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非马

???芝加哥

?????507?

?????2006-06-22

?????发送私人留言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查找非马发表的所有帖子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张南城2009-08-03 23:39:31

向先生问声夏日好。

惠远飞2009-02-10 15:45:50

非马前辈:
  晚生有一诗集,即将出版。希望能有机会获得你的指正并想恳请你能不吝为我作序!
  不知如何才能联系到你?

      晚辈:惠远飞

        2009.02.11

非馬專欄 William Marr's Column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吴震寰:我所熟知的非马先生

有诗为证: 我所熟知的非马先生

吴震寰


非马先生曾给我寄过一篇题为《有诗为证》的短文,中云:「我希望,有一天听到人们提起非马这个名字的时候,会说:这个人还可以,有诗为证」。我看了大为感动,曾作《诗人-- 给非马先生》寄先生:

我请求,时间和众神
让日子抵达黄金
抵达,时间和众神,大地被遗忘部分
刀被子刀切削,时间被时间消耗
光荣,失而复得
但我是诗人,我朴质的工作
是写诗

我是诗人,像所有普普通通的
生命,在应该活著时活著,在
应该死去时死去

但是我如此钟爱生活,钟爱生命和
诗。在这个适于记忆的黑夜
在人类的黎明

先生之作为一个诗人,是早得着世人认承了的。而先生创作数量之丰,质量之 高,更是我中华新诗史之罕见。我想一个诗人称不称得上诗人,是怎么样的诗人,唯一能作为 明证的,正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在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如果一个诗人,他哪怕只写出一首杰出的诗作,也是无愧于诗人的称号了的,譬如初唐诗人张若虚,所留不过两首,也只一首 《春江花月夜》 让人寻味歌诵,但他之作为真诗人,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作一篇真正的作品, 不独诗歌创作如此,我想便是推而广之的小说、散文,或是人生万事也是如此,都是十分不容易的。

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纵观整个新诗史,我们或者会惊讶地发现,太多所谓的 诗人(哪怕是名盛一时者)也只是或真诚努力拼命地做诗、或装模作样、或自欺欺人、或自鸣得意,却并不曾创作出一首真正的诗歌,并不曾让自己真成为真正的诗人。而也有另一类诗人,他不但是创作出了真正的诗作,而且还创作出了许多的真正的诗作。这一类诗人,自然是 少之又少的,却 每一时期都有一些诗人在。

毫无疑问,历史是大家的历史,历史是大家创造出来的,但我想,历史之所以 成为现在这样的历史,而不是别样的历史,重要、内在的原因的却只是各个领域极少数几个或伟大、或自己和时局运命创造出来的生命。像我们中华的新诗歌早期史,依靠便只是并没有 创作出真正的新诗作品,只是自己和时局创造的胡适先生、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以及创作出真正诗作如《雨巷》的戴望舒先生等前辈努力的结果。一般来说,历史总是一步一步地发 展起来的,但历史有时却在积累到一定时期之后,一下子就走到了高峰,成为「或可并列却不可逾越的高度」,像古诗词创作,《诗经》如此,唐诗宋词亦如此。至于我们中华的新诗史,若与辉煌的古诗史相比,很明显是十分肤浅的,但即便如此,却还是有一些真诗人(一指创作出比较高度的作品并对诗歌忠诚者,一指创作出杰出诗歌者)在,像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等。到得现当代,以台湾为背景发展起来的一批诗人如纪弦、洛夫、非马等诗人,也一 生为诗,并创作出了相当高度的诗作的。

每一个真诗人都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我这里只说非马先生。前面说过先生创 作数量之丰,质量之高,是我中华新诗史之鲜见的,数量我觉得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也不等多言,质量之高, 以《狮》、《秋窗》、《醉汉》、《功夫茶》诸诗来说,每一首也是能进入历史,直面历史而无愧色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身在其中时,有时会特别地钟情热爱某一个诗人, 但我们一日长大了,冷静了,能作独立周全的思考了,却发现我们所喜欢、所热爱的诗人却只是一个或由 别人、或由自己、或由时代炮制出来高大却虚幻的影子呢,我们甚至无法在他众多甚至是无数的诗作中找到一句真正的诗句。但非马先生是不同的,他的许多诗是能一目了然(一些诗让人一目成诵),却又愈久愈堪回味甚至震撼灵魂。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任何一位 真诚、有目光、了解诗歌、了解诗歌史且能做公允评价的诗读者是乐于承认这点的。

我一再地说过,能真正说明一个诗人的只有他的诗。我也一再的说过,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其实不必说什么话,最好的说话(真相)是让观者和作品本身直接、真诚的相遇和面对。而现在,当我让自己成为评说者(这是我十分不喜欢的角色),我发现,我最该作的事也只是忠诚地把诗人的诗作忠诚地照抄下来,让那些愿意倾听我的评说的听者直接的面对:



把目光从遥远的绿梦收回
才惊觉
参天的原始森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严的铁栏

虚张的大口
再也呼不出
横扫原野的千军万马
除了喉间
咯咯的几声
闷雷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我有一种冲动,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先生的诗一股脑儿打下来而不再多说一句话, 这才是我真正想做和应该做的,但我也清醒这不是我的工作,先生的诗许多出版社出版过,在全国各地的书 店都能买到,若真买不到,也可到网上去看,只要在网上打下非马两个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到 先生的诗作的。

我是先生的学生,更是先生的朋友(我以老师朋友心待先生,先生以朋友心待 我)。但当我在这里打下这些文字,我只是一个真诚的读者和真诚的文人,以一颗真诚的心面对另一位真诚的文人,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作为一个熟知先生的人,我所了解的,或者会比别的人多一些。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不仅仅是先生的诗歌,先生还是一个有著高尚人格的人。

我听闻过一些人对先生的不屑(并非针对先生个人,是现代诗坛中相当数量的青年诗人存在的一种观念,以为前辈诗人的诗是不足为观的),我听闻过更多人对先生的敬仰,不过,在这里我不想说别人的看法感想,我只说我所经历的事。我从小喜欢文艺,在我还没有上小学时就发疯地读我所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书(好奇怪我当时竟没有得着过一本新诗集),但一直到高中以来,我都对新诗漠不关心,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大学的二年级,直到被同学阮海标君一手的拉进诗歌创作的圈子。但在高中时,即便我这样排斥新诗的人,在第一次接触到先生的诗时也为之震动感动,并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第一本也是大学以前唯一的一本新诗集。在别人或者是不足为奇的,但在拼命买书,并买过上万册书的我却唯一买了先生的新诗集是十分不寻常的(当然,那是那时情形,现在我有许多中外新诗方面的书籍),甚至到现在我还能体会得出当时的感动震动。

现当代作家的许多书我已经不看了,主要原因是觉得没必要再看,一些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看时每每看到的只是各样的不足和理解下的好玩。但有些作家的书过去看了喜欢现在看了依然是喜欢,或者更加的喜欢和受到更多的教益了。在我过去喜欢现在依然喜欢的极少数作家中,非马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喜欢非马先生的理由是很多的,其中一项便是为先生的人品人格魅力所打动。在我们持续通信的十多年中,先生每次面对战争、苦难人民(天下的人民)、生命的伤害种种天灾人祸都打内心感到痛苦,甚至希望亲历其境作力所能及的帮益工作,并把自己的关注、关怀赋诸笔墨。小方面对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以及对我生活、生命、创作的关怀帮助,都让我十分的感动。

我读过许多先生为这些受到伤害小花、小树、小鸟和别的许多的小生命写过由衷的悼念文字, 既身体力行,亦尽一己之力,呼吁大家关怀、尊重别的生命存在。先生曾给我寄过一篇题为 《我曾希望一只鸟飞开》的短文,其中就呼吁:「其实身为万物之灵又占尽了 便宜的人类,在其它动物面前应该能表现得更自觉更慈悲为怀才对」,并在一次看到一只野鹿在横越树林中的车道时被一部汽车撞伤在空中翻腾挣扎,恻恻多日后写下了《野鹿穿越区》,用野鹿垂死的眼光谴责那位无视黄色警告牌而仍横冲直撞的驾驶员:

你当然可以怪我
违规犯法
但我要回到树林的
那一头
不得不穿越
你们的马路

当你的超速撞上了
我的低估
你用你的保险杠热吻
我寸断的硬骨
与柔肠
而我,为了回报
用鲜血冲洗
你污浊的车窗

然后你猛踩你的油门
开溜
我则倾我的全力
向上
作孤注一跃
想最后一次瞻仰
那高高竖立的黄色路牌
醒目而璀璨

先生说:我想如果我的诗能让人类,即使仅仅是一两个,在野鹿或蚂蚁的家园松开一点油门或放轻一下脚步,便功德无量了。

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世界知名的「权威科学家」,用了几种方法都无法测知 一棵活了四千九百多年的老树的确实年龄,最后竟把树活生生拦腰锯断,感到十分悲伤、震惊和愤怒,打信同先生提及,先生也很快就作了诗《都是年轮惹得祸》寄来:

莫非
历史上许多腰斩刑罚
都同年轮有关
既然你死死不肯透露你的
真实年龄
我倒要看看你这乱臣贼子的肚子里
究竟怀了多少圈鬼胎

至于那些被处凌迟的
则都因为太过精明狡猾
把年龄化整为零
分藏在他们身上每一个部位角落
有如把厚厚一叠钞票
零星塞入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口袋

这种科学验证的年龄
既不减少更不会增多
自然最确切可靠

大学时我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冒昧地给先生写信请先生作序,先生虽与我 素昧平生,在当时又是诗坛风头正劲名人,却不以我这名不见经传、冒昧唐突的后辈为嫌,不远万里的从美国写了序寄来,还毫不吝啬的说了许多鼓励赞扬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接下来的十多年交往,先生更是一路的从情感、生活、创作、人格上给我真切的鼓励、指导、帮助和感染。2003年我同先生一起参加在珠海举办的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住在同一房间。我身体强壮,百病也无,但近几年太过劳累身体,平时睡觉不打呼噜,但一过劳累就会打呼噜。一夜深夜起身,发现先生的床空著,正十分奇怪呢,先生捧著一卷诗稿从厕所出来,说是诗会上一个青年诗人请他看的。我想必是我打呼噜影响先生了,但先生只憨憨地笑笑说:我习惯在厕所看书思考。还举了许多作家思考或创作时类似的怪癖。或者先生是怕我 难为情,或者先生真是有这样的习惯,但这一件事让我每次想起都莫明的感动。

我出版画册时请先生作序,也请先生为另一画家为我画册作的序和我自己作的五六千字,其中有佛教玄学乱七八糟大段文字的序翻译成英文,因急著印刷,先生应我的请求,只在两天时间里连夜的赶出来。有时报刊急要的稿件,我赶写出来,却没有时间或足够的清醒审视时也每每求助先生,先生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看稿,有时连标点符号也帮我改得端端正正。

我也记得99年参加中国作协在北京为先生举办的作品讨论会,与先生颠颠的到处跑,访问朋友,闲逛,在小食摊一人一瓶啤酒,几牒地方小食,过先生的生日,快活得像两个孩子。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平淡善良又热心的人,平淡得即便他就站在你身边,你也可能忘记他。他的善良使他看到路边的一朵野花被摧折了也觉著难过心疼,他的内心却又像火一样的灼热,让人在尘世的纷扰里变得麻木的心也燃烧起来。

我不知怎样才能真正说明得了先生,想到先生时我内心只是满溢的感激和感动。
真的,我自问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名人」也多少接触过数百十个,但先生却是我所见过最为人着想,最宁静平和,淡薄名利,没有任何「名人架子」的名人。而先生对文艺的忠诚谦恭, 先生对生命的尊重高瞻,先生对世俗的包容宽厚,也是世所鲜见的。

一次我在自己的一幅水墨画《爱莲图》上抄录周敦颐的《爱莲说》,曾不自觉地想起先生,在某种程度上先生就是一朵莲,生长在纷扰尘世的一朵莲,立于或清或浊的水中泥中,如此真切,又如此淡远。

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让世人记住了莲之为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让我们有理由说周敦颐先生是懂得莲的,但周敦颐先生之不知莲之爱世俗却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世人由周敦颐先生之言知莲之清之洁,而不知莲之爱世俗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莲之精神本性而言,莲之能出淤泥濯清涟者,是莲之爱世俗也深也切的缘故。这也是天下万物存在的道理,没有完全的 爱,也没有完全的恨,没有完全的接受,也没有完全的抛弃。而存在的真相却更多是,爱本身也是恨,接受本身也是抛弃,或是爱中有恨,接受中有抛弃。正如莲花,出淤泥濯清涟,却并 没有抛弃淤泥。我这样说不免吹毛求疵或有不知古贤,不知真文之嫌,却是我个人把莲放到特定时空环境时品格的观照,也是我所以要以莲之观照先生的原因理由,莲一样清且洁兮的非马先生同时兼有了莲之深爱的实在。

因为爱著,所以真切了(对自己真,对世俗别人真,对生命文艺真,对历史时间真),因为真切,所以有深的爱在,深的爱成就了先生,成就了先生的诗、文、画、雕、科技,而因为有 这太深的爱,也不时使先生受了别人的误解、轻慢与伤害。

一次参加某国内举办的诗人会议归来,先生打信我说及国内某知名诗人,说某诗人「落落寡合几乎不同任何人打交道」。遇著这样情形,便是一般人(更不用说先生这样辈分、名气、成就、影响更大更高者),也至少是懂得敬而远之的,而先生却「我两次主动同他打招呼」,倒得着了人家的「都爱理不理」了,自己却还「颇令我不解」。更为人着想到「或许是如有人所说的他患了重听」地步,到最后无法可解释了,也只是满怀疑惑地想到:「或者他根本就不把别的诗人放在眼里」?并得出个「无论如何,这种粗鲁的态度多少让我为他感到悲哀」的悲天悯人的遗憾结论来。

莲不是以形的高大而高大的,莲的高且大兮,乃在其质。质之高且大兮,所以淡且远了。世人但知先生之淡,能知先生之远者鲜矣!

还有一点是我想说的,我认为许多前辈诗人写诗不同程度都会陷入「熟能生巧」 的框框,或者先生有时多少不自觉地也有一点,这样做诗有时会让作者感觉做诗并非难事,读者读这样诗时也感觉容易,而这容易或者正是浅白无味的陷阱。我觉得作一篇好文字是需要积累的(时间、经历、体验、消化、理解、感情、心态等),前辈诗人要写出好作品,我觉得除了需要 积累,或者有时还需要进行陌生处理(陌生环境、陌生习惯、陌生经历、陌生经验、陌生心态等),只听任心的呼唤,率性而作,要让已有的知识成为一种潜在的、无意识或下意识力量,自己每次写作只是一个「新人」,有新人的锐气、敏感,有新人舍我其谁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霸气。我特别喜欢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体验,他说:「当我进行创作,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存在过,就好像我什么也没有学过,我是第一个做雕塑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们文字创作有益的经验。不过平心而论,像先生一样保持著写诗热情、数量、高度的知名诗人中,以我所知,是少之又少和十分的难能可贵的,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先生能创作出更高更好的作品。

先生之著于世者,自然是诗,先生最用心,成就最高者,自然也是诗。不过, 真要说明先生,除了诗和上面提及先生高尚的人格,以我个人所知,至少还要提及先生的绘画、雕塑和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对于科技,我是一窍不通的,先生也从没有同我提过,不过,美国之为核大国,芝加哥之为美国的核物理研究的中心重心,而先生以核工博士的身份,在芝加哥阿冈国家研究所工作几十年,其造诣自是可想而知的。至于绘画和雕塑,我自认是有发言权的, 而以我个人看法, 在当下艺术界,能有先生这般造诣,实在也是屈指可数的,虽则在这两方面先生都没有得到世人应有的认承,甚至也没有得到先生自己的重视。

「秀才人情纸半张」,我受先生关怀帮助教益太多,却从不曾为先生打过半纸只字,先生也从不曾在任何事上有求于我,我知先生,亦从不曾做「人情」之思,今天我把关于先生的这些文字打在这里,并不是做「人情」之举,只是忽然想说这些话,就把这些话打在这里了。想起先生,总忍不住想:如果我们文艺界多一些先生这样的文艺人多好!如果我们人世多一些先生这样的人多好!

         2005年6月7日  寄斋

(原载:美华文学论坛,2005年6月)

2006-12-21 09:33:27
引用并回复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现代诗歌
评论鉴赏 Reviews
散文游记
诗海室
Chinese Poetry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合作交流
音乐与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