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文集
他乡客
|
???加拿大.渥汰华 (Ottawa, Canada)
?????16?
?????2007-01-03
????? 查找他乡客发表的所有帖子 |
|
|
小说故事 |
|
他乡客 ?2007-09-29 17:07:56?? | |
2) 细雨阻归程,无心柳成荫
记得那是5月11日。华生清楚的记得是11日。因为他总认为11是他的吉祥数。这不仅仅因为他的生日是腊月11日(比天主耶稣早出生两星期,比毛主席早出生15天)。 那天大约下午4点过一点。天上阴云密布,细雨纷纷。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生从计算机房走出来,站在校园通往停车场的班车站前等着班车。M大学学生用的停车场设在远离校园5里地以外的近郊。每天有班车往返接送。一般时间半小时一趟,高峰期间每15分钟一趟。华生从4点10分开始等,已经过了半小时多了,还没有班车来到。上午来时晴天丽日。华生没有想到未雨先筹,没带雨伞或雨衣。密急的细雨虽然不很大,但是很急,全身几乎湿透了。还要护着工作了一天下来的计算机结果报告纸。浇湿了会难以辨认。湿透了的衣服让人觉得很冷。华生不禁打起喷嚏。一个,两个,三个。。。三个喷嚏有人讲。华生心里想,谁又在骂我了。可能是妻子埋怨回家太晚了。他心里骂起班车司机来,“可恶的司机不知上哪泡妞去了。”
(待续) |
白水 ?2007-09-29 17:33:32?? | |
很记实的作品. |
他乡客 ?2007-09-29 17:42:46?? | |
谢谢白水夸奖。不过我还要说:完全是瞎编的,非纪实作品。到后来你就明白了,说“纪实”就麻烦了。 |
莹雪 ?2007-09-29 18:57:39?? | |
故事很生动。 |
征尘载袖 ?2007-09-30 17:06:09?? | |
^_^ |
他乡客 ?2007-10-02 15:35:19?? | |
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华生走到离车站最近的一幢办公楼内避雨。M大学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学院。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是古香古色。华生钻进来的是一幢英格兰风格的三层小楼,主要用做学生管理和帮学生找工作的办公室(Placement Building)。 进了大门后,他抖了抖身上的雨。一边透过大门玻璃看着不远的通勤班车站,一边又迅速地扫描着墙上的招工广告。突然一张16开纸的广告吸引了华生的注意力。“招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一名为特种金融证券政策官员”(Graduate Trainee Program)。这是一家皇家公司(Crown Corporation)。受雇者将在两年内轮流在几个政策部门培训,旨在为加拿大资本市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华生寻找着报名截止日期:5月11日。就是今天。哇塞,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一看表,4点45分。华生不再想回家了,博士论文也只好先放一放。打电话在自家的电话留言机上给妻子留言说要重新改一下简历,好申请找工作。今天肯定要8点以后回家了。
华生先把招工广告取下来,复印了一份,再把原广告贴回原处。他又回到了计算机房。把被雨淋湿了的外衣搭在椅背上。从书包里拿出存有个人简历和求职信(Resume and Covering Letter)的小磁盘。装到软盘里读出来。华生一边读,一边斟酌着。自己的简历主要强调学术上学过什么理论,而政策官员更强调实际应用学科。对简历一定要动大手术。华生对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那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花了48加元请一个文字简历公司一字一句地修改过。其实主要是改了格式、字体等表面容貌。但改完后确实显得更吸引人眼球。又请一位当经理的白人朋友史蒂夫润色一番。再读起来确实像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写出来的英语,原来英语中的外国味(Chinglish)一扫而光。他改好简历后,用鼠标一点发件(send),就通过网络发给了招工的公司。
发完申请信,等了半天,那个公司的网站没有回执确认的功能。华生心里不踏实,谁知道虚拟空间的东西会算数吗。其实就是有确认功能,他也常要到邮局发一封真正的申请信,做到万无一失。这已经成了习惯。此时已过晚7点。华生知道有个邮局晚8点关门。关键是要盖上今天的邮戳,不要过了截止日期。出了计算机房,雨早停了,天渐渐黑下来。来到通勤车站,看了看班车还是没影子。华生想我干脆坐11路吧。他撩开长腿急走带小跑地向郊区的停车场奔去。20分钟后他来到了停车场,远远看见通勤车也刚进停车场。华生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还是从心里感谢通勤车司机。要不是司机误点,他可能会与这个求职机会失之交臂。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来到自己的坐骑前,他开门,启动,给油门,一气呵成。蹭的一声,车如离弦之箭窜上了公路。差10分8点,他开车赶到了市中心的邮局。请服务小姐称重后,贴上一张平信邮票寄走了。他松了一口气,对结果根本没抱希望。在邮局发完信后,华生拿出个袖珍记事本,记下5月11日发申请信一封至某某公司,350。这代表已发出350封求职信了。他手里还保存着143封拒绝的回信(Rejection letters)。其他200多个公司的申请则是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雨打风吹去。记得人常说,在北美找工作服从大数定律。差不多发250封信,能有5个面试,有一个录取(即250:5:1)。对此华生早就不信了。自己已经发出300多封信了,虽然几个月前有个面试,但没有被录取。他只是凭着一种执着,像早晨起床要刷牙洗脸一样已养成了习惯。见招工广告就投发申请。至于后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待续) |
他乡客 ?2007-10-06 08:03:17?? | |
这里要介绍一下华生的背景。华生在M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凭着他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渔夫奖学金”(Fisher Prize) - 三年学费全免,外加作助教来维持生存。经过日夜苦读,两年头上他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据说通过率仅为60%)。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从他很佩服的两位教授给出的一系列题目中,华生选了一个边缘科目 – 混沌数学理论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Chaos in Economics)。这是一个对数学基础要求很强的领域。当时在经济学界还是比较新颖。导师实际上也是从一次国际会议上听说的,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华生选题后,一边到物理系去旁听M大学中唯一讲授的有关混沌数学理论的课程,一边回来与两位导师讨论。有时甚至要给导师授课讲解。不过三个人因为兴趣相同,很是融洽。
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奖学金也终结了。但是华生的论文初稿还没有完成。为了照顾华生的生活和学习,经济系决定让他给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讲授经济学基础课程 - 宏观和微观经济学101。 并由系里出资请来英语口语教师帮华生矫正口音(华生学英语,特别是锻炼口语的故事将在另外一集中介绍 –讲演俱乐部 (Toastmaster Club) - 学语言篇)。 华生每教授一门经济课,挣4,300刀。他当过学生, 了解学生的艰辛和需求, 故认真备课, 细心讲解, 很受学生欢迎。 但是每当期末考试之际, 华生出完试卷, 学生们考完,无论好坏,都能好好休假。 而他则要到失业保险金办公室登记,等着领失业金。 每周仅得125刀。 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国内的朋友可能不知道,125加元在当地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125元人民币在国内一个中等城市的购买力。对生活必需品这样非国际贸易领域,汇率折算是没有意义的)。 有幸的是4月底到失业保险金办公室填表时, 他发现了当地一个食品救济站(Food Bank) 从市政府拿到一笔研究拨款。 准备雇一名半日工作的软件程序开发员(Programmer) 建一个数据库, 对依靠食品救济站生存的穷人作一次分类研究, 详细了解其家庭组成, 性别, 收入等状况, 以便制定政策, 更好地帮助穷人。 对此职位,受雇之人必须是正在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才有资格。华生本来对数据库是门外汉, 根本一窍不通。 正巧妻子正在M学院的”挨踢”专业(IT)读大专。 妻子耐心地教了他一个晚上 “数据库三加精(Dbase III Plus)。”以她的毕业设计 – 录影带商店的收发数据管理模型为例,手把手教华生设计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数据库程序模型。 第二天华生就去食品救济站应试, 现囤现卖, 俨然以数据库软件程序专家的口吻自居。 食品救济站中本来就没有人懂数据库, 又看到华生是经济统计方面的博士生, 自然是专家级人物。 乐不得以最低工资水平雇到如此的大腕人物。 就这样阴差阳错, 他被雇用为软件程序员(华生在食品救济站中的经历和见闻将在另外一集中反映 - 在食品救济站打工的经历 (Food Bank) 穷人篇)。 于是他每周三天到食品救济站上班编程序, 边学边干, 另外两天到M大学作论文。 |
他乡客 ?2007-10-13 05:41:35?? | |
华生的两位论文指导教授在系里都很有名气,但是性格迥异。 上年纪的计量经济学家韦伯身材矮胖, 白白净净。整天西服革履。 头上的发蜡亮得苍蝇落上也要打滑。 他总是满面笑容, 彬彬有礼。一口纯正的牛津口音,处处显出英格兰绅士的气度。而年轻一些的宏观经济学教授汤姆又高又瘦, 是经济系冰球队队长。 每天穿着膝盖露着洞的牛仔裤, T恤衫。 嘻嘻哈哈, 和学生打成一片。华生也是系里冰球队的一名成员。 他在中国从小练习速度滑冰。 到了加拿大的M大学后, 一时买不到速滑冰鞋, 就听从汤姆的建议改打冰球了。 由于他滑行速度快, 就打前锋位置。 虽然他对冰拐的使用还有待改进,但已深得冰球队长汤姆的赏识。 一次, 教授们为了体验职业冰球队打球的感受, 以500刀的高价租下了市内的最好的专业冰球馆。 经济系和工程系的冰球队大战了两小时。 汤姆派华生打前锋。 不负所望, 华生打进了两个球。 最后经济系以5比4险胜。 平时每周五中午,系里的教授们一起去冰球馆打冰球。 华生和几位教授也搭乘汤姆的小面包车一同去。 为了在车上能加入讨论, 与球友们有共同语言, 周四晚上无论多忙,华生也要把当晚电视里的冰球赛看完。记住哪个队赢了, 哪个队输了, 哪个明星进球最多进得最漂亮。
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 华生确定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1) 运用混沌数学理论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 模拟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衰退。 2) 把混沌模型中的确定性噪音运用于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 借以同传统的随机性噪音的模型相比较。 3) 用资本市场的实际数据输入混沌数学模型作实证研究。 当华生的论文初稿初具规模时, 汤姆想趁着题目新颖, 早些把其中的宏观经济模型部分投给杂志发表。 并表示华生主要负责模型的建立和理论论述, 文字方面不必担心, 自有导师把关。 经过半个月的苦干, 一篇十多页的文章定型了。 文章起了个冗长绕口的题目: 非线性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 论国民生产总值, 总就业水平, 和外汇汇率制度的周期波动与均衡状态的转换机制和调整政策。 在一次定期论文讨论会上, 汤姆和韦伯都对文章的定稿表示满意。 汤姆征求华生的意见:
“这是你的论文, 我们只是合作者。 你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篇文章投给一流杂志, 还是投二三流杂志呢 (First class magazines or second/third class magazines) ?”
华生来加拿大前,在南开大学学习时身兼两报两刊的特约记者和编辑, 发表过不下10篇中文专业文章。但是来加拿大后只顾上课,听讲,学习, 根本没有北美投稿的经验。 就问:“一流怎么讲, 二三流又怎么样?”
汤姆耐心地解释:“由于这是个新领域, 若投一流杂志, 恐怕只有10% 的可能性被发表。 若投二三流杂志, 就有80-90%的把握被采用。”
华生一听就说:“我只求命中率, 不在乎几流杂志。 那就不要投一流杂志了。”
韦伯也点头同意, “文章如果发表了, 对你找工作会有裨益。”
汤姆当下做主:“我知道美国一所大学新创刊一个杂志。 我看就投给它吧。 一切交给我办好了。”
当时华生并不知道在北美向学术刊物投稿还要交审稿费。 他心安理得地把一切交给两位导师代劳了。 |
他乡客 ?2007-10-20 05:58:42?? | |
3) 开卷论经略,枪手两三人
两个月以后,7月11日傍晚,华生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从集中信箱处拿出当天来信,电费水费账单。每当看到日益增长的花费,实在令人感到压抑。忽然他眼前一亮,是一封特别快递信。看后才知道是曾经申请工作的皇家公司寄来的笔试试题。开卷考试,要求在接到信后七个工作日内(已经预算出寄信的时间)把答案寄回,以邮戳为凭,过期答案无效。华生身经百考,最不怕的就是考试,更何况又是开卷考试。心想这可是如鱼得水,答不出来就抄起来看。
等把12道试题仔细读了一遍,他顿时傻了。诚实地讲,12道试题中,有把握答对的只有半道题。其他11道半,不要说回答,抄都不知道上哪去抄。放(古)狗都找不到答案。此时他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妻子提醒他,“自己答不出来,不会找人帮助答吗?”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对呀,开卷考试也没说不许找枪手, 或者说没法辨别是谁答的。 诸葛亮曰::“自知者明, 知人者圣, 用人者杰。” 毛主席当年用这句话时,把后面两句给贪污了, 只提人贵有自知之明。 实际上那些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起来的人才是俊杰。华生开始思考谁最够资格作枪手。 妻子说,“你认识很多教授。M大学管理系的教授一定能够答出来。”
华生立刻摇头反对,“不行。万一招聘公司与M大学通气,一定会穿梆。那时弄不好会信誉扫地。要找也只能找公司连想都想不到的人才行。让他们查都没处去查。”
妻子想了想说,“我倒知道一个人有可能帮上忙。完事后别说公司,连我们可能都找不到他了。”
华生表示愿闻其详。妻子提起她在M学院认识的亨利。亨利是位30-40岁的中年白人。高大英俊。有事没事到M学院的计算机房上网炒股票,或写东西。曾经问过他,他即不在M学院注册任何课程,也不是M学院的雇员(华生心想,蹭吃蹭喝蹭课,还没有听说过蹭计算机用的人)。由于妻子近日来要做一个数据库毕业设计,为一个录影带商店做一个存货,销售的数据管理库,就在机房里泡的时间多一些。亨利有事没事找喳答话(又是个色狼。妻子当年在大学里也是系花,这都是我早就用过的招数了)。据亨利自己介绍他曾经在西部一家股票交易所当过律师,持有律师执照。不知何故离开了(哼,一定是干了什么不合法的事,被炒鱿鱼了)。这才来到安大略省自立门户,推销人寿保险。当他听说妻子也持有安省人寿保险推销员执照时,曾表示有兴趣合作。他还想去中国淘金,开发人寿保险业务。希望妻子加盟来主管他在中国的业务。妻子说不管他人品如何,只要他能帮助答题,就是贵人。先求他试试吧。华生心里十万个不爽,也只好答应(事后证明妻子这一提议是非常英明的)。死马当活马治吧. 他准备把试题复印几份,碰碰运气。但是嘱咐妻子不要提是求职笔试的试题。只说是大学课程的开卷考试题。
锁定了亨利以后, 华生心里还是没底。 这位亨利听起来像个大忽悠, 他能答上来吗。 就算他能答上来, 他肯卖力气帮助答题吗。 不能等在一棵树上吊死, 还得多找抢手。 华生搜肠刮肚地思索着。 忽然想起当年南开大学的小天才, 华生踢球的铁哥们 - 柴振铎(人称“财真多”),听说他最近在美国一所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应聘到多伦多的T大学当教授, 讲授银行金融学。 只好求他帮忙。 多年不联系, 电话也丢了。 上网一查T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名单, “真多-财”的大名列在榜上。 抄下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第二天上午,估计不上课的时间, 华生拨通了财大教授的办公室, “是柴教授吗, 我是南开的华生。”
“华生你好。 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 怎么今天这么闲哉?”小柴的天津话还是那么纯正 |
白水 ?2007-10-20 20:48:16?? | |
我在认真的读着, 等 |
后页 [1]2[3][4][5][6][7][8] 前页 | 现代诗歌 | 古韵新音 | 西方文学 Western Literature |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 宾至如归 | 移民心语 | 散文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