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35?

?????2006-05-25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hepingdao's Blog

查找hepingdao發錶的所有帖子

???为网友服务: 端茶倒水勤打扫!

胡济卫2011-09-27 09:18:29

能否给我寄一本《北美枫》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胡济卫 邮编:463000

胡礼忠2010-11-15 05:16:05

拜访老师、颂冬祺!

溪月梦2010-02-21 05:25:15

刚到这里,有点眼花缭乱,还请指导。

张南城2009-08-03 00:12:17

看望先生,问好。我是个新手,望多关照。

hepingdao2009-01-25 19:53:34

感谢山城子老师,先生高风亮节,
情怀可嘉,风骨可佩,期待先生大作早日成书

山城子2009-01-24 01:20:46

山城子给岛主拜年——祝你春节愉快安康幸福吉祥!
同享一首七绝:
牛来鼠去岁将除,年味浓浓瑞雪铺。
做客故乡竟半年,亲情蜜意可成书。
2009-1-24晚上于故乡辽西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7:21

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我的邮箱:YK20086631@163.com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6:40

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白衣年代2008-11-08 20:26:20

请赐寄《北美枫》: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一中学高三复课(23)班 杨康

sunyunjuan20082007-11-23 05:35:47

真对不起啊,来到新家什么也不懂,换板面时不小心把您的留言无意中删除了,特向您道歉来了 Crying or Very sad

北美之音 Voice of North America
网友论坛
现代诗歌
宾至如归
谈古论今
大雅风文学奖
奥运之光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奥运圣火舞动平安之港 上万群众追随圣火直至终点


安娜点燃圣火盆
  奥运官方网站达累斯萨拉姆4月13日电 达累斯萨拉姆,人民与骄阳一样火热的城市,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非洲大陆唯一的传递城市。当地时间4月13日下午2点15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达累斯萨拉姆站传递的第一棒在欢呼声中起跑。经过5公里,1个半小时的传递,当最后一棒火炬手阿纳-提巴吉卡教授点燃圣火盆,从起点一直跟随到庆典仪式的人们欢呼庆贺这个狂欢的节日。

  达累斯萨拉姆在斯瓦希里语意为“平安之港”。这里是坦桑尼亚首都,最大城市和港口。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的坦桑尼亚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达累斯萨拉姆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也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途经的唯一非洲城市。

  本站传递的起点坦赞铁路车站是中坦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象征。达累斯萨拉姆是坦赞铁路的起点,铁路由此向西绵延1806.5公里,直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将东部非洲与南部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条由中国援建的铁路自1970年10月破土动工,历时4年多,于1975年6月全线铺通并投入试运行,1976年正式投入运营。铁路开通后,为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铁路沿线涌现出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这条铁路已经被整个非洲誉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典范”。将达累斯萨拉姆站圣火传递的起点设在坦赞铁路起点,充分体现了坦桑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对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圣火的欢迎。

  传递开始前,一场暴雨让所有人担心起今天的运行是否会顺利,但就在当起跑仪式即将开始时,天空放晴,非洲的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与记者站在一起的非洲记者们都说,老天爷都在保佑北京的圣火,老天爷都想让非洲的人民一睹圣火的风采。

  下午2点10分,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从圣火护卫手中接过点燃的第一支火炬,并将它交给了坦桑尼亚副总统谢因。谢因高举着圣火缓缓走下主席台,将这支象征着和平与友谊,象征着中坦两国友好情谊的火炬交到了坦桑尼亚原文体部长、现国务部长卡提布(Hon.Muhammed Seif Khatib)手中。现场上千名当地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奥运圣火在传递沿途受到了当地群众热情地欢迎。这里的人民与这里的阳光一样火热,他们挥舞着旗帜,追随着圣火一路奔跑,他们用生硬的中文高喊“北京加油”。在传递车队的最前方,一群可爱的非洲儿童飞奔而来,他们俨然成为了运行车队的先导。道路两旁的非洲舞者们跟随着圣火的跳动跳起了充满质朴而热情的非洲舞蹈。圣火所过之处,成为了黑色的海洋。

  达累斯萨拉姆的天气变幻无常,一天3场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火炬接力开始前的一场豪雨让传递路途上出现了积水。但这并不能阻挡热情的坦桑尼亚人民“护送”火炬。少年、妇女、老人,他们成群结队,趟过积水,继续享受着奥运圣火给他们带来的激情。这样的场面,让北京奥组委火炬中心新闻发言人曲莹璞感慨万千,他说,非洲人民对圣火的热爱和对北京奥运会的欢迎感动了运行团队的每一个人,圣火的激情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最后一名火炬手安娜-提巴吉卡(Prof.Anna Tibaijuka)在点燃圣火盆后说,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非常荣幸,她今天的传递不仅将把奥林匹克精神和欢乐带给达累斯萨拉姆的市民,更是要带给整个非洲的人民。

  刘敬民在庆典仪式上的致辞中说,达累斯萨拉姆市是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和谐之旅”的第八站,也是传递途经的唯一一个非洲城市。今天,我们高举奥运圣火来到了达累斯萨拉姆,目的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达中国运动员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我们带来的是中国人民对坦桑尼亚人民的友谊。

  刘敬民说,来到达累斯萨拉姆,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了坦桑尼亚人民对奥林匹克理想的热情,也感受到了中国和坦桑尼亚人民之间、经受历史考验的深厚友谊。坦赞铁路火车站和国家体育场是我们永恒友谊的象征。能在“平安之港”与坦桑尼亚人民共同感受高贵的奥林匹克理想的激情,分享彼此对世界和平的梦想,我们倍感荣幸。让我们共同点燃奥运激情,传递友谊梦想!

  从庆典仪式现场返回酒店的途中,记者发现刚刚还非常热闹的传递道路两旁已经空无一人,正纳闷间,使馆的一位同事提醒说,他们都追随圣火跑到庆典仪式现场去了。圣火,在原始质朴的非洲大陆舞动出最绚烂的激情。(奥运官网火炬接力前方报道记者 黎晗文并摄 www.beijing2008.cn

http://torchrelay.beijing2008.cn/cn/journey/daressalaam/news/

2008-04-28 12:07:48
引用並回復
hepingdao ?2008-04-29 11:31:32?? 阿赫瓦里40年后再续奥运缘 坦桑尼亚英雄期待08 引用並回復


起点到终点,只有62米。雨后的达累斯萨拉姆道路很泥泞,有些路段积水很深,超过70岁的马拉松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在同胞的簇拥下,举着2008年火炬向前缓慢地移动。

  第一次当火炬手

  40年前,起点到终点,42.195米。

  一段马拉松让阿赫瓦里被世界记住。他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拖着伤腿坚持跑完全程,最终获得一个感动全球的倒数第一名。

  已经超过70岁的他戴着一副塑料框的眼镜,在传递现场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就像1968年那场马拉松上。他在辽阔的东非马路上跑着,围观的人群呼喊着,从草原上来的海风,穿过腰果树,吹拂着每个奔跑者的脸上。

  阿赫瓦里告诉本报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当奥运火炬手,很荣幸,也很高兴。我自愿参加了火炬手的选拔。这次我是从离达累斯萨拉姆市700公里的家乡,坐公车赶来参加接力的。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迎来火炬传递,这是个好事情,成为火炬手我很骄傲,我很感谢中国朋友。”

  倒数第一却感动世界

  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他曾被法国《队报》誉为“最美的垫底者”。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阿赫瓦里被人挤倒踏伤,当他拖着被踩穿孔的膝盖和脱臼的肩膀,一瘸一拐地最后一个人跨过终点线时,数万人的会场,全场肃穆,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奥运会上永恒一幕,虽然此时离枪响已经快4个小时,但人们仍然向这位勇士表达了他们最崇高的敬意。当年,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就是这样一位垫底者,却获得了比奥运冠军更响亮的名声,和更广泛、深久的影响力。

  尽心让孩子们不再落后

  奥运后不久他便退役,进入坦桑尼亚奥委会工作,如今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小选手,让他们在今后的奥运赛场上不再跑在他人身后。

  无论是马拉松还是奥运事业,他都在尽着自己的那份心力。

  前天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位“无冕之王”谈到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他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名言,“你知道,1968年,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那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这句话已经成为奥运史上的一个经典,“奥运就是要让我们坚持下去。”

  2008年1月阿赫瓦里曾为拍摄奥运歌曲《英雄》来到中国,“我们期待北京奥运,许多国家将汇集到北京。时隔40年后,我渴望到北京看奥运。”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08-04-29 11:37:43?? 火炬在达累斯萨拉姆成功传递 为非洲打开一扇窗 引用並回復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报道昨天,从坦桑尼亚副总统谢因手中接过火炬开始第一棒传递的火炬手,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蒂拜朱卡成为举起北京奥运圣火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传递最后一棒的人。这位黑人女性火炬手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非洲的传递,其实是“为非洲打开了一扇窗”,它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非洲,以及非洲优秀的、亟待发现的体育人才。

  在昨天的火炬传递活动中,也是她最后点燃火炬盆。

  据了解,奥运圣火在坦桑尼亚的传递活动,除了第一棒和最后一棒火炬手的人选以外,其他火炬手的传递顺序都是由抽签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坦桑尼亚奥委会在选择火炬手时,还邀请了一位艾滋病患者。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刘昕生担任第七棒,他从一位将军手中接过圣火,完成传递后将圣火交给来自中国的青藏铁路工人姜森林。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蒂拜朱卡——

  火炬传递为非洲打开一扇窗

  作为第一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一职的非洲女性,蒂拜朱卡一直是坦桑尼亚乃至非洲的骄傲。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杰出女性近日已经赶回她的故乡——坦桑尼亚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促使她匆匆返乡的主要原因大概只有一个:奥运火炬要来了。昨天,奥运火炬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坦桑尼亚进行传递,蒂拜朱卡也手持“祥云”火炬,参加达累斯萨拉姆站的火炬传递活动。

  蒂拜朱卡说:“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达累斯萨拉姆感到高兴。在传递过程中,全世界将在和平和谐的精神下团结起来。”

  作为身居高位的联合国官员,蒂拜朱卡对奥运精神也有较深的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部分内容是指参与和代表国家的重大意义。对我而言,手持火炬,我就代表了非洲的女性、母亲。通过火炬传递,我要告诉大家,非洲女性也参与到神圣的火炬传递中来,这将对年轻的非洲运动员起到激励的作用。”

  蒂拜朱卡还用“机遇”一词来概括火炬传递对中坦两国的重要意义。她说:“对于坦桑尼亚和非洲而言,我们拥有许多天才的运动员,却无缘发掘和展现这些人才。火炬传递恰恰为非洲和坦桑尼亚打开了一扇展示自己的窗口。办奥运会让中国在环境管理和改善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值得称赞的项目。”

  大使火炬手地道北京人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报道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刘昕生是第7棒火炬手,他的当选是坦桑尼亚政府邀请的。一听刘大使说话,就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果然不错,“没想到能与奥运有着这么密切地联系。”刘大使说,“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和北京奥运火炬走得这么近。”

  要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在非洲经过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恐怕很多人都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更不理解为何在非洲的唯一城市选择了这里。刘昕生大使给出四个理由:

  其一,这是奥运火炬第一次到达东部非洲。

  其二,达累斯萨拉姆这个名字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和平之港”,坦桑尼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对中国人民也非常友好。

  其三,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第一大城市,也是重要交通要道。

  其四,达市靠近印度洋,有着非常好的热带自然风光,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都离城市不远。

  圣火达累斯萨拉姆·手记

  陪着火炬一起奔跑

  “我的老板是中国人,他对我们很好,今天我来这里,没有人给我钱。”在位于国家体育场外的火炬传递终点处,一个高高的黑人小伙子随着现场音乐跳着舞,还带领着十几个黑人年轻人和孩子边跳边喊:“中国,加油!”他被记者从欢闹的人群中拉出来后说,这句中文是他刚刚教给那些当地人的,希望大家以这种方式共同为北京奥运会祝福,加深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

  10岁左右的小学生都知道奥运火炬到了,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了。很多人都是跟着火炬一路跑来,人群占据了整条马路。前一天下了一阵急雨,造成部分路段被淹,居民们竟然趟着估计有30厘米深的积水,边走边向火炬的方向眺望。此情此景,把我们前一天36小时空中飞行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

  如果不是处处能看到皮肤黝黑、穿着长衫的当地人,真不觉得这是在非洲,倒有点儿在中国海南的感觉。机场路沿途,宣传火炬传递的旗帜和灯箱广告以及欢庆的人群都告诉我们,这里见证了一段奥林匹克史上的重要瞬间;总统府外白色围栏上的一只自行玩耍的小孔雀、路边草丛里的小蛇、卖冰棍人推车上的中文以及能说斯瓦希里语和英语的居民,也将非洲的自然和人文风情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这个东非的重要城市,也已经吸引了上万中国人的到来,数量比五六年前翻了几倍。虽然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大家却有着一个同样的心愿:祝福北京,好运,奥林匹克!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08-04-29 11:57:32?? 奥运圣火“拨云见日” 达累斯萨拉姆站圆满落幕 引用並回復


奥运圣火达累斯萨拉姆站的传递活动13日圆满落下帷幕。

  3月到5月是坦桑尼亚的雨季,这个时节,印度洋的海风随时都可能把一场瓢泼大雨送到坦桑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来。

  当日下午奥运火炬开始传递前,达累斯萨拉姆上空被层层阴云笼罩,午后连续下了两场中雨。

  似乎特意要为神圣的奥运圣火让路,下午2时,火炬传递正式开始;乌云散去,碧空如洗,“祥云”火炬一路迎来的是坦桑尼亚人的欢呼,火炬手听到的是“Beijing Beijing”这样热情的加油声。奥运圣火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拨云见日”的过程。此前在伦敦、巴黎两地的传递中,少数鼓吹藏独的人在火炬接力沿途张牙舞爪,几次三番冲击圣火传递。11日从南美“探戈之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人们用盛大的庆典来迎接圣火。13日,淳朴的坦桑尼亚人又依靠有限的经济条件,为圣火和随圣火而来的嘉宾献上了最诚挚的心意。不少当地群众跟随圣火奔跑,共同分享圣火带来的欢乐和喜悦。

  从达累斯萨拉姆走入联合国的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拜朱卡作为达累斯萨拉姆站最后一名火炬手,也加入了这个共享欢乐的行列。她相信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全世界将在和平和谐的精神下团结起来。此次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在这个非洲大陆唯一的传递城市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阳光总在风雨后”。奥运圣火在今后的传递过程中,必将受到世界各地真正懂得奥林匹克精神与火炬传递真谛的人们由衷的欢呼。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08-04-29 12:00:52?? 达累斯萨拉姆圣火传递近完美 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引用並回復


北京奥运圣火13日在坦桑尼亚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进行了一站近乎完美的传递。

  火炬传递开始前,坦桑尼亚副总统阿里·穆哈迈德·谢因说:“坦桑尼亚能够在53个非洲国家中成为唯一一个举办奥运火炬传递的国家,我为此激动不已。

  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少有的机会,坦桑尼亚毫无保留地支持北京奥运会。”

  天气也在祝福火炬传递成功

  火炬手起跑前大雨倾盆,出发后骤然放晴

  “祥云”火炬于当地时间14时(北京时间19时)在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广场点燃,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将火炬交到坦桑尼亚谢因副总统手中,谢因将火炬交给第一棒火炬手、坦桑尼亚国务部长赛义夫·卡提布,传递正式开始。

  达累斯萨拉姆最近14天内只有4个晴天。在起跑仪式举行前,组织者希望老天作美。结果天遂人愿,仪式前的一场倾盆大雨洗去道路上的尘土,原本炎热的天气也变得凉爽起来。当第一棒火炬手、坦桑尼亚国务部长卡提布手擎火炬出发后,天空骤然放晴。

  圣火从当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火车站前的广场出发,终点设在也是由中国援建的国家体育场。据组织者介绍,目的是为了彰显中国和坦桑尼亚的友谊。

  传递沿途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只有当地一些过分敬业的摄影师给传递制造了一点麻烦。他们不断跑到火炬手前面拍摄,阻碍了传递队伍的前进速度。

  传递活动用时一个多小时,路线长5公里,共有80名火炬手参加。其中有坦桑尼亚部长、市长、奥委会官员等国家政要,也有为坦桑尼亚体育事业立下功勋的明星,包括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带伤跑完马拉松、年届70的约翰·阿赫瓦里。火炬手中年龄最大的是一名72岁的坦桑尼亚退役将军。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刘昕生作为火炬手参加了接力活动,传递结束后,他手持火炬激动万分地用英语说:“中国,坦桑尼亚,友谊长存。”整个传递过程中,数百名当地的年轻人以及部分华侨华人从起点到终点一直随着传递队伍奔跑,并有节奏地喊着“北京加油!”

  当地火炬手弗·约翰说:“我太激动了,当我手擎火炬传递时,我感觉自己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从老火车站到国家体育场,我们一路都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奥运会和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友谊和祝福。”

  坦桑尼亚人的热情令人感动

  许多人一直跟随火炬奔跑,孩子们脱掉鞋子和袜子涉水前进

  尽管这里的客观条件比较艰苦,但非洲人民对奥运圣火的热情令人感动。在传递过程中,数万热情的坦桑尼亚人走上街头追随圣火,他们的脸上都带着非洲人民特有的灿烂笑容。由于下雨造成路边积水,许多当地民众甚至站在水坑里等待火炬的到来,当火炬经过时,他们激动地振臂高呼。

  由于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传递只有5公里,所以每个火炬手的跑步距离都很短。许多人一直跟随火炬奔跑着,一路从起点跟跑到终点国家体育场。遇到积水,有的干脆直接将鞋袜脱掉,趟水过去,然后也顾不上穿鞋,赤脚前进。

  当地民众的表现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起跑前,热情的坦桑尼亚人表演了激情洋溢、动感十足的臀舞、足舞和火棍舞,还有非洲特色的鼓乐表演。在传递开始前,天空下着雨,但广场上的坦桑尼亚舞蹈家们一直坚持演出,让观众欣赏精彩的“雨中曲”。

  北京奥组委火炬中心发言人曲莹璞满意地说:“传递几乎完美无缺……跟跑的孩子们纷纷脱掉鞋子和袜子涉水前进,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奥运圣火的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拜朱卡担任最后一名火炬手。她说:“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这是坦桑尼亚、非洲和整个世界团结在一起的时刻。”

  在最后举行的庆典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发表了致谢讲话。他说:“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了坦桑尼亚人民对奥林匹克理想的热情,也感受到了中国和坦桑尼亚人民之间经受历史考验的深厚友谊。坦赞铁路火车站和国家体育场是我们永恒友谊的象征。”

  华侨华人激情祝福北京奥运

  圣火在这里燃起,是我们的幸运,我们的骄傲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希腊的语言中,非洲大陆的全称“阿非利加”,意思就是“阳光炙热”。

  13日当奥运圣火首次在非洲大陆素有“和平之港”之称的坦桑尼亚第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进行传递时,炙热的已不仅仅是阳光,还有生活在这里的华侨华人的爱国激情,以及坦桑尼亚和整个非洲的奥运梦想。

  驻坦桑尼亚一家中资公司的6名员工在奥运火炬传递的终点——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整齐地站成了一排,他们胸前各画着一个红彤彤的大字,连起来恰是他们的心声:“北京奥运加油”。

  公司商务经理叶女士告诉记者,当他们得知奥运火炬即将来到坦桑尼亚时,主动联系了使馆要来参加欢迎仪式。“奥运圣火能到达累斯萨拉姆来,而我们又恰好生活工作在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我们的骄傲。”

  为了表达自己的兴奋和喜悦,他们迅速酝酿了这个“特殊横幅”的计划。一番连续奔波后,他们在当地一家商店里买到了雪白的T恤衫,但当地没有一家店铺能在衣物上实现电脑打印。这些年轻人干脆拿起红色防水笔,比着打印出来的汉字在胸前一笔一画地描出这6个大字。

  坦桑尼亚人格外看重这次火炬传递,感谢中国朋友能把这样的殊荣授予他们。在传递的过程中,当地华侨华人为火炬手喊着“北京加油”的口号,坦桑尼亚人虽然听不懂“加油”这两个字,但他们知道Beijing,于是许多人就大声喊着“Beijing,Beijing”。不少人还会追随火炬手的步伐,跑上很长一段距离。火炬在整个传递过程中始终处于当地群众的热情包围中。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08-04-29 12:21:58?? 达累斯萨拉姆圣火传递特色十足 雨中上演非洲舞蹈 引用並回復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4月13日奥运专电题:为非洲人的热情而感动(新华社记者张荣锋 宋盈)北京奥运会圣火13日完成了达累斯萨拉姆站、也是非洲大陆唯一一站的传递。

  尽管这里的客观条件比较艰苦,但非洲人民对奥运圣火的热情让人心生感动。

  坦桑尼亚到机场迎接圣火的车辆配置比不上前几站,搭乘记者的媒体车也从双层巴士变成了搭着帆布的小货车,但这些对奥运圣火的传递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圣火不仅圆满完成了5公里的传递,浓郁的非洲风情和热情的非洲人民也让这一站的传递特色十足。

  达累斯萨拉姆这些天一直在下雨,但天公作美,在起跑庆典开始前,大雨停了下来,保证了传递的顺畅进行。

  当地民众的表现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起跑前,热情的坦桑尼亚人表演了激情洋溢、动感十足的臀舞、足舞和火棍舞,还有非洲特色的鼓乐表演。在传递开始前,天空下着雨,但广场上的坦桑尼亚舞蹈家们一直坚持演出,让观众欣赏精彩的“雨中曲”。

  在传递过程中,数万热情的坦桑尼亚人走上街头追随圣火,他们的脸上都带着非洲人民特有的灿烂笑容,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下雨造成路边积水,许多当地民众甚至站在水坑里等待火炬的到来,当火炬经过时,他们激动地振臂高呼。

  由于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传递只有5公里,所以每个火炬手的跑步距离只有100米左右。5公里的距离,对于擅长奔跑的非洲兄弟实在太短,所以除了街道两旁围观的群众外,火炬手后面始终跟着一个“长尾巴”。许多非洲兄弟一直跟随火炬奔跑着,一路从起点跟跑到终点国家体育场。遇到积水,有的干脆直接将鞋袜脱掉,趟水过去,然后也顾不上穿鞋,赤脚前进。

  坦桑尼亚副总统阿里·穆哈迈德·谢因的话表达了坦桑尼亚人民的心声。他说:“坦桑尼亚能够在53个非洲国家中成为唯一一个举办奥运火炬传递的国家,我为此激动不已。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少有的机会,坦桑尼亚毫无保留地支持北京奥运会。”

  本站的传递也得到了北京奥运火炬运行团队的高度赞扬。北京奥组委火炬中心发言人曲莹璞在传递结束后满意地说:“传递几乎完美无缺……跟跑的孩子们纷纷脱掉鞋子和袜子涉水前进,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奥运圣火的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hepingdao ?2008-04-29 12:23:11?? 民众和天气一样热情 说起护卫队员前方记者哽咽 引用並回復


奥运官网4月13日发自达累斯萨拉姆 当地时间13日下午15时(北京时间20时),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圣火盆,奥运圣火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传递顺利结束。整个过程前方记者感受最深得,莫过于坦桑尼亚人民的朴实与热情。提及十几天的火炬报道过程,火炬护卫队成员的敬业令记者哽咽。以下是电话连线内容:

  主持人:黎晗,今天的火炬传递过程,我们感觉是简短而热情,你现在在什么位置,对今天的火炬传递有什么样的感觉?

  黎晗:整个火炬运行车队已经回到下榻的酒店。

  今天是非常非常地热情,坦桑尼亚和达累斯萨拉姆市的人民跟这里的天气一样热情,真得是热情似火。虽然火炬接力开始前下了一场暴雨,我们当时都非常地担心,担心火炬传递会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当圣火火种灯抵达起跑仪式现场的时候,天马上就放晴了,所有人都非常惊讶,所有在场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感慨,老天爷保佑圣火传递,老天爷都想让达累斯萨拉姆的市民看看圣火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感觉有点天工作美的意味。在整个火炬传递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很多火炬手,其中有一些官员,也有普通的铁路工人,也有像阿赫瓦里这样的名人,作为您个人来说,您比较关注哪位火炬手?

  黎晗:在达累斯萨拉姆站的传递,火炬手本身我不是特别地关注,我关注的是达累斯萨拉姆的市民,因为他们真得是非常非常地热情,参加今天火炬传递的这些火炬手,微笑着面对沿途的市民,微笑着向他们展示圣火。要说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火炬手当然是阿赫瓦里,他也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奥运英雄,也是坦桑尼亚的奥运英雄。说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他的名字,你只要翻看奥运会历史上的历史画面,你会发现有一张图片就是阿赫瓦里一瘸一拐跑入体育场,场内所有的观众都向他喝彩,他有一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名言,“我的祖国派我来这里参加奥运会的。”

  主持人:他这话是说“我的祖国把我派到这里,不是为了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让我完成比赛。”这句话上大家印象比较深刻。

  黎晗:奥运名言里的经典的经典。

  主持人:接下来的工作是什么?

  黎晗:今天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酒店吃完饭,就前往机场,起飞前往第九站阿曼的马斯喀特。今天的火炬传递给几乎所有在媒体车上的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道想哭还是想笑,大家都被感动了。在刚才火炬点燃圣火盆的时候,这次火炬传递新闻发言人曲莹璞就跟我说,在沿途看到当地的儿童、妇女包括青年都跟着火炬运行车队在跑,因为下了雨,有的路段积水了,水积得很深,这些小孩都不顾积水,跟着水淌过去,跟着圣火在跑,有上千名群众跟着圣火在跑。非常有意思的是从庆典仪式返回酒店的时候,也是走了火炬传递的路线,但是沿途上基本上没有人了,大家都在奇怪为什么?当地使馆的同志告诉我们说,你们怎么一点不善于观察,所有的人都跟着圣火都跑到庆典仪式现场了,没有人留在沿途,所有人跟着火炬跑到现场去了。

  主持人:这正体现了我们火炬传递口号叫点燃激情,当地人的热情也是非常地高涨。

  黎晗:当地的官员,包括他们国家的官员在致辞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这是东部非洲第一次传递奥运圣火,是达累斯萨拉姆第一次迎接圣火,他们在致辞当中言谈举止当中都是表现得非常非常自豪。

  主持人:截止今天,你们大概在境外传递有十天左右的时间,您目前对整个火炬传递到现在,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黎晗:大家都非常非常地累,非常非常地疲惫。因为应该是第13天,大家都是非常地疲惫,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沿途的当地市民,当地的华人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和鼓舞,要说累,圣火护卫他们比我们更累,他们要么在严寒的天气中,要么就是在烈日下护卫圣火,他们都不说累。在飞机上,大家都知道出长差,来不及换衣服,来不及换袜子,是很正常的事情,鞋和袜子都很臭。但是上了飞机,为了保证大家休息环境有一个清新的空气,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些圣火护卫都没有把鞋脱下来。到下飞机的时候,想把鞋拖下来都很难拖下来,因为脚都肿了。

  主持人:听起来很让人感动。

  黎晗:他们的精神真得是让我们非常非常感动。(记者黎晗声音已经哽咽)

  主持人:我一直在听你讲话,你的情绪也影响到我,你们在前线很辛苦,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奥运官网火炬接力前方报道记者 黎晗 www.beijing2008.cn

_________________
閱覽成員資料     hepingdao北美楓文集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音乐与朗诵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诗海编辑部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评论鉴赏 Reviews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落尘诗社
古韵新音
美哉贴图
开心一笑
健康与美容
Maple News
社区消息 Community News
散文天地编辑部
合作交流
驻站作家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诗海室
散文游记
信息中心 News Centre
诗歌联赛组委会
音乐极限
移民心语
内部交流
乐岛编辑部
會議中心 Meeting Room
诗词吟诵
影视频道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冻结栏目
Chinese Poetry
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