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余一

?????5?

?????2009-08-11

?????发送私人留言

查找余一发表的所有帖子

现代诗歌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为80后开路!

为80后开路!
——评《80后诗典》及80后诗人

作者简介:余一,原名余宏超,1985年出生,安徽桐城人,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艺学研究生。有文章发表于《诗歌月刊》、《诗潮》等。

摘要:《80后诗典》首次将80后诗人作品结集出版弥补了自《70后诗集》以来的诗歌史的文本空白,但也引来了诗坛的众多争议。文本从80后一代人的视野出发,阐述《80后诗典》宏观意义及80后诗人的创作简况。
关键词:80后诗歌 感性关照 创造空间

人实际上是在经历着尚要经历的生命空间日益狭小的情况而生存的,文学的力量在于恢复昔日的琼楼玉宇,再现历史黑暗中的芳草鲜花,甚至可以看到楼宇在历史的镜子中跳荡,闻到鲜花散发出幽香的味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文学史都是虚构的,都是人类的心灵镜像,诗歌史亦是如此。继《80后诗歌档案》后《80后诗典》诞生了,这是一种弥补,一种填充。它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世人心中的隔膜,“为80后开路”成为一声惊雷的呐喊!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借助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生活,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状态,《80后诗典》就是记载着80后的状态。如果说《80后诗歌档案》作为“档案”一面的真实性存在的话,那么《80后诗典》作为文本是对80后最好的解读。由于缺乏必要的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80后的诗歌文本和诗人写作状况只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资料线索。纵观诗典,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诗歌史角度来说,《80后诗典》首次将80后诗人作品结集出版弥补了自《70后诗集》以来的诗歌史的文本空白。中国现当代诗歌史的进程中曾出现了多种选本,其中重要的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出版,朱自清编选)、《鱼化石或悬崖边的树•归来者诗卷》(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出版,谢冕、唐晓渡主编)、《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万夏、潇潇主编)、《中间代诗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安琪、远村、黄礼孩主编)、《70后诗集》(海风出版社2004年出版,康城、黄礼孩、朱佳发、老皮编选)、《第三代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程光炜、洪子诚编选),从这些选本来看都未从涉及到80后诗歌及80后诗人群体,但是在21世纪,特别是在80后已经成为一股力量、一股潮流被诗坛不容忽视时,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80后诗典》拂去眼前的迷雾将80后展现在诗坛最前列了,它选取的80后中60名代表诗人的优秀诗作,将80后的诗歌大致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著名诗评家、诗人陈超教授曾说过,“诗歌的想象力就是改造经验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1】尽管他是在阐释先锋诗歌引出的概念,但是把它引用过来也正适合。80后的诗人就是通过对个体生命、灵魂、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诗歌创作不再依赖任何技术,没有对仗,没有押韵,没有典故,也没有各种限制,什么都能写到诗里,甚至口水诗都成了一种“让你意识到你自己仅仅是一个小的生命”的合理借口,如刘新源《怀疑》:
请允许我
拥有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胎盘
请不要把它拿出来吃掉!
它很有营养,
可毕竟曾是我的兄弟、同志、和战友
假如它和我一样懂得思考,
可我突然想到那不是重点,
假如它可以长得像我,幻化成人形
假如你可以不对我的假如提出质疑
我也永远不会怀疑你,我的兄弟
而所有生命将会永存
即使死掉,亦将如此。【2】
这组奇特的想象靠的是诗人的基本生活敏感,“胎盘”这个普通的字眼在诗人的脑海中就成了一首诗的核心词汇,诗人的基本能力再次被强调。在这里,语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意义容器,而是诗人生命体验中唯一事实。可见,一句话,在这一刻是诗,在下一刻也许就不是了。在80后诗人的眼里,诗意永远是转瞬即逝的,绝不能用一个套路和一个什么格式把它限制住。它是一种瞬间的笼罩,瞬间的闪现。
一直保持着自身最新鲜最单纯的状态是80后诗人的共性特征。从80后诗人的诗观来看,诗人七月认为,“诗生活的心,定能把生活捶打的五光十色”;月满西楼认为“诗歌是掌心的花朵,借以抚慰苍凉的人生。”《80后诗典》副主编董喜阳则认为,“诗歌是用灵魂的良知敲打着的文字,是对汉语写作怀有真挚的心,坚守或是传承。”【3】可见自由、新鲜、单纯是80后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不是没有经历世俗,而是他们向往的是另一种世界。他们在经历“现实——抽象——新的具体”后回到了80后的圣地,这里只有诗歌,只有人,没有国家。如诗人木鱼在他的写作中乡村气息非常浓厚,“父亲、返乡、麦子、春天”成了他永恒的话题。他用泪水写尽乡村的一切,周围的一切,他说,“活着,写着,快乐着……”,这一切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的主体,也是构建他精神的唯一支撑。创作手法灵动,不拘泥,不做作,是他的又一特点。“我不安心的游走他乡。我要回到故乡/问问岁月,听听光的声音,顺便/读读爹的鞋子娘的叹息……”用心灵独白的方式彰显内心的孤寂和向往,“游走”和“回到”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把80后经历的心灵创伤凸显在世人面前。【4】
其次,《80后诗典》是《80后诗歌档案》的有力补充,08年《80后诗歌档案》面世后,《南方都市报》曾出现了狂批《80后诗歌档案》的文章,像“作为档案重要部分的访谈,本应是以提问呈现出诗人创作、生活的面貌,可成为诗歌之外的鲜活记录,编者也非常注重这一点,在每个诗人单元都会附有访谈,但是我所见大多数访谈让人啼笑皆非,不似采访,更像一场漫无边际的闲聊,提问者的自我表现更是让人不忍卒读”【5】这样的论调很多很激烈,而《80后诗典》采用纯文本性自述,用作品说话,将80后诗人客观公正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诗体语言表达方式,他们用不同于70后的“反崇高,反艺术”而直接将诗歌私欲化,自我化。不论怎么说,《80后诗典》的出版引来诗歌界的议论是不可避免的。武夷山第五届现代诗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指出80后诗歌语言大众化、雷同化,读完了一遍真正留存脑海的诗篇少之又少,语言都大致一样。但是我们面对艾略特《荒原》中的“对弈”,奥登的大量诗作,许多纯是当时流行俗语,这又怎么理解?难道就因为他是名人?其实在任何一个诗人的早期写作中,谁都离不开对先代既成诗歌话语的模仿、体悟,特别是对某些原型语象的移用,即使在一些优秀的诗人身上,我们也能发现这一明显的文本间性特征。重要的是诗人能将日益变滑变薄变滥的大众信息能上升为本质的,根源的诗性话语。【6】。而我们的诗评家们,不能只关注那些已经入流的80后诗人及作品,更多地应该关注诗歌文本,陈晓明曾说,批评一旦成为作家的附庸,批评也就丧失了自主性和尖锐性。批评应该通过认真的研读和专业化的分析,应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桥梁,使读者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作品,而不是抓住一两个所谓的“细节”问题便粗暴地堆文本加以否定。【7】
当阿斐、巴彦卡尼达、崔澍、春树、丁成、谷雨、嘎代才让、何晴、解渴、李傻傻、镭言、木桦、秦客、师永涛、三米深、唐纳、唐不遇、王东东、熊焱、潇潇枫子、玉生、郑小琼、张进步等二十三位诗人入选《80后诗歌档案》,并正正当当地入流后,有人给他们诗歌取名叫“口水诗”,他们像一串随意流出、挂在嘴角的清凌凌的口水,玩酷远远大于精神承担。但是《80后诗典》的入选作者却绝然不同,他们似乎多了些理性和思考:“不断地吹向他的断指,他瑟缩的铲除积雪/我不断的流泪”(木鱼《父亲的断指》)【8】“我拒绝升入天堂,那里有很多人披着面具/我拒绝遁入地狱,那里的诗歌没有光/我拒绝重回人间,那里埋葬着我的泪水。”(钟国昌《拒绝》)【9】等。然而在现实面前,他们不拒绝隐喻,不拒绝口语,采取的是一种自由放纵的方式,一种“感性关照”的方式。也正是这种“感性关照”的方式区分开了80后与70后在写作方式和写作立场。如被收入诗典的小佛。他的作品陌生化语言颇多,句子的拆迁和变异能力极强。在诗歌《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借助机器的非理性骚扰/谩骂或不说……/扭曲纸张上你画来的实景/透视和阴影/话不投机,河道不同”【10】这些语句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含义,是对现实的一种解构,暗含了作者某种感情遭遇。在一种万念俱灰的情境下,极度抨击而成的语言断层、词语颠倒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小佛诗歌的典型特征。
可见,80后诗人的“感性关照”是以高度自我为中心,语言表达的方式永远不固定,少模仿,多原创,坚持走自己的路子。如木鱼、王发雷、刘新源、何伟、吴小虫、姚付林、指尖沙、董喜阳、六月诗人、榛莽、阿呆等80后诗人已经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用自己的思维来和读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再次,《80后诗典》是以一种低调方式入场的。这本书里没有邀请诗歌界的前辈专家的题词、作序;没有收录已经被诗评家们认为入流的80后诗人及作品;更没有请一个著名的主编,寻找个高档次的出版社;而是80后自发结集、自己排自筹经费,收录的60位作者是经过80后自己推选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80后的一种价值取向,在他们心中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在这本诗典中得到了印证。这足以彰显了80后的成熟和睿智。但是,作为诗典仅仅收入60位80后诗人显得尤为单薄,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如毕亮、杨群、西州、汤贤生、程刚、米秋雪等的遗漏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期待真正80后诗典的诞生。
“没有空间,为自己创造空间。”这是安徽阜阳颍上《80后诗典》研讨会真正价值所在。人本来都要有自己的空间,那是可自由往来的地方,无奈80后一直在应试与考级中挣扎,内心只能渴求,限于时代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点园地。而像这样的会议80后诗人做出的努力很多,如每年一届的中原青年诗会,有力地团结了河南的诗人群体,他们对于当下诗歌状况与80后诗人的创作方向讨论很具有理性色彩。【11】
这是任何一个诗歌研究者不可否认——80后诗人正在为当代中国诗歌贡献着力量,尽管不是主力;80后诗典已经出炉并顺利进入批评家视野,尽管我们的诗评家们还沉迷于那些已经经典化了的诗人及诗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提及80后诗人或者说提来提去还是那几个被入流的前80后。但80后毕竟是强大成熟起来了,事实就是事实终究会得到承认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题“为80后开路”,和广大诗评家们商榷。


注释:
【1】【6】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4页,30页。
【2】【3】【4】【8】【9】【10】老镜:《80后诗典》(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
【5】《是档案,还是草稿? ——南方都市报狂批<80后诗歌档案>》来源诗歌报网站。
【7】陈晓明:《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11】赵志伟::《中原青年诗会在我市举行》,载入《洛阳日报》2009年4月22日

2009-09-08 06:13:07
引用并回复
散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