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ěifēngwénjí

李皓

?????5?

?????2007-03-30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cházhǎo李皓fābiǎodesuǒyòutièzǐ

散文游记
fābiǎoxīntiè   huífùtièzǐ
九华之旅

九华之旅


文/李皓




当小车沿着通向九华山的公路从北向南将我载到一个叫“五溪”的地方时,扑入眼帘的九华山群峰,正被云遮雾绕。
一幅迷人的风景,一个真实的画面。
“五溪”是一条河的名字,它是龙溪、漂溪、舒溪、曹溪、濂溪这五条溪流的汇合。溯流求源,它印证着一个确凿的事实:五溪之水,源于九华。
水。天空之下最易流动的部分:命中的河流,奔腾不息,汇向大海——从远方涌来的波涛,又向远方散开。
——这是我以前的诗句。而此刻,老子的比喻更适合表达这趟旅行途中的意境:上善若水。
“人须有冬天的心境,才能看霜、看雪”(史蒂文斯)。对于九华山,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心境,才能进行心灵的直达?与五溪的流向相反,我们一车人正凭借着小车发动机的动力沿着盘山公路进行身体的登高,去接近一个高度。
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流出。


九华不仅仅只是一座大山,经过千年的修炼,这座江南名山早已成为一块名扬四海的佛教圣地。“佛国仙城”,这是我刚踏进九华街仰面环顾四周山峦上林立的寺庙时,脑子里迅速迸发出的字眼。
九华街是一个佛教文化汇集和商业气息弥漫的地域空间。在九华街,手执一本导游册,纸上的九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吸引着我。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这块地藏菩萨的道场,它的开辟联系着一个外族高僧:金乔觉。他是古新罗国(今韩国)的一位王室贵族,约于唐开元年间漂洋渡海来到九华山苦修几十载。“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金乔觉生前修行的大愿誓言。圆寂后,他被当时的众僧尊奉为大愿菩萨并建肉身塔供奉至今。
一个外族的高僧,成了另一个国度佛门地藏菩萨的化身。
无法知道金乔觉为什么要选择在九华山苦修,也无法考证他出家的世俗理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九华山的确是一块适合出家人超度的仙地。在九华山,流传着金乔觉一串串谜一般的故事。对于他的种种传说,我无力深究。但我坚信,仅一个外国王室贵族能远涉重洋来此苦修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经历的传奇性。九华山,是金乔觉的归隐地,也是他最终的归宿地。
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居所是有福的。金乔觉:一名王室贵族的逃避者,一个佛门的皈依人。
九华山的形象是佛,是众多的寺庙和各种神奇的传说,而它佛教文化的内涵实质正是金地藏菩萨的大愿誓言: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佛在超度,同时佛又是一个超度的载体:普渡众生!这是佛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种终极式的关怀。
“庙宇矗立着,展露出一个世界,同时又把这个世界回置到大地上”(海德格尔)。而大地是坚实的,踩在坚实大地上的人往往喜欢将目光投向高处,这是人的惯性。此刻,站立在九华街的水泥路面上,那些耸立在山顶和山腰上众多的寺庙:它们的高度,无疑正激发着我拜谒的欲望。


大道高远。
除了一些极少数的游客正通过索道上的缆车提升自己,更多的游客是像我一样步行。攀登,是行走的另一种方式——一场必须付出力气的努力,令我在努力中咀嚼出生存的况味。而修炼了1300余年的九华山,此刻,在我眼里就是一级又一级上升的石阶。
九华山众多的寺庙均建在奇险的峰顶或者山腰,呈现出佛教建筑文化独特的魅力与尊严。一种具化的历史:在九华山,作为佛教史的物质对应物,一座座肃穆的古寺,是历史给他们的庄严赋形?
——仿佛从画面上跃出,一幅幅深山藏古寺的真实场景,朝我迎面扑来。
“太阳是难以羁留的,但它的光却……保持住了。”说这话的是法国诗人博纳富尔,它使我念及一个安详的字眼:月。“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神光岭上月身殿里的这幅楹联,界定了一位在月身塔里超度的大师的状态,它使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位高僧的名字:金乔觉。
他的名字一如神灵之光。
“力量存在着——力量把人们带到世界上来——力量从世界上把人们聚集起来”(弗兰克·诺美斯)。注目九华山人流如潮的游客和香火,我相信着一种力量的存在:佛的亲和力。
佛教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而佛又是什么?佛是不是因其虚无而容纳万物?佛是一种幻象?
九华山!正将佛的关怀与世俗的虔诚,连成一片。
这是另外一条艰难的路线:一条崎岖的山路,一种耐力现出的层次,它引发了一场心灵与身体的秩序——一场持续不断的努力,正在一级又一级陡坡上完成。随后,我被这一隐喻式的道路牵引着,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天台峰——在这里,我所拥有的高度和诗意,令我无限地发现了自己。
登高就是一种望远?在山上,对于接下来的游程,我只想借用一位诗人的诗句作为概括:“我行走着,一如我的想象行走着。”


在九华山的这趟游程中,有一处景点我不得不提,那就是九华街上的文物展览馆,在它的原址上,曾建过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对于化城寺的认识,我更多地了解是来自一位名叫费冠卿的唐朝诗人于元和八年撰写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这篇千余字的史志,是九华山最早的一份佛教史料,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它的开端,我读到了一种气势,一种磅礴的气势:
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千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冈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以波逝……
正如费冠卿所言,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为它更名的是大诗人李白。唐天宝年间,李白与他的两位友人合作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序中称:“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并且,李白在诗中称赞九华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正是李白的诗文以及他与友人联诗的佳话,使得九华山的声名从此大震。事实上,为它更名的李白其实只是站在九华山的西麓打量了一眼九华,他的步履自始至终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深入。这是李白的遗憾还是九华山的遗憾?
与诗仙李白相比,我是幸运的。但对于九华山这块佛教圣地,我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名偶然的进入者,而偶然的进入又注定着必然的离开。在我即将离开九华山风景区的一刹那,我不得不再一次站在九华街上以一名过客的身份仔细地打量着九华——作为一块旅游胜地,与其说九华山在向游人展示其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倒不如说是它在令我们沐浴着神性的光辉。
归根结蒂,在这里我只是一名匆匆的游客。而九华仍是九华,是一处体悟佛教精髓的具体所在,是一处众生超度和香客朝拜的圣地,是一块适合佛清修的仙境,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地方。在这里,它的历史是佛,它的灵气是神,它的高度是缥缈的仙境。它是以佛教文化为背景烘托出的一座名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厚文化积淀——它使我意识到在我的生存空间之外,还有另一种氛围,另一种纬度:它向世人敞开了另一种宽阔的空间!
我再一次打量那道山门,这个游客不得不从此通行的过道和关口,它正源源不断地吞吐着如织的车辆和游人。片刻之后,我将随同同伴驶离这道关口,驶离整个风景区,走向我的生存之地。
只有九华山始终在这里高耸无言。

【 作者:李皓 通联:安徽省望江县鸦滩水利站; 邮编:246260 E-mail:wjlihao@163.com 】

2007-03-30 09:40:29
yǐnyòngbìnghuífù
静冰 ?2007-04-01 17:23:39?? yǐnyòngbìnghuífù


有机会一定会去九华山看看的
问好楼主
谢谢赐如此美文。
再次问好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静冰běiměifēngwénjí
冷巉 ?2007-04-03 08:51:34?? yǐnyòngbìnghuífù


可否结伴同行,哈哈~~~~~~~~


就象前面有位朋友所写有缘无缘。

好文章,感谢楼主。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冷巉běiměifēngwénjí
李皓 ?2007-05-25 08:24:43?? yǐnyòngbìnghuífù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李皓běiměifēngwénjí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