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博弈

???SFO

?????1034?

?????2006-12-21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https://www.facebook.com/mark.hwang.583

?????博弈's blog

查找博弈发表的所有帖子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sfiawong2009-05-14 18:58:12

你好!

看你的網名,以為你的網內有棋玩.此博不同彼駁呀.

山城子2009-01-24 01:22:31

山城子给先生拜年——祝你春节愉快安康幸福吉祥!
同享一首七绝:
牛来鼠去岁将除,年味浓浓瑞雪铺。
做客故乡竟半年,亲情蜜意可成书。
2009-1-24晚上于故乡辽西

钓月2008-04-25 16:34:30

问好!

悠子2008-01-14 04:45:44

谢谢。 还没来得及问个好~

hepingdao2007-03-17 16:52:18

来问个好
cup of wine nihao

现代诗歌
落尘诗社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博弈 ?2007-12-12 01:45:04?? 夏宇现象 引用并回复


之前在别的文里也谈到夏宇。这一个台湾独特的诗人。
最近又引起许多讨论。先搁一个短文在此,以后随时再加。
她的新书《粉红色噪音》,如同她的第一本书已成为收藏品,
今年八月出书,现在已销售一空,无处可买。在诗萧条的年代,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诗事。许多诗人也纳闷,为什么?
如果你有任何看法,也不妨分享之。先贴一首她的24岁时作品;

《甜蜜的复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博弈北美枫文集
上城 ?2007-12-13 00:19:42?? 引用并回复


这也是我想的一个问题。看来诗还是没有写完啊。
各人因是 。看来得好好想一下才行。如果诗能像
散文,小说。影视那样流行,有话语权,无疑是文化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上城北美枫文集
博弈 ?2007-12-13 05:48:27?? 引用并回复


的诗,两书之前的较好接受,近期的两本(争议性颇大),没有好肠胃,怕会生病的。 Smile
(不像苏轼读陶渊明诗来治病。)我也还在琢磨她的这本新书到底想表达什么,眼睛都看歪了。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博弈北美枫文集
上城 ?2007-12-14 06:12:43?? 引用并回复


"诗"是否要介入时代?
从以往的经验看,不是必然的.比如里尔克,陶渊明是“时代之外”的典范(也是很多诗人的梦想).
但诗绝对是一个与时代遭遇的反应,说"时代的最高智慧",不错.
比如"恶之花",这本诗集,近代很多的流派都争着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方面而言,诗,介入(儒)时代似乎是必然的.如果"介入"是主流,那么
在"介入"与"不介入"(道)之间,应该还有更多的支流.这样一个时代的"诗"才有
宏大的完备,丰富而多彩."主流"就是"中心"。这可以用“场”概念来论。

"西方某诗人(忘了谁)读艾略特的时候说:诗已被艾略特写完."

这和鲁迅说的根本点上还是很不同的.鲁迅说的是一个朝代的诗.显然他说的不是
诗被"李白","杜甫"或被某个人写完了.从鲁迅的话语里,仍可读出苍凉,绝望的
味道.他希求于诗界的"齐天大圣",为什么非要齐天大圣呢?难道"诗"非齐天大圣
不能为吗?从鲁迅的论调里仍可读出"断代"之痛.因为唐朝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一个
那样开放,积极与进取的朝代了.拿现在的"改革开放"来说,他有多大的原创性,很难说.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千多年来,我们很多的改革还是被迫进行的,跟外界的因素有很大
关系.他不是自发的,自为的,是迫不得已(因为再不变,就"死到临头"了).
当然"革新"也就不成为一个传统了,不能像"西方诗变"那样,很自然,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
鲁迅是否有"断代"之痛?"好诗"已被唐朝写完,但并不是说
后代就没有"诗"可写了,只是写得再没有那样"好"了.


"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还可精确下谁说的),但西方肯定不会有人说:诗
已被"现代"写完了. 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艾略特之后还会有人写怎样的诗?
我是这样理解的:
先举一个例子:
玻德莱尔在浪漫主义之后也曾苦闷,烦忧:戈蒂耶占领了西班牙,雨果占领了大地,还不只
大地,也许包括天空。

“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
我两脚战战兢兢,在沼泽边上
不料碰到蛤蟆和冰冷的蜗牛。”
——《浪漫派的夕阳》(1862.1)郭宏安译

西方有诗被某某写完的论调不奇怪。就像亚历山大在家里急切父亲在外把世界占领完毕了,自己
干什么一样."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说的仍是诗国领土的问题.当诗的疆土已被艾略特辈开发完全了,
当然会有那样的"诗已被艾略特写完"惊呼.说到后面的"beat",不仍是在“lost”基础上
的创新吗?我们也该想一想:当美国“beat”狂叫的时候,中国人都正在干些什么呢?
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但没有一首诗,创新又在哪里?确实很落后,也了不起的。
听KOKHO说西方超越主义诗人跑到大陆又跑到台湾学“禅诗”,似乎很赞赏东方
的飞shi。这也不奇怪,我们学西方,西方学东方,一样的。两者都在寻求新鲜感。但也不能
对这种学习“效果”看得太高,我们有很多精通西方文学的学者,诗人,可西方却少得可怜。
例如:在西方诗人的诗中,谁看到有中国诗人的名字?可我读一下庞德的《诗章》,
看到“中国”两字,就兴奋得不得了。以为在异国找到了友人呢。很多西方一流的学者都中国
无知得厉害。倒是诗人们可爱些,以为艺术的秘密在东方。
但也有担忧:当西方人把我们都研究透了,再把
我们的“古董宝贝”都夺去了,我们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吧。

我觉得中国新诗还是个未开发的处女地。诗才刚上路。
这样不是有更大的空间留给了我们?

浅见商榷。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上城北美枫文集
博弈 ?2007-12-14 10:31:00?? 引用并回复


伤城 写到:
"诗"是否要介入时代?
从以往的经验看,不是必然的.比如里尔克,陶渊明是“时代之外”的典范(也是很多诗人的梦想).
但诗绝对是一个与时代遭遇的反应,说"时代的最高智慧",不错.
比如"恶之花",这本诗集,近代很多的流派都争着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方面而言,诗,介入(儒)时代似乎是必然的.如果"介入"是主流,那么
在"介入"与"不介入"(道)之间,应该还有更多的支流.这样一个时代的"诗"才有
宏大的完备,丰富而多彩."主流"就是"中心"。这可以用“场”概念来论。


"西方某诗人(忘了谁)读艾略特的时候说:诗已被艾略特写完."

这和鲁迅说的根本点上还是很不同的.鲁迅说的是一个朝代的诗.显然他说的不是
诗被"李白","杜甫"或被某个人写完了.从鲁迅的话语里,仍可读出苍凉,绝望的
味道.他希求于诗界的"齐天大圣",为什么非要齐天大圣呢?难道"诗"非齐天大圣
不能为吗?从鲁迅的论调里仍可读出"断代"之痛.因为唐朝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一个
那样开放,积极与进取的朝代了.拿现在的"改革开放"来说,他有多大的原创性,很难说.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千多年来,我们很多的改革还是被迫进行的,跟外界的因素有很大
关系.他不是自发的,自为的,是迫不得已(因为再不变,就"死到临头"了).
当然"革新"也就不成为一个传统了,不能像"西方诗变"那样,很自然,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
鲁迅是否有"断代"之痛?"好诗"已被唐朝写完,但并不是说
后代就没有"诗"可写了,只是写得再没有那样"好"了.



"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还可精确下谁说的),但西方肯定不会有人说:诗
已被"现代"写完了. 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艾略特之后还会有人写怎样的诗?
我是这样理解的:
先举一个例子:
玻德莱尔在浪漫主义之后也曾苦闷,烦忧:戈蒂耶占领了西班牙,雨果占领了大地,还不只
大地,也许包括天空。

“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
我两脚战战兢兢,在沼泽边上
不料碰到蛤蟆和冰冷的蜗牛。”
——《浪漫派的夕阳》(1862.1)郭宏安译

西方有诗被某某写完的论调不奇怪。就像亚历山大在家里急切父亲在外把世界占领完毕了,自己
干什么一样."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说的仍是诗国领土的问题.当诗的疆土已被艾略特辈开发完全了,
当然会有那样的"诗已被艾略特写完"惊呼.说到后面的"beat",不仍是在“lost”基础上
的创新吗?我们也该想一想:当美国“beat”狂叫的时候,中国人都正在干些什么呢?
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但没有一首诗,创新又在哪里?确实很落后,也了不起的。
听KOKHO说西方超越主义诗人跑到大陆又跑到台湾学“禅诗”,似乎很赞赏东方
的飞shi。这也不奇怪,我们学西方,西方学东方,一样的。两者都在寻求新鲜感。但也不能
对这种学习“效果”看得太高,我们有很多精通西方文学的学者,诗人,可西方却少得可怜。
例如:在西方诗人的诗中,谁看到有中国诗人的名字?可我读一下庞德的《诗章》,
看到“中国”两字,就兴奋得不得了。以为在异国找到了友人呢。很多西方一流的学者都中国
无知得厉害。倒是诗人们可爱些,以为艺术的秘密在东方。
但也有担忧:当西方人把我们都研究透了,再把
我们的“古董宝贝”都夺去了,我们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吧。

我觉得中国新诗还是个未开发的处女地。诗才刚上路。
这样不是有更大的空间留给了我们?

浅见商榷。


原先瞄了一下,嫌长,没即时读完。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 哈哈,不错,现在是全民”商“,只是这城伤不伤?
现在看着股市又他舅舅的跌;才细看了文章,受教。能发抒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已足佩服。
西方艺术家在面临“写完”的时候,也面临了文化撤退的窘境,有一些回过头来到东方找灵感(Zen 50 年代一书),但今天看来,那也只是一个异国风味的品尝,并没有太深入西方文化,主要是结合不起来,所以今天也没几个人再对日禅有兴趣。中国人的思维似乎比较不同,吸收后老想融合东西方,不是尊重不融合的并存。

时代的介入诗 是必然的,人性与时代的碰撞能感人。天人合一的诗心诉求,人世却老来阻挠,故成巨诗,但丁的《神曲》是在流放国外后写成;屈原,贾谊岂不亦是?过往到今天的海外的汉语诗人,在定位上多半还是列为边缘诗人的,非主流。北美楓等新起的海外诗人网站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但要形成“诗社”般的影响力,还有待努力。西方人到台湾学禅?没听说过。有的话大概没太报道。连战宋楚瑜还能拿起毛笔写绝句,李登辉就写日俳喽,连汉俳都懒得看。台湾玩俳的不是没有,也有自己的诗社(不多),写正统的日俳,但观诸所有出版的中国现代诗选集,没见哪一本选个一两首汉俳,台湾的文人,还是有民族自觉的。与我看来,如果人站在世界的角度,那是一门诗,一门文化。西方的汉学家极少有主动写汉俳的,写的多半是为了好玩, 称之为最短的诗,那是就一个已知的固定的诗式而言。我看,要短,还不够短,我随便就可以弄出个更短的诗。倒是微型诗可以好好开发,或许吸收一些俳的精神。

另就是写纯诗,不跟乱世打交道。

现在,道琼跌 81.70 点,跌是红色,涨是绿色,又他弟弟的刚好和中国的色调颠倒。 Laughing (最近看管管的履历自述,妙文一篇,非常幽默,这些‘它。。“都是跟他学的)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博弈北美枫文集
博弈 ?2007-12-14 10:50:31?? 引用并回复


博弈 写到:
的诗,两书之前的较好接受,近期的两本(争议性颇大),没有好肠胃,怕会生病的。 Smile
(不像苏轼读陶渊明诗来治病。)我也还在琢磨她的这本新书到底想表达什么,眼睛都看歪了。


想起来,这里的金金最近一首图文诗

http://oson.ca/viewtopic.php?t=9665&highlight=

虽然不同动机,但异地而通,也和夏宇碰触到一些语言的’灵‘吧?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博弈北美枫文集
迪拜 ?2007-12-14 20:00:08?? 引用并回复


现在

对于中国诗歌界,普通老百姓都在“哀叹”中国诗歌已经到了“末日”,

因为,他们得不到“当代诗歌带来的对于现实的启迪”,

如果要“寻求精神慰藉”,“如--唐诗--宋韵一般的”,则,再也不可能了。

最近,为了“筹备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东方卫视在展播“西方绘画,及雕塑”

当代“西方绘画,雕塑”以及“吸纳西方流派的东方绘画,雕塑”,已经全面进入“超现实主义”

---以“意识流,概念化”为主打,

而且,这些作品,都切合了“现代世界的主题---和谐发展,展望和平”,甚至,根本不回避“政治,战争”,没有逃避的思想。

而我们的诗歌,选择了什么?

我们的主流诗歌----站在山顶,“想象着自己的世界,不顾百姓的疾苦”

我们的百姓---把“诗人的清高,气愤的扔进了垃圾桶”

现在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都“投入了现实世界”

诗歌,我们选择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们的“吟唱风月,隐士情怀”还能支撑多久?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迪拜北美枫文集
上城 ?2007-12-14 23:14:45?? 引用并回复


我正想谈金金,博弈先生就说起来了。
还是博弈先生思维快捷。先生陷入了“股”?

夏宇是个坏女人

认了你的诗
洛夫有些旧了

夏宇是金金的“母亲”
金金说他喜欢他
而我总讨厌金金
说他丑陋
突然想起
豁然开朗了

哈哈

洛夫有着巨人的伤
夏宇一句也不显露
我快疯了

从洛夫到夏宇
可那诗
不可言说
得意就忘了言。。。
叫我如何说。。

此刻不得不离开了。我不能呆太久。如何表现那一瞬我的感觉?

迪拜先生说的极是。看来我们今天“同”了。。下次再讨论 Very Happy Very Happy Very Happy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上城北美枫文集
博弈 ?2007-12-21 23:45:27?? 引用并回复


看看这首,<花叫> 彭邦楨的新古典意象, 作于1960


<花叫>

春天来了,

这就是一种花叫的时分。

于是我便有这种憬悟与纯粹,

樱花在叫,

桃花在叫,

李花在叫,

杏花在叫。

像是有一种秘密的琴弦,

在那原始之时,

就已植根在这沉默的设计之中。


诗人已然过世,他的诗音韵形象俱美,坊间网上不易多寻。如果图书馆有,可以详读。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博弈北美枫文集
上城 ?2007-12-30 18:40:06?? 引用并回复


试论“诗”与“场”


“场”首先是麦克斯韦研究电磁波中引入的概念,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物理中微观世界的深入,引发了一个个划时代的成就(没有这些成就,也就没有我们现代的现实世界)。
科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也就被用到人文科学中去了。可见有很多东西也是相通的,一切事物
中皆有“道”?法国人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群体研究》(书名好像是这样的,谁写的我也忘记了,
不过在图书馆还是容易查到的.)里论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时,就用了“场”(具体怎么说的,还得查
书)。这里不细说。可提供几个词:电场,磁力场,引力场。。。落日之场

说“中心”是“场”,“场”必然产生“力”,对周围产生力的作用,将诸“力”集合
一起,形成一块巨大的“流”....这“流”就潜存在我们意识的深处,随时都可能被唤醒,
也可能不会呈现,永远在“噪音”中迷失沉睡。。。现实中有一个个的圈子,比如“北美枫”
小圈子,它也是一个“中心”,中心分散,也是“后现代”的特征(去“中心”化)。
但一个特殊的时期,需要一个大中心,将一个个“中心”集中起来,
比如“洪灾”,“旱灾”,"战争"等等,于是那潜在的“场”就浮出了海面。。。更多的时候,
那“中心”是隐藏的,日常生活我们忽视,但它确实存在,(鲍曼<现代性大屠杀>)
比如我们在这里谈论,肯定有某种东西吸引着我们,使我们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

比如“美国和欧洲”是“中心”,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古中国也曾是“中心”,对我
也有吸引力。前者是我们的“未来”,后者是我们的“根”,“现在”横亘在中间,它们对
我有“场”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场,“胡适”是“场”。“鲁迅”、“胡适”曾是“主流”,
可后来“场”被妖魔化,而“胡适”作为一个平衡的存在,始终无法进入,以致“被边缘化”,
可见其“复杂性”,其间也有相互作用,排斥,吸引,他们能自动“达到平衡”,但是有些
东西非人力所左右,机构的介入让一切看起来多变和“不确定”(形成灾难)。
这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学学老庄“无为”一下?在这些方面,古代中国“安贫乐道”的“守”
自我陶醉的文化,是不是也很明智的?单单一个历代王朝(这里不用“封建王朝”两字)
为什么延续了几千年,就没有人能搞清楚。

一个“中心”与一个“中心”,犹如世界有“多极”,其间也有相互作用,排斥,吸引,
我相信它们能自动“达到平衡”。博弈说需要“对话”:

与黑格尔对话
与尼采对话
与柏格森对话
与波普尔对话(波普尔,美国犹太科技哲学家)。。。。

这些都是有书名的书,可不是瞎说的。曾经出现了一股“对话潮”,现在仍在延续,比如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余秋雨引导一时”大散文"
风尚,畅销港台,顿时风靡。(我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听说过名字,没觉得怎样。现在才晓得他
的名气。为增加谈论,不得不去读)。这是一个很迷人的现象。他们将中国文化带入一个更大视界
,不能不说一大贡献。值得研究。余秋雨们饱受批评,也是因为上面的一个问题:对话。
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大陆这个“场”,但对“主体”没有做出更深刻独到的剖析挖掘,于我看,顶多
算一种“声音”,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大凡一时风尚,都有这个弊病,过后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透过表象看清实质。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这些思考让他很疲惫,因为这些问题都与世界联系
到一起。(原话记不清,意思没错的)。可见问题的复杂性。“散文”毕竟不是学术,那些还是需要
学术去严肃地澄清。

将余秋雨,洛夫以及台湾的“新古典主义”一起来看,我们看到“边缘”也有可能成为“中心”。
如果我们发现其中的精神。“场”看不见,摸不着,但
可以根据“现象”来感知。。。它有可能是“精神”,“魂”。。。无形中接受其影响。
但于我来说,我起先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也没读过他们的东西,但仍觉得他们亲切。。。
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让我们认识,相知,难道这是“命运”?
李白和王维几乎同年生,可李白并不提王维,
独尊“孟夫子”。“康德”从未出他那个小镇子,可他的思想几乎传播了世界的地域。“精神”,
或“魂”,透过纷乱的世象那些真的东西才为我们所珍重的。那么“诗”呢?

“诗”无形,无意,不可捉摸,不轻易在人间显现。它和“场”有些类似。
它是我们心灵发出的声音。。。它能达到我们所期望“场”的作用。。。
这么说,我又要去论证在我们之上存在一个"上帝","神"了....呵呵,牛顿耗费了晚年也没有
弄出个结果.洛夫说"诗人"是"神"的使者(漂木"致时间")~~~~~似乎诗能统领世界,使看起来不可能无关
的事物发生联系,使人能从精神上接近'神"?我希望洛夫的诗将来能成为我们新的中心.


诗,作为"场",不管他从哪里发出来的,我们都能认识?譬如"声音"我们都能听到?"诗"能成为普世价值,
或者诗中传播了一种"价值"....简论以下的<落日之场>



背着手踱着
在一个夏日的稻场
七点钟的天空还是那么的亮
不像冷酷的冬日六点钟不到黑得一塌糊涂
没有两丝的风
仅凭一点落日的余威
空气也灼伤病了


我总觉得一首诗要一气贯注才算好诗.(后现代的诗作虽然也有好的,大多不能读,以不发"
声"为"声",求视觉印象(我把类似的都归入,"读"此类只须看,一扫而过,没有"读"第二遍的必要.))
恨不能一气读下来才好."落日"象征古中国,虽然"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场"仍作用今日渺小的我,有强大的召唤力."古太阳"即将从地平线落下,在"后现代"今文明的
围困下,只剩"夕阳残照".当一轮落日即将逝去的时候,朝阳正从另一边升起,我们此时该怎样
去面对?此诗固有一种压抑感充斥全篇,到最后转入一种"禅"的诉说,突现"恶"感."落日"象征
古文明(稻场,打谷场,农耕文明的存在),在"落日"快速逝去,该经历怎样的黑夜挣扎?黎明又在哪里?
这些都是《石室之死》远远不能表达的。此诗尽量避免外在世界的"语言污染"(后现代),
追求全新的视角,寻求全新"诗学"的重建.讨论"诗"在
一种"静止""纯净""原始"的状态下写作,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我"非"我",只不过是一种"场"的存在,
我只需要把它传达出去.....可"我"仍受到外在"没有两丝的风"的窒息感啊.可有无穷的威力把我灼伤......

<落日之场>其蕴涵的复杂性,构成文本多方面的诠释.因为它对外在世界的开放性.它的背景是整个
古今和现代世界."落日之场"是我目前寻到的最好的题目,
由此我找到了连接"过去","今天","未来"的新象征.
由此完全可写出一大部"史诗"来,对意象做全方面的新构造.
它是个更大的题目,现在只能这样.可见意象并没有被洛夫写完.因为"意象"会生出"意象".足矣````
当然这首受了KEATS<夜莺>的影响.诗意呈现上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压抑,沉重,控制.
一个流泻,肆虐,不羁....面对"落日"我是想的:大雅久不歌,吾衰竟谁陈?


这种"我非我"的"场",在<八一广场上的风筝>更为显性:




林荫路上
小鸟洒落了一阵光辉
一宿未睡
如同背着屋子还醒着
精神好得出奇像点着一盏灯黎明前动身
时候已不早
他们的脸庞亦如我穿过树木轻轻
带着朝气作目的状追着小路进高楼和屋宅
我分离街道信步美好
不用担心去迷失
光跌进朦胧的肿胀
步履匆匆的行人
和满地爬行的车
有歌声飘荡


这一首质询"青春",里面透露着"思"的俳谐.每一句相反相成.比如nobody
(听nobody说他是北大的。北大的有灵性。北大现在也差不多成了官府。)读成"我
放了一个屁",此意非彼意,此句非彼句,自动存在一个消解,又和谐地统摄诗中.从
而悲剧感上笼罩着一种喜剧性.此诗为我所爱.
"后现代"的青春比"后现代"还"后现代":


十一

此时
正晴日
多娇的河山
令我如痴如狂
我放出一个梦
在冰冷的石头上
我亦能睡着
香甜



八一广场:上面立有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建立的纪念塔.
我认为它和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
构成了中国的现代诗学不可逾越的碑塔.

由碑塔和后现代的"场"作一跳跃联想引入另一个话题:诗与学术的关系

阿诺德:大屠杀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意思大约是这样的。至于原出去,我也不清楚)。
这一句之所以著名(荷尔德林:诗该何为?),因为你要写诗又不甘于屈于“被奴役”,
“被钳制”的地位,那么你就要对它发出“声音”,挑战“后”的秩序,求得自己的
地位,只有这样你才能被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也是很无赖的事情。一个人的存在必须
受“中心”话语的辐射?你要汇入“流”,那么你就先接受它吧——

呐喊(screem)——尖叫(screem)——嚎叫(howl)(三座塔碑)

精神中外仍有相通之处。但‘诗’已被扭曲了,要靠“叫”和“喊”才能发出一点声音。
可见诗不再有那样的自如温煦了,“诗”能掌控“诗”或把握自己的命运吗?她衰微的
声响连本身仍要被洪流淹没吗?洛夫的二次流放,他主动“边缘化”,意味可耐。又
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一个个诗人,学者,选择了“边缘”,从“边缘”反观
“中心”,确是中国独特风景。

其间有多少的跨度,多少的题目,书可写一本又一本,论文接着一篇又一篇。
可诗只有一首,它可达到一切。我认为诗传承精神,学术发掘精神。所以好的学术著作往往是”诗“。
诗人的使命应是传承,学者应去发现才对.诗人迷失,学术腐败.没有精神.
如今中国的学术远远落后于诗,一些理论已完全不能解释“中国诗”了。比如我的“诗”。
中国的学术刚有点起色,在世界中有一点地位,就被一场“文化革命”涤荡成一片瓦砾。
无不悲哀。所以如今看到某某学者诗人论某某的诗就头痛。

“必须对理解力进行一场连锁变革,理解力的变革意味着一种范式革命,范式革命又
意味着理解力的变革”。——法国/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危机》。此君还写了
《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等等。唯上一句可能是我们的共同点。这又是怎样的“革新”
(说"文雅"一点."革命"这个词已恶臭不可闻.)?

书里面还有一句:人类是狂人加智者。不晓得作者法文翻译过来有出入没有。


不拘细节,洋洋大言几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阅览成员资料     上城北美枫文集
后页  [1]2[3][4][5]  前页
名家综述 Expert Review
Chinese Poetry
网友论坛
古韵新音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散文游记
影视频道
宾至如归
美哉贴图
小说故事
Reviews, Critics and Criticism
English Poetry
海外新闻 Oversea News
博弈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