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游记 |
|
老小 ?2010-01-24 01:17:42?? | |
农活种种⑩:拾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有柴烧的前提,是青山在。在我们家乡,没有大山,即让是小山丘也没有。加上农村地少人多,老百姓能填饱肚子,都是一个沉重的问题,而烧水煮饭的柴禾,也就显得不那么轻松。
农忙季节,活路多,时间紧,没有时间出去拾柴。农忙季节,柴草相对也宽裕些。收过麦子,有麦秸;收了秋,有玉米秸、棉花柴,都可以抵挡一阵子。但是,一年到头,单靠这些庄稼秸杆来烧火做饭,可就远远不够了。别忘了,那些麦秸、红薯藤、豆秧,还要用来喂牛羊等等畜口呢。
为了弥补燃料的缺口,村人常常在农闲时节,就要四处去拾柴。说是拾柴,不如说是拾草。柴,在一般人看来,都是木质的,而我们乡下所说的柴,多是柴草,极少木柴的。
出去拾柴,所带工具一般是一只藤条编的筐子,一只竹耙子,一把短柄的铁铲。
出来拾柴的人太多了,沟沟洼洼都被耙子搂了个遍,再用耙子搂草,是搂不出个所以然的。要想拾一筐子柴草,一是去刚刚割过麦子的地里,将留下来的麦茬铲下。这麦茬离地也就有一到两寸,长不过三寸。用铁铲将麦茬铲下,用耙子搂在一起,实实在在装在筐里。
铲麦茬之外,是铲草。将田边地头,沟沟洼洼的野草铲起来,如麦茬一样,装在筐子里,背起来回家。
多年之后回想在农村拾柴的情景,觉得极不合理。本来秋庄稼种上之后,要锄地。锄地讲究“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刮刮脸”。第一遍锄地,要锄得深些,就是要将麦茬锄掉,待一场雨过后,这麦茬便腐烂了,是上好的腐殖质,有助于土地疏松肥沃,利于庄稼生长呢。
而田边地头,沟沟洼洼的野草,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一旦铲过之后,到处是光秃秃的黄土地,大雨冲刷,水土流失,肥力降低,对庄稼是极不利的。
但是,穷极无路之时,人们顾不了那么多,只能顾眼前,先度过难关再说。这没有柴烧,就只有铲麦茬、铲野草,就影响庄稼生长,就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就产生了恶性循环。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似乎是一个死结。
但这几年不同了。农村生活改善了,收成已不是问题,已经出现了卖粮难。农家煮饭,也不再烧柴草了,大多地方建起了沼气池,柴草、秸杆投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后,又成为上好的农家肥,农村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如今不少的农家,也如城里人一样,做饭烧菜时,将沼气灶、液化气灶一燃,就可以轻松、净洁地张罗出一桌好饭。即便没有烧沼气、液化气的,也多改为烧煤了。
那背着沉重的柴筐,一步步踩着傍晚坎坷昏暗的乡间小道回家,村里已经掌灯,到处是燃烧柴草的炊烟,烟雾里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情景,这种滋味,是难以再体验到了,而那段时光倒很让人怀念哩。 |
一身灰 ?2010-01-24 04:00:05?? | |
看了几篇,能把农活写得如此生动,十分难得,更主要的是有些农事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变,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写出来就更又有意义了。我也在南阳北,遥祝老乡愉快。 |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10-01-30 07:00:09?? | |
白描手法写历史,素描功夫绘乡风。 |
荷梦 ?2010-01-31 00:27:42?? | |
接着拜读,的确,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也很了得,学习! |
后页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