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游记 |
|
【原创】当年唱戏的那些事儿
【原创】当年唱戏的那些事儿
张小平
小时候,乡村不通电,更谈不上电视,收音机也是稀罕玩意,一个村子也就一两台。一个月能看上一次电影,那就是很奢侈的精神大餐了。好在有有线广播,一天早中晚三次,听听新闻,听听歌乐戏曲,也蛮有意思的。
进入腊月,稍微大一点的村子,就会组织一班人排戏。排戏在家里,比下地干活舒服多了,好多人想唱,当然不会每个人如愿,朝中无人莫做官,大队无人不唱戏。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只有善叔是个例外,他是我们村二胡拉得最好的,套用现在流行的,就是首席二胡,能够因人定调,你怎么唱,他能怎么拉。刚开始都是排的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是经典节目,年年排,年年唱。后来古装戏风行,也排演过《秦香莲》《珍珠塔》《十五贯》《五女拜寿》。还有一些小节目,快板书、三句半,凑凑数,图个热闹。
可能还不到腊月半吧,忽然有一户人家扛上家里的长凳,到大队的大会堂里抢占位置。他这一带头,全庄动起来了,争相扛上家里的长凳去抢占位置。家里亲戚多的,要抢大片地方,可哪有那么多凳子呢?家里抽出一两张凳子还可以,抽多了,总不能站在桌边吃饭吧。但这也难不住勤劳智慧的乡亲,几根树杈用草绳一绑,算是凳腿,系上几根洋芦柴,就算是凳子了,也算插草为标吧。一般情况下,这是管用的,但是如果占的地方太大,位置又太好,旁人有了看法,争吵起来,甚至动起手来,年年也都是发生几次的。没办法,那时候,人处于精神饥渴状态,样板戏看到能背台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
一到除夕,排练了一个月的节目登台上演。大家早早吃好晚饭,早早坐到自家的凳子上,一边嘎嘣嘎嘣地嚼着黑黑的炒蚕豆,一边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闲聊。终于,雪白的汽油灯亮起来了,锣鼓家伙敲起来了,拉二胡伴奏的善叔坐到了若干年不变的木椅上,好戏开场了。
浓妆艳抹的演员们依次登场,用家乡普通话哼哼呀呀地唱起来。台下静悄悄的,人们屏息凝神睁大眼睛看着,生怕一眨眼把个精彩的瞬间给漏掉。带着乳儿的年轻母亲借着黑暗的掩护,显然比平时大方得多,她们熟练地解开上衣,把乳头塞到张嘴蹙眉开哭的孩子的嘴里,小家伙立刻贪婪地吮吸,滋滋有声,除了不时舞一下小拳头,蹬一下小脚以外,似乎也在享受着这喧闹与安静的碰撞。偶尔,台下会闪着几点暗红的光,那是烟瘾大的男人在咝咝地吸烟,每吸一次,烟头就亮堂起来,照着他们黝黑的脸庞。他们嘴里吸着烟,眼睛和耳朵可一刻不敢懈怠。不巧,有个把小男孩要小便,大人轻声对他说:“别吵,蹲下,就地解决!”好在当时的大会堂地面是泥土的,干得风一吹,就扬起灰尘。小家伙刚尿出来,就被干燥的泥土吱吱地吸干,绝对不会流到其他人的脚下。
有一次,演《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击毙栾平一段,“杨子荣”枪一举,“栾平”就往下倒,可用来表示枪响的掼炮没响,“杨子荣”一见,说,就知道你这家伙脓包,都吓晕了。让我补一枪!于是,又举枪作射击状,第二个掼炮还是没有响,“杨子荣”笑起来,接着说:“用枪打死你太便宜你了!小的们,拿刀来,待我割下这家伙的耳朵给三爷下酒!”但是也不是每个演员都这样灵活,有个叫王二的演员至今还被大家笑话,因为当时他在《秦香莲》中扮包公,唱着唱着,突然想不起下面的词了,于是借着锣鼓板儿,轻唱:这下子不得命了,这下子不得命了。幕后的见他想不起来,提醒,想不起词来,就甩袖子下场。于是,他唱了一句至今乡民们还忍俊不禁的精彩台词:想不起词来,我甩袖子,甩袖子下场了!场上场下笑倒一片。
现在,电视电脑普及,消遣的形式多了,偶尔庄上放电影,都没有几个人去看了!庄上搞庙会,家乡戏是要唱的,可惜观众只有几个老人了。
通联:225724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小学 张小平 13775770649 gxzhangxp@163.com
2010-02-25 04:44:36 |
荷梦 ?2010-02-27 02:23:50?? | |
乡戏滋养着我们的民间文化,更滋养着我们的童年,只是谁都无法阻止传统的消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