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
冰夕 ?2007-12-04 07:03:32?? | |
迪拜 写到: |
上次,你没有发完
我没有评
这次,让我欣喜
移到“斑竹在线”了。 |
承蒙 迪拜 不嫌弃拙作的青睐
冰夕倍受创作动力的惊宠与鼓舞  |
迪拜 ?2007-12-05 16:45:48?? | |
请问冰夕:
这是2首不同的诗歌,还是1首诗歌,前面为序言?
另外,因为有不少诗人并不理解,
因此,请“自己对诗歌做一个完整的注解,”
如果可以的话,发出来,
我来发在“在线读诗”。
谢谢! |
冰夕 ?2007-12-26 11:04:21?? 這是一帖評介,與幾則回應。關於詩 (冰夕轉載,是以為記,放在帖子裡) | |
迪拜 写到: |
请问冰夕:
这是2首不同的诗歌,还是1首诗歌,前面为序言?
另外,因为有不少诗人并不理解,
因此,请“自己对诗歌做一个完整的注解,”
如果可以的话,发出来,
我来发在“在线读诗”。
谢谢! |
.
** 解讀冰夕“鐘的秘密心臟”-- by 左岸 詩評 2007-12-23 **
窗外已是歲寒,想冷山與裸林又來和我們做伴了,心緒不禁蒼茫起來。時逢讀到冰夕今年一組封山之作,心頭為之一熱,大有南拳媽媽唱的一句歌:“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之慨,真正的好詩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複製的,有一種疏離的若失的情緒,“我將我的生命帶到這麼遠”(希臘詩人奧迪塞烏斯•埃利蒂斯)就是這種味道;詩給我的進一步觸動是人在一生中要不斷的轉身和回眸,女詩人冰夕在詩即將成集付梓之時,利用鮮為人見的詩的形式寫的《跋》裡我們不難看出她的心靈之約是那樣的高貴與堅貞,不管風吹雨打,都要“留下一束茉莉和一串濕熱問號的鑰匙”以及“遺愛灰燼的鵝毛筆/長年揮舞著落日的句點”,無不包容這樣一種元素:所有的吟哦離不開愛的埋伏線,愛,愛情,對女人來說看得更重一些更基督教一些,這是一本大書,需要每個人畢生去書寫,直至化為塵埃,最終轉換成暗物質而永恆。
詩在類似小說的對白中,為我們拉開了情感的舊帷幕,波瀾湧起,物我互為交融,展開了意象的繁複登場,“火圈的逗號”“灰燼的鵝毛筆”“落日的句點”等,詩人採用了立體的表現手法,宏達與細麗互映,拓展了讀者的視野,山重水複,引經據典,資訊充溢,有應接不暇之美,顯得非常的陌生和異樣刺激。
詩,離它居住的房子愈遠,就離自己愈近。前提是不切斷關聯。康德說:“美是一種想像力,和對已有定義的事物的理解力,這兩者之間的和諧。”我想詩人暗知這個道理,惟有將噴發的思索安頓在遼闊的背景裡,才能使詩多一份歷史感、多一塊逃避腐朽的花紋岩石。欣喜地看出利用“異質原則”的意象所帶來的全新感受,十八世紀英國詩人詹森曾經這樣說過,“把兩種不同異地的東西用鐐銬把它們銬在一起”,對此寫作技巧形容得多麼貼切,給讀者留下難忘印象的大都是只有想不到的意外的驚喜那樣一種體會。
如果說詩中描述的“重疊里爾克與茨維耶塔娃的淺笑/環繞無伴奏巴哈反覆詠唱穿越光陰持一把黑傘下的/三詩人書 ”是詩人的心靈獨語,那麼接下來《妳的西古爾德》與《跋》詩的我之稱為副歌裡,則通過借用古典傳說人物的戲劇色彩以及穿插現代文人的獨有情調,把一個女人內心的全部秘密暴露的淋漓盡致,使詩產生了一個氣場,非有要墮進去的快感念頭。
在閱讀這首副歌包括三首短詩之前,有必要先瞭解西古爾德的含義。
西古爾德是北歐傳說《沃爾松薩迦》裡的勇士,而我徜徉在由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裡格根據挪威籍戲劇家、詩人畢倫森的詩劇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十字軍戰士西古爾德》雄渾磅礴的旋律中,更為熱血男士的無畏冒險所傾倒。應該說西古爾德是人們心中理想英雄的化身,也是世代女人仰慕的丈夫及情人。
《光》一詩中提到的布倫希爾特是北歐傳說《沃爾松薩伽》中一個美貌而又有男子氣慨的公主,以文字華麗著稱的德•昆西是久負盛名的英國散文作家。
烏爾里卡則是西班牙文學祭酒波赫士,堪稱是二十世紀影響歐美文學最鉅的拉美文學名著《波赫士》全集中重頭描述的有關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沙之書》中講的故事,叫“烏爾里卡”。說的是一個將近老年的男人在歐洲冬日客旅中的一段豔遇。中有“德•昆西在倫敦的茫茫人海中尋找他的安娜,將在牛津重循他的腳步。德•昆西停止了尋找,我卻無休無止,尋找到如今。”
一段對話,結尾精彩絕倫。“我到了樓上,發現牆上按威廉•莫里斯風格糊了深紅色的壁紙,有水果和禽鳥交織的圖案。烏爾里卡先進了房間。房間幽暗低矮,屋頂是尖塔形的,向兩邊傾斜。期待中的床鋪反映在一面模糊的鏡子裡,拋光的桃花心木使我想起〈聖經〉裡的鏡子。烏爾里卡脫掉衣服,她呼喚我的真名字,哈威爾。我覺得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傢俱和鏡子都不復存在,兩人中間沒有鋼劍相向。時間像沙漏那樣流逝。地老天荒的愛情在幽暗中蕩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佔有了烏爾里卡肉體的形象”。
我驚詫於冰夕在一首短短八行的詩裡同時融入了眾多傳說和人物,並且賦予了他們新的生命,英雄,美女,作家,名著,名曲盤根錯節在一起,形成了鮮活的有機體,歷史有時驚人的相似,戈多的等待與博爾赫斯的尋找同樣是人類的兩大藝術懸念,它所產生的巨大魅力不斷激勵後來者繼續演義。我看到詩雖然容量大而短小,絲毫沒有空泛之感,關鍵是她善於用女性審美的智慧捕捉詩歌的“細節”。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說: “只有當藝術家找到了構成藝術作品的無限小的因素時,才可能感染別人。”你像“差點拍掉金砂流經無名指環/暗示 /宴會那晚 ”“遇見烏爾里卡化身月光下懸掛枝椏的箴言 ”“總在布倫希爾特拔不出劍鞘時/重逢 ”都是通過通感和複合意象的細節去完成的。使詩有血有肉,滑亮可鑒。不可置否,這首詩與《沙之書》一樣留下了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意謂。
《誤認千萬次的對不起》這首短詩讀起來愛不釋手,用筆峰迴路轉,跌宕起伏,意象奇兀,詩裡要有極個人的東西,構成詩歌獨自的秘密,造成知解的障礙,好的障礙是阻力也是磁力。它的形成是有意識,也是下意識,是故意也是天意。沒有障礙的詩歌,沒有摩擦力。 你讀:
不時被落葉敲醒
今日赴明日吐出傑克的手和
腳
恐怕就有這種感覺,巔峰是難攀登的是要費力的,一旦登上之後那種“一覽眾山小”的愜意只能事後才可體會到。
在讀著冰夕《我想她醒了》一詩我不禁想到了臺灣詩壇上一位重要而又獨特的女詩人林冷的《不繫之舟》來,當然敘述的故事不盡相同,但有一種共性,那就是生命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自由之神,無邪而潔淨,只是後來社會的干預使得人不得不戴上假面具,小心翼翼地過活,而人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她的無拘無束的本質有朝一日醒來,林詩的灑脫無羈、清冷孤傲與冰詩的微寒涼骨、咀嚼輪回又相互印證之妙,醒悟是人的終極,但要想達到超然,那是多麼的艱難,詩人的歌哭總會引領我們找到那扇窄門,那門少有人造訪且充滿荊棘,讓人生畏,故我們仍原踏步,飲恨歲月的無始無終。
通篇讀罷,突然想起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狄金遜說過的:“假如我讀一本書而感到全身發冷,冷到沒有火可以使我暖和的話,我知道那一定是詩”。你品味冰夕的全部作品就有這種剔肉刮骨的感覺,如石頭裂縫般的深刻與神秘。
兩年來,我始終是冰夕詩的不屈不撓的忠實讀者,為她詩中的縱橫感,知識面的博大精深,尤其像西方優秀的作品學習,彷佛告訴我們“要多看高級的東西,不能把眼睛看窮了”這一真諦,她的“詩是精神貴族,或將形而下的日常提升到形而上的高貴,或將形而上的高貴還原為形而下的日常。”的執著寫作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我常常想她的詩核究竟是什麼,現在好像豁然開朗,將世界文化收入內心深處,以人類的棲息地為縱橫坐標,洞察、解釋人性的複雜與多變,幾何圖形般的表現出來,讓讀者有一種要立即解讀的欲望。她更多的是通過女性的身體語言去傳達去溝通,我們看到女詩人們不再苟泥於小愛,而是投身於更大的博愛,人類之愛,女人的固執造就了世界,“閃電是不能修改的” 說得多麼好,我終於尋覓到了冰夕作品的“鐘的秘密心臟”之所在。
左岸 2007-12-23
如上出處,詳見:迷人的海.左岸
http://blog.sina.com.cn/u/1256167701
.
.
.
※ 有關:〈跋〉的幾則回應 ※
re:oneline
感動!我開始了解你的語法與戀海所說你的隔。
不見得詩都要一下就讓人懂,挺好的。讀這詩,
讓我想起T he Hours 的心理時空。女性的細膩
才能寫出這樣的‘’跋。
(The Hours based on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巴斯特納克 到哪去了呢?可是還有寓意?
re:冰夕
感謝oneline觀察我變化伏蟄期如一盞探照燈 ^_^
當你指出我語法與戀海所言的隔
我並非刻意為之的或許像你所說 Virginia Woolf 破格了意識流筆法
穿梭時空的跳接;又如波赫士將豐閱世界文學讀感納入詩中徵引、援用,等等
哈,那我最後會長什麼怪樣呢
其實我猶在摸索的變化裡,只知忠於詩魂的牽引筆直而往
至於自己會是甚麼塵土就認奮交還大地嘍
往後,還請 oneline 多指點我!
###
你問 巴斯特納克 到哪去了呢?
回 oneline,巴斯特納克 哪都沒去,他內心猶然等著茨維耶塔娃
但是茨維耶塔娃似乎不僅靈魂隨里爾克殤逝
最後,亦提早結束了肉身之疾苦的並未因里爾克消失世上
而返回巴斯特納克的招喚。
ps:如上,是我閱讀《三詩人書》所知的最後結局
###
至於我為何不明寫 巴斯特納克 可還有寓意?
許或是想留予讀者自己體驗內心答案的空間,因而留下鑰匙
re:戀海
或許在這七彩的屋子裡,你無法抓住文字的全部神髓
但無仿,有些片段就 能勾引你的目光,如此詩:
你說那些跳閃火圈的逗號
遺愛灰燼的鵝毛筆
長年揮舞著落日的句點
終將要化為雪片,飛往異國
我多懷念你遞來水杯
尚懵懂愛,純摯如日昇的美好初衷
重疊里爾克與茨維耶塔娃的淺笑
環繞無伴奏巴哈反覆詠唱穿越光陰手持一把黑傘下的
三詩人書
冰封的城堡其實脆弱如琥珀裡的蟲豸
白粉蝶從廢墟雙雙飛出
共舞的音軌。虛線,不再孤寂
攀旋鐵道上
目送蒲公英輕吭著爵士樂響起
oneline詩友說:
感動!我開始了解你的語法與戀海所說你的隔。
不見得詩都要一下就讓人懂,挺好的。讀這詩,
也可以感覺冰夕正在蛻化,那種將閱讀與感受融入詩中的經歷
然後化成朵朵韻致的春花。
re:oneline
或與這詩無關,戀海兄的隔與不隔
http://www.taiwanpoetry.com/forum/viewtopic.php?t=17898
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就很喜歡。
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些詩當時隔,後來就不隔了
當讀者的常識到了一個不隔的地步。
但也不是所有的隔,後來都能成為不隔。
沒繞口令吧?
re:冰夕
給 戀海
非常感謝戀海眉批並中肯評筆的慰勉
盡在言語間令我倍感創作的馨暖動力
#######
#######
給 oneline
呵,不禁苦笑。看來我還是老實招了好些
此首【跋】... 其實是我預計明年出冰夕詩集所寫
:從我懵懂未識詩的愛好,到種種際遇詩,竭至迄今的感念。
亦即【跋】是我私人寫作歷程的告別式。所謂結束
通常也相對是該邁往另一旅程上的開始了^_^
於此,我借用了[三詩人書]熱愛詩的純熾精神象徵
來穿梭交錯如黑傘下的庇護
便縱黑傘表徵鬱藍創作孤旅
但畢竟是一把庇佑心靈,能遮風擋雨的傘 呵
如上,回應詳見連結
http://taiwanpoetry.com/phpbb3/viewtopic.php?f=5&t=23882&p=55786#p55786
.
.
.
※ 有關:〈妳的西古爾德〉的幾則回應 ※
re:戀海
詩很美
但對讀者是「有隔」的
這讓我想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到的「隔」與「不隔」的問題
比如:
「遇見烏爾里卡化身月光下懸掛枝椏的箴言」
總在布倫希爾特拔不出劍鞘時
重逢 」
「字謎是戒尺
亮晃小發財車上的藍色書海」
「今日赴明日吐出傑克的手和
腳 」
「妳開始了解林泠和狄金遜懷著等質的冷」
在此詩裡,太多的「典故」
讓讀者造成讀詩的障礙
呵呵,這是我個人的觀感,或許詩友有不同的詩觀。
re:冰夕
首先我謝謝戀海提醒我如上觀點 ^_^
我也相贈戀海,波赫士在《沙之書》
提到:『除了歷史嚴格的篇章之外,值得回憶的事實並不需要值得回憶的詞句。』
『假如我們看出一首詩表達了某種渴望,而不是敘述一件事實,那這首詩就是成功之作。』
(但我得補充,波赫士所言非建築在完全斷裂的虛構中而造猜謎現象...
只能說如果有時間,戀海無妨翻翻《波赫士全集1~4》會親身體驗更多 : )
這是我閱讀《傅科考》與《波赫士全集Ⅲ》
交叉相驗證兩人對詩的觀點,而頓悟
亦是我為何寫出如下
開始了解林泠和狄金遜懷著等質的冷/羊水溫熱
/迸裂紅石榴的聲音 的原由
其實我原本即景仰林泠詩的贊同 直到現在
且從贊同裡將跨往另個創作方向
的學習詩路上...也許會摔倒,但再爬起來就好了呵
re:戀海
謝謝冰夕的回贈
其實談及詩論
可以羅列出許多觀點
其中亦多相近卻又相悖的論調
然而我們或取某些詩觀
自然會與個人的品味、個性、以及所學而接納與排擠
這是存在的現象
我所謂「隔」並不是不好
像王國維所認為「有隔」的作家姜夔卻是我最喜歡的詞人
這當然與我自認能進入姜夔的詩心有關
但「有隔」會讓詩局限於某些心理情境與所學所知相似的讀者
而讓大部分不知那背景的讀者難以進入詩心
就像吳文英的詞好
但幾人能進入?
其實要論述這問題可能須極大的篇幅
在此只是交流
或許我們都只是在學習中
但相互觀摩吧
re:oneline
這樣的詩質,讓我聯想楊牧。
個人倒是喜歡的。
re:冰夕
欣慰有人喜歡此拙詩
嗯...尤其在Ⅲ的部分
由你提醒,確實使我恍然自己常看楊牧詩人的散文及詩
又或者在某理念上,我亦受其影響也不一定 呵
3Q oneline 勉勵我!
re:戀海
「妳開始了解林泠和狄金遜懷著等質的冷
羊水溫熱
迸裂紅石榴的聲音如此
飽滿,雖不知輪胎何時又將輾過大片矢車菊的現場
雖然也熟知盤子裡的
安息香
同樣吃著腐泥乖巧綻放溫室此際
也許......
早該換下泛黃壁紙。但窗外,始終有星」
抽掉那些詩有所指的故實
這首詩仍有其讓人欣賞之處
字裡行間流露著冰夕詩的韻行悽冷
如上,回應詳見連結
http://taiwanpoetry.com/phpbb3/viewtopic.php?f=5&t=23717
. |
白水 ?2007-12-26 11:07:22?? | |
慢慢细品.
问好冰夕.节日快乐 |
白水 ?2009-08-01 04:31:11?? | |
顶一首 |
后页 [1][2]3 | 评论鉴赏 Revi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