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
网友论坛 |
现代诗歌 |
|
轮渡·寻找黄金
河水总是淘尽沙子
而留下的
却是几只无家可归的加拿大野鹅
在故乡,他们是带着淡淡离愁的大雁
现在他们紧挨着
仿佛是
为了取暖
为了延继香火
听说他们最后产下了金蛋
我就顺着这小长城
寻着
这些迷一样的鹅卵石啊
多么希望它们
能一下子
放出金光
2010-06-14 07:04:22 |
hepingdao ?2010-06-14 07:17:01?? | |
早期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上)
文/朱伟光
很多人知道我们的先辈为加国建筑铁路,
仅及于此是不足够的。
其实,华人在卑诗省早期建设的功绩是多方面的,
包括了采矿、伐木、垦荒、工务建设、三文鱼(鲑鱼)装罐、市集园艺等等。
150年前华人已到卑诗省
执笔之日,加拿大总理刚完成他在十二月初首次中国之旅,中文媒体正兴奋地报道总理此行的成果。据报道,哈珀总理目睹现代中国当前的成就后,已相信加拿大需要接纳崛起中的中国。不过,当哈珀穿梭于超现代的中国和古老的长城与紫禁城之间时,他和中国东道主可能都忘记了去想一想,在这古老与超现代之间,华人在其中作了多少贡献。口头上常挂著四十年的加中关系,仿佛加拿大与中国的交往只有这么短,但难以抵赖的事实,是华人在一百五十年前已经来到卑诗省这白人殖民地。
华人对加拿大作出贡献的历史,大部份被社会压下不提,部份原因是加拿大仍未有足够的政治胸襟,承认卑诗省历史中最黑暗的一个段落,还有部份原因,是有意图地将人口急速增长的华人蒙在鼓里,不让他们知道自己先辈在这「宗主国」中的贡献。
中国作为主人,给哈珀访华之旅安排了丰富的行程,无暇提及卑诗省的华人历史。使哈珀在这片历史空白中,在演说里可以选择性地用了白求恩医生及二战时加军协助香港防卫日本侵略两个史迹,为加国营造一个对华人较友好的形象。
为加国筑铁路只是五年
为免加中关系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基础,令人只看到经济效益一面,笔者现尝透过书本研究、原住民的口传历史、探索华裔先人的历史遗址所得,将华人对加拿大西岸的贡献事迹分类串连起来,为普世华人提供一点情况。这绝算不上是个完整的历史记录,然而我们得承认,现存在加国华人的历史,只有很少部份以中文被记录下来,面对日渐消失的先辈及历史遗产,挑战是更多华人要付上人力物力、金钱时间,将我们先辈的历史和贡献研究及写下,以免我们成为失去自己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每一华人的历史责任。
很多人知道我们的先辈为加国建筑铁路,但仅此并不足够。卑诗省太平洋铁路无疑是伟大工程,但建筑期五年,只为云云加国重大基建之一。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绝不止于这短短五年。早在一七八八年,即卑诗省尚未成为省七十年前,已记录有三、五十华工在卑诗省西岸Nootka Sound 为英国人建造首只航海大船。早期华人在卑诗省的汗马功劳是多方面的,包括了采矿、伐木、垦荒、铁路及工务建设、三文鱼(鲑鱼)业、农业、杂货店、餐馆、洗衣馆等等。他们近百年被剥削的辛劳,为原始的卑诗省带来经济起飞。
华人矿工成就超越白人
一八五八年菲沙河谷发现金矿,掀起寻金热潮。很多在美国加州工作的华人也被此吸引,为卑诗省带来华人移民潮的第一浪。菲沙河谷黄金的吸引力更跨越太平洋,令大量在中国的华人也加入这移民潮中。
华人的采矿知识及技术在金矿中得到大大发挥,比白人过往使用的更有效果。华人懂得更灵巧的水压技术,依山建筑了绵延的引水道,将水源与矿坑连接,也发明了翘板式的淘筛工具,还有一项更创新的发明,就是用毯子滤出含金的矿沙,再放在火堆中焚烧。毯子烧尽后拨开灰烬,就能得到熔合了的金块。
一两年后,白人眼看华人矿工成就超出自己,就将华人赶离金矿,独霸矿内黄金,得等到白人觉得再没多大开采价值,被新发现的加列布(Cariboo,卑诗省北部内陆)金矿吸引离去,华人才能进这些二手矿场采矿,很可悲的是,这批华人比在白人以合约劳工雇来的华人境遇竟还较好。有原住民先人曾目睹华人在白人矿场开拓,他们的后裔这样形容当年华人容貌:「他们的头发脱落,牙齿脱落,指甲也脱落。」并且「在饥饿、日洒雨淋、营养不良、衰竭中慢慢死去。」现今不少矿场遗址,放目纵横数里皆累累石堆,这些由人手检出来巨石石堆已被学者命名为「华人石堆」,在荒野中默默见证华人当年血汗辛劳。
为太平洋铁路作出贡献
在华人累坏脊梁之际,他们的积攒成为新殖民地的经济动力。随著华人在这殖民地上四散,供应杂货的华人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杂货店为荒野中的人群聚集地,有些发展为大城小镇。在加列布的寻金小镇Barkerville,早期有约半数人口是华人,包括Lillooet、Ashcroft在内多个小镇也曾有唐人街。
在寻金热潮后,华人对加国继续作出钜大贡献。卑诗省在一八七一年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但附带一个条件,就是联邦政府需在十年内兴建一条铁路,将卑诗省与加拿大东部连接,可是十年后,往西延伸铁路的终点仍停留在安省。铁路工程艰钜,但联邦的财政并不宽裕,完成工程的承诺唯有押后十年。在这情况下,卑诗省的政客及选民还嚷著要从英伦三岛招募工人,建立一支白人筑路队,但当时的加拿大总理麦当劳爵士﹙Sir John A MacDonald﹚坚持聘用中国劳工,因为他们更刻苦耐劳,薪金低廉,能为工程节省钜大成本。他说:「这是一条简单选择题,选择的是必须请这些劳工,抑或是建不成这铁路。」不过卑诗省内仍有很多人因著种族歧视,反对聘用中国工人,麦当劳爵士有这样的回应:「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来,就像老鼠那样不受欢迎还不是来了!我承诺了用五年时间将伟大的太平洋铁路建好,若果我找不到白人劳工,我就必须雇用他们。」这开展了华人铁路工人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五年间,于穆迪港﹙Port Moody﹚至克雷季拉奇﹙Craigellachie﹚这最危险路段开山劈石的艰巨工程,为完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付上卓越的贡献。(待续)
编按:读者对此专题有任何意见,欢迎电邮toronto@cchc.org或去信当地号角办事处,转交朱伟光先生。
http://gnci.org.hk/beta/city/read_city.php?id=978 |
hepingdao ?2010-06-14 07:20:14?? | |
早期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中)
工钱微薄 住棚简陋
获聘前往太平洋彼岸做铁路劳工的中国工人,在踏进那黑暗船舱一刻,就走上了困厄的人生路程。挤迫的船舱中,卫生条件恶劣,食物又不足,很多人因为坏血病死在旅途上。根据记录,其中一趟行程的死亡率将近一成。他们一踏上北美西岸,就会发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被人当成畜牲那样进行隔离。一份新西敏市的记录显示,在一八八二年,九百名华工被锁进码头的露天牛棚过夜,等待第二天的船沿河送入内地,期间差点引发华工骚动。
沿河内运的华工会在耶鲁镇﹙Yale﹚登岸,他们需要挑著沉重的担子,沿著陡斜的菲沙峡谷上爬,前往偏远的利顿﹙Lytton﹚。因病或体力不支而不能跟上的,领队会拿走他们的行装,留下一碗饭,让他们自寻死活。有能力走到目的地的,就当上铁路工人,日薪一元,可是与他们一起劳动的白人、黑人及原住民的待遇却是他们的两至三倍。
大多数华工住在帆布帐棚内,这些帐棚极为简陋,不能抵御山上掉下来的石块及恶劣天气。非华裔的管工、主管就住在火车厢或铁路公司在耶鲁镇及其他铁路小镇兴建的房屋中。期间,华裔判头也加入剥削华工的行列,不愿为华工提供医药及足够的饮食。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在路上开设的商店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趁机抬价,榨取华工的微薄收入。工地上处处可见营养不良的华工,很多华工在冬季吃不上蔬菜水果,得了坏血病,甚至因此死亡。
送命工作 死伤不计
华工除了要冒险建造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中最危险的路段外,还被安排做其他随时送命的工作。一八八二年,一百二十五个华工被派去菲沙峡谷当纤夫,将一艘二百五十吨的汽船由Hell’s Gate(地狱门)拖到Boston Bar镇。他们要攀上陡峭的悬崖,再沿著湿滑的悬崖拉船。没人知道有多少华工在这趟工作中受伤,也没人记下有多少华工掉进峡谷中的急流。
在这五年的铁路建筑工程中,以百千计的华工死于爆破及塌方意外,被疾病及野兽夺走生命的也不少。由于缺乏医疗人员,病重或受重伤的人往往被撇在路边等死。当时法律没有要求铁路公司调查工人的死因,因此没法确定工程中的死亡人数。有承建商作过估计,每建筑一公里铁路,就要付上三个工人的生命。
到一八八二年年底,铁路工地上有九千工人,其中六千五百人为华工。由于工程判头很多,判头们各自与华工签约,参与铁路工程的华工数目,实难以统计。一个由麦当劳总理指派的皇家委员会曾做过调查,统计出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期间,有15,701个华人曾在维多利亚﹙Victoria﹚上岸进入加拿大。
通过排华 被逼离开
这批一心希望到加拿大赚钱的华工中,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在冬天的那三个月没有薪金,也不大知道他们的薪金在多重剥削及苛税后,每年仅剩四十三元。有些华工由美国上来,不知美国在一八八二年已通过了排华法,令他们在加国铁路工程完成后,被迫滞留在加拿大,或是返回中国。
太平洋铁路公司在一八八三年冬季开始解雇工人,令很多华工失业,生活在贫困之中。当年严冬,内陆汤普森河畔﹙Thomson River﹚有二千华人在饥饿中流离,也有不少人回流新西敏市和维多利亚,但仍然要捱饥抵饿。到?时他们已不受欢迎,现在更遭加拿大及雇用他们的掮客遗弃,没有人愿意付船票让他们返回祖国。他们以性命作代价帮助建成太平洋铁路,也令加拿大将卑诗省牢牢掌握在联邦之中,但当任务完成,便被弃如敝屣,加拿大只想他们早日离开。
不用华人 拒绝移民
自一八八五年起,移居加拿大的华人进入了艰难的岁月。他们面对人头税、人身攻击、工作歧视及语言隔膜,生活步步维艰。卑诗省议会在一八八六年通过了多个私人法案的排华条款,禁止铁路、矿场、公用事业等雇用华人,「不用华人」﹙no Chinese﹚政策成为各行各业的行规。卑诗省长罗布森﹙John Robson﹚在一八九一年描绘华人是「最讨厌的阶层及国家绝不想要的一群」,他认为要令华人自讨没趣,以使「同我们血肉的同胞受到鼓舞」。卑诗省在一八九九年通过了「异国人排除法」﹙Alien Exclusion Act﹚,不让亚裔人士就业,使他们没法分享其他卑诗省民开始拥有的丰足生活。卑诗省长麦克布赖德﹙Richard McBride﹚在一九一二年宣布:「卑诗省必须要保持为白色省份……我们有权这样说,只有和我们同种族同肤色的才能享受我们劳动的成果。」
在卑诗省政府的压力下,加拿大联邦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将中国移民拒之国门外,包括单针对全体中国移民的昂贵人头税﹙Chinese Head Tax﹐1885-1923﹚,和恶名昭彰的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 Act﹐1923-1947﹚,这法例干脆禁止中国人移民到加拿大。先前的华工因没法交出钜额的人头税,很少能将女子申请移民到加拿大,后再加上排华法,加拿大华人社区处处是「男光棍」社群。根据一九三六年的估计,卑诗省的华人中,男性数目是女性的十倍。有些华工为免晚年孤独无助,便娶原住民女子为妻,这群常为今日华人误解歧视的原住民,不但在卑诗省漫长歧视历史中曾与华人并肩为难兄难弟,同时也为不少中国人留下后裔。
编按:读者对此专题有任何意见,欢迎电邮toronto@cchc.org或去信当地号角办事处,转交朱伟光先生。
http://gnci.org.hk/beta/city/read_city.php?id=1044 |
hepingdao ?2010-06-14 07:21:02?? | |
早期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下)
唐人街蓬勃成攻击目标
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持续歧视与排斥,造成华人社群在唐人街内自成一国,唐人街给这群移民带来支持及乡情,成为险恶新环境中的最佳避难所。可惜是唐人街的蓬勃也成为攻击目标,主流社会没看见这社区是被他们边缘化的社群的避难所,亦没同情被剥削华人没能力兴建白人的大宅院,反视被迫建为过挤过狭小的华埠房屋,为不卫生、不安全、道德水平低下的营寨(ghetto) ,以致另一个民族的残存标志,也被认为是破坏英式生活的威胁。
一九零七年,一群数目达九千人的暴徒以抗议聘用亚裔人士为藉口,从游行发展为暴乱,抢掠温哥华唐人街,他们肆意破坏之际,高喊口号:「保持加拿大为白人国家!」、「制止黄祸!」。在一九一二至一九二零年间,新西敏市亦有计划地强行拆除该市内繁盛的华埠,辩称它是「城市心脏地区的火灾陷阱」。
大学毕业仍无专业资格
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将卑诗省和加拿大连系起来,使卑诗省人口激增。虽然卑诗省的华人人口也有增长,但在人口中的比例没法再攀上全盛期的20%高峰。在加拿大其他省份,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华人人口都不多。有很长的时间,华人子女都没兴趣上大学,因为读完大学也没法取得专业资格。要取得专业资格需有加拿大公民身份,但在加国,华人要等到一九四七年才获这基本权利。
期间欢迎华人担任的工作,都是白人中产阶级不愿做的,例如洗衣、制鲑鱼罐头、耕作、劳工等。华人也开杂货店及酒楼,为整个社会服务,华人厨师成为酒楼、酒店业的中流砥柱。华人在蔬菜种植上也十分成功,在卑诗省的农产品行业中佔重要角色。
废除排华法赋予公民权
在二战中,华人社群对加拿大参战作出贡献。中日战争在一九三七年爆发后,华人努力推动加拿大干预,制裁日本(虽然加拿大等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被袭后才向日本宣战)。中华总会﹙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要求会员购买加拿大及中国的战争债券及杯葛日本货。很多华人向加拿大军队报名参军,但联邦政府及卑诗省政府却不愿派华人上战场,避免给予华人战后要求公民权的理由。到了九万英军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战场被俘,加拿大联邦政府才在一九四四年决定派华人到当地做特工,训练游击队对抗日本佔领军,但当时大战结局已定,派出华裔特工徒具象征意义。
加籍华人在二战中的功劳,再加上加拿大的排华法例抵触新的联合国宪章,令加拿大政府在一九四七年废除排华法及赋予华人完整公民权,可是华人移民仍受严格限制,只有拥有加籍的华人才可将配偶及依赖其生活的家人接来加拿大。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及后中国支持共产党主政的北朝鲜打韩战,令加拿大抱更大戒心,严防中共特工渗透,更难批准中国人移民。这情况到一九六七年才有转变,加拿大修改当时的移民政策,取消族裔及原居国的考虑,中国人终能获得加拿大同等对待,能以独立移民途径申请来加。
华人对加国经济的贡献
华人子女升学的情况渐有改善,尤其在一九七九年CTV播出W5纪录片,惹起加国广泛华人社区关注声讨,为该纪录片之种族歧视争取得该台道歉后,华人下一代不单可有均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也容易进入加拿大各个专业工作。华人得以进入中上层社会后,为国家制造财富,也为加拿大带来积聚了的国际商业经验,他们对加拿大工商发展的贡献是无从置疑的。
然而对华人在加国的贡献,从哈珀总理到加拿大人,大都只停留在最近数十年来华人对加国经济上的贡献。这认知亦与加国多元文化的方向有关,因其方向停滞在肯定各民族文化,而不在肯定各民族在本土的历史上。是以加国政客与人民在欣赏华人点心及舞狮之余,华人的本土历史仍久久未被加国
确认。
先辈辛劳争取成就今天
今天认识这段历史的上一代已垂垂老矣,他们亦像他们的再上一代,大多对加国确认这段历史不抱厚望,故低著头,拖著默默的影子,在华埠寻找过去的回忆。
没认识以上本土历史的较新移民,他们不知道华人在加的历史定位大有根据,在与「主流社会」扯不上历史关系之际,文化关系又有待语文能力发展,故除有些可以以经济关系弥补他们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外,其余华人新移民多抱有寄人篱下之感。
为了建立华人与加国社会历史上还未建立的全面健康关系,笔者希能抛砖引玉,藉分享此系列的一鳞片爪华人本土历史及贡献,邀请社会贤达表达对这重要议题的兴趣及承担。当加国华人在人口及影响力都日增时,我们需要停下来问一问:若没有先辈们的辛劳及争取,我们能否有今天的成就?那我们对他们未被加国确认的历史该有甚么责任?又若我们还没认识到我们与加国的过去,我们与加国的将来如何能走下去?
编按:读者对此专题有任何意见,欢迎电邮toronto@cchc.org或去信当地号角办事处,转交朱伟光先生。
http://gnci.org.hk/beta/city/read_city.php?id=1076 |
hepingdao ?2010-06-14 07:27:11?? 照片 | |
|
赵福治 ?2010-06-14 07:58:49?? | |
读着沉重。 |
宾至如归 |
谈古论今 |
大雅风文学奖 |
奥运之光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
音乐与朗诵 |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
诗海编辑部 |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
评论鉴赏 Reviews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落尘诗社 |
古韵新音 |
美哉贴图 |
开心一笑 |
健康与美容 |
Maple News |
社区消息 Community News |
散文天地编辑部 |
合作交流 |
驻站作家 |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
诗海室 |
散文游记 |
信息中心 News Centre |
诗歌联赛组委会 |
音乐极限 |
移民心语 |
内部交流 |
乐岛编辑部 |
會議中心 Meeting Room |
诗词吟诵 |
影视频道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冻结栏目 |
Chinese Poetry |
三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