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 |
古韵新音 |
|
《五律•游子吟•女儿情》属于什么体?
五律•游子吟•女儿情
文 / lulu
数载天涯路,魂牵游子情。
南国椰吐露,北地雪成冰。
诵曲步芳韵,挥毫润彩萍。
女儿纵有泪,笑对月儿听。
_________________
荣辱不惊, 闲看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五律分为两种,一种是近体诗五律,一种是古风式五律(也叫“五言拗律”)。
七言拗律,是杜甫开创的;而五言拗律,早在初唐就有了。王维著名的《终南别业》就是全篇古体的五言拗律。
一、字数相合,也是40个字;
二、中间两联对仗;
三、平仄、粘对合律。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就是近体诗五律;如果只符合前两条,而不符合平仄、粘对规则,就是五言拗律。
以上的一首诗,就是五言拗律。与唐宋拗律有所不同的,仅仅是以现代语音取韵,而不是用平水韵。因为如果按平水韵,就出韵了。在封建科举时代,不管诗写的多好,只要出韵,就会“名落孙山”的。
2010-01-30 09:36:32 |
李盈枝 ?2010-01-30 11:58:04?? | |
五律(拗体)•次韵王维同体诗(字字悉依其平仄)
风云本不测,懒得问晴阴。
地有升沉意,天无荣辱心。
人情如纸薄,友谊比盘深。
闭口聊充盾,沙尘难入侵。
附王维原作: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一作被出济州)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以上是《汉语诗律学》“版本”。亦即次韵作所本。
《全唐诗》卷126第44首作: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诗云:“发现美,研究美,表现美。”
子曰:“给传统诗词注入新鲜血液。” |
李盈枝 ?2010-01-30 11:59:25?? | |
发表于 2010-1-31 01: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微官易得罪,平平仄仄仄
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
明君无此心。平平平仄平
闾阎河润上,
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
多愁年鬓侵。平平平仄平
一、四、八句,王力先生视为古句。故将此诗归入“半古半律”的五言拗律(古风式五律)。
而《唐诗三百首详析》,也将此类句式归入古句。 |
李盈枝 ?2010-01-30 12:01:19?? | |
发表于 2010-1-31 02: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一、八句为古句。只有一个古句,属于“偶拗”,仍归入近体诗。那么,这一首也成了古风式五律。据此,则几乎找不到一首真正的近体诗五律。 |
李盈枝 ?2010-01-30 12:02:56?? | |
发表于 2010-1-31 0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第八节 拗救
8·1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为病。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拗救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1、本句自救,例如在同一个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2、对句相救,例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下文将叙述诗人对于甲乙丙三种拗的处理。
8·2(一)诗人对于甲种拗,固然可以不救;但是许多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方面,更觉得铿锵可喜,例如:
1、本句自救
(子)七方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夕阳城上角偏愁。(李嘉佑同皇甫冉登重玄阁。)
夜钟残月雁归声。(高适夜别韦司士。)
再吹羌笛关山月。(王昌龄从军行。)
叶心朱宝看时落。(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郊茅舍。)
(丑)七言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诉。(白居易高亭。)
犹赖德全如醉者。(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
同作逐臣君更远。(刘禹锡送裴郎中贬吉州。)
西学已行秦博士。(张籍送杨少尹赴凤翔。)
(注意:此类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Aab二式。)
2、对句相救。
(子)七言第一字相救(顶节上相救)。
(a)平拗仄救。
闻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鲍溶夏日怀杜棕附马。)
唯对松篁听刻漏,更无尘土翳虚空。(韩屋雨后月中玉堂闲坐。)
(注意:A式第一字仄,则第三字应平;自看碧玉之例绝少。)
(b)仄拗平救
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白居易蔷薇正开春酒初熟)
乍牵玉勒辞金栈,催整花钿出绣闺。(张祜爱妾换马。)
(丑)五言第一字相救及七言第三字相救(头节上字相救。)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元稹早归。)
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温庭筠春日野行。)
进转辘轳千树晓,开门闾阖万山秋。(放浑秋日侯扇。)
马上折残江上柳,舟中开尽岭南花。(许浑南康阻涉。)
(注意:此类仅有仄拗平救,因平拗仄救即犯孤平。)
3、本句自救而对句又相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楼上凤皇飞去后,自云红叶属山鸡。(王建九仙公主旧庄。)
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白居易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
波上马嘶看翟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温庭筠利州南渡。)
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温庭筠和赵遐题岳寺。)
南苑草芳眠锦雉,来城云暖下霓旄。(杜牧长安。)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往岂无情。(杜牧得替后移居溪馆。)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许浑卧病。)
瞿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许浑韶州韶阳楼夜宴)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许浑颖州从事西湖亭议饯。)
丝柳向空轻宛转,玉山看日渐徘徊。(鲍溶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
红柿路幽山翠泾,锦帆风起浪花飘。(姚合送唐中丞开淘西湖夏日游泛。)
空殿欲摧尘满枥,小池初涸草侵沙。(姚合废宅。)
江对楚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李绅过钟陵。)
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杨巨源赠张将军。)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楼处挂弥猴。(贾岛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
(此种拗救,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字字相对,极与谐和,故诗人最喜欢用它,例子不胜枚举,但只能用bA式;若用aB式,即犯孤平.)
8·3看了上面诸例,可见第六节所述的平仄格式只是求其整齐,实际上,若依唐人的诗式,还有补充说明的必要,在七言律诗里,出句和对句如果是bA式,其平仄应该有两种方式,任用一种:
(甲)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后者在应用上,并不比前者少见,甚至于还比前者多见;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后者差不多成为一种风尚(许浑最讲究此道)。若依这种说法,竟可以不必认为拗。
8·4(二)诗人对于乙种拗,是尽可能用救的,上节所举乙种拗诸例,拗而不救,是颇为少见的,较常见的例子乃是拗而后救,并且用的是对句相救,换句话说,就是在五言的第三字或七方言的第五字上,出句该平而用仄,对句该仄而用平,例如:
1、aB式.
落日乌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还。(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杜甫促织。)
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杜甫蕃剑。)
摇落暮天过,青枫霜叶稀…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刘长卿余下旅舍。)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高适送蹇秀才赴临洮。)
鸟下见人寂,鱼来听饵馨。(韩愈独钓。)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温庭筠送人东游。)
物外趣多别,尘中心枉劳。(许棠野步。)
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岑参送桂佐下第。)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母潜题灵隐寺山顶院。)
帐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高适送蹇秀才赴临洮。)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李白金陵。)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杜甫送远。)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身无拘束起长晚,路足交亲行自迟。(刘禹锡和留守令狐相公答白宾客。)
尽抛今日贵人样,后振产朝名相家,(刘禹锡和仆身牛相公寓言。)
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思移宰江邑。)
歌声袅袅出清汉,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2、bA式。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庐陟。)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注意:乙种拗救的bA式特少,因为在A式里用救即成三平调,与古风之句式混。)
8·5到了宋人,虽然对于乙种拗渐多拗而不救,但仍有些诗人承受了唐人的衣钵,尽可能用救。例如:
1、aB式。
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苏轼新年。)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苏轼游鹤林招隐。)
流水伴迟日,野花留晚香。(张耒建平途次。)
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苏轼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苏轼出颖口初见淮山。)
家藏玉牒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谢逸寄隐居士。)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范成大初归石湖。)
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时莺乱啼。(陆游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2、bA式。
故人越五岭,旅雁留三湘。(贺铸登乌江柏子冈。) |
李盈枝 ?2010-01-30 12:03:52?? | |
8·6普通总说在出句为拗,在对句为救;其实,有时候诗人却为了对句有一个拗字,就索性在出句里安置一个拗字以为补救(两拗相消,即成为正)。比如“雨中草色绿堪染”绿字本可用青字以求合于平仄,就在出句故意用一个绿字,使它们平仄相应,虽然王维当时未必有这样的构思历程,但类比的情事应该是后代讲究拗救的诗人所常注意去做的。
8·7(三)诗人对于丙种拗,是必须补救的;否则就象上节里所说犯了孤平;补救的方法是本句自救[注十一];五言的B式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必须用平以为补救(这样,除了韵脚之外还有两个平声字,就不至于犯孤平),七言的B式句里里,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五字必须用平以为补救。七言第一字是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在上节里,我们已经隐约地说及三个孤平拗救的例子:
李衡墟落存。(刘禹锡。)
二毛伤虎贲。(同上。)
东望望春春可怜。(苏题。)
(望字本有平仄两读;若读平声,可不必救。)
现在我们将再举一些例子,以为证明:
欲归翻旅游。(高适别韦五。)
乱山为四邻。(储嗣宗赠隐者。)
酌酒与君君自宽。(王维酌酒与裴迪。)
伛偻丈人乡里贤。(王维辋川别业。)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黄草峡西船不归。(杜甫黄草。)
何日雨晴云出溪。(杜甫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
逮在剑南思洛阳。(杜甫至后。)
眼见客愁愁不醒。(杜甫绝句漫兴。)
君向白田何日归。(李嘉佑送皇甫冉还安宜。)
罗绮点成苔藓斑。(严郾望春石。)
鱼钥兽环斜掩门。(赵光远题北里伎人壁。)
长笛一声归岛门。(谭用之秋宿湘江。)
嫁得五陵轻薄儿。(施肩吾代征妇怨。)
满地月明何处砧。(薛能秋夜旅怀。)
半夜对吹惊贼围。(章孝标闻角。)
徐孺宅前湖水里。(来鹏寒食山馆。)
8·8丙种拗救往往与乙种拗救同时并用。这样,对句腹节上字实在兼任两种职务;它即挽救了本句的孤平,同时又挽救了出句的该平而用仄[注十三]。例如:
久客得无泪,故妻虽及晨。(杜甫促织。)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适送魏八。)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高适醉后赠张九旭。)
尝读逮公传,永怀尘外踪。(孟浩然晚泊浔阳。)
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游。)
嗜酒渐思渴,读书多欲眠。(司空曙江园书事。)
美酒易倾尽,好诗难卒酬…不觉入送晚,别来林木秋。(贾岛酬姚校书。)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高适重阳。)
山斋留客扫红叶,野艇送僧披绿莎。(许浑赠茅山高拾遗。)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许浑登故洛阳城。)
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薛能秋夜旅怀。)
8·9宋代诗人八旧恪守唐人的格律,绝对不犯孤平,下面是从宋诗里摘出的孤平拗救的例子:
(甲)丙种拗救独用。
宠深还若惊。(王禹偁伍更睡。)
举头闲望赊。(陈与义金潭道中。)
数花摇翠藤。(赵师秀岩居僧。)
水上禹书寒磬清。(梅尧臣送乐职方知泗州。)
二客所须惟蜀醪。(苏过偕陈调翁经山买舟待夜潮发。)
日暮拥阶黄叶深。(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临老避兵初一游。(陈与义巴邱书事。)
隔岸一声黄栗留。(杨万里和昌英叔夜雨。)
(乙)丙种拗救与乙种拗救并用。
日暮倦行役,解鞍初息肩。(余靖晚至松门僧舍。)
及送故人尽,亦嗟归迹留。(梅尧臣依韵和子聘见寄。)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梅尧臣金山寺。)
翠壁虎牙石,素花狼尾滩。(司马光送峡州陈帘秘书。)
棐几坐清昼,博山凝妙香。(黄庭坚呻吟斋睡起。)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陆游小山塞曲。)
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张道洽咏梅。)
长堤冻柳不堪折,穷腊使君单骑行。(梅尧臣送乐职方知泗州。)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梅尧臣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疲乏中。)
相知四海熟青眼?高卧一麾今白头。(谢逸寄隐居士。)
溪声独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李弥逊渡横溪。)
故园更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王至别张自强。)
夕阳茅店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王十朋题湖边庄。)
8·10仔细观察唐宋诗人的诗,孤平拗救独用者颇少,与乙种拗救配用者则颇多,又与下节所述丑类特殊形式配用者也很多,大约孤平拗救独用是不得已的办法,但若和乙种接线员救或丑类特殊形式配用,却能自成一格,显出格调的高古,所以唐宋诗人们颇喜欢用它。
8·11上节说过,孤平是诗家之大忌;我们曾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公司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参看注三。)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高适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也是一因。)总之,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适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附注:
[注十二]再举两个例子:
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注十三]再举一个例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
李盈枝 ?2010-01-30 12:04:50?? | |
发表于 2010-1-31 0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第九节 平厌的特殊形式
9.1 这里所谓平仄上的特殊形式,指的是五言b式的第四字或七言b式的第六字该仄而平,和五言a式的第四字或七言a式的第六字该平而仄。因为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是重要的节奏点,平仄不合,似乎是大大的违犯了平仄的规律,不合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我们称为平仄上的特殊形式。为便于叙述起见,我们把前者叫做子类特殊形式,后者叫做丑类特殊形式。
9.2(一)子类特殊形式是把那本该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为“平平仄平仄”,又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换句话说,就是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本是“平仄”,现在改为“仄平”。在这种情形之下,头节上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若不避免仄声,则以用普通形式为宜*)例如:
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台。(王维《奉和圣制》)
垂银棘庭印,持斧柏台纲。(苑咸《送大理正摄御史》)
阊门折垂柳,御苑听残莺(李颀《送人尉闽中》)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塘。(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乡园碧云外,兄弟渌江头。(常建《江行》)
朝游茂陵道,夜宿凤凰城。(李嶷《少年行》)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亘《春怨》)
小园足生事,寻胜日倾壶。(杨颜《田家》)
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王諲《十五夜观灯》)
犹闻有知己,此去不徒然。(周万《送沈芳谒李观察》)
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祖咏《题韩少府水亭》)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朱实初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技。(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洞庭。(裴迪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日色悠扬暎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白居易《百花亭晚望》)
蜀客帆樯背归燕,楚山花木急啼鹃。(李郢《江亭春雾》)
9.3这种特殊形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这也是诗人的一种风尚。在上面所举诸例中,崔亘、周万、祖咏、王昌龄、裴迪都是用于尾联的;下面再录一些整篇的诗,以见全貌: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李华
绝塞临光禄,孤营佐贰师。
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
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
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
观王美人海图障子 梁锽
宋玉东家女,常怀物外多。
自从图渤海,谁为觅湘娥?
白鹭栖脂粉,赪鲂跃绮罗。
仍怜转娇眼,别恨一横波。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杜甫
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尊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占”同“佔”,去声。)
其二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 刘长卿
青阳振蛰初颁历,白首衔冤欲问天!
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
愁占蓍草终难决,病对椒花倍自怜。
若道平分四时气,南枝为底发春偏?
咏怀古迹五首(录二) 杜甫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庚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伎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司马札
龙门树色暗苍苍,伊水东流春恨长。
病马独嘶残夜月,行人欲渡满船霜。
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
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
9.4唐人这种特殊形式,宋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尤其是用于尾联的妙处,宋人领略得最到家,所以也用得最多,几乎可说是青出于蓝。例如:
(甲)用于首联者。
微躯定谁恨,清啸不知劳。(刘敞《蝉》)
南山半云雨,天气杂暄寒。(刘敞 《独行》)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荆州》)
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徐玑《凭高》)
危栏散湮郁,已暮亦登临。(陈鉴之《暮登蓬莱阁》)
(七言首句多入韵,故特殊形式罕见。)
(乙)用于颔联者。
山桥断行路,溪雨涨春田。(欧阳修《离彭婆值雨》)
星辰竞摇动,河汉湛虚明。(刘敞《月夜》)
浮云帝乡外,落日古城边。(刘敞《临雨亭》)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安石《即事》)
云阴下斜谷,雨势落褒城。(文同《凝云榭晚兴》)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贺铸《秦淮夜泊》)
潜鱼聚沙窟,坠鸟滑霜林。(陈师道《宿济河》)
人声隐林杪,僧舍绕云根。(陈师道《游鹤山院》)
田园一蚊蝶,书卷百牛腰。(周孚《赠萧光祖》)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周紫芝《雨过》)
吾行正无定,魂梦岂忘归?(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杨万里《明发新涂晴》)
奇哉一江水,写此二更天!(杨万里《宿兰溪水驿前》)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稳去先应望庐岳,暂来谁复见龙泉?(梅尧臣《送少卿张学士知洪州》)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梅尧臣《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栽种成阴十年事,仓皇求买万金无。(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
云捧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磐落人间。(杨蟠《甘露上方》)
久矣归心到乡国,依然水宿伴鱼。(苏过《偕陈调翁龙山买舟待夜潮发》)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陈与义《巴邱书事》)
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
仗外诸峰献松雪,霜前一雁度宫云。(杨万里《赴文德殿听麻仍拜表》)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朱熹《春谷》)
(丙)用于颈联者。
开窗置尊酒,看月涌江涛。(刘敞《秋晴西楼》)
沂水弦歌重曾点,菑川故旧识平津。(苏辙《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
醉任狂风揭茅屋,卧听残雪打蓑衣。(王庭珪《题郭秀才钓亭》)
更着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杨万里《和昌英叔久雨》)
(此类最少。)
(丁)用于尾联者。
方今圣明代,不敢话辞荣。(张咏《县斋秋夕》)
东辕有遗恨,日日物华清。(宋祁《中秋新霁》)
思君正怊怅,黄叶更翩翩。(余靖《晚至松门僧舍》)
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欧阳修《雨后独行洛北》)
悲欢古今事,寂寞堕荒城。(苏舜钦《和解生中秋月》)
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梅尧臣《夏日晚霁》)
张衡四愁意,历历起登临。(刘敞《观鱼台》)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周敦颐《游大林》)
还应笑黄卷,寂寂守儒官。(司马光《送郑推官戡赴邠州》)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王安石《即事》)
留连一杯酒,满眼欲归心。(王安石《欲归》)
遥怀寄新月,又见一棱生。(文同《凝云榭晚兴》)
谁怜远游子,心旌正摇摇!(贺铸《秦淮夜泊》)
朋从正相远,梅信为谁开?(贺铸《江夏遇兴》)
南荒足妖怪,此日谩桃符。(唐庚《除夕》)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汪藻《己酉乱后》)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周紫芝《雨过》)
南阶两三菊,极意作今年。(吕本中《九日晨起》)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陈与义《放慵》)
西冈夕阳路,不到又经年。(陆游《小舟游西泾》)
东风好西去,吹泪到泉台。(杨万里《虞丞相挽词》)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朱熹《登定王台》)
端如退之语,江远共蒹葭。(王十朋《过三叉》)
安得乘槎更东去,十洲风外弄潺湲!(徐铉《京口江际弄水》)
若许他时作闲伴,殷勤为买钓鱼船。(徐铉《送郝郎中》)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王禹偁《寒食》)
闻说秋来自高尚,道装筇竹鹤成双。(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
回日期君直西掖,当阶红药正开花。(王禹偁《送罗著作》)
安得君恩许归去,东陵闲种一园瓜。(王禹偁《新秋即事》)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山园小梅》)
堪笑胡雏亦风味,解将声调角中吹。(林逋《梅花》)
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读子云书。(欧阳修《苏主簿挽歌》)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梅尧臣《和韩钦圣学士》)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捻霜毛。(曾巩《上元》)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伯子《郊行即事》)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苏轼《竹阁》)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苏轼《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何日芦轩下双榻,满持尊酒洗尘机。(贺铸《怀寄寇元弼》)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愿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此去腾骧吐虹气,何由来伴老夫闲!(张元干《奉送晁伯南归金溪》)
岁晚无人吊遗迹,壁间诗在半灰埃。(周紫艺《凌歊晚眺》)
记取晴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陆游《柳林酒家楼》)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陆游《宴西楼》)
却笑飞仙未忘俗,金貂犹着侍中冠。(陆游《题丈人观道院壁》)
已把痴顽敌忧患,不劳团扇念寒灰。(陆游《余年四十六入峡》)
待把衣冠挂神武,看渠勋业上凌烟。(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
墨客区区感荣遇,岂知深意在彝伦!(吕祖谦《贺车驾幸秘书省》)
(此类最多。) |
李盈枝 ?2010-01-30 12:05:58?? | |
9.5此种特殊形式,一般人都认为“拗句”(有些人甚至仅仅承认这是“拗”,除此之外不称为“拗”)。谈“拗救”的人,自然也把它认为本句拗救: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但是,如果“拗”的意义是“违反常格”,则是否该称为“拗”尚有问题;因为这种形式常见到那样的程度,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例如元稹《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实在不很应该认为变例(叫做“特殊形式”也是不得已的)。它竟可认为b式的另一式,“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是任人择用的。不过,在另一个观点上,也可以认为“拗”;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本该是平仄相对的,尤其是节奏点;现在出句的第四字和对句的第四字(七言则为第六字)都是平声,就该算是不合常规,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话,我们建议叫做“特拗”。
9.6(二)丑类特殊形式是在a B式的联语中,把a式出句的腹节下字改为仄声,同时把B式对句的腹节上字改为平声。换句话说,在五言里,就改为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七言里,就改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出句的第一字、第五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三字,还可以改为仄声,七言出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出句的第一字,还可以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以改为平声,七言对句的第三字和五言对句的第一字还可改为仄声。由此看来,这种形式的特征只在于七个字的声调,就是出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末二字必须是“仄仄”,对句第二字(七言则为第四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这样,就五言而论,出句可能有五个仄声字,但对句不该有五个平声字,因为倒数第二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变为古风式的“三平调”了。(盛唐诗人偶然有此,但不足为法。)
9.7这里我们有一点应该特别提出,就是丙种拗救(孤平拗救)和丑类特殊形式往往同时并用。这样,在五言里,就变为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七言里,就变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现在我们分别举例如下:
(甲)不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裴迪《夏日过青龙寺》)
行苦神亦秀,冷然溪上松。(崔兴宗《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孟浩然《送友东归》)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岑参《陕州月城楼》)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 《送远》)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杜甫《泛江送客》)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杜甫《绝句》)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高适《途中寄徐录事》)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刘禹锡《秋日书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乙)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岑参《送桂佐下第归陆浑》)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高适《别刘大校书》)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高适《别韦五》)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李白《自遣》)
致此自避远,又非珠玉装。(杜甫《蕃剑》)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视刀环歌》)
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吕温《及第后答潼关主人》)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许棠《野步》)
9.8这种特殊形式显然是从古诗脱胎而来,所以五言特别多七言特别少。在此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喜欢用仄,大约因为诗人们不大喜欢句中共有四个平声,第三字既必须用平,就索性造成一种孤平拗救,使它的格调更高古些。
9.9宋人对于丑类特殊形式,也像子类一样,跟着唐人学步。不过,因为时代的关系,七言的例子渐渐多起来了。例如:
(甲)不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野兴宜独往,春愁无定端。(刘敞《独行》)
落日含古意,高台多远心。(刘敞《观鱼台》)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楼钥《顷游龙井》)
(乙)与丙种拗救同用者。
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苏舜钦《独游辋川》)
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刘敞《秋晴西楼》)
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周孚《赠萧光祖》)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周紫芝《雨过》)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同上)
畎亩意不适,出门聊散忧。(陈与义《晚步》)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
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
9.10宋人的丑类特殊形式和丙种拗救同用者比独用者多了许多,这显得他们彻底领略唐人的妙用。但是,极少数诗人也偶然忘了唐人的遗规,五言对句第三字没有用平声,例如: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梅尧臣《夏日晚霁》)
9.11丑类特殊形式比子类为罕见,但是,它的地位也颇值得研究。丑类特式很少用于尾联,这和子类的情形恰恰相反。诗人最喜欢把它放在首句,尤其是五言。我们试把上面所举唐宋诸例作一统计如下:
(1)用于首联者共18例。(崔兴宗,孟浩然《裴司事见寻》,岑参《陕州》,《送桂佐》,李白,杜甫《孤雁》,《蕃剑》,《绝句》,刘禹锡《视刀环》,高适《途中》,吕温《及第》,李商隐,许棠,刘敞《观鱼台》,周孚,周紫芝,陈与义,梅尧臣。)
(2)用于颔联者共11例。(裴迪,孟浩然《送友东归》,王维,高适《别韦五》,刘敞《独行》,《秋晴》,苏舜钦,王安石,黄庭坚,方岳,楼钥。)
(3)用于颈联者共5例。(杜甫《送远》,刘禹锡《秋日》,高适《别刘大》,李商隐,陆游。)
(4)用于尾联者仅1例。(杜牧)
用于尾联者,只有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因为是七言绝句,首句须入韵,只有第三句是仄脚,这才只好用于第三句。可见丑类特殊形式用于尾联是很不相宜的。
9.12谈拗救的人,自然也把丑类特式认为一种拗救。这是对句相救:出句腹节下字拗,对句腹节上字救(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并不相同)。这样出句和对句的腹节下字都是仄声,重要节奏点的声调并不
相对,所以叫做“拗”也是说得通的。
丑类特式毕竟不像子类取得合法的地位,因此,排律中只容许有子类特式,不容许有丑类特式,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律比普通律绝更严的缘故。
9.13以上所述的两种特殊形式,都可以证明“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有毛病的。墨守这口诀的人,将会牺牲了唐人所发明的两种“高格调”,因为这里五言出句的第四字和七言出句的第六字都是“不分明”
的。但是,看轻这口诀的人,如果不加深究,将会因看见唐宋诗人在这种地方“不分明”,就认为任何地方都可以“不分明”,于是变了完全不讲诗律。
9.14拗救的形式,除了给有些人认为格调高古之外,还有一种好处,就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有更多的自由。譬如上节所举杜甫的“远在剑南思洛阳”一个例子,“剑”字仄声,本是不合的,若要换另一个字,却非常难换;倒不如轻轻地用平声“思”字一救,就避免了孤平的毛病了。又如普通数目字中,只有“三”字和“千”字是平声字,其余从“一”至“六”,从“八”至“十”和“百”字、“万”字都是仄声字,岂非不便于对仗吗?但是,像本节所举的子类特拗,“田园一蚊蝶,书卷百牛腰”,“一”可以对“百”,“奇哉一江水,写此二更天”,“一”可以对“二”,丑类特拗,“马蹄践雪六七里,山觜有梅三四花”,“七”可以对“四”,以仄对仄,自然谐和,这也是拗救的妙用。总之,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但书”是增加法律的严密的,不是泯灭法律的。
[注十四]仇兆熬曰:七律中,有平仄不谐,而句中自调者,贾幼邻诗:“剑佩声随玉墀步,玉墀二字仄平互调;杜少陵诗:西望瑶池降王母,降王二字亦仄平互调。此偶用变通之法耳。力按,不止七律,五律也一样,不是平仄不谐,而是另一平仄格式,不是偶用变通之法,而是常用的律句。
[注十五]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曾把唐诗三百首里的仄起五言律诗作了一个统计,(因为仄起五律的尾联出句才能用平平仄平仄)。在总共五十首仄起五律当中,有二十五首的尾联出句(第七句)是用特残形式的,如下: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玄宗)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无人信高洁,谁谓表予心?(骆宾王)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全期)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杜甫)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刘长卿)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杜牧)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愁颜。(温庭筠,重读上声。)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崔涂)
年年越溪女,相已采芙蓉。(杜荀鹤)
另有二十五首尾联出句是用普通形式,但是,我们注意到,尾联出句头节上字如果是仄声,本该以不用特殊形式为原则,所以象下面的十个例子不能不用普通形式。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岑参)
自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
寄书长不远,况是未休兵。(杜甫)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韩翃)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
(王维,偶然值林叟,不在此例,因为王维那首诗是古风式的律诗,见本书第三十二节。)
总计起来,在五十首当中,尾联出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平仄 二十四首(占百分之四十八)
仄平平仄仄 十首(占百分之二十)
平平仄仄仄 八首(占百分之十六)
平平平仄仄 七首(占百分之十四)
仄平仄平仄 一首(占百分之二)
由此看来,所谓拗倒应该是正,而我们称子类特殊形式,也不过是取便陈说而已。
[注十六]补充一个例子:
一身报国有万里,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
李盈枝 ?2010-01-30 12:06:47?? | |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29519&extra=&page=2 |
李盈枝 ?2010-01-30 18:56:30?? | |
李盈枝 写到: |
发表于 2010-1-31 02: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一、八句为古句。只有一个古句,属于“偶拗”,仍归入近体诗。那么,这一首也成了古风式五律。据此,则几乎找不到一首真正的近体诗五律。 |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一、八句为古句。只有一个古句,属于“偶拗”,仍归入近体诗。那么,这一首也成了古风式五律。据此,则几乎找不到一首真正的近体诗五律。
但是,根据王力先生的“律诗三要素”来看,这首诗就应该归入近体诗五律。 |
1[2] 前页 |
谈古论今 |
网友论坛 |
现代诗歌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美哉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