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2010《北美枫》期刊人物与诗歌
2010《北美枫》期刊人物与诗歌
文/晴宝儿
岁末收到《北美枫》2010年期刊,惊喜于他内质的广阔,丰厚。不只诗歌风格多样,佳作云集,就连刊选的小说也动人心魄。读罢米运刚的短篇小说《南国奇遇》,同时段读到的《人民文学》上一篇关于玉的故事不觉浮现眼前,更感前者之结构紧凑、语言紧致,无繁冗拖沓,欣喜回味。当然,带来更多感触的还是诗歌,近期阅读《北美枫》,选取刊中十首诗歌分享阅读的喜悦和心得。
(一)洛夫及《暮色》意象的密码
暮色
洛夫/加拿大
黄昏将尽,院子里的脚步更轻了
灯下,一只空了的酒瓶迎风而歌
我便匆匆从这里走过
走向一盆将熄的炉火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
更远处是无人
一株青松奋力举着天空
我便听到年轮急切旋转的声音
这是禁园,雾在冉冉升起
当脸色融入暮色
你就开始哭泣吧
落叶正为果实举行葬礼
“我这一生对诗的探索与创作,对诗美学的追求与实验,对语言的锤练与不断调整,一路走来,脚印似乎都很清晰,但细加追忆,又很难说得清楚,只能粗略地画出一个轮廓。”2010年10月洛夫先生以82岁高龄第七次返乡,途经郴州时为诗歌论坛致辞时言。一个人始终把故乡装在心中,一个人对自己多年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洞察和掌握,一个人忘记身份与成就一直保有对诗歌的求索及旺盛的创作热情,并置身于诗歌终端群体接近、体验和感受诗歌的声音和脉搏。这个人就是洛夫。
洛夫先生值得诗路探索者学习的地方太多。显著的一点是先生善于总结,透视,反观自己的诗歌写作。“六、七十年代对现代主义的热切拥抱——八十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的回眸审视(我不说回归传统,而是一种客观而理性的反思)——九十年代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国的诗歌美学,做有机性的整合与交融——近几年中,我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又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由激进张扬而渐趋缓和平实,恬淡内敛,追求一种空灵的境界。”了解自己是最难的,只缘身在此山,自己审视自己难免模糊,片面,感性多于理性。当一个人达到某种高度和境界,省察自身也如透通地看世界,清晰,透彻,精准。我想这和洛夫先生多年沉淀的深厚诗学体验,以及近年对禅诗的追寻和探进有不可分的关系。洛夫先生梳理的自身创作链条明晰,深刻,各阶段特征鲜明,涵盖丰富全面。
洛夫先生各个时期的诗歌各有创作方向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在《北美枫》2010年期刊上读到洛夫先生的《暮色》,惊叹于随意一见既欣赏到典范之作,且小诗以下见大,不晦涩,无斧琢,诗人真是信手拈来佳作天成。《暮色》对意象的运用如入化境。本省诗歌翻译者唐凯笑言我“诗歌写久了,就不由自主地染上把玩意象的嗜好,这宝儿早有此倾向”,我是看不明白自己的,老唐见了,只怕又要说这宝儿不但在自己诗歌中“把玩意象”,还 “把玩”别人诗歌中的意象了。这个别人还是大名鼎鼎的“诗魔”洛夫,谁让先生的《暮色》如此可圈可点精彩值得学习,错过才是罪过。
时光静谧,无声地流过,黄昏的院子里《暮色》慢慢围过来,漫过窗子,漫过屋中央的寂寥,涌上世界的脸颊,心房。“酒瓶,炉火,青松,禁园,雾,落叶,果实”,意象的选取随着诗意的展开逐个跳出。意象肩负贯连思维,延伸思想,递进主题的重任。落入诗人眼里的意象层出不穷,撷取最贴切,最能烘托表达的意象,则得益于诗人的敏锐和对物象的纵深领悟。
窗前伫立,满天彩霞的黄昏,在诗人眼里是“将尽的”,清冷萧瑟。“酒瓶”是空了的——为何愁?“炉火”是将熄的——无心填。意象被赋予具体状态,一步步引领我们探询,打开一扇广阔的窗。青松奋力举着天空,惊喜和力量刚露头,便听到诗人一声长叹,因为诗人看到“年轮急切旋转”。诗后没有写作日期,《暮色》诞生的准确时日不知,但根据《暮色》整体诗风可感知这首诗融合了洛夫先生第三,四时期的创作风格,即“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国的诗歌美学,做有机性的整合与交融”以及“由激进张扬而渐趋缓和平实,恬淡内敛,追求一种空灵的境界”。由此可确定,《暮色》的创作时间应在1996年之后至今的时间段里(此年先生从台湾迁居加拿大居住至今)。如此与诗人“听到年轮急切旋转的声音”也相符,回到因地域变化而特定的时间年代里,诗人眼前出现的“禁园”和冉冉升起的“雾”之意象也迎刃而解。“当脸色融入暮色”,回归现实时间也好,“落叶”的根都在遥遥的东方,雄鸡昂首的地方。
朦胧诗以后常听到“诗歌死了”“没有好诗”的声音,大的时代背景里,一部分原因在诗人,一部分原因也和读者有关。要求阅读理解和创作探求完全同步不可能,某种意义上,诗歌也属于诗人对语言被赋予新象征新意味开辟新领域新空间的尝试和试验。这种尝试和试验是长期的,缓慢的,进行的。诗歌不完全属于个人,他更属于广大层面。这就要求诗人在写作时把握诗歌语言的晦俗深浅,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即使不能让人完全懂,也让人为诗歌的意境和指向所吸引。这样的诗歌经得起时光考验,才能经久流传,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夜”等。《暮色》语言干净,澄明,自然无雕琢,落叶的渴望是归根,相隔“禁园”,只能在果实降落的地方将复杂,渴求,急迫和沉重凝聚在《暮色》中。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更远处是无人”,视野和空间的逐层打开,让我想起当代诗人玛格丽特的《你开始》,“窗户的外面/是雨,绿色的/因为是夏天,更远处/是树林然后是整个世界。”精彩的书写方式和深远的诗意,加拿大女诗人玛格丽特和同为当代诗人的洛夫,我因热爱而觉得美好。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象同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沿用到诗歌中显然已突破原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意象是可具体可抽象的物象,承载诗人思想情感,串联诗歌脉络,引导诗文主旨方向。诗人多少有沉默的天性,多数时候不轻易表露对他人的赞誉,有时明明赞赏有加,在字句上也多平静克制。读洛夫先生的《暮色》,我愿做个破解意象的多言者。
2010-12-15
2010-12-16 00:26:52 |
晴宝儿 ?2010-12-16 00:27:40?? | |
(二)非马超重的乡愁
返乡
非马/美国
收拾行李时我对妻说
把乡愁留下吧,要超重了
在海关他们把箱子翻了又翻
用X光器照了又照
终于放我们行
坐上回家的计程车
我想这下子可轻松了
不再……
却看到乡愁同它的新伙伴
蹲在家门口
如一对石狮
古往今来,写乡愁的作品很多,真正留下印记的不多。诗歌贵在出新,语言,意境,立意视角,写作技巧等,好诗一定占其中一条或几条。非马先生的《返乡》胜在出奇。乡愁是个沉重的话题,全诗却意外地放松,口语写作,外松内紧,妙笔无形,余音久久。
物化无形的乡愁,化抽象为具象。清淡却奇妙,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成了行李,诗人背负乡愁,不可割舍的一路沉重。妙思也瞥见一抹诗人的童趣之心,如此灵活地独创,这样的诗人是一座埋藏未知珍宝的矿藏,时有新鲜的呈现,思维灵妙,创作旺盛。
非马的诗大多简洁,不纠缠,俗话说好读,但又不止于字面的浅显,个性构思、独特的语言使用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质等,使非马的诗在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口语书写是非马诗的一大特征。正如他在《诗话——答一位网络论坛读者》中所说“时代与生活环境不同了,语言文字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也不得不随着改变。”诗话文答格律诗和现代诗突破格律束缚的两种写作,由此想到非马先生的口语创作与跳脱常规书写。诗话虽然有点不得已为之意,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诗话的自然性和随意性,也可知诗人常自我观察和旁观自己的诗歌写作,无疑,通过省察进行的调整是成功的,非马的诗耐读,闪光。
乡愁和新伙伴,早已遗落在故乡的乡愁,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波波都连心都紧紧萦绕主题。诗人有神奇的联想,也正是这蹦出诗想之外,却的确在视线之内的“石狮子”,不仅呼应首之乡愁,又为尾画了浓重的一笔。乡愁没有超重,一路归乡,乡愁已然超重,淡泊诗行中,乡愁早已融入诗人生命,血脉相随。《归乡》基调轻松自由,语言活泼,落笔奇崛,无论是同题材范畴,还是口语创作的现代诗歌中,都堪称精妙,可回味之作。
2010-12-15 |
晴宝儿 ?2010-12-16 00:28:23?? | |
(三)刺破心房流淌的
非洲小孩
非马/美国
一个大得出奇的
胃
日日夜夜
在他鼓起的腹内
蠕吸着
吸走了
犹未绽开的笑容
吸走了
滋润母亲心灵的泪水
吸走了
干皱皮下仅有的一点点肉
终于吸起
他眼睛的漠然
以及张开的嘴里
我们以为无声
其实是超音域的
一个
惨绝人寰的呼叫
读《非洲小孩》请允许我先沉默,为一片悲惨灰暗的天空,为世界上仍遭受贫穷忍受饥饿和非难,灾难的承受者、无辜者,为我们的孱弱和微小。沉默后的不沉默,为强大而非正义,为正义,善良,和平和爱。
好诗无须注解。《非洲小孩》人人都读得懂,但谁也不能用浅显二字概括他,而且,他紧紧揪着每一个过路人的心。诗歌语言从“关关雎鸠”的浅,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的朦胧,到“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常常看见灯光”的现代,流传到纸张和记忆的似乎从来就和含混晦涩无关。现代诗歌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演变至今,干练,明快,清晰,有意蕴,刺达内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2008年广泛流传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及当下涌现的大批备受青睐的口语类诗歌,包括我写到这里浮现出的雷平阳的《杀狗记》等,都以诗歌和现象本身明证时代、和将从更长的诗歌史中回过头提取的好诗歌。
如果一定要给这首诗歌找一个写作技巧,就是《非洲小孩》用了排比,一连几个吸,每换一行,我们的呼吸就更困难,深陷进痛苦的深渊。我更愿意认为这首诗歌没有使用任何技巧,由诗人悲悯,正义的内心流淌出的有广阔、深刻背景的自然之音,是他(这首诗歌)的可贵之处。
读诗如看人言谈,有心胸,有视野,有深度,有态度,才有好作品。
2010-12-15 |
晴宝儿 ?2010-12-16 00:35:56?? | |
(四)和平岛和月亮的原色
月亮
和平岛/加拿大 维多利亚
无须担心潮水
天上掉下来的我
轻得像
一只银纽扣那么小小的
沿着洋面的平滑
慢慢地慢慢地拉开的链
我触摸着
裸露出的你微微颤抖的蓝波
传过我的指尖
你的身体透亮而又轻
轻得像梦里绽开的翅膀
那么发着光
那么滑过波浪的形状
诗歌是美的艺术。如果精简好诗的所有标准,只能保留一条的话,我希望阅读他能带给我美的感受。单纯的,有意向指向的美,都可。只要美得纯粹,及至。
一般说来,诗歌刊物主编的选稿和阅读、鉴赏能力是大于这个人的诗歌写作能力。这也没什么奇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某一方面投入多必然花在另方面的就相应少了。这位原籍浙江,现定居加拿大的华人主编和平岛,他的诗歌和他的《北美枫》竟带给我双重惊喜,《北美枫》大气、丰富、印刷精美、文学作品质量上乘;《月亮》的书写技艺娴熟、修辞和描绘难分伯仲、通体闪烁美的光辉。
尽管他在编刊和诗歌写作上都如此优秀,我还是无法将“曾游历亚美非欧,精通中英法语,软件工程师”这些经历,语言的掌握和智能工作与我眼中的和平岛重合。他贴在北美枫网站的照片面色黝红,却不是北美闲散贵族那种日光浴的张扬,倒让我想起祖国土地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最朴实憨厚的人。也许是他在网站的个人签名总晃在眼前的缘故,“为网友服务:端茶倒水勤打扫!”和平岛,这个有着温厚名字的北美华人文学社社长,在美国、加拿大、香港、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诗歌的和平岛,他更像戴眼镜的邻家兄弟,仿佛一推门就看见他站在门口,端着杯子,黑眼睛望向你。
奉献出《月亮》里夺目的银纽扣,仿佛那银质物一直就漂浮在蓝波浪的海面,只是潮起潮落,走过海边的人无一发现,只有这个叫一座岛的人,低着头经过,无意中望向月亮沉入的海面,
他就拾起了那光彩熠熠的银色,随意、恰巧、不着痕迹。“仿佛那日的太阳是为你而盛开的(《卵石,我将你放生》和平岛)”,而那个沉默的人,依然平和、低调,一如既往的朴素,寡言少语。
在北美枫论坛读过和平岛的一些诗歌,细腻,慈爱,狂放,感性皆有,抒情意味浓郁,《月亮》更趋平和,舒缓,将传统的抒情演绎得惟妙惟肖,美不胜收。书写《月亮》的心态更宁静致远,更成熟,更适宜一个人向更广阔空间迈进。
至少我可以说,诗歌是为胸有成竹的人而华丽诞生。物象概念的具化固定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将月亮和海水完满地托出来,就在流光点点的夜海,诗歌中,月亮和海水,你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2010-12-16 |
晴宝儿 ?2010-12-16 00:47:19?? | |
待续 |
山城子 ?2010-12-16 07:06:12?? | |
晴宝辛苦了! |
hepingdao ?2010-12-16 16:22:53?? | |
感谢晴宝儿,辛苦了 |
白水 ?2010-12-16 22:09:27?? | |
问好宝儿,好诗好评。欣赏。 |
山城子 ?2010-12-16 23:55:04?? | |
期待晴宝继续!! |
晴宝儿 ?2010-12-17 00:16:03?? | |
(五)杯中冲浪:巨大的冷与痛
空洞
杯中冲浪/中国山东
有人
在我的胸廓
拆掉
一根
肋
又拆掉
……
总共拆掉三根
我说
我不行了
冷风飕飕的
马上我意识到问题极为严重
我去摸
黑洞洞的
空
我缩回自己的手
放在阳光里
看
血
几滴
紫色
犯冷
……
“诗最好是不解,很多解读也许是作者最初的本意也许是读诗人心中的像。先人都说意会,必有道理。”我的一个书写习惯,如引用必加引号,以至习惯成自然的太过顽固,引用自己的话也随手用引号了,一次和诗友交流时说。
严丝合缝的象征手法。“肋骨”的作用是保护“我”的内脏。肋骨受损,则有可能危及“我”的生命,存亡。好诗一定不会让人伫立在原地,而是引领你到更广阔的空间。“我”在诗歌语言中历来可小可大,具体的环境有具体的指代。《空洞》没有给出牵引背景的提示,只有一个模糊的事件,受到重创的“我”。既如此,我们就安静读诗,或不读诗,让思绪自由飞舞一会。
2009年澳门回归10年,香港已回归12年,台湾仍隔海相望。2008年初中国南方多省市发生雪灾,直接经济损失超五百亿。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数万人遇难。2008年9月全国范围内发生毒奶粉事件,直接受害者是襁褓中的孩子,间接的、长远的、看见看不见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诗人和有血性的人关注的还有很多,很多。
祖国的冷与痛历历在目,诗人切身入骨之痛,冰冷,深刻。诗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诗人有一双拥抱爱的臂膀,诗人有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诗人更有一颗感知苦与痛,息息相关安危命运的心。
语言极度简约,分行瞬间快移,《空洞》外观已独具个性。如果诗歌语言也有数字的特性,有-1,-2的负语言,我想,杯中冲浪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用。诗人惜字如金,字字乌光凛凛,惟结尾止于冷略觉遗憾。
2010-12-16 |
1[2][3][4][5][6] 前页 |
合作交流 |
大雅风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