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吟啸徐行
|
???中国安徽
?????752?
?????2008-05-03
???教师 ???爱好文学书法
????? 查找吟啸徐行发表的所有帖子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唐慧2010-10-06 01:54:37欣赏,拜读,学习。 唐慧2010-10-06 01:53:59欣赏,拜读,学习。 唐慧2010-10-06 01:53:19欣赏,拜读,学习。 河东阳升2009-09-16 05:22:18欣赏。拜读。
还会再来,经常来。
吟啸徐行君好文字! 吟啸徐行2009-03-30 01:47:37谢谢你读帖,干吗那么谦虚,相信你有一颗诗心,一定能写得很好. 放飞心情LL2009-03-17 02:07:15朋友,你好。我来了,向你学习来了。我很喜欢诗,却不会写,希望以后你能帮我。祝你开心每一天。 |
|
|
现代诗歌 | 散文游记 |
|
白鹿先生启示录
白鹿先生启示录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是苏轼《石钟山记》中的尾句,我至尽还能背诵。但李渤何许人也?书中只有一条简短的注释,语焉不明,我苦于身边没有资料,也就不揣浅陋,姑且认可了苏轼的话,并当作不刊之论了。
多年后我寻访庐山,游白鹿洞,才知道李渤,聪颖通脱,曾与其兄李涉同隐庐山,是唐代隐士。能归隐庐山,已足见其品行高洁,情怀幽雅,何况还蓄养着一只白鹿,该是雅上添雅了。这和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当属同调,是大隐真隐之所为。所喜那白鹿温良驯善,十分灵异,每日随李渤左右,如同形影。倘若需要,李渤可以往白鹿梅花叉上挂上钱袋,而白鹿则悠悠下山,上市沽酒,或采回笔墨纸砚。鹿被奉为神鹿,李渤被誉为“白鹿先生”,他所居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我不知李渤,是否像今天都市里款爷富婆,每日投鹿之所好,对鹿絮絮叼叼,偶尔也使出非常手段,将鹿驯化。我想李渤绝不是这等俗辈,用物质异化了鹿性,使之听命于主人。当是鹿知人心,人通鹿性;人鹿交流,常常只需要一个动作,甚至连动作也多余,只需要一个眼神。
李渤和鹿,就这么心神相通,两性相悦,其乐融融,日枕庐山松风,夜眠鄱阳涛韵,恬然心怀,绝不逊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正当李渤闲云野鹤,逍遥自在时,一纸诏书,打破了他的仙人梦,出山,隐洞?李渤犹豫不定。而韩愈一封《遗李渤书》,飞上匡庐。那豪情澎湃的文字,江河日下的气势,激起了一颗心灵的回响。李渤出山了,闻听此讯,“朝廷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仪始见,争先睹之为快……。”李渤出山,白鹿踏云腾空,飞天而去。白鹿是该如此的,除了李渤,还能有谁堪为它的人中知己呢?
李渤出山,不改书生本色,致书圣上,博引名儒,广开馆学。他在任江州刺史期间,曾修葺白鹿洞,并植木、引流,建台筑榭。但不为炫耀自己的发迹,也不为纪念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神鹿。倘若那样,李渤就真的俗了,私了。李渤将白鹿洞变成文人雅士咸集之地,吟诗赋文的天然舞台,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那时,李渤绝不是为响应某种号召,也不为树个人政绩,捞升迁的资本,更不是今天所谓的作秀。而是一种有识之士自觉的行为,必然的雅举,是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回归。今天我们提倡为官要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倘若无识,倘若腹无诗书,仅有一些空洞的理论,又如何能招来闲雅之士?莫说作先进文化的代表,只怕连普通文化代表的资格也不够。不够格而勉强为之,除图形式,走过场,耍派,作秀,是断然不能使文化兴盛的。李渤开风气之先,所修白鹿洞,后来发展成为书院,名动四邑,盛况空前,历数百年不衰,成为与徂徕、石鼓、岳麓齐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无眼光,李渤不会修葺白鹿洞,且作为馆学;无贤德,文人雅士不会响应,云集山中,形成蔚然之势;无学识,书院会是无源之水,难以维继,很快会源枯流竭。白鹿洞馆学,得天时、地利、人和,慕贤、求学、交流之风,总让人想到“食野之苹,呦呦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小雅 鹿鸣》所描绘的场面和情景,与之当是同脉。
一个有如此贤德、学识和目光的雅士,何以在自己江州辖地的石钟山,就陋了呢?李渤身为江州刺史,能不辞劳苦,“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在此基础上“以为得之”,自在情理之中。换一百个人恐怕有九十九人会“以为得之”的,这无可厚非。李渤得之于“察”,失之于“信”。由此可见,凡事以为得之,恰恰失之。李渤之失,仅石钟山得名,失之在小,无碍大雅。可笑的是今天许多人,喜听下属汇报,偶尔一躬,也是走马观花,便以为得,作出这开发,那投资,急功近利,盲目上马,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甚至破坏了环境,伤了民心,岂不可叹?
李渤亲访亲察,尚且谬矣。何况不耳闻目睹,臆断其有无?须知现实中有许多现象,是极能迷惑人的眼睛耳朵的。若过分依赖自己的感官,迷信自己的直觉,浅尝辄止,就只能失之于陋,让人叹笑了。即使郦道元、李渤这样的饱学之士,也难逃其咎,而况庸人乎?
李白有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此处“白鹿”,我把它看作自己闲适的心情。倘若今人,能够常怀此心态,到民间悠闲一走,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和功利心态,是会得之多多的。
当然,恐怕也是避免后世笑之一途吧。
2004年10月7日素我轩
2008-12-14 19:34:18 |
荷梦 ?2008-12-15 04:43:00?? | |
借古鉴今.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08-12-16 01:52:45?? | |
曾去庐山,未见白鹿;今读雅文,聊补粗疏。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大雅风文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