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诗歌 |
|
| nobody ?2007-12-04 01:28:36?? | |
 |
| 杯中冲浪 ?2007-12-04 02:25:34?? | |
| 半溪明月 写到: |
| 欣赏~发到评论栏里的还可以发这里吧~ |
哈哈,还可以再写新的啊,有新的发现。不用忙的。网友的好作品随时跳出来供半溪选择的。 |
| 杯中冲浪 ?2007-12-04 02:48:50?? | |
| 迪拜 写到: |
我不太同意把
《姐姐》放入这个栏目。
文学,艺术,无论怎样,“不一样,是终极追求”
一样的,再好,也不是“上品”,
模仿的,而且,如此明显(不管,有意无意),不值得推崇。
斑竹,如果真的欣赏,请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历来,甚至民众都可以容忍“不成熟”,但不欣赏“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模仿作品)
恰如:
伤城提出来的《北美枫》为了鼓励而发的《选择》。
因此,我反对。 |
反对抄袭,我的观点和你一样。但问题人家是不是抄袭或模仿,如果不是,那岂不是对人家作品的漠视?如果是,那大家可以做一下评判,众人的眼光是亮的。之所以两首诗同时放在这儿,就是为了更好的比对。但无论怎样,其艺术的完善和情感的饱满以及整首诗的和谐统一是明显的。
好了,让大家一起评判好么?再说我们这是“在线读诗”,可以允许的。
我们可以赞扬,也可以批评(当然,还是赏析为主),另外也可以讨论。 |
| 迪拜 ?2007-12-04 17:16:57?? | |
作为斑竹,把诗歌移送到“斑竹在线”,实际上是表明了“价值观的肯定方面”,通常等待的不是“批评”。而是“强化诗歌好的方面”。
(《诗选刊》有设立“我不喜欢”的栏目,作为“批评专栏”)
既然,不是为了“让诗人来批评”,而是“为了展示诗歌的好”,
我想,斑竹就有责任从多方面来考虑了。
(实际上,是不会有诗人到“斑竹在线”来批评的,都在“诗歌”里表明了态度) |
| 迪拜 ?2007-12-05 16:53:57?? | |
好吧,以和为贵
相互体谅吧。 |
| 杯中冲浪 ?2007-12-05 19:58:43?? | |
《发呆》
冬天的早晨,我躺在被窝里,
看着天花板发呆,
以前它在我的头上,
现在它在我的对面,
有很多的人和事在对面。
我辗转下身子,对面是一面墙,
皲裂的白痕,
一颗钉子锈在上面。
小字不识这首诗,有朋友欣赏他的“相对论”,当一个人坚强站立的时候,对手也更强的压在你的上面,而当你斗志全无,平心静气的躺下来的时候,你的敌人反而温和了,和你面对面而坐,促膝相谈,成为知己。
而我更欣赏他的留白,中国艺术都讲究留白,就是别把话讲完,留下空白,留下别人思考的空间。中国画这样,中国书法也是这样。
当然,我认为这首诗是偶尔为之,这首诗还没有提炼到最好。但是他的欲说还罢的风格,的确值得我们鉴赏。 |
| 迪拜 ?2007-12-06 16:55:59?? |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单菲**
一月 当一切都下落的时候
当山穷尽水无声 所有的鸣虫把声音嫁接给天堂
马吃着画中的草 花朵以jpg的形式保存 冬眠的事物被掩埋
万物的幸福指数上升 是的 一棵树也会停止喊叫
它们购来雪花的衣服充当叶子
像圣诞树一样挂着幸福的礼物
在我的故乡 在更深黑的山坳 一棵树木已停止了呼喊
它们用仅有的钱买来白色的涂料 把黝黑的树干粉刷一遍
贴梨花的春联 过一个喜气洋洋的年
简评:现在的诗歌,尤其是“现代意义的诗歌”,似乎“世界全部是黑暗的,看不到亮光,看不到温暖,读者失去了兴趣”
而这首诗歌,也许,很多方面不完善
但是,很高兴于“它给了我一片红色”
假如,“我们的心是温暖的,世界就是温暖的” |
| 杯中冲浪 ?2007-12-07 01:01:02?? | |
《惊蛰》
我要领养一个动物
回家。我要把它拴在祖母的桃树下
等一树桃花的故事长大。
我的动物可能是一只虫子,
也或许是一头狮子。
但无论是什么,它必须
有一颗桃核的心
它必须承受被动——
在三月开花,五月结果,
在短暂与永恒中相互诋毁
而泪,只能流在身体的表层。
近读一地雪的诗,让我惊喜连连。她似乎天才式的诗思与语感,让我特别佩服。那种空灵的现实与虚幻的嫁接游刃有余,到了随意的高度。读她的诗,能体验到诗歌之特有之美。
比如这首惊蛰,就有很特别的表达。在惊蛰这天,作者发誓要领养一个动物,而且这动物特别奇怪,非猫非狗,而是虫子或狮子,让它长一个桃核的心。这种跳来跳去,在现实与梦幻,想象与情感,儿童与成人等等的无限交织,给人以最大的思维的发散。作者其他的诗歌是忧郁的,但这首诗却让我读到了温暖。 |
| 衣楼 ?2007-12-08 05:58:32?? | |
贴个自己的.....................
《玉米地》
1.
十月的清晨冻醒屋后沉甸甸的原野
玉米地里的姑娘们在集体分娩后又瘦又黄
微风吹过,她们却是幸福的
七嘴八舌地说着孩子,说到明年的春上
2.
不止我,我们
它们也一样手无寸铁地面对这场灾难!
玉米地里的姊妹手挽手
玉米地里的姊妹肩靠肩
虽然秋会慢慢深下去,伤筋动骨。
3.
在北方无垠的玉米地边
黑得干净的柏油路上
一架空载的骡车哒哒地过我身旁
还有呼啸而去的长途汽车,私家车
还有偶尔的两三个本地人
眼看着一根烟要灭了。
孤独,不仅仅因为秋天的萧索
密麻麻的玉米杆间又藏着成群的灰鸟
4.
如果让我躲进玉米编织的森林里
逃避钢铁的追杀
那不如在冬天未到之前
我在我的路上选择抗争或死亡
5.
被云裹住的夕阳像一碗凉了的糖打蛋倒人胃口
我寻找每一棵玉米藏起来的果实却不能动手
最终我和它们都是属于土地的
土地也是属于它们的
而我,离开并失去土地像一只悲伤的风筝
而它们,拥抱着土地属于别人而不属于我
6.
安。平静下来的城邦
如同水中明月沉落在一杯酒中
梦里那些无数的舞女,女歌人
薄雾缭绕她们的衣襟和婀娜腰身……
清晨的玉米地挂满汗水
我也手脚酸疼 |
| 杯中冲浪 ?2007-12-09 01:08:16?? | |
这首玉米地要感动我,但最终没有感动起来。作者当初构思时的情绪以及构思的意图,我能感受到,那一定很温暖。我想,作者也一定被自己的酝酿所感动,情绪激动,因为我初读的时候,也是抱着这个愿望往下读的。
这一切都起因于这个题材。这个题材很美。作者试图把人文思想融注于十月的玉米地,把人类社会的解读放置在植物和大地中,想写出玉米的子女被掠夺、自己被蹂躏时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抒发生命的无助。可以说主旨是宏大的。
作者写作手法也是多变的,叙述、描写、抒情,现实与想象,画里与画外,相互交融。
有时故意放淡情节的发展,改为冷描写。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然而最终没有把我感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作者情感的主线没有梳理清楚,或者作者还处在一种混沌的感动状态中。比如最后一节,似乎写城池中的舞女(这一节从语言上不错),似乎与前面玉米的村姑形象不搭调,前面是生命遭践踏,这一节似乎自甘堕落。如果没有最后一节,或者干净一些,清晰一些了。而诗中的人物似乎身份也不清楚,是一个收获者,还是一个旁观者呢?
拉拉杂杂的说一些,只是自己的感觉,是一个读诗人的感觉。读诗和作诗自然不同,读诗可能读得风马牛,无所谓对与不对。那么,还是请作者自我解构一下吧。 |
| 后页 [1]2[3] 前页 |
| 散文游记 |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
|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
|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
| 诗海编辑部 |
| 合作交流 |
| 北方狼 |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 驻站作家 |
| 诗海室 |
| 网友论坛 |
|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
| 古韵新音 |
| 大雅风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