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代诗歌 |  |     |  |  对阿伊琼裙的《最后》深度剖析 
 对阿伊琼裙的《最后》深度剖析
 
 最后
 所有的日子
 在风起的时候
 都薄了叶子
 经不住秋天的一场雨
 
 倾泻的月光
 匆忙的歌声
 在老去的过程中
 蓝色的裙子
 成为冬天的心碎
 
 最后
 想成为悄然绽放的桃花
 在不防备的时候
 袭击春天
 
 现代诗充满意象的链接,这些意象往往从字面是解释不通,解析一首诗,就是试图找到这些意象的内在联系,进而了解作者写诗时的意识流程,情感流程。
 
 “最后”-是一个结束,一个阶段发生的事的,对我造成了这样那样,前面如何如何,但是最后。。。
 “最后”-是一个衔接,衔接前面的原因和后面的结果。
 
 “最后
 想成为悄然绽放的桃花
 在不防备的时候
 袭击春天”
 
 “悄然”-偷偷地,没有人注意。
 “不防备”-谁不防备?
 “袭击春天”-为什么要袭击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
 开放的季节,桃花也是在春天开的,而且是春天最美的象征之一,可是,为什么要“袭击春天”?
 
 我们看到作者有意地抛弃了主语-
 “最后
 (我)想成为悄然绽放的桃花
 在(你或者他)不防备的时候
 袭击春天”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谁不防备,为什么不防备?只有以为不构成威
 胁的时候,才不防备。那么“你”是谁?为什么作者抛弃这个字?“你”就是以为打败了“我”的那个人或者力量,但是作者自己也在迷茫,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做错什么,可是“我”却输了,所以她不敢命名,所以干脆就抛弃了。
 “你”以为“我”已经输了,已经不再威胁了,所以对我已经没有防备了。
 
 而“我”其实正在“悄然地绽放”,并且“袭击春天”。
 
 “最后”的后面是结果,“我”这个字在这个转折点上,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是前面的“我”,也不是后面的“我”,这时候的“我”不认识自己,所以作者抛弃了这个字。
 当然,从语感上这样的省略更有张力。
 
 “袭击”-掌握了主动,表现出一种力量宣示。宣告我也是春天最
 美的象征-而且比所有的桃花都更美-我重生了。
 但是所有的以上这些都只是“想”,都只是“我”的愿望,“我”对自己的坚定,对自己未来的坚定。
 
 “最后”-是一个衔接,衔接前面的原因和后面的结果。那么原因
 呢?
 
 
 “所有的日子
 在风起的时候
 都薄了叶子
 经不住秋天的一场雨
 
 倾泻的月光
 匆忙的歌声
 在老去的过程中
 蓝色的裙子
 成为冬天的心碎”
 
 
 “所有的日子”-生命中所有的时刻,作者以为那些日子就是“我
 
 ”的一生。
 “在风起的时候”-风总是和雨一起来。
 “都薄了叶子”-叶子是树的伸展,点缀着树。
 
 “日子”“都薄了叶子”-那些点缀着这些日子的东西都“薄”了
 
 ,“经不住秋天的一场雨”-都消失了。
 
 
 “倾泻的月光”-月光是白色的,白色最清晰了,“倾泻”-广阔的视野。
 “匆忙的歌声”-“歌声”是抒怀的,但却是“匆忙”的,我享受
 那些时刻,但没有尽情。
 这两句的意象是回忆的场景。
 
 “在老去的过程中
 蓝色的裙子
 成为冬天的心碎”
 
 蓝色是深邃的颜色,裙子总是青春的,冬天却是沉寂的。
 在那些回忆慢慢淡化中,我的裙子也变蓝了,看着想着,我几乎走进了彻底-连沉寂的冬天都会“心碎”。
 
 我们来看作者的意识流程,从“秋天”到“冬天”,“最后”到“春天”,从“经不住”到“心碎”“最后”到“袭击”。
 前2段是现实的原因,第3段是“我”的反应,有点绝地重生的意味。
 
 不过都只是“想”,都是在自我坚定,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常常都会这样的。
 
 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情感的世界。解诗者只是试探理清诗里意象的联系,然后偷窥作者背后的情感。
 
 解诗是一件很美的事,特别对那些你以为可以解的诗。
 
 2009-08-16 01:46:22
 |  | | 后现代刀子 ?2009-08-16 20:28:16?? |   | 
 
 久不见琼姐,想念中
 
 |  | | 杨海军 ?2009-08-17 12:40:07?? |   | 
 
 好诗,好评。不错
 
 |  | 落尘诗社 |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散文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