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代诗歌 |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 古韵新音 |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  |  茗土诗评:我读戎玛 
 茗土诗评
 
 翻开《中国微型诗》(总第10期)《老巷子的故事》让我驻目,于是,我读戎玛——一个一生创造两个最得意作品(儿子,诗)的女人。
 
 慢慢读几首,被诗的氛围所包围。这是我读其他诗所没有的感觉。“老巷子,父亲,母亲,岁月。。。”淡淡地都是身边事,不是大主题。然读之心静了下来,变得十分虔诚。这说明内心受到了震撼,这就是诗的力量!
 
 《宽巷子  窄巷子》
 
 一
 
 都上了年纪
 
 阳光猫着腰顺着黄昏
 
 潜入它的夜晚    又从黎明里    出来
 
 
 
 二
 
 在两扇老式木门内外
 
 捉迷藏
 
 小小世界充盈着七色的梦
 
 几句简单的白描,却让人眼前一亮。
 
 《年轮》
 
 心
 
 躲在树杆里
 
 与四季对话
 
 对这样的诗,惟一客观的评价就是反复读。一方面从整体上认识它的谋篇,布局;另一方面发现语言和结构的细节。一个“躲”字点出了年轮的魂。
 
 一个微型诗发烧友,我对微型诗的品评更多是把自己淹没在诗里。而一个“老巷子”的主题,为何使我沉浸其中?
 
 读戎玛,是一次“老巷子”的美妙旅行。这组微型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奇的微型诗之门:
 
 《老巷的歌》
 
 “炒米糖开水。。。。。。”
 
 爬满老巷的路和墙
 
 浓浓的甜击破幽幽的静
 
 不仅让我们欣赏了老巷子,而且让我们对那些原以为十分了解的情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读的越多,心中对“老巷子”的敬畏便越来越大。这种敬畏,不仅是对她诗中的,她能触及读者感情深处。“爬满”“ 路和墙”这才是“老巷子”。然而谁见过“甜”也可以“击”?这一“击” “老巷子”弥漫了“浓浓的甜”而又“破幽幽的静”。单凭一个词语就能让人浑身震颤。你不想喝一碗“炒米糖开水。。。。。。”
 
 《小巷的风》
 
 野野地撒开脚丫子
 
 撞在墙上,木门上
 
 却跑不出曲折的青石板路
 
 读戎玛,感受到她的诗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头到尾,从川流之下的睿智到毫无矫饰的朴素之间无不表现出入木三分的诠释能力。一个“撞”字,从“墙”到“门”,风却“跑不出”“青石板路”。巷之小,之老跃然纸上。这一组《老巷子的故事》以最内省的姿态,浅吟出一串串“老巷寻梦”,读来感觉到空气中激荡着的感染力。
 
 “父亲;母亲;落叶;落日。。。。。。”,读这样的诗心存感激之情。因为我们热爱的微型诗在戎玛的笔下,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将我们带到一个超越语言的地方,让我们更深的理解人性:
 
 《老巷寻梦》
 
 拐杖敲击出童年的印象
 
 蹒跚的身影在巷内
 
 越来越小
 
 《落日》
 
 红着脸    躲入
 
 大地    偷偷地打望
 
 多情的月    站在树梢
 
 一字一句显示了戎玛的深思熟虑。不管是节奏还是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都体现了语言美,表现出安祥,深邃,感人至深。
 
 她那缓缓而满怀深情的语言,让你一下被她那种回味自然的冲动所感染。让你感受到一个诗人内心的丰富,敏感和多情。
 
 《落叶》
 
 一
 
 紧贴着大地    诉说
 
 来世    还做您的孩子
 
 风    沙沙地在树枝上打着节拍
 
 二
 
 一片    一笔
 
 用苍桑的主题
 
 涂抹出世界的辉煌
 
 其实振兴诗歌,用不着高谈阔论,而是如戎玛这样让一首首小小的微型诗带上磁性,自然流入人们心田。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同时还有爱。读她的诗我们会同她一起融入微型诗,步入“老巷寻梦”。
 
 读戎玛,诗的结果已证明了一切:
 
 《岁月》
 
 四
 
 浮出的记忆
 
 定格成各种风景
 
 绿色    红色    黑色
 
 2007-10-02 17:06:11
 |  | | 杨光 ?2007-10-23 00:04:33?? |   | 
 
 问好茗土
 
 |  | 散文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