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ěifēngwénjí
山城子
|
???中国贵州
?????940?
?????2007-05-23
???退休教师
????? ????? ?????聊诗茶吧 cházhǎo山城子fābiǎodesuǒyòutièzǐ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michaelwan2010-09-08 00:15:31Cheap Austalia UGGs Classic Boot On Sale in Uggclassicsale.com. We are the best discounted sheepskin UGG Boots Store.Our Classic tall UGG,classic short boots,uggs classic mini boots sell well in the worldwide. You can buy cheap Uggs boots from us,more than 39% Off!Free Shipping!100% Authentic. 骨笛2009-02-27 02:21:03问好李老师!! 半溪明月2007-11-10 23:42:02山城子老师,我记得你昨天发了一些网名诗歌,给我写的也很美,我来收,怎么找不到了啊~能不能传给我呢?问好! 山城子2007-05-31 17:16:23谢谢和平岛光临! |
|
|
现代诗歌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卷31 诗集阅评 (17--22)
卷31 诗集阅评 (17--22)
卷31 诗集阅评 (17--22)
作者:山城子(李德贵)
目录:
17、《狂雪Ⅱ集》王久辛著(长征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18、《岁月情怀》曾庆怀著(诗文集/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19、《获救之舍》穆晓禾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0、《江南的湿度》冬箫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1、《一意孤行》西雅著(美国 惠特曼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2、《临水而居的日子》半溪明月 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17、《狂雪Ⅱ集》王久辛著(长征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读长诗《肉搏的大雨》——王久辛诗的美学欣赏
文/ 山城子
诗语言的一般特征在于准确、明白、含蓄、活泼、灵动、形象。无疑这需要诗人熟稔地使用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来呈现。
著名诗人王久辛《肉搏的大雨》,应是这种呈现的典范之一。他的这首长诗,开篇第1节的前两行,就把我抓住了:
“深夜,我的回忆破窗而出/ 冲入九泉之下的彭大将军”。
这里的“破”与“冲”两个连续动作动词,既是消极修辞的准确明白,也是积极修辞的拟人与暗示的关键词。暗示使语言含蓄,拟人则使语言活泼形象。而对“回忆”动词的名词化活用,则又使语言显出灵动的特点。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两行诗就可以概括王久辛是语言的美学价值。但作为一种美学欣赏,要的是过程,因此仅有概括是不能尽兴的。于是我要展开。
1、谨严的消极修辞美。
谨严,是为达到消极修辞的准确又明白的语言效果。只有明白准确,才能使诗文本呈现出消极修辞美。请看:
“彭大将军——你的嘴唇/ 那厚厚的嘴唇 动了一动”(摘自第2节)。
“厚厚”一词的准确修饰,在于反映彭大将军的面部特征。整句明白的叙述与描写,是一个令人深感亲切的特写镜头。深感亲切,就是一种审美享受了。
“来到了华北数万万庄稼汉/ 暴跳的青筋之上 不是不报”(摘自第6节)。
一“暴跳”修饰“青筋”,何等真切的现场感呀,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的推出。“不是不报”,谁都会想到“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报销!”这使现在的我们,也不由握紧了拳头,明白无误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激越之美,就从“青筋”里“暴跳”出来了。
“刺刀 老太太的鲜血/ 像大雨落地 哗啦一声/ 扑进我的心头 扑进彭大将军/ 干旱已久的心头 无声的吞咽/ 咽下了东北 咽下了华北/”(摘自第8节)
“刺刀”与“鲜血”,是明白无误的日本鬼子的罪恶;“哗啦”一个拟声词,震撼人心;两个“扑”字的复沓,情感来得沉重而激昂;“无声”修饰“吞咽”,显示出彭大将军内心仇恨的巨大,两个“咽”的复沓,揭示出彭大将军——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抗日军民收复失地、消灭侵略者的决心与信念。这段诗主要是以消极修辞方法行文,就这样准确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诗人及诗的主体形象的爱国情怀,从而深深地引动了读者的共鸣。
共鸣,是诗作品的客观存在与读者的主观情感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关系,也是读者情性兴奋(激烈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和谐关系与兴奋过程,就是美的存在。因之,共鸣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种审美享受了。
2、灵动的词类活用美。
词类活用美是中国先秦文学中积极修辞的瑰宝,并一直滋润着而后的古代文学,直至今天。王久辛在这篇长诗中使用的虽然不多,但每用必使诗句显出格外的绰约与灵动。
“大雨泼湿了我的想象/ 青纱帐也拽住了我的激情”(摘自第3节)。
这两行一般认为是异配的修辞方法,但我认为所谓异配,大多是某种拓宽了的词类活用。前者“想象”这个动词,是通过“泼湿”这个偏正式动词的连带而呈现名词性质的;后者“激情”这个抽象名词,则是通过“拽住”这个偏正式动词的连带,而呈现了可摸可触的具体的物化名词了。由于诗人这样的活用,使这两行诗立刻灵动起来。
“欲望的款幅 就因你的怀柔之心/ 受束起它无边无际的与漫卷吗”(摘自第7节)。
这里的“铺排”与“漫卷”两个动词的名词化效果,加上“无边无际”的修饰后,就将日本鬼子的侵略野心艺术地揭示得淋漓尽致了。这样的阅读效果,就是今天,也会提起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的警惕来。
“让你们的迅猛与凌厉/ 锋利与有力/ 削掉所有法西斯的脑袋吧”(摘自第26节)。
“迅猛”“凌厉”“锋利”“有力”这四个双音合成的形容词,被诗人在前边加了个“的”字,然后落到后面的“削掉”这个动词上,从语法上说就都有了名词的性质。这样的活用,是诗人关照诗歌语言的精炼,而省略了形容词修饰的本体(迅猛地“奔跑”、凌厉的“砍杀”、锋利的“大刀”、有力的“劈砍”)而形成的句子结构,从阅读效果上领略,不仅具备了语言的精炼美,而且也具备了灵动美了。
以上三例,足以让我们鉴赏到诗人王久辛因为睿智地活用了词类,而使诗语言呈现的精炼与灵动之美了。
3、活泼多样的积极修辞美。
积极修辞方法所使用的修辞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有了大约六、七十个品种,加上笔者前年从国内诸多名诗人作品中发现的十八个新修辞格,再加上多样的类活用的品种,我们可以运用的积极修辞方法,应当接近百种了。但常用的主要还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排比、排偶、对仗、复沓、顶针、回环、引用、通感、移就、反诘,及各种词类活用约二十左右个品种。王久辛的这篇长作,在于活泼多样地运用积极修辞,其娴熟的不着痕迹的运用,表明他早已从积极修辞的必然王国,而进入了自由王国了。
“那舞动的玉米叶子就是舞动的大刀/ 那高粱秆子就是那冲刺的长矛”(摘自第14节)。
——这是比喻。全民抗日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尔后 是彭大将军的一挥手/ 天空便炸响了十万道闪电/ 大地也滚过了十万个雷霆”(摘自第15节)。
——这是裹挟着比喻的夸张,同时也是排偶。极壮百团大战的声威。
“他低下的头和他头脑之中/ 翻卷着钢铁与钢铁撞击的/ 声音 那是忍无可忍的声音/ 那是火焰冲天的声音/ 那是大铡刀抡起来飞舞的声音啊”(摘自第10节)。
——这是承递中夹了一个比喻的排比。这样的不断叠加的气势,极赞抗日烽火不可阻挡之势,极抒彭大将军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钢轨 也都被燃烧的火焰/ 拎了起来 像缠麻花/ 缠了个里里外外/彻彻底底 拎在半空”(摘自第23节)。
——这是比喻后的拟人,拟人中又拎起了比喻的多格混用。这是多么活泼而又形象的对抗日战绩的张扬呀!
“关山被月光照得凄清如水/ 如水的嘎嘎吱吱在微风吹拂下/ 摇着漫山遍野的青纱帐 青纱帐/ 青纱帐呀在嘎嘎吱吱的拼搏中 回荡着武士道的地动山摇/ 回荡着中华英儿的倒海翻江/ 狂飙 狂飙/ 狂飙为谁从天而降/ 历史的角逐/ 为谁闪烁出庄严和神圣”(摘自第 节)。
——这里依次汇集了顶针、拟声、借代、反复、借代的复沓、排偶、复沓、借代、两个形容词的名词化活用,10行诗凡10次用格,这种密集的多格杂用的积极修辞,无疑使诗文本的行走显得格外婀娜多姿、活泼而形象。真是美不胜收啊!
以上所举,与全篇600余行相比毕竟寥寥。而事实上,王久辛的这篇长作,通篇都闪耀着娴熟的修辞之美,可以说是我国当代诗坛难得的精品之大作。细想也正是这样娴熟地运用消极与积极修辞的功效,才使其语言显示了准确、明白、含蓄、活泼、灵动、形象的特点,才使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得以至真至美的表现,才能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民族精神的洗礼,及民族魂的升华。
2009-7-28于黔中文化村
18、《岁月情怀》曾庆怀著(诗文集/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感怀曾庆怀的《岁月情怀》
文/ 山城子
感怀曾庆怀的《岁月情怀》
曾老庆怀的《岁月情怀》由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拿在我手里是11月初。黔中阳光明媚的深秋,读起来别有一番情深意切。
情深在于曾老的散文诉说与诗意抒情。其情抒对人民、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深挚爱,诉说个人的身世、成长、经历、理想与追求。这么蓝天白云远山近野封面的一本16大开的厚书,很晴朗地展开了这位中国知识人士的人生。使我看到作者从中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工厂的工艺员到企业的总经理,从武汉到深圳,从热血青年到白首文翁,其人生是丰富多彩而热诚厚实的。
读第一章《真情回忆》,如同携读者走过共和国60年的社会生活与建设历程,而他的真情相伴岁月的流逝洒落在华夏大地,一如洒落的满天星星,晶亮灿烂了他的人生。
读第二章《岁月情韵》,就想到我们平日里云集“澳洲彩虹鹦”网站发帖回帖,乃至相互唱和的热闹情景。其中他的《山城书林好热闹》《赠山城子》《寄山城子》及我的《答谢曾先生庆怀赠诗》《赠曾先生庆怀》一并收入。这令我兴奋不已。更兴奋曾老与巫逖先生、杜鹃女士、巫朝晖会长、美祉副会长、云樵老师、亚夫、深谷幽兰等文友的赠答唱和作品的大篇幅付梓,真实地凸显了“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这个世界性华人文学团体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我又重新赏阅了曾老为我写的《写情诗的高手 优秀的诗评家——参加山城子作品研讨会感言》。汗颜之余,我想我必须朝着他指给我的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读第三章《情系华夏》,从曾老的游记与见闻作品中,感受那颗对中华民族的拳拳的赤子之心。
读第四章《夕阳情怀》,依然是情真意切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情怀与胸怀。
读第五章《真情无价》,读到了两位朋友对曾老作品与人品的确当的评价和崇敬之情,也重读了我为他的写的《过来人的情爱最深沉——赏析曾庆怀两首情诗》一文。这收录的本身,已经足见曾老对朋友的尊重与真心了。
读其书,知其人。其书阳光,其人亦阳光。这何止只是“岁月情怀”,其实更是如何做人的标尺。曾老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壮年想给了祖国,知天命时又率先奔赴蛇口,参加了深圳的开发与建设,退休后又退而不休,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奔走呼号。与之同时,又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这33万字《岁月情怀》,竟都是古稀之年前后的笔耕。想一想斯情斯景,深愧山城子自己弗如。窃喜尚有余年可以追赶,就籍以此书为动力,向曾老踏踏实实地学习。
谢谢曾老,祝曾老健康长寿!切盼而后还有新著问世。
2009-11-9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19、《获救之舍》穆晓禾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获救之舍》语言赏美
▲ 山城子
回到乡下小镇的居所,就离开了网络。这样才可以静下心来读朋友们给我寄来的书。半年来已经积下十余本。叠在上面的恰好是诗人穆晓禾的诗集《获救之舍》(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这是一本精选的集子。前面有陈德胜的序言。其中谈到语言时说:“他的口气是柔弱和宽容的。”又说“他的语言歌性很重,语言的轻灵常常飘渺于物外。”
我读诗歌作品,很看重语言。毕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说到艺术,各种艺术形式无不与美结缘。语言一艺术起来,自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语言的美与不美,我个人的经验就是是否能够卒读。如果爱不释手,一定是文本的行走太绰约、太款款,或太新颖别致,或太什么了。
▲ 什么呢——清晰明朗又雅致!
比如穆晓禾的诗歌语言,我觉得就是流过浅滩的溪水,平缓而又清澈。全书125首(组)作品,没有一星半点的阴暗与晦涩。读下来给人一种清晰明朗又雅致的美感。
这样的语言,可以慢条斯理地给你讲一个诗的故事。例如《同桌伊沙》,仅25行两百多字,阅后就仿佛读了一篇小说似的。这样有限的文字,居然还有细节描写:
“老盯着前排女生的衬衫/ 发现她的乳罩/ 背后都有一个扣子”
“他结巴的时候/ 脸上露出坏坏的笑”
看,这就是清晰明朗,没有丝毫的阴影与蜡感。那么,雅致在哪里呢?雅致在语言之外。前者说伊沙作为诗人观察生活很细致,后者说的是伊沙在诗界近于顽皮的一种善良的气质。这里的雅致说的是诗意在言外。
这样的语言,还可以给你闲情雅致地说说他本人存于内心的近于隐私的事情。例如《车上》。仅17行(都很短的句子),就透露出他去看朋友乘车与一位“娇美的女孩”坐在了一起,而默默地想人家“她有没有男朋友/ 她去哪里/会在哪一站下车”,甚至揣摩人家“她在想什么”。看这些语言表达得多么清晰明朗。至于雅致,更明显于“我想了一路/ 都没想出一个/ 和她说话的理由” 。这也是在语言之外——思维比话语活跃的一个很内向很善良的诗人形象,就站在我们面前了。
这样的语言,也可以给你漫不经心似的说一个哲理。例如《距离产生风景》。这个标题就是个哲学命题。生活中的许多事,因为时间与空间的相隔,而朦胧而析出,于是成为美好,成为风景。正如诗人在最后两行说的“故乡的某些风景,只在梦中/ 似隐似显,似近似远” 。诚然,这是“低头思故乡”的现代版了。
这样清晰明朗又雅致的语言,非常易于接近大众。因为一读就懂,一想里边还有意味,有美感,是可以静下来享受一番的。
▲ 什么呢——煞是灵动鲜美!
穆晓禾的诗歌语言,又似语言王国来的一个天使,时而灵气活现,时而灵眸一转,煞是灵动鲜美。自然不是句句。虽然不是句句,却如人的两只眼睛,顾盼生辉之时,便生动了整个一个人。倘若浑身都是眼睛,肯定就失却了意味。
这样的美感效果,在于诗人对修辞的不经意把握。修辞毕竟是使思与情表达得更为生动、形象、活泼、灵气、鲜美的语言手段。诗人在诗情洋溢时,总是下意识地进入这种修辞轨道,而尽情地表达。诗人穆晓禾这方面的功夫,主要表现在他对词类活用——这种积极修辞的继承与创新上。
这样的继承与创新,几乎每首诗里都或疏或密地存在着。我们不妨随意录出几个例句来欣赏:
例① “冬天的一场大雪白了树白了爱情白了落叶和苹果”(摘自《守株待兔》)。这里的三个“白”字的复沓(修辞格),是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中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继承。但在继承中又有创新用法。因为正常的可以使雪白、树白、落叶和苹果白,但爱情没有一个色彩的附着面,如何使它“白”呢?然而就“白”了。这样一“白”,就不同了——在使动用法的基础上,创新出来个形容词的拟物用法。就是说这个“白”的使用,有了拟物的修辞效果。
例② “唯一的记忆/ 我曾为你热血过/ 沸腾过/ 心动过”(摘自《我爱过你》)。“热血”是偏正式双音合成的名词,“沸腾”是形容词,“心动”是主谓式双音合成词,这里却因都加了时态助词“过”,便都有了动词的性质。其中形容词用作动词,古已有之,是继承;而合成的名词用作动词,应是古名词用作动词的开拓;而主谓式合成词用作动词古代没有,属于创新。
例③ “我想打开的是你的生活/ 寻找丢在你那儿我的影子/ 我想打开的是你的心灵的窗户/ 我真的很想打开你/ 看一看/ 我们的孩子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摘自《我想打开你》)。生活里的逻辑,通常我们可以打开门与窗,也可以打开封闭着的箱柜、器具、包裹、书卷等等。但这里打开的分明不是这些,而是“生活”和“你”(人的身体)。这样的用法修辞上可以叫做“异配”的。但五花八门的“异配”,其实都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词类活用。这里的前后两个“打开”,都具有了拟物的修辞效果,可归属于被当下新诗创新出来的动词的拟物用法。中间那个“打开”因为句子末尾出现了喻体“窗户”,因此属于比喻格,而不是活用,是比喻中的通常用法。
例④ “一个人的村庄,我先开夜/ 掀开夜被覆盖的那些陈年往事”(摘自《一个人的村庄》)。“夜”与“陈年往事”也不是有形的物件,这里也被“掀开”了。也属于动词的拟物用法。但这里的用法,与上例中的“打开”语势却不同,上例是并出的具有排比的味道,这里却是同递进格结合在一起的。
例⑤ “两段没有因果的故事,在童谣里荡漾/ 在这个雨季之后,天各一方”(摘自《一场雨的河流》)。这里的“荡漾”,属于动词的比喻用法,是因为文本中省去了喻体“河流(或湖水)”,但比喻的效果依然.。这种创新用法可称之为动词的比喻用法。
例⑥ “野外的青草,青青的田地/ 有多少春虫的嘤叫,多少人/ 在夜晚里惊醒,惊觉春天的悸动”(摘自《惊蛰》)。“嘤”是虫儿嘤嘤鸣叫的简约,这里用来修饰动词“叫”,就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这应当叫拟声词简约用作形容词的用法。而“悸动”属于人的专用品,这里用于“春天”,则属于新诗中常见的动词的拟人用法,属于创新。
恕不再举下去,因为实在太多了。活用的种类丰富,比如还有些数量词的活用,甚至是副词的活用,还有成语与短语的活用,比比皆是的了。
正是诗文本中有了许多的继承或创新了的词类活用的镶嵌,才使穆晓禾的诗歌语言,又具有了珠子般的润泽与亮彩,因而具有一种灵动而鲜美的阅读效果。这样的审美效果,在古诗中是几乎没有的,因为古诗中的词类活用,还没有这样发达和茂盛。我没有厚今薄古的的意思,却坚定地认为,没有古诗的根,就没有今天新诗的可喜的茁壮。
▲ 什么呢——不时地出现萃句!
我还想说,正是诗人比较密集地使用了迄今为止产生出来的多种词类活用的积极修辞方法,才在他的作品中,会不时地出现萃句。请注意我说的不是名句,不是警句,亦非佳句,而是应当与它们并列的而强调并显示艺术美的精粹句子。这应当是穆晓禾诗歌语言特色的结晶,是诗文本中美丽的靓点。
例如:“我很穷/ 穷得找不起一个小姐/ 像她一样/ 用性去流浪”(摘自《一个诗人的自画像》)。哎嗨!这个“用性去流浪”,五个字的短句,时代暗流的浓重痕迹,诗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色彩,以及简约灵动的修辞,都汇合到了一起,令人感叹唏嘘不已。这个句子的精粹,主要在于“流浪”这个动词的活用。这个词通常是用于整个人的,比如“他去流浪”,但根本没有用什么去流浪的说法。可是呢,只有这样说,才能深刻地反映出被边缘了的当下诗人的困窘和尴尬的处境。诗人为了简约又准确地表达这样的情感,因此就积极地进行修辞。于是,客观上就创新了修辞,就产生了这样的萃句。
再如:“那一年 孤苦伶仃/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思想的风很大”(摘自《那一年》)。这个“思想的风很大”,也是个萃句。创新在于“思想”这个抽象名词的活用。通常它是不可以与“风”搭配的,但搭配了就产生了比喻的修辞效果,是用自然界的大风,来比喻内心剧烈的思前想后的状态。准确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在外打工者内心的磨难。这是创新了的名词的比喻用法。
又如:“担心着任何一只走失的母羊,怕/ 怕羊水破了,怕无羊的日子我无限寂寞”(摘自《羊》)。至少,这两句里的“羊”,已经成了“温良恭俭让”的注释,成了善的象征。其所表达的应是诗人善良的心地,特别是对现实中不善良现象有泛滥的担忧。这个担忧,是通过“怕”的直接反复和复沓两格连用完成的。这里的萃句是“怕羊水破了”。诗人用“羊水”暗喻善良生长的人文环境,是这一萃句的旨要,而动词“破”的双关活用,是艺术美的靓点。
应当说,类似“用性去流浪”、“思想的风很大”、“怕羊水破了”这样的萃句,只要不走马观花,只要跟着诗人的语言脚步慢下来走,还可以找到一些。这里仅是说明何谓萃句,而穆晓禾的诗中,就时不时地有这样的萃句出现。
沉浸在诗人的语言美中大半天了,老伴已经预备了可意的晚餐,就此打住。
2010-1-30草于黔中文化村
2010-2-15输入
20、《江南的湿度》冬箫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冬箫诗集《江南的湿度》语言赏美
文/ 山城子
也许,还是要把网络作品印成纸质,才更能得到美的享受。比如冬箫的诗歌,在“中国诗歌论坛”上没有少读,但因上网状态的匆忙,与窗明几净阅读一本书的闲静,是没法比的。后者可从容到诗的审美层面,细细地与之互动,往往就如沐春风了。
冬箫的这本集子,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前面有两篇序言,其中南鸥先生是专门谈了语言的。他说冬箫的语言有三种姿势:一是“独特的感知和个性化的表达”,二是“从卑微的事物中发现和开掘诗性”,三是“将自己完全隐匿”,总的叫“语言斜面的潜伏者”。这样的语言肯定是美丽的,但语言究竟如何以本身的姿彩呈现出来的,序言者并没有深入到细节分析。于是,我就想走进细节层面,来美美地享受一回。
1、明白朴实疏朗的感性美。
对于江南的土地、人文、生活,冬箫有着一种“享受与快乐”(见后记)的阳光理念。正是这,决定了他诗文本的明白朴实疏朗,从而显示出一种温润的语言感性美。这与极少数的怀着阴暗心理想骂人又没有泼妇勇气的人,故意晦暗艰涩起来,有天壤之别。而作为一位“善意、平和与亲切”(刘川语)的诗人,冬箫他不可能让他的读者面对文本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既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
在海边遇见一个女人
一个不吃鱼的女人
前年她丈夫死了
她说:“鱼里有我的丈夫”
她放生过
所有搁浅在泪水里的鱼
她余下半个身体望着大海
另半个在水中潜泳
(39页《不吃鱼的女人》全诗)
八行的小诗,文本极明白,读起来琅琅上口,却是个简洁而感人的故事。主人公的丈夫死于海,且没有打捞回来。她认为被鱼给吃掉了,所以不吃鱼,且放生鱼。这样一位善良的日夜思念丈夫的女人形象,就很感性地,氛围着温润的海风,站立在读者的面前了。这本来是写一篇小说的素材,却被诗人简缩成一首小诗,而透出了明白朴实疏朗的感性美。
她睡了
这是她的美丽——
她不再唠叨
我感到了空寂
像秋天一声不响的田野
我宁愿她醒来
可她又会太累
(67页《妻》全诗)
这首的语言明白到了直观。“她睡了”“ 不再唠叨”“ 又会太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仅仅几句疏朗的情感流露,就把妻的出于挚爱的关怀(唠叨),与勤奋(只要醒着就会连续劳作),以及丈夫对妻子的爱,就完全表达出来了。很有个性的恩恩爱爱的诗的夫妻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风吹的芦花雪一样白
几乎满天都白
石头也跟着白。白屋子白树枝
白水白草……白眼睛白头发
还有不经意的一些小插曲
例如,芦苇中游出的一对鸳鸯
让所有的白充满愉悦
(151页《芦花》全诗)
当代新诗中有许多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今还健在的老诗人,也说读不懂。那样的晦暗艰涩的篇什网上也不少。而冬箫的诗,就是这样的小学生也读得懂的明明白白的语言。这是一个多么纯白美丽的世界呀——美在一对爱情的象征从白中游了出来,谁都可以领略世人对纯洁爱情理念的弘扬了。
2、隐匿喻拟暗示的理性美。
感性美的背后,就是理性美。比如前边的《芦花》,那么多的“白”,就是暗示纯洁,落笔时提及的“领略”就是理性美。那首《妻》,用“唠叨”暗示关怀,以“受累”暗示勤劳,以“空寂”暗示爱恋,所体现出来的夫妻恩爱是理性美。至于那首《不吃鱼的女人》,暗示的是海啸带来的具体到一个人的灾难,整体则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放生”是强调环保的理性呼吁了。
下面再体会:
仅有一天
你是我的情人
让我抱紧你的呼吸,或者
你最女人的那个侧面
用我最男人的手势
打搅你独有的水面
那一天,我
被阳光和谐地爱着
我大声地叫着蓝色的空气和水
不需要其他的情人
因为,我把情人
译成了——仅有一天
(18页《仅有一天》全诗)
这首诗是将优质天气隐喻成情人的。但读前两节诗,你是不会这样想的,还以为是遭遇“一次情”了呢?读到最后才豁然开朗,原来是对环保工作的诗性呼吁。这“豁然开朗”,就使我们得到了诗旨理性美的享受。这时回过头去看那“抱紧你的呼吸”“最女人的那个则面”等,都是一种匿拟的手段,把空气的清新,拟作呼吸,把天气的晴朗,河水的清澈,拟作女人的温柔。这就是隐喻和比拟修辞手段所生发出来的语言美感。
其实,那些人
只是些悬而未决的果实
飘荡,飘荡
在天空的蓝下。与不到阳光
和踏实的日子
他们沐着阴雨,轻轻的果实
泛不了红
他们也崇拜雨后的彩虹,和
秋天的琴瑟
可是既便欲望,也一直
阴涩冰凉,遥遥无期
(132页《那些悬而未决的果实》全诗)
用“悬而未决的果实”喻“那些人”,以“飘荡,飘荡”拟他们的漂泊,以“阳光”喻政策。又用“青青的”果实,拟他们的年轻,不成熟。再用“彩虹”“琴瑟”喻他们的憧憬与向往。正是从这些喻拟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不稳定,同时也发现了诗人的善良心地。特别是用“遥遥无期”的判断,极人性地传达了诗人的同情。毕竟,善良是诗人的人格基础,不善,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的。体会到这一层,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理性美。
|
3、继承或创新修辞的灵动美。
就从《那些悬而未决的果实》这首诗的文本说起吧。
第二行“悬而未决”是动词性短语的活用,古所未见,是创新。对应的“果实”同样是活用,是名词的拟物活用。也是创新用法。有了它们的对应活用,语言立刻就新颖起来,有了灵气,有了张力。本来通常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里却变成了“果实”。而这些青青的就被啃食的果实,不就是农民工吗?农民工不就是当今社会至今也没处理好的社会问题之一吗?所以叫做“悬而未决”。
第三行“飘荡,飘荡”的直接反复(常用修辞格),形象地道出了农民工漂泊不定的生活窘境。
第四行的“蓝”,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古已有之,是继承。“阳光”是比喻。
第六行的“阴雨”是隐喻农民工窘迫的生活状态。
第七行的“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第八行的“彩虹”是暗喻农民工的美丽憧憬。
第九行的“琴瑟”是暗喻农民工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十行的“欲望”,是名词用作动词,古已有之,是继承。
第十一行的“阴涩冰凉”是形容词性短语的拟物活用,是创新用法。
十一行的小诗,凡十一用积极修辞方法,语言如何不产生灵动之美?
“我看见年轻人的时候安静着/ 安静在自己的幸福里”(8页《路上的年轻人》选句)
两行诗竟五用积极修辞:这就是“安静”的既顶针,又反复,并连续活用为动词,以及“幸福”的活用为名词。虽是继承,但古诗中绝没有这样的修辞密度。
“母亲是一架时钟/ 骨节摩擦,一点点损耗,打滑/ 接近停滞”(31页《一架时钟》节选)
这是第一节诗,三行。第一行是比喻。二、三行出现的“摩擦”、“损耗”、“打滑”、“停滞”四个动词,都是动词的拟物用法。古未见,是创新。“骨节”则是名词的拟物用法,也是创新。凡六用积极修辞,也够密的。
虽然,以上所叙分了三个方面,但具体到一首诗中,是无法分开的。这是因为本来都融合在一起,而整体地呈现出语言的美感。我喜欢冬箫的诗,因为一读就觉得很明朗、很美妙、很灵动,又很有背后的芬芳可以扑捉。
2010-2-10草稿于坪坝文化村
2010-3-3于贵阳市金阳新区输入
21、《一意孤行》西雅著(美国 惠特曼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开卷觅益
——读西雅诗集《一意孤行》
文/ 山城子
题记:
2010年7月7日,是个快乐的日子。这天我们在地处黔中的黎阳公司小聚,欢迎远道而来的青年诗人黎阳。梅边吹笛做东,袁伟、郭振伟、山城子作陪。酒酣侃兴之际,黎阳拿出他夫人西雅的新著《一意孤行》相赠。这应当是我近年几十部获赠的著作中唯一没有通过邮局而至的珍品。古人云开卷有益,那是当然,但也须自己倾心去觅,方可印证。本篇即我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不时觅得于心的纪录。
动态而性格的书名
成语是中华文明的语言奇葩,有褒义、中性、贬义之分。贬义者用于鞭挞假恶丑,褒义描摹歌赞真善美,中性为公平的叙述添彩。然也有例外,大多为取得幽默、诙谐,抑或反讽、戏谑之游离于本义的阅读效果。
一意孤行这个成语,本义在不听劝告,而固执地照一己的想法行事。属于贬义。用成语作书名罕见,而用贬义的成语作书名,对于我是仅见。不必说从阅读效果上看,是很动态而又很性格的了。但巧妙又在于对本义的游离——就是一心一意地单独(不与人生的另一半同往)去旅行。这很切合本书记录诗人的行踪,已遍及国内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这也是一种动态而性格的执着。抑或是依从“一”己的“意”志而“孤”单地进“行”探索与追求。这还是动态而性格的执着。
我想,将来如果有条件出版我的《形象诗美学》,就改作《山与美的风雅之恋》,或许就比较引人了。
诗意深深地笔名
在网上初见西雅这个名字,给我留下的汉字意味是西部的经典之诗(《大雅》与《小雅》嘛),哪里知道这本是法兰西语“痕迹”的音译呢?
无疑,所有的生命体,只要生命过、生命了、生命着,就一定留下与继续留下他们(它们)的生命痕迹。这部《一意孤行》,不就是诗人的深深的生命痕迹吗?这样地富有诗意,真让我有些嫉妒。
我为什么就弄个山城子呢?——萍水网上人家就问,重庆人吗?我又不便解释那不过是我乳名“三成子(轻声)”的谐音,首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云天》文学杂志,后又用于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与诗歌。尽管发现与网上辽南和海南的两位相重,也没有更改,我们不在论坛撞车,就各行个的路吧。
我是2003年秋触网的,那时网上搜不到别的山城子,倘若是迟至现在上网,我也得考虑一个“直挂云帆”什么的,即不与人撞个满怀,更要诗意深深。
情意浓浓的序言
新婚不足一年的丈夫,为心爱的妻的诗集执笔为序。这样的幸福与浪漫,文坛有几呢?这就注定是情意浓浓的。不论文字的外表如何冷静,也盖不住沸腾的热血。一个“多么的难得”就凸显无遗了。
“错过的风景不是风景”,潜台词应是“错过的婚姻不是婚姻”,从相识、相恋,再到蜜月旅行,那可都是清一色的没有错过,多么深挚的浓情蜜意呀!
我虽不一意孤行,但生来六十有八年也没分裂出巴结的细胞。因此,一旦有条件出书,也绝不去找名人作跋,但如有平行的诗伴愿为,我是开心的。如无,就请出我虚拟的“美”为之,使其模仿我老伴的声气,老伴也会开怀的呢!
千年的姻缘有峨眉为证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两位诗人的姻缘,正是这话的今版注释。这里有《峨眉(组诗)》为证,有诗中的峨眉山为证。西雅造访峨眉,前前后后共有五次。那组内的小标题也是见所未见的,就顺序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既符合实际,又心裁别出。
“被他牵住了颤抖的手/……/以为一场故事降临了…”,从这判断,或许是她对他先就敏感了。因为后面有“并有无人知晓的快乐”注脚。
五年以后“他在网上联络她”,又到了峨眉。“经过一些事情以后,就无所谓感情的对错”。哈!这是两个人的定情吧?为什么“多少华灯初上的繁华/ 转身就可以遗忘”呢?因为志同道合(“内心的爱与美”)的感情的笃定,已经放得比什么都大了呀!
“身边的他是新郎/ 身边的她是新娘/ 峨眉山,是这场婚姻的见证人”。多么漫长的相恋之路呀!从23岁邂逅,到35岁步入婚姻殿堂,他们仔仔细细地数了一遍中国的生肖。
峨眉山的传说很多,我最喜欢关于青蛇白蛇下山到西湖的故事。但白蛇看重许仙就是个错误,仙俗岂能同志呢?半路里杀出个法海来,就更令人沮丧。所以故乡辽西早年的高跷会,只有青蛇白蛇双双而行,不受人喜欢的法海与许仙就被舍弃了。似乎青蛇白蛇就是天生的一对,就是爱情的象征。我想,青蛇的性格本来就很小伙子,对白蛇不仅相随相守,关键时刻的呵护也很到位。而这组诗中的“他”与“她”,其形象我宁愿相信就是青蛇白蛇的转世哩!
所以能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与作者选“峨眉”为题有关,也与将长达12年的恋情收缩到一组诗中表现有关。于是想到我所发表的以自身恋爱经历为素材的一些情诗,比如《一缕风的记忆》《水仙》《冬青》《风雪小站》《我永远是你的函数》等等大都是单篇,表现一时一地的情感,那是不可能让读者能联想出美丽的故事来的。
关于“她”与“他”
大凡以个人婚恋为素材写的诗,诗人们大多用的是“我”与“你”,或“我”与“她(他)”。西雅是执意不落俗套,偏用“她”与“他”。属于他们自己的“她”与“他”,不仅贯穿《峨眉》,后面的《落在云之南的》《听见海的日子》《北方情人》《流•时光》等等组诗中也不时出现。给我的印象是不论走到天南海北,“她”的“他”是不可忘怀的。
我还注意到,西雅的“她”“他”并不专用,当其父母走进诗行,用的也是“她”“他”,而对旅行中目击的陌生的一对恋人的描述,用的也是“她”与“他”。
全用第三人称,就是从主观情感跳到了客观审视上来,不必说这是冷抒情的风格使然。
散落的家庭史与个人小传
西雅10年间足迹遍及全国与海外,其纪实性的这部旅游诗,也散落着她的家庭史与个人小传。说散落,是说她不是写的家庭史,也不是个人小传,而是旅行过程中因景因情零零散散地带出来的。这从第二组诗《夏天很阴凉的》开始,而第三组《秋客京城》、第四组《眺望冬季的海》、第五组诗《华丽转身》涉及面较大,因为这时的旅程是与父母同行的。这是个奇怪的诗歌现象,好像是无心插柳柳成行。如果有谁愿意从中摘录,一个略写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史,和一个70后女大学生的个人小传,稍加整理就出来了。
无处不在的思考与探寻
一部诗集想带给读者什么,诗人是不说的。不说不等于没有,这要读者自己去寻觅。西雅的笔触是在旅行中,在旅行中飘忽不定,在飘忽不定中思考与探寻。不是直白地表达,而是通过一些能引起思考与探寻的意象,意象就客观在那里,让你的主观来思考来探寻。
“她默默地吃饭,心里在笑/ 快乐总是那么微小”(摘自《落在云之南的》)。——为哪样“微小”,而不可以开怀大笑呀?这就会令人思考。
“暂时忘记一场旷日持久的婚姻/ 带来的负累与倦怠”(摘自《秋客京城》)。——这是对父辈一代人中那些没有爱情的婚姻状态的思考。虽然,我不在此例,但从全社会来说,比例是很大的。
“轻轻靠近他的胸怀,被轻轻推开/ 她知道他懂得她的爱情/ 懂得他们只是朋友/ 不是情人”(摘自《北方情人》)。——这是对道德界限的探寻。
“很多路/ 都是半推半就,稀里糊涂走了一大半”(摘自《走过西藏是前生》)——这是对人生之路的探寻。
“世间有些是不可以看清楚的/ 比如森林,比如湖泊,比如爱情,比如命运”(摘自《沿着鹰的翅膀》)——这是对命运的探寻。
不再举例了,事不过三,我都抵五了。无论是对人生还是社会的思考与探寻,诗人都只用意象来昭示,并不直说出来。直说出来等同于开会传达上级精神,那就不是诗了。想及自己捉笔时总欲说得明明白白,多少余味,都想自己吞了,因而老是精品不起来。所以自己只能停留在“诗爱者”的阶段,而达不到诗人的美称。有西雅这部《一意孤行》在手,我今后的景况或许能好些吧?
以组列队的痕迹
从一部诗集,就能看出诗人的卓尔不群,这是我读《一意孤行》的感想。西雅的特殊,不仅表现在她的笔名、书名、序言、人称上,尤其还表现在书的结构上。她不分辑,而是一惯到底的组诗。更奇的是22组凡164首诗,竟是在半月之内完成的。这样认识如何地望尘莫及呀!她说“留下自己淡淡的痕迹”,我看这以组列队的方式,留下的痕迹还是比较浓重的。
谢谢西雅,谢谢黎阳,使我有机会开卷觅益而收获匪浅。
2010-7-11于黔中文化村
22、《临水而居的日子》半溪明月 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走进一位女性的情感世界——赏半溪明月的诗集《临水而居的日子》
文/ 山城子
情感丰富的女性,不一定都是诗人,但所有女性诗人的情感,必然都是丰富的。然而,同样的丰富,又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手法与语言方式。
半溪明月,你瞧这网名,都与众不同。别有情感,而感情着诗意,诗意着所爱所恨。溪水悠悠,月光融水,簇拥着夜色,一片朦胧暧昧深沉。深沉的情感,泛滥年年岁岁,就氛围出了临水而居的日子。
《临水而居的日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就这样艺术地与女诗人的网名联结在一起了。
山城子与半溪明月相逢于虚拟,却真实地进行着诗艺的交往。互评互励在海外文学网站,也不时地互访于国内的博客。我整整大了她一个辈分,虽未谋面,也早是忘年交了。这本诗集,她给我寄来一年了,闲下来就翻翻,翻一回就感受一回。感受得多了,就越来越真切地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
一、情感。丰富的情感泛滥成了宽广的流域。
情感的泛滥源于激情,而流淌的宽广,才展示她的丰富。这只能大方面地体察了。
第一是爱。
首先是爱生活。爱生活,这是诗人所以成为诗人的根基。
“每日临水而居,你不能不爱”(摘《临水而居的日子》)。这是开篇之作的首行。尽管生活有冷有暖,有忧有乐,但爱是执着的。
“迷水之包围以柔软”(摘《临水而居的日子》),这是暖;“然而,季节转化,冬临近了”(摘《临水而居的日子》),这是冷。“池塘干涸。漫天都是漏网的鱼/ 静守一场春天的雨”(摘《早晨的月亮》),这是忧;“多么惬意,舒缓的日子/ 夏日绵绵无尽,温热绵绵无尽”(摘《夏日绵绵》),这是乐。
生活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地不进入诗人的键盘。这就是挚爱生活。只有挚爱生活,才会有源源不绝的诗情的绵绵无尽。
其次是爱人。人是世界的主宰,也是文学的抒写对象。不爱人的人,注定成不了文学家,也成不了诗人。
“幽暗的镜中映出你苍白的笑容/ 女儿心里就一个劲的酸”(摘《远嫁的女儿》),这是爱亲人。
“叶子哗啦啦,清晰倒映在清清溪水边/ 愈久,投在水里的影子愈亲切”(摘《情人》),无须说这是对情人(爱人)的爱。
“视频上的笑颜撞开记忆的铜锁/ 旧时光像旋转的木门,走出一个个鲜活的故人”(摘《搜狐同学录遇故人及校友》),这是爱老乡、同学。
“逃亡的生灵被余震频频光顾/ 摧毁的家园来不及重建”(摘《地球老人》),这是对人民的爱。
爱人民吧!只有热爱劳动人民,才会产生正常人的感情,才有条件当一位人民的诗人。
三是爱梦幻。梦幻是人生的牵引,也是诗人百思成章的动力。不爱梦幻的人,即或成了诗人,也不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伞下是晒成古铜色的皮肤/ 风筝飞得比鸟还高”(摘《想象》),这是替草民梦幻出国旅游,渴望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后花园里,夜的笙歌,不知年月”(摘《英雄》),这是对人类理想和谐社会的梦幻,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造一艘诺亚方舟/ 装进祖国所有的人民、牲畜和飞禽”(摘《关于悬湖的一点悬想》),这是面对天灾人祸频发的现实,人们如何避险的梦幻。
诚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罗列了。
第二是恨。
因为有爱,才有恨;因为有恨,才更爱。这是人人皆知的了。
“一具冷冰冰的猫尸/ 横陈于道路中央”(摘《一只被杀的猫,也是奔向天堂的猫》),这是对“毫无人性的笛鸣”的恨,可以想到富豪子弟开着豪华车狂飙于大街之上,碾人命如草芥。
“小屋逼仄,空气稀薄/ 游蛇、死鱼、口吐泡沫的螃蟹”(摘《元宵节之后》),这是对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的恨。
“结论:两者都属于破坏性试验”(摘《可靠性讲座》),这里透漏出对破坏人际关系与破坏环境的双重愤恨。
“请你好好看看这堆没有人烟的废墟/ 听一听那深埋凄厉的呼救声”(摘《我愤怒,因为无能为力》),这是对灾害的恨。
还有许多,不再列举。
第三是爱恨交加出来的各种样式的情感。
比如痛苦:“朋友,当我的翅膀痊愈/ 不再僵硬,我泪流满面,不再回来”(摘《带着灰色的头像远离》),这是天灾带来的痛苦。
比如迷茫:“也许更訝异于跑调的人们,为何从不怪罪/ 无辜的音乐,而是刻薄的自己”(摘《跑调》),这是对某些体制的不理解,而带来的迷茫。
比如愧疚:“可我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温暖不了您漫长的寒冬”(摘《给母亲》),这是为不能照顾母亲的晚年,而愧疚。
比如期望:“静静等待,怀里的婴儿笑靥如花”(摘《一株开花的树》),这是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比如沉醉:“亲爱,今夜我不想考虑太多/ 只想做你手中焚烧的烟”(摘《在淡淡的烟雾中,回忆……》),这是对爱情的沉醉。
……等等,太多的细腻或瞬间的情感,无处不在湿润着诗行,从而汇集成了宽广的情感流域。
总之,说情感丰富,就不是《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的单向深沉,也不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样先甜后苦的两相对照。半溪明月的丰富,是多向多层次的丰富。只有当今置身网络世界及信息时代这样的大环境,大现实,诗人的笔下,才能形成这样宽广的情感流域。
二、手法。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
托物寄情,古已有之。但那都是囿于一物一咏,视点集中,余味定向。借鉴传统,绝非照抄,而是发扬光大,拓宽路子,潇洒而行。半溪明月的这部诗集,大多作品都是以常用手法为基础,然后生长广泛的托物,寄以多方面的复杂情感。这就形成了她特有的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
从开篇第一首《临水而居的日子》,就显示了这种手法。
“你看那湖水幽深,玄机四伏”,这湖水其实就是象征生活的。这首的基础是象征。然后,各种物象杂沓而来,都应感情的寄托而各就各位。有“青蛙”“风” “涟漪”“紧箍咒”“岸”“绿草”“睡莲”“荷叶”“筑巢之雀”等。这都是从不同方面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而顺手拈来的。所以首选青蛙,是因它离不开水,以寄托人离不开生活,热爱生活的各种情感。生活会有困窘的时候,于是诗中的青蛙就有“头疼”的时候。诗人在生活的湖泊里游泳,总是有梦幻的。而湖面上的“睡莲”就很适合地被用来寄托了。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寄托的情感,朦胧而又深沉。比如“不能违背莲子苦涩的心,那就妥协/ 一生的梦境,寄放在阔渊湖面上”,读者必想,这莲子是谁呢?何以苦涩?透过物象,我在猜测是不是陷于应试教育的孩子呢?而家长又对谁妥协呢?是孩子,还是非正常的教育趋势?抑或两者都必须予以妥协。一边妥协,一边寄希望于未来。在这谁都不能离开的生活现实中,其复杂的情感,就是这样通过苦涩的“莲子”,通过阔渊的“湖面”,而寄托的。
这种手法的运用,又使诗文本的语言,更其诗性起来。设若不用托物的手法,这两句诗可能就是这样:“不能违背孩子苦涩的心,只能依他/ 但还是希望他,能把人生的路走好”。这样的直白,诗性就消失殆尽了。而从全诗看,如果换掉那一系列的物,而以人称代词直叙对生活的热爱,和热爱中的复杂情感,那只能是短行排列的散文,而不能成其为诗了。
理解了半溪明月这种常用手法基础上拓宽了的托物手法,那么,你翻开她的诗集,可能就更容易走进她那丰富的情感了。我们不妨随便翻翻。
就第二首吧。诗题为《情人》,文本里却没有情人的体貌神情,更无直接的语言行为。诗人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株大树”,与“花”“花茎”“清风”“红”“粉裙子”“细高跟”“火柴匣”“火”“河”“水里”等。但正是借助这些具有喻意的物象(这首以比喻手法为基础的),“你”“我”之间,不可言语传于外的情感,乃至细节上的感觉,就都托寄在里面了。“你那里一动,我的花茎就摇曳”,这样的诗句,你既可以理解为言语的,也可以理解为动作的。“因为酝酿的太久/ 她积攒的红不能一夜打开”,这里的颜色“红”,也被充分地托寄了不便直说得情感体验。
诚然,如果不用这些喻意的物象来托寄,果然直接说出来,那就不雅了。雅就是诗性。没有诗性的句子排列,无论如何都不是诗。
第四首《献给大象的诗歌》,是以常用的童话手法为基础,而展开系列托物的。鲸、象、鹰,这些生命中的大物,寄寓的情感也大气;而具体到鹰翅、象眼、象耳、豹脸,则是寄寓具体的情怀。沙漠与海水,又通过两个截然相反的的物象,而寄寓不同境况下的情感。
第九首《想象》,也是童话手法为基础,却以小鸟、小鸡为主要托物,来寄托诗人对劳动人民中弱势群体(比如西部的广大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的青年等)的关注、关怀与关心,以及对于他们的最美丽幸福的期望。
再往下翻,你会碰到许多这种手法的典型运用。比如《无法赞美》《倾听》《早晨的月亮》《关于芒果的回答》《香樟树与天竺桂》《秋叶的诉说》《橡胶树老了》《弓》等等。我就不历数了。
总之,半溪明月丰富的情感,靠的是寄托极为丰富的物象来吟咏的。她的托物咏志,已经不是古已有之的咏物诗的概念了,而是一种揉常用手法于托物的、全新的、已被其大幅拓宽了的托物的艺术手法。这是她在诗创作实践中于手法上的拓新与创造,是她的诗得以立足于世的艺术缘由。
三、跳跃旋转式表达与明快活泼奔放的语言风格。
也许是诗人迷醉舞蹈的潜移默化,或者说不同类别的艺术,其表达方式本来是通联在一起的,半溪明月在近几年的创作实践中,竟形成了“探戈”一样的旋转而跳跃式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独特的,是我在网络上多年浏览到的绝不混同于别人的很个性的明快活泼奔放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妨还是以第一首《临水而居的日子》为例来体会:全诗用一、二、三标示,分为三段,依次含三、二、一个自然节。
每日临水而居,你不能不爱。
那天,所有人都跑出来劝:
你看那湖水幽深,玄机四伏。
年幼的青蛙,迷醉于水并投身于水
迷水之包围以柔软,流水汤汤,不温不火。
然而,季节转化,冬临近了。
风频频路过,垂柳摇晃,
以落叶敲门,飘浮着皆是空空回响。
一圈一圈涟漪,念动紧箍咒
将那头疼的青蛙运送上岸。
岸上有朴素的绿草等待修剪,
树荫下潮湿的日子需要翻晒。
这是一。议论开头之后,就跳跃到“那天”,而再跳到“青蛙”。如果让我从第一句接下来写,无论如何跳不到“来劝”的情节。第二节则跳转到季节上来,又从“落叶敲门”,跳到“涟漪”,再一跳就回到了“青蛙”。随着“青蛙”上岸,岸上的意象也就跳了出来。
你看到的睡莲并没睡着。
绿色荷叶,像一张圆床,干净
且脉络清晰,一直漂浮于梦境。
失眠,这与床的外型无关,和内质有关。
不能违背莲子苦涩的心,那就妥协
一生的梦境,寄放在阔渊湖面上。
这是二。从“睡莲”跳跃到“失眠”,从“莲子”跳跃到“湖面”。而从第一节的“梦境”,到第二节的“梦境”,恰好是一个漂亮的回旋。
那些足迹,纤细凌乱
湖岸深陷。草丛一片狼藉
惊扰树上筑巢之雀。她们都是看花之人
和我一样迷恋于水。我熟悉她们
胜于她们知道于我。
睡莲睡在荷叶下。她们看水
莲看她们。袅袅婷婷,来来往往的
都是大好风景。细雨过后
我不再关心岸上的脚印。
这是三。从“足迹”跳跃到“筑巢之雀”,再跳到“他们” 与“我”,再跳转到“睡莲”。从首行的“足迹”,到末句的“脚印”,又是一个漂亮的大回旋。
这样的体验,仿佛就像观看诗人“探戈”一样的舞步,起起伏伏不停地跳起来,跳几步就旋转,再跳几步就回旋,迷人而又韵味实足。
挨着说第二首《情人》。三段,每段均为6行。也是议论开头“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不爱”,接着就跳到了“一树叶子喧响”,然后跳到“你”“我”,然后跳到“她积攒的红”。第二段跳转到先前的“那夜”,第三段又回旋到“大树”,与第一段呼应。
第三首《风吹来》又是三段。一段从好天气,跳跃到“小小的羊”,二段从“鸟”,一下子跳跃到“诗”上来,再跳到“人的身体上”,三段就到了秋天,从“一枝寒梅”,跳跃到“落叶”,回旋到“你”。
嗨,别一首一首说了。所以是这样,这是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她不直叙,总是要广泛地托物,于是从语言层面上,我们就看到了忽东忽西地从一个物象跳跃到另一个物象,跳来跳去有了反复或照应,就仿佛是个大回旋了。正是这样的跳跃与回旋,才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语言的明快活泼奔放。这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一种艺术风格了。
2010-8-20/21于文化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空间腾讯微博
2015-08-15 16:43:34 |
古韵新音 | 网友论坛 | 美哉贴图 | 诗词吟诵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合作交流 | 谈古论今 | 诗海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