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音 |
|
海蛎子 ?2015-06-20 03:20:43?? | |
笑聊 xièdào: |
谢谢海蛎子老师的交流。
... |
笑聊老师,”下箸短长齐“可以衬托反腐倡廉和打黑除恶  |
笑聊 ?2015-06-20 03:30:35?? | |
海蛎子老师,”下箸短长齐“同样适合这个命题。  |
海蛎子 ?2015-06-20 03:35:53?? | |
笑聊老师,放到你的帖子里说  |
笑聊 ?2015-06-20 03:45:30?? | |
海蛎子老师,这里是谈炼句,你又提命题比兴,恰好都可以适用。因此,放到这里谈也属正常。 |
海蛎子 ?2015-06-22 00:21:01?? | |
钱包不堪瘦,上访妄充肥。
民主凌虚响,维权逸气飞。
举牌尤卖力,造势复宣威。
致富难圆梦,忽悠作契机。
相关链接:http://view.inews.qq.com/a/NEW2015062102047108 |
笑聊 ?2015-06-22 14:39:05?? | |
建议海蛎子老师把不同议题的诗区分开来,这样可以一事一议。 |
海蛎子 ?2015-06-23 05:35:12?? | |
笑聊老师,因为某种不便说明的原因,这个建议不能接受  |
笑聊 ?2015-06-24 00:00:25?? | |
海蛎子老师的组诗,包罗各种社会现象,小到退休下岗,大到朱镕基的裸退、温的二任、、、。期间涉及到香港的占中,东海的问题,估计还会写出南海问题以及其他学科的事件。总之,是想把种种社会现象揉和在一个载体中体现出来。可谓作者用心良苦。但作为读者来讲,能否反反复复前前后后多看上几遍呢?如果做不到,那作者的良苦用心就付之东流。既然会产生这种结果,那何不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分开叙述呢?我是反复看了几遍,感觉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完全可以单独出来。
看了这么多遍,想找一些词语有没有晦涩的地方,结果还真的找不出来。这说明海蛎子老师在遣词造句上的造诣,非一般人可相提并论。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第二页中有首诗中写道:“四两对千岿”。俗话讲:四两拨千斤。意思是不在蛮而在巧。“千岿”这个词组,我不太理解,查问了辞书,请教了百度,都不得而知。可能是作者一时疏忽,抑或是另有出处也未可知,暂作存疑吧。 |
海蛎子 ?2015-06-24 03:07:06?? | |
笑聊老师,谢谢你的直率。你也忒好玩儿了。对我的这个帖子,有一些人可以归纳出一条主线,比如我的哥哥姐姐们,但这不是我不愿意分别贴出的原因。
词语“千岿”是我临时组合的,可以说是险韵押成,也可以说是凑韵,因为这个不重要,我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说明什么呢?这要看“岿”的含义。岿,本意小山丛列,还有高大险峻的意思。无论哪种解释,都不是千斤可以比拟的,何况“千岿”呢?  |
笑聊 ?2015-06-26 00:35:32?? | |
海蛎子老师,受教了。根据你的组词逻辑,写两句玩玩:
海龟变缸龟,千金成千岿。
文字玩游戏,忽悠百十回。 |
hòuyè [1] [2] [3] ... [10] 11 [12] qiányè |
宾至如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