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上城
|
???江夏黄鹤楼
?????289?
?????2007-03-15
????? ?????城的客 查找上城发表的所有帖子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上城2007-12-07 00:42:15闭着眼睛?耳不忍闻,目不忍视也.只能想出泪水,懂我也.我也在寻思:如果我把眼睁开,且睁得大大的,会不会把你吓死? 中国评论家冷梅2007-10-21 07:06:09闭着眼睛,只能想出泪水! |
|
|
现代诗歌 | 落尘诗社 | 评论鉴赏 Reviews | 散文游记 |
|
随笔一:论读书
论读书
文/占白
“大量单纯的阅读还会使精神丧失其全部灵敏而变得迟钝起来,并且,只有在连续不断的刺激和推动下,才可能保持一种活力。”
——叔本华《论独思》
后起于叔本华的尼采在他的论文集里反复提到“博学者”与“天才”的区别,并说一个人大约在一天里可以阅完200本书,我相信这是真的。博“200本书”于一日的确算不得了不起的记录。乐观点看,现今的人一日浏览200本书,只为寻章摘句弄的文章不为怪;当然后面的文献书摘就排满了好几页。我们为其“淹博”所吓倒,尽管书写得确实很“烂”。这里并不是贬斥哪一方,“传道授业”与“成一家之言”毕竟是问题的两个方面。
读的书多,尽管看上去很有学问,但不一定就有创造性的发现。因而“天才”的荣誉总归那些没有头衔,默默无闻的人多。西谚: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说的正是阅读与调节的问题。“大量单纯的阅读”一方面可以开阔人的视界,另一方面却又可以使人闭塞,陷入另一种“麻木的愚昧”。所以我们不光要有大量的阅读,还要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很好的道出“学”与“思”必须结合才能达到不“罔”,不“殆”。至于怎样去做到“学”与“思”的结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比如西方人有一种“智性沉思”的传统。叔本华就是这样“独思”的。而东方人由于重视人伦的关系,常常被忽略的认为缺乏尊重个体的精神。其实东方人的个体感悟,也是“沉思”的状态。例如《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而往往又“行、口不能一”。可见到达智慧的途径千万条,但万不可缺少“独”与“思”两条。缺少“独”与“思”的精神,虽可成为所谓的“教授”,“学者”,但未尝不是一个“书呆子”?(文革中那些以倒背如流毛著为能事的农民,革命小将,更不足为训。)因为你的脑子里满是别人的思想,知识,唯独没有自己,太“博”,太“杂”反倒丧失了“作为自己”的先前的锐气以及天真的想象力。所谓“迟钝”有余,“灵敏”不足。但是不是只要做到“独”与“思”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或说我“读”了,我“想”了,但为什么智识并没有增长呢?这涉及问题的另一面,即“恒”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随随便便把辛苦思考得来的东西弃之一旁于不顾,那无疑是犯了最大的愚蠢。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对待学习更要有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嬉”,“随”散漫的风格常常让我们辛苦的努力前功尽弃,结果一无所成。当这个时候,我们不仅变得不“灵敏”,变得“迟钝”,还会丧失了精神上的“活力”。当我们面临丧失“活力”的时候,从哪里获到这“连续不断的刺激和推动”呢?
尼采说:“——拂晓,万籁清新,在精力如无边朝霞的时光,读书——我称它为罪孽!”尼采这个疯子“大话”说了几大框,不知疲惫,不知厌倦,更不知羞愧。有人把这称为“天才的智慧和感悟”(Enthusiasm of Genius And Thoughs).的确他精力无边,他的力量:一声狂呼就让“上帝死了”。他的这种持续不断的疯狂性究竟来自何方?他说:“人,作为命运的人,因为负载自身,所以也就承载命运。”他把这动力的源泉归结为“自身的命运”,近似中国人所说的“天命”的表述:天命,谓之性。奇怪生活中“乐天安命”的人多的是,为什么独独“尼采”的名字如雷贯耳呢?不奇怪的是我们个个寿终正寝,他却住进了精神病院。这并不是说人人都得进精神病院,然后才可“名于世”。“连续不断的刺激与推动”的来源只有自个才知晓并感知,别人并不能给定一个范式。如果没有这种来源也无须着急,因为现实无须个个成为天才,做个“乐天安命”尼采的善良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一个只会‘啃’书本的学者——平庸的语言学家一天差不多能打发200本——到后来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显然尼采最憎恨这类学者,因为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平庸”。由此我们无须在所谓的“学者”,“专家”面前吓倒,更无须“羡慕”,“佩服得不得了”;反倒我们更有理由鄙视他们一下。“大量单纯的阅读”的害处,天才们是保持着高度警惕的。因为“天才”的本质是“创造”,要“创造”必然要“破坏”,要扫除陈腐的渣滓。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些反社会的倾向。这么似乎又扯远了。读书跟“天才”有什么联系呢?
“书是有毒的”,这几乎是很多人的共识。于是读书要有选择。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认识到书的毒害性,唯留” 农、医、卜筮等书”之类的书籍没有烧。世上“百毒不入”的人毕竟少,愚顽百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做“天才”的狂想中去。这不切实际的想法当然要防着,不然为何有如许明令的“禁书”呢?即使有“解禁”的“禁书”,谁又能说现在就没有“禁书”了呢?书成全了我们的抱负。“禁书”渐渐离我们远去,因此现在的社会实现“抱负”的人越来越多。这是肯定的;尽管“天才”还是一如既往的少。
其实书何尝有毒呢!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的权利。他有他的爱好,你有你的知趣。如果真要规定大家必须读某一种书,那不是“闷煞人也”又会是什么?因此每本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理想的状况),是不应以“有没有人喜欢读”为判断标准。如有人将 “圣人”,“伟人”,“大帅”的标准加诸别人的头上更是要不得!叔本华又说:
“对于精神,最好的消遣莫过于研究古代的经典。只要你一册在手,哪怕半个钟头,你也会顿觉愁销闷解,身洁心净,神清气爽,强健有力,犹如久渴而饮甘泉一般。”
叔本华一册经典在手“顿觉愁销闷解”,并不因为我愁眉苦脸,就否认“经典”存在的价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如果在茫茫书海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愁销闷解”的一本或几本书,哪真是人生的幸福。如果有个人儿找了很久,还是眉头紧锁,随手拿起一本翻了翻就扔弃,这不证明世上就根本没有这样令人"幸福"的书吗?是有还是没有谁知道呢?“愁销闷解,身洁心净,神清气爽,强健有力”——饱嗝甘泉之后又怎样呢?或许最幸福的人还是那根本就没有阅读过书的人,属于在饱览众书后最再将书扔弃的人呢。
因此,书并不能给我什么,就像没有人可以包管别人的一切,可以给他指出一条永恒的路来,你只需踏上便是。读书犹如爬山,涉险,要取得真经也要做好遇难的准备。经验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也可从书中获得。书中蕴藏着人类的全部经验。王国维先生说需经过“三种境界”,有人又说以“苦”,又有人说以“乐”为先导。每个读书的人都在书中寻求自己的东西。其中有很多人满载而归,脸上还挂着笑吟吟的姿采。也有很多人带着失望,衣袋里空空如也。前一种人载了很多,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因为他什么都装;后一种人翻检了所有,看看就扔了,他说里面什么也没有,所以空手而归。这两种人怎么评说呢?读书是在矿山上行走,许是每一种高度都分布着不同的宝藏供我们拾取。谁能上到顶峰,一睹众山的风采?那样我们这些辛苦的过路人,转转看看,悠闲就罢了。
2006.11
2008-01-06 20:15:46 |
荷梦 ?2008-01-06 20:30:24?? | |
想起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上城 ?2008-01-06 20:44:10?? | |
问好.荷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啊 |
白水 ?2008-01-07 01:45:49?? | |
有特色 |
上城 ?2008-01-07 15:45:12?? | |
讨论"书"的前途及读书的动力问题.有点特色了,呵呵.
这些问题每个读书人都会遇到... |
网友论坛 | 美哉贴图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 宾至如归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大雅风文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