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评论鉴赏 Reviews | 中外华文诗歌联赛 Poetry Competition | 散文游记 |
|
品味月山村
品味月山村
虽然浙江庆元和龙泉山水相连,历史上分分合合,可说实在话,我对庆元的了解仅仅限于媒体上宣传的生态第一县、香菇城、百山祖冷杉、廊桥之乡、华南虎等,对于其地理、文化、经济不甚了了。对于此行要去的文化古村举水乡月山村更是不知其名。
一
车出庆元县城,往东南蜿蜒,一路上坡,渐渐抛弃八月热辣辣的太阳。约一个半小时,到达月山村,置身小桥、流水、人家,享受凉爽、葱茏和空旷。
“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月山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东距庆元县城57公里,海拔820米,人口1700人,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因村后山有一弯呈半月形毛竹林,村前的小溪也呈弧形,民居沿溪建造自然也呈半月形,两个“半月”恰好合成一个圆月而得名。月山村风光优美,民风淳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异常丰厚,以月山晚翠、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液、虎胜奇岩等八景和“二里十桥”闻名,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省级文保单位——吴文简祠,县级文保单位及文物点有云泉寺、圣旨门、马仙宫、步蟾桥、耕谷桥、华光庙、白云一个远离繁华,深居浙南山区腹地的小山村竟积淀了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并得以完整的留存。我惊诧了,它简直就是中国南方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二
有村就有祠堂,这是浙南山地山村的特色。由于历史或者地理的原因,这些山村通常就是一个家族的集聚,因而有供奉的同一祖先。我到过许多这样的山村,见过各色各样的祠堂,它们或大或小,或堂皇,或简陋,立于村口或村尾。月山村的吴文简祠集这类祠堂的大成,当为家族文化的翘楚。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位于村头的吴姓祠堂,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设计、造型堪称一绝。据考证,这种建筑风格,全国仅闽北和浙西南尚有少量分布。
走进吴文简祠,我感觉远逝的时间复活了,吴氏的祖先们款款走动,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自悠远的年代,庇护村庄和家族,使之根深叶茂,宛如祠前的古樟,才使这个小山村自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三
农耕时代的中国乡村真是奇怪,各种文化总能在一个地方和平共处。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也反映了一个没有统一宗教信仰民族的文化的多重性。月山村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一个小小的山村,既有占地3亩,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宏大规模的供奉如来、观音的云泉寺,又有供奉马氏夫人、庙祝大王等七位仙主和土神的马氏行宫,还有象征皇权的圣旨门,传统儒学的文奎高阁,释、儒合一的荐元塔,家族文化的吴文简祠。
行走在月山村,我仿佛听见了云泉寺洪亮的钟声,马氏行宫热闹的迎神声、戏曲声,圣旨门悠长的传圣旨声,文奎高阁朗朗的读书声……。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年代,置身古老的国度。
四
“丹霞相对崛,幽涧小桥多”。在浙南山地,几乎每一个山村都有不下一座的古桥。而月山村的廊桥最集中、最有名,被誉为“廊桥之乡”。的确,在2华里的举溪上分布着10座古廊桥,每座桥的间隔只有二、三十米,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时间的侵蚀中消失了5座,仅就目前还存在如龙桥、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耕谷桥等5座而言,已是叹为观止了。
我走进了如龙桥。该桥是我省西南地区现存历史最早的木拱廊屋桥。桥横卧于举溪之上,因其势与后山山脊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得名“如龙桥”,桥的结构主要由木拱架和廊屋两大部分组成。如龙桥是一座(俗称喜雀窝桥)贯木拱廊桥,全长约28米,宽5米,设廊屋九间。东端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中设佛龛,西端置楼阁,造型别致,古朴典雅。佛龛上额悬挂一木匾,上书“如龙桥”三个遒劲大字,相传为当年名士吴懋修的儿子、8岁神童吴之球所书。如龙桥雄伟壮观,全桥竟未用一枚钉子,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与如龙桥遥相呼应的是横卧于村头的来凤桥。族谱中记载的“举溪八景”中,第一景便是“龙凤两桥”,古有诗云:“如龙来凤号两桥,重关交锁东溪腰。月心银汉垂青影,举水金波落绛绡……”来凤桥全长30米,宽5.5米,是一条石拱卷廊屋桥。桥板虽然显得很破旧,但桥面用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不规则砌成,非常好看。很显然,来凤桥和如龙桥不会是同一时代建造的,但有一个叫《如龙和来凤》的民间传说则把这两桥联系在一起。相传举溪两岸分别住着吴、陈两大家族,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而大动干戈,从此结下宿怨。又是一个可怕的旱年,两家人为溪水拿着刀棍对峙两岸,火拼一触即发。就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想出了让两族武功最好的吴如龙和陈来凤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举溪两岸喇叭声声,吴陈两家喜气洋洋,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庆的日子,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恩恩爱爱。这也许是中国乡土版的“廊桥遗梦”吧。
白云桥是一座小而华丽的八字撑木平廊桥,桥身只有七、八米,桥面有铺石,设神龛,桥顶有一个精巧的华盖。白云桥与身后的竹林和周围土筑民居相处的非常和谐。步蟾桥是月山村几座廊桥中最壮观的一座,位于月山村水尾,东西走向。该桥结构由石拱卷和桥面系统以及廊屋三大部分组成,桥长达52米,宽5.5米。桥上游约50米的溪流当中有一巨石,秋日水浅,似摇摇欲跃的蟾蜍,桥故名步蟾。在如龙桥和步蟾桥之间的田野,一座四周透风的小木屋孤零零地站在田埂的小路上,小路淹没于翠绿的稻田中。初看象荒弃的灰斗,走进一看,其实是一座仍旧可以通行的木平廊桥,叫耕谷桥。
月山的廊桥是迷人的,这不仅因为它是沟通举溪两岸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月山先民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证。这些廊桥并不仅仅就是桥梁而已,它既能遮风挡雨,又内设美人靠,专供人们作短暂的小憩,还有专门茶水供应,以供远道行人解渴,且专门建有桥亭,俨然是一处景色宜人的风景园林画。这些附属于桥梁的设施,真正体现出了月山文化中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乡村随处可见,普通、古老的廊桥,构筑起了独特的风景,抑或成了村民的精神高地。浙南山地的廊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还有许多信仰的折射。它反映了山民对于佛教的信仰,至于廊桥上供奉的神龛,其祭祀的对象的缤纷庞杂,显示出山民对某种理想的渴盼。浙南山地的廊桥是中国桥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它,并妥善地保护好它。
五
一个国家的兴盛总是和一些杰出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同样,一个村庄的兴盛也和一些有作为的人物相关联。在月山村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个突出的人物吴懋修,他与月山村的兴旺有着很大的关联。据县志记载,吴懋修(1603-1674)字乐进,号如山、玉山,其父吴希点曾任福建省连城和广东省惠来知县。吴懋修自幼随父在外习武诵经,崇祯17年明亡,前往福建投奔鲁王,任兵部司务,曾与刘忠藻联手攻打庆元县城。兵败后隐居故里,著书立说,规建龙凤两桥在内的“举溪八景”和吴氏宗祠等,深得村民爱戴,被后人尊称为“八老爷”。可以这么说,没有“八老爷”,就没有月山村的人文景观,甚至自然景观。他不但规划建设了这些景观,而且立下规矩代代相传保存了这些景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八老爷”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儒、道的精神浸透了他的血脉。这位文武双全的乡贤,当他举兵失败,知道复明无望,不能“兼济天下”,即归隐乡里“独善其身”,于是埋头著书立说,着力乡里建设。从他后来不许儿子之琮做满清政府的官,并始终以用满清年号为耻来看,他是想在乡里建设一个“桃花源”似的“小明朝”。他实现了这个理想,因此便有了月山村庄设施的完整,便有了月山文化如一个王国般的庞杂。
六
八月,这早秋时节,天高云淡,万里无垠。午后,我登上了月山村后山的山岭,俯瞰月山全景。只见半圆型的竹林和半圆型的民居组成的半翠半苍圆月镶嵌在大地,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翠竹、苍松、流水、稻田,民居、廊桥、亭阁、寺塔构成一幅逶迤的国画,掩映在圆月之中。中空的太阳朗照月山,与圆月合而为一,显现神奇的幻境。
“渔舟遂逐桃花去,莫向他人道此城。”月山村,这古代闽浙的通衢,今日浙南山地中的桃花源,神秘的面纱渐向世人撩开,但神秘的文化之谜也许世人永远难以解开.
2007-05-06 19:28:02 |
江晨 ?2007-05-06 19:29:32?? | |
岛主家乡月山村的文化风景 |
赵福治 ?2007-05-07 07:52:22?? | |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也反映了一个没有统一宗教信仰民族的文化的多重性。 |
江晨 ?2007-05-07 22:34:17?? | |
谢谢赵兄 |
诗海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