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上城

???江夏黄鹤楼

?????289?

?????2007-03-15

?????发送私人留言

?????城的客

查找上城发表的所有帖子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上城2007-12-07 00:42:15

闭着眼睛?耳不忍闻,目不忍视也.只能想出泪水,懂我也.我也在寻思:如果我把眼睁开,且睁得大大的,会不会把你吓死? Very Happy

中国评论家冷梅2007-10-21 07:06:09

闭着眼睛,只能想出泪水!

现代诗歌
落尘诗社
评论鉴赏 Reviews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略读鲁迅

略读鲁迅


无以打发时间的时候,或累了而不急于睡的时候,手头可放着几本书翻翻,是无比惬意的事情。有时读一篇两篇,有时一口气把所有的都读完,然而有的书读一遍不行,得常常读。常读会常有新意。眼前就是一本《鲁迅散文》,读着我不免发出“扑哧”的声音来,忽然觉得有意思极。《知识阶级》里作者调侃他怎么从北京到厦门的因由:“就我自己说起来,是早就有人劝我不要发议论,不要做杂感,你还是创作去吧!因为做了创作在世界史上有名字,做杂感的没名字的。”显然这是朋友的忠告,一番好意。作者这样答复:“其实就是我不做杂感,世界史上也没有我名字的,这得声明一句,是:这些劝我做创作,不要写杂感的人们之中,有几个是别有用意,是被我骂过的。所以我不再做杂感。但是我不听他,因此在北京终于呆不住了,不得不躲到厦门的图书馆上去了。”

说来也好笑。古往今来朋友往往以“忠心善良”自居,每有“劝谕”之名,而背后使刀子说风凉话的也往往就是朋友。“其实就是我不做杂感,世界史上也没有我名字的”,自解得真妙。“速朽”的往往如此不朽的么?如果你慢慢地读,放下什么“先入之见”的意识,权当他一个普通的作者,和我们一样,你就会觉得鲁迅就是我们的朋友。聆听你会感到他的渊博,细辨你会感到他的睿智,会心之处你会发觉他的风趣。《从讽刺到幽默》里说:

“然而现今的讽刺家之所以为讽刺家,
却正在讽刺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社会。”

“智识者”或许就是现在所说的“大知识分子”、“小知识分子”,“智识者社会”可解为“知识阶层”?还是国家精英们统治下的浮世绘?“有教育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或许就是如我这一类的:读过高中,又读过大学,现在正在社会上寻一已之地的的大学生吧。“所谓”,鲁迅文章里一贯的讽刺手法。“讽刺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社会”,对于今天仍有警醒意义。因为目前中国“有教育的智识者”大部分还是“歌颂祖国”、“歌颂领袖”里培养出来的,就拿现在社会的中坚七十年代的生人,他们不都是受过“娘老子”深深的影响吗?其实无论哪个时代,“智识者社会”都可怀疑的,但问题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因为他们自以为垄断了”知识“,掌控着社会大部分的言论自由,这样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他们了。其实何况是“我们”,就连我们的“地球母亲”,她也不能掌握自己。

<论人言可畏>里有几句:

“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藐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人言可畏”是上世纪著名演员阮玲玉留下的遗言。生活中充满了“讽刺和感伤”,活受罪,干嘛还要活在世上啊。一个人很难避免和自己讨论这个问题。有时候活在世上的帝王也不能避免被询问。但“自杀”到底是个勇士,还是个懦夫?这也不是问题上的根本。试看熙熙攘攘的世上人不都活着好好的,难道都是“勇士”吗?不管“勇士”还是“懦夫”都证明不了什么。“好死不如赖活嘛”。很多人都奇怪在世界排行榜中中国的作家、诗人自杀率是最低的。我真搞不懂散布如此言论的这些人是居何心?“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从这一点上,我想中国的大多数诗人作家是要感谢鲁迅的多。但不知道“演艺界”什么样子的。然而一个人死了,毕竟是一件悲痛的事,更何况是自杀呢?人都有幸灾乐祸的心理,“纵容着别人死”,即是一例。我们希望着看别人死,是因为自己不想死。但总有一个人要先死,于是我们彼此竞争着看到对方的下场。这真是人类卑鄙的心理,只要不曾麻木知觉的人都会对之鞭挞。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生存的竞争将越来越残酷,但我们确实不愿看到这样的场景,因为文明的进步,应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生存的酣畅与乐趣,而不总是苦累。但我想人类还远远不能达到她的理想,不完善仍是有的。肯定有人想不开的,但我们对死者保持敬畏是起码的道德吧。“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诸君如再以“勇敢”自居,我也建议他先试试。

《什么是“讽刺”?》里说:"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如果一个社会到了“冷嘲”的地步,跟到了末日就差不多了。毕竟“讽刺”还可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讽刺”都是善意的大实话。这一点:我也可从上面读的过程里看出来。所以,古往今来“讽刺”基本都是喜剧形式的。我觉得“冷嘲”倒近乎悲剧。但现在我还无法体会悲剧。常觉得世上的人有“讽刺”的必要。勇者,黯淡。吃人者,横行。一场新的愚昧和无知正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个人常对现状有无能为力的感受。尤其在大学的教育制度里我几乎一度窒息,连“讽刺”一声的力气都没有。“讽刺”,需要热情,因为你尚觉世上有可为,为谋取进一步的改善。曾觉得一切文学作品的存在,都是讽刺的结果(到今天我仍觉得没有修正自己观点的必要)。所以中国如要产生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没有讽刺是不行的。我鼓励文学家要多讽刺,而不是像吃了糖只知唱颂歌。近乎绝望的“冷嘲”就留给颓废的哲学家们吧。下面我要谈谈现在书市上的书本:

《书的还魂和赶造》:

“汇印新作,当然是很好的,但新作必须是精粹的本子,这才可以救读者们的智识的饥荒。就是重印旧作,也并不算坏,不过这旧作必须已是一种带着文献性的本子,这才足供读者们的研究。如果仅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栈房角落的存书,改换新装,招摇过市,但以“大”或“廉”诱人,使读者化去不少的钱,实际上却不过得到一大堆废物,这恶影响之在读书界是很不小的。”

这说的是当时丛书的编辑。现在还不是这样?市面上趁着所谓的“国学热”、“文化热”,之前些时候这些书书店里还少见,忽地什么经书、诗书、史书忽然铺天盖地了。但看看其情况若干年后的我们世界,“何其相似乃尔!”。无非都是骗读者的钱。我就是上了很多他们的当,有钱没地方花的闲人就是这样子的(有时,我也难免嘲讽一下自己)。“带着文献性的本子”,还等着人整理呢。听他们说就是啦。“恶影响”,管那么多干嘛。其实不独独这,反正一“热”,就有人“渴”,可图。这就是市场经济。文化的繁荣,只不过表面的东西。其中泡沫的幻彩还是很吸引人的,这些也只有等到危机真正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我们是多么的贫乏。逛了几次书店后,我竟然惊呼:无书可读。也因为如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就不去书店,宁可无所事事,也不愿读书。曾去的几回,除了购买几本到处泛滥的简装或精装的名著小说,诗词,就不再买其它的。——这也是聊胜于无的龌龊之事。回来看了有限的几页,就搁在一边。懒得再翻。本来穷学生哪有那么多的闲钱,得来又是无益。“恶影响”就不用提了。“克日速成的草稿,或是栈房角落的存书,改换新装,招摇过市,但以“大”或“廉”诱人”,真想唾骂他编者的祖宗。社会上有图的人多了,不算坏事。但“不图”的人又在哪里?

“但如果要永远要听见人类的足音,则我以为流产究竟比不生产还有希望,因为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着能够生产了。”《这个与那个》

世上少几个爱因斯坦、海森堡不要紧。因为没有了他们,照样有人能发现定律,创建理论。但既知识渊博又胸怀博大,还如此有趣,关心在世和不在世的人真是世间不常出的大智慧者。如果没有了这些可爱的人,即使人类有耐以炫耀的科学技术,我们生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定然是乏味得要死。鲁迅研究已渗透到哲学、美学、人类学、语言学里面去了。如果以被人所引用的次数来衡量一个学者或文学家的影响力,鲁迅在中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但研究仍有继续开展的必要。他不是一个道学家却胜似道学家。他到死仍存有打破铁屋子的希望。桀骜如我,也得拜服在他的足下。但我们能来一个超越吗?请让我们试目以待。


23:09 2008-4-17













2008-04-20 21:55:36
引用并回复
荷梦 ?2008-04-21 02:39:52?? 引用并回复


对于鲁迅,阅读还是有限的。不敢妄评!但要说的是,在当今的社会上,能静下心来自发读鲁迅先生文字的,为数也不多,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荷梦北美枫文集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08-04-23 15:46:07?? 引用并回复


伤城这篇,有思想,有追求,不偏激,很好!希望伤城向“大家”发展。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网友论坛
美哉贴图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宾至如归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大雅风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