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音 |
|
《说音韵》之一
《说音韵》之一
旧韵之所以为旧,是古官话口语已失传,比如平水韵,传下来的只剩一张字表了。这张字表,今人也只能按今音念了。新声之所以为新,是它出现了古音字表没有的新特点。
按《康熙字典》界定的古四声特点是: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个用以说明古官话四声特点的顺口溜,也无法救得古声调。古声调业已名存实亡。即如按《康熙字典》给出的上声母下韵母的切法,随着字的音变调易,也无法得出古音调了。
今音(普通话)四声的四句口诀,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
阴声高亢猛烈强,阳声低起向上扬,
上声拐个胳肘弯,去声如水向下淌。
阴平收进古上入,阳平需要上坡呼。
今去古去调有别,今上弯弯是新出。
普通话的一、二声虽称“平”,但实非平水表中的平上部、平下部。是各有发声特点。两个阴平与两个阳平连用,同古平水拖声的四个平声连用,就不是一回事,更与六连仄,不能同日而语。在纸面上都是一个“平”字,但事实上古今平声就不是一个调。而阴平声押阳平声也不顺。在今官话普通话里,不仅明着取缔了“入”声,实际上也推掉了古韵里“平道莫低昂”的平声。讲声调和谐套古法、脱离了现实,是不是指鹿为马了?
中华文化是自信的。“异调泊来汇我风”。在唐,就派使者去印度取经,不怕佛经污染了儒道文化;唐人词牌,则引入了《菩萨蛮》调。今天的地球村,各种文化更应相互交流、借鉴、互取其长。今代论诗,则西洋诗有不少可取之处:传统的赋比兴里,加进新的表达方法,是今人审美情趣的需要。
我希望“五四”开创的白话入新诗,能用韵、并吸取国诗的传统风格,给脱缰之马加上辔头,进行中国格式化的改造;在仿古诗词里,应按新声的特点重新探索。那种不顾新声特点,简单套用古格,以古音指今声,实则是懒惰行为。
国诗,是中华国粹,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占有重要历史地位。《诗经》三百首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选集。
我们要承继的是中国国诗讲志情境与赋比兴的完美切合,是讲求兴观群怨的内容与音韵形式的统一。提及古格改革,难在习惯力量的阻力。但,新时代出新规,是必然的。
2010-01-22 18:00:53 |
米运刚 ?2010-01-26 04:09:35?? | |
“我希望“五四”开创的白话入新诗,能用韵、并吸取国诗的传统风格,给脱缰之马加上辔头,进行中国格式化的改造;在仿古诗词里,应按新声的特点重新探索。那种不顾新声特点,简单套用古格,以古音指今声,实则是懒惰行为。”
与方天兄有同感。新诗,再有韵律,会更好些。现在读诗,尤其是读新诗的人少了,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归结到读者如何如何忙,还得从诗人自身找找原因。 |
白云闲人 ?2010-01-26 09:40:59?? | |
方天和运刚谈的都是诗詞的发展方向. 唐宋诗詞必须与現实生活交融结合,才有强大的現实生命力; 新诗赋于切实的韵律才会体現诗的美态,否则新诗只是变成拆句的散文. |
又一方天 ?2010-01-27 02:08:12?? | |
米运刚 写到: |
“我希望“五四”开创的白话入新诗,能用韵、并吸取国诗的传统风格,给脱缰之马加上辔头,进行中国格式化的改造;在仿古诗词里,应按新声的特点重新探索。那种不顾新声特点,简单套用古格,以古音指今声,实则是懒惰行为。”
... |
晓曲、李长空、诗酒自娱等诸友在张扬新诗格律体。 |
又一方天 ?2010-01-27 02:11:47?? | |
白云闲人 写到: |
方天和运刚谈的都是诗詞的发展方向. 唐宋诗詞必须与現实生活交融结合,才有强大的現实生命力; 新诗赋于切实的韵律才会体現诗的美态,否则新诗只是变成拆句的散文. |
台湾诗词学会会长范光陵教授首提“新古诗”;上海碧柯诗社专设了新声放体研究组。 |
又一方天 ?2010-01-27 02:24:03?? | |
临屏论诗
一、2010/1/27 4:05:00
赞成“突破自我禁锢,超越诗词王国的巅峰”的基本论点: “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应当继承发扬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如何继承发扬的问题却存在很大分歧。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守旧思想和尊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而固化思维的结果,导致了跳不出怪圈的方向、方法错误所致。”
我以为,解决“继承”与“发扬光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篇大文章、是做大学问,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诗坛而言,好在“新自由诗”里,已有“新格律体”破茧而出,在向传统靠近,会现出西为中用;好在国诗“古典”里,已有“新声、自度、放体”涌现,在向创新趋步,会现出古为今用。新内容新形体褶褶生光,诗坛新气象已经展现。 |
又一方天 ?2010-01-27 02:26:55?? | |
临屏论诗
二、2010/1/27 11:52:00
孙逐明先生对声调音节颇有钻研。
此文提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正因此,我不赞成今声套古平仄的提法,新声,从民国推出“国语”起近百年间,官话声调(四声七调)就是摆在诗词创作面前的新课题,一、用已成“书面音韵”(胡马们的观点)的平水韵,不能用以取代对新声新格的新特色;二、简单套古格(以旧平仄说乱套新声韵),也不能解决新声创作这一现实问题。按新声韵新特色,摸索新路子才是正道。
人们可以运用推理逻辑去搞新格式,但不能取代创作实践。我们几年前,曾在新诗研究所网站论辩过。我当时也提过“诗作谱曲问题”。古典诗词曲,立规成格之初,都是与歌联袂共同存在的。自明清案头作成为主流、脱离音乐后,没了乐谱,而死抠平仄谱,诗词格已使死格。音乐美脱离了音乐,“书面音韵”之说,更使音乐美脱离口音。
诗的发展中,一种新格的确立,都是从创作实践与诗词作品演唱里总结出来的。
很赞赏孙先生为新诗格律体作的大量工作,是以就贴发点议论,供先生研究新声国诗的新格式时参考。 |
现代诗歌 |
散文游记 |
网友论坛 |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