个传说的时候,往往受故事内容的影响,认为这个传说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地点是在秦朝长城一带等等,孰不知这个传说是由一段史实加工演变而成的,它的原型就在我们山东淄博临淄,来源于杞梁妻的故事。
  
  从训诂学和文献学角度看,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这里的孟姜,指的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服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明日,先遇莒子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意思是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一度夺取了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返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今山东莒县)。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据《山东通志》载:“杞梁墓在临淄县东三里,齐庄公袭莒杞梁死焉,其妻迎柩而哭,事见《檀弓》”。1921年《临淄县志》载:“杞梁墓,在县东三里郎家庄东,高仅数尺”。现杞梁墓,在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约600米处,其封土于1967年因整地夷平,现遗址尚存。因在村东,村民都叫“东冢子”)。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中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阨”了。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摆脱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进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类书《琱玉集》引《同贤记》材料所记,大意为:“杞良,在秦始皇时筑长城,逃走,入孟超后园。超女仲姿浴于池中,见杞梁惊而唤之,答说:“我叫杞良,燕国人,服役筑长城,因不堪其苦而逃此。”仲姿说:“女人之体,不可视,君视我体,即为君妻。”告其父母,遂结为夫妻。杞良俄而被追埔、打死,筑入城墙。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唐末诗僧贯休所作乐府,仍以杞梁妻为题名,诗中写道:“秦之无道分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而在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中,故事虽与《同贤记》所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女主人公则成了孟姿,更靠近了“孟姜女”。更有甚者,如唐李白诗《东海有勇妇篇》写道:“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这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说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了。
  
  孟姜的名字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是唐末宋初敦煌石室卷子的《捣练子》一词中。“孟姜女”一词的产生,据民俗专家钟敬文先生推断,可能是由于当时作词的民俗诗人,因为迁就词调的三字句(孟姜女——杞梁妻,音韵相近),而把‘女’字硬加在‘孟姜’名下的结果;而杞梁、杞良、范喜良、万喜良的名字,也以同样的缘由演变而来。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明中叶以后,从南方到齐长城而山海关,都修建了孟姜女祠(现在秦皇岛的孟姜女祠,香火依然很盛)。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对以前的传说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六十四回“曲沃城栾盈灭族,且于门杞梁死战”中,对杞梁、华周死于莒;杞梁之妻哭夫的故事描写的更加细致具体,并说“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
  
  如前所述,杞梁墓既然在临淄齐故城南墙外郎家庄东,那么孟姜女哭夫的主要地点也应在此处。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地为临淄当确凿无疑。至于淄博博山、淄川;济南长清以及齐长城沿线的“孟姜女哭长城”遗迹,笔者认为与史实虽有出入,但也没离大的齐国范围,也有可能,也说的过去,均属发生在临淄的这段史实的衍生品。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艺术中国)
Previous  [1] [2] [3] ... [9]10[11] ... [304] [305] [306]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