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
博弈 ?2007-10-06 19:25:44?? | |
版主或许该有 web2.0 的概念,网站才会蓬勃发展。 |
迪拜 ?2007-10-06 21:02:25?? 评韩少君诗歌《等待暴雨的花朵》 | |
<等待暴雨的花朵>
韩少君
一
那是一个桔黄的黎明
我预感到
一束花朵将蹦蹦跳跳地
通过草地跑到山岗
她要眺望那云头
等待远处的雷声
二
我喜欢雷声
和暴雨
雷声就是花朵
她在暴雨中无比鲜艳
三
大厦。水泥的额头
随时可以撞破雷声
小汽车如同鞋子
被慌乱地甩在楼下
其中有一只艳的
在电光中瑟瑟发抖
她想象着另外一只
抛锚在别的密林深处
那些深情的雨水
正从玻璃的悬崖
跌落
四
亲爱的
我就居在雷声里
我就住在闪电中
这是我引过来的修改后的作品,原来的,诗人删掉了,抱歉。
修改过程中,引起了一些风波。
说实话,之所以修改,是因为,诗歌极大地吸引了我,它的核心“意象”,是我近来看到的非常具有“质感”的作品,
顶着风波修改,是我认为它的创作是成功的,“锦上添花”而已,
少君先生最后采纳了我的建议,
我表示感谢!
原来的标题《雨将至》,落脚点是“雨”,题目太普通了,
看过诗歌后,我建议改为《等待暴雨的花朵》,落脚点是“花朵”,花朵,肯定是惧怕“暴雨”的,是“怎样的花朵”会“等待暴雨”呢?
读者,会有兴趣看下去。
原来的第一段,有“北京,天气,高速公路”等修饰语,我建议删除了,
主要是,想把读者的“想象空间”交给“读者自己”,而不是“诗人的给予”。
当代诗人,有很多特别喜欢这些东西,
但是,我认为对于“篇幅短小”的艺术品,追求“无限”的话,只要,直接把“果核”给别人看就行了。
把“整个作品”的“全部核心”统统交给“花朵”,
让读者去认识“这样奇异的花朵”,随着它“起伏”,
应该是“作品创造意象的宗旨”。
我曾经修改过一个老诗人的作品《奥斯威辛及其他》中的两句,由于很多原因,是印象比较深刻的诗歌,也发出来,叙述修改的原因。
原来的句子是:
“被杀者找不到自己的墓碑,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我在网站里发贴修改为: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本来,夹在诗歌中间,很难发现,但是,题目本身吸引人,加上与北岛《回答》太相似了,立刻被吸引了,
“被杀者”,已经死了,怎么去找“自己的墓碑”,当然,是别人去寻找,
被屠杀,死去的生灵不计其数,是“无法一一找到了”。
至于“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我认为是“创作失误”。
1.题目是《奥斯威辛》,有60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纳粹”知道“自己的罪行”,但是,不肯认罪,很多流亡在外,
“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慰安妇”等,日本军国主义明明知道自己“罪恶滔天”,却极力否认,还要“叫嚣翻案”,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
所以,是“不肯承认罪行”,而不是“找不到”
2.扩大到“人类历史”,
更是如此,
只要是“正常人”,都分得清“善恶是非”,关键是“选择”,和“目的”。
“找不到”与“不纠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找不到”----客观的“事实呈现”
“不纠结”----主观的“心灵自省”。
我尽管做了评论,但显然,
一来,诗人有自己的想法吧,
我明白。(但是,我不得不指出"罪名"与"负罪"的本质区别)
二来,有不少评论家,冲着诗人的名号,很少理会“诗歌的品质”,一篇又一篇溢美性的评论出炉了.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我的修改没有错误。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在警示上,
与《回答》是有一定区别的:
<回答>主要是阐释"政治",
而此句更多倾向于"战争,与屠戮". |
杯中冲浪 ?2007-10-07 06:42:05?? | |
白水 Moonlight 写到: |
更欣赏对第一首诗歌的评论. 冲浪, 我相信你明白我所指.
茶7酒8, 10则满了. 凡事满则失空间.
直言了  |
谢谢白兄。 |
Lake ?2007-10-07 13:14:22?? | |
博弈 写到: |
版主或许该有 web2.0 的概念,网站才会蓬勃发展。 |
What is web2.0 概念, please? |
nobody ?2007-10-07 14:08:57??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b_2
Web 2.0 refers to a perceived second generation of web-based communities and hosted services — such as social-networking sites, wikis and folksonomies — which aim to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between users. The term became popular following the first O'Reilly Media Web 2.0 conference in 2004.[1][2] Although the term suggests a new vers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it does not refer to an update to an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ut to changes in the ways software developers and end-users use the web. According to Tim O'Reilly, "Web 2.0 is the business revolution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caused by the move to the internet as platform, and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for success on that new platform."[3]
现在跟yahoo合作的项目就是online commun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多巧啊,哈哈。所以来这里逛就等于是上班了,叫搞调研  |
Lake ?2007-10-07 14:09:31?? Re: 评韩少君诗歌《等待暴雨的花朵》 | |
迪拜 写到: |
我曾经修改过一个老诗人的作品中的两句,惹得诗人很不高兴,也发出来,叙述修改的原因。
原来的句子是:
“被杀者找不到自己的墓碑,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我在网站里发贴修改为: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本来,夹在诗歌中间,很难发现,但是,题目本身吸引人,加上与北岛《回答》太相似了,立刻被吸引了,
“被杀者”,已经死了,怎么去找“自己的墓碑”,当然,是别人去寻找,
被屠杀,死去的生灵不计其数,是“无法一一找到了”。
至于“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我认为是“创作失误”。
1.题目是《奥斯威辛》,有60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纳粹”知道“自己的罪行”,但是,不肯认罪,很多流亡在外,
“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慰安妇”等,日本军国主义明明知道自己“罪恶滔天”,却极力否认,还要“叫嚣翻案”,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
所以,是“不肯承认罪行”,而不是“找不到”
2.扩大到“人类历史”,
更是如此,
只要是“正常人”,都分得清“善恶是非”,关键是“选择”,和“目的”。
“找不到”与“不纠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找不到”----客观的“事实呈现”
“不纠结”----主观的“心灵自省”。
我尽管做了评论,但显然,
一来,诗人自己不肯接受,似乎自尊心受损,
我明白。
二来,有不少评论家,冲着老诗人的名号,根本没有理会什么是“好的诗歌”,一篇又一篇评论出炉了,自然是追捧类型的。
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我的修改没有错误。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
迪拜好!
我不是班柱也不是在写诗评,不知跟在这里是否合适?
但几点想法是缘于读了上文,就大胆回在这吧。
首先欣赏你的大胆直言(我写这几句话也是受了你的大胆的鼓励)。
《奥斯威辛及其他》是李加建先生写的诗,曾在酷我网站有过讨论。
引用: |
我曾经修改过一个老诗人的作品中的两句,惹得诗人很不高兴 |
据我看的回帖,诗人并没有表示不快。他说:
引用: |
谢谢迪拜!
不信神,不怕鬼,畅所欲言,是我付出青春年华所欲争得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捍卫它! |
请看链节
http://www.coviews.com/viewtopic.php?t=29884
引用: |
我尽管做了评论,但显然,
一来,诗人自己不肯接受,似乎自尊心受损,
我明白。 |
除以上链接外,我在其他贴中也见过李先生类似的答复,
没感觉到有受损啊。
没有修改,可能是真的。
对于修改,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和自尊,高不高兴没关系。
因为每个人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诗评者对同一首诗也有不同的看法。
这在上面的连接中可以读到。
我去过的一些英美网站,评论者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
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认为我说的哪些有帮助,尽管拿去;
如果觉得我说的不正确,或理解错误,可不予理会。
归根结底,这是你自己的诗。
引用: |
二来,有不少评论家,冲着老诗人的名号,根本没有理会什么是“好的诗歌”,一篇又一篇评论出炉了,自然是追捧类型的。 |
这种情况可能会有,但在上面的连接中我没看到。
其实,“追捧” 不止是对老诗人才有的现象啊。
我没评,评不来。但翻译了一首,还是因为读了迪拜你的这篇评论,
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跟李先生素不相识,只是
在网上读过他的几篇文章。译这首诗纯属兴趣,译出来他还没谢过我呢。
等下,把那首译文翻出来,贴在西方文学栏目,让大家指正。
希望迪拜一如既往的评论下去。
Lake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07-10-07 14:45:54?? | |
几个具体的建议:
1、名诗人要有雅量,不要怕别人说缺点。就是太阳也有黑子,如果名诗人陶醉甚至习惯于听赞美和吹捧之词,那他被“捧杀”就快了。
2、大家对名诗人的诗要具体分析,事实求是,好坏都能实话实说。不要看到名诗人的诗就习惯地空洞地抛撒赞美的花朵。
3、诗友之间表扬两句,有鼓励作用。但说你的缺点就更真诚更有价值,因为他还冒着“得罪”你的风险,对你来说多数是可供借鉴、修改的金玉良言。 |
迪拜 ?2007-10-07 17:18:05?? | |
<奥斯威辛及其他>
**李加建**
悼词还没有说出
放在铁丝网上的
那朵白花
突然变了颜色
自从那年、声音
被压死在咽喉之后
岁月锈迹斑斑
一个日子、将
所有乐谱撞得凌乱
谱表上跳动着血红的音符,无声
却越来越浓
越来越重
且盈盈欲滴
如起爆器的倒计时
是谁坐在历史的峰巅上冷笑?
是谁?
被杀者找不到自己的陵墓
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你们互相碰撞、追逐
一条条黑色的旋风
把地球越勒越紧
读了李加建先生的诗歌,感觉他是一个不错的诗人,诗歌很有张力,他的大部分诗歌"时代感"比较强,是优点,也有弊病,这方面,可以用"方法论"作评析.
由于,他的个人凸显的时代感太强,我个人感觉,不具备特别"亮眼"的作品,有的作品"偏于晦涩",可以看作是"实验文本",在我仔细阅读以后,我还是发现了"一首佳作",当然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认为,他的<奥斯威辛及其他>是不错的作品,特点是"精短,深刻",易于阅读,传播.
我个人不太主张诗人写"长篇,并且晦涩"的作品,
"晦涩"可以,简短一些,读者才会有耐性,
是啊,有个别诗人写了闻名天下的这类作品,并且得了大奖,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是少数,甚至,100年,1000年的几率中,只有一个.绝大部分,读者对我们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这是文学的使命----回馈读者.
对于"长篇",通俗易懂是必须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这样.尤其,是诗歌巨作.
<奥斯威辛及其他>是诗人一首别样的作品,因为,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他的其他作品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历史分界线"太强,"地理性'太强,却削弱了作品的"可阅读性",很多人会感觉"难以理解".
我对诗歌一直强调"阅读性"和"传播意识",这是诗人应该"自省"的,评论界应该"重视"的.
前几天,仔细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深有感触,先生的评论"精短,深刻,传神",先生在最近的网络评选中,获得"20世纪10大国学大师"第一名,可见,公众对于他的认可度.
这是一首优秀的作品,首先"奥斯威辛"的普遍意义,这个词的"历史内涵",人类,哪一个不知道?这样,就具备了普遍的"阅读意义",而且,确实,诗人在简短的行数里,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我在这里,倒是不想怎样去解析诗歌,而是,想对诗歌文本做一点修改;
1.第三段:
原文"是谁坐在历史的峰巅上冷笑?
是谁?"
是否,可以修改为"是谁,坐在历史的彼岸怅然?"
因为,对于"奥斯威辛"这样的历史,谁都不可以"冷笑",这是诗人创作的"思维惯性",对于国内的某些历史,可以用"冷笑"来表达你的"历史的虚无主义",但是,如果,换作"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你怎么可以再用"冷笑"?
"是谁",中的"谁",我们可以理解为"神灵",西方的民众普遍信教,但是,面对这样的"全人类的浩劫",想必,即使是"神灵",也无可奈何了,除了"怅然",还能怎样,"彼岸",因为,"神灵"是不存在的,"它,仿佛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但是,同时,有时候,"神灵"也许是支撑生命火种不灭的"精神支柱".
2.第四段,必须大改:
原文: "被杀者找不到自己的陵墓
杀人者找不到自己的罪名
你们互相碰撞、追逐
一条条黑色的旋风
把地球越勒越紧"
可以分割为两部分修改.
其中,前两句,为一个自然段落,修改为: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
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因为,首先,把"陵墓"改为"墓碑","陵墓"是中国人用的词汇,而且,太华丽,"墓碑"朴素.
在西方,无论怎样伟大,很多人都安葬在"公共墓地",与"中国人的封建意识"是有区别的.
而且,对于"人类浩劫的牺牲品"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陵墓,仅仅只是一块墓碑,这是,"作为人的生存权,人权,生命的尊严",即使这样的权利,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其次,把"找不到自己的罪名"改为"不纠结负罪",原因很简单,"罪名"是客观存在的,是"历史的鉴定","用不着找",但是,"负罪"是"主观的心理",是"罪犯的自省".
7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军国主义"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罪行",他们直到今天,绝大部分都没有"负罪感","原德国纳粹",也一直被国际社会追捕,相当多的人"没有自身的主观负罪",所以,需要修改.
其中"自己的"全部删去,"被杀者,自己已经不可能寻找,杀人者,自己不愿意找",所以,从已经的历史意义来说,不准确.
最后三句:
原文:"你们互相碰撞、追逐
一条条黑色的旋风
把地球越勒越紧"
作为最后一个自然段落,改为:
" 一条条黑色的旋风
把泊岸的舟狠狠地勒紧,碎裂"
首先,"你们互相碰撞、追逐 "不能用,"被杀者,杀人者"不是"碰撞,追逐"的关系,不准确,是"手无寸铁,与屠杀"的关系.
最后,把"地球"改为"泊岸的舟","地球"太大了,而且,定位不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遭到威胁",要用"地球"的大概念,但是,这里,"邪恶"可以一时横行,却不能"终久","泊岸的舟"表达的是"渴望的平静,祥和"又被破坏了.
因此,修改后,样品文本如下:
<奥斯威辛,及其他>
**李加建**
悼词还没有说出
放在铁丝网上的
那朵白花
突然变了颜色
自从那年、声音
被压死在咽喉之后
岁月锈迹斑斑
一个日子、将
所有乐谱撞得凌乱
谱表上跳动着血红的音符,无声
却越来越浓
越来越重
且盈盈欲滴
如起爆器的倒计时
是谁,坐在历史的彼岸怅然?
被杀者找不到墓碑
杀人者不纠结负罪
一条条黑色的旋风
把泊岸的舟狠狠地勒紧,碎裂
修改文本,不是为了"完美",而是,为了更加"准确'.
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第"26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词条28,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词条26,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条45,此第三境也."
先生以这段短评名震天下,也使得三位大诗人名垂千古,当然,其中,还有"误会,当时,先生认为柳永名句是欧阳修所作,在<人间词话未刊手稿>第43词条,有评论:余谓:屯田(柳永)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玉女摇仙佩>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等语固非欧公(欧阳修)不能道也.
这是先生的历史局限,他认为,柳永为"市井",没有欧阳修的那种"官家情怀".
经历代读者检验,历史已经作出选择,"柳三变"名将不朽!
这里,附录欧阳修的原句:
".....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只改动"三个字",境界完全不一样.
注:这是我曾经写的评论,转过来,全面解析修改的过程. |
博弈 ?2007-10-07 18:28:08?? | |
这是斑竹选读与选评的平台,为这一帖的用心鼓掌。
一诗带一诗,一评带一评,诗诗评评到痴颠。
没有了菁华,新造访者就会到这儿来先看看, 我想。
 |
杯中冲浪 ?2007-10-07 20:29:56?? | |
读了Lake和迪拜的交流,很有感触,我得到的结论是:写者自写,评者自评;大家都怀着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心态,才好。迪拜反对拍马,提倡深刻的评论,我赞赏;lake的“一些英美网站,评论者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 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认为我说的哪些有帮助,尽管拿去; 如果觉得我说的不正确,或理解错误,可不予理会”, 我更赞赏。其实我认为,真正的评论(包括赞赏和批评),不仅不会影响评论家和作者的关系,相反,会成为感情连接的纽带。 |
后页 [1]2[3] 前页 | 散文游记 | 评论鉴赏 Reviews | 联赛专刊编辑小组 | 《北美枫》版主议事区 | 《北美枫》编辑委员会 | 诗海编辑部 | 合作交流 | 北方狼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驻站作家 | 诗海室 | 网友论坛 | 北美华人文学社理事会 | 古韵新音 | 大雅风文学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