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ěifēngwénjí

杨玉贵

?????6?

?????2009-04-09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cházhǎo杨玉贵fābiǎodesuǒyòutièzǐ

散文游记
fābiǎoxīntiè   huífùtièzǐ
板桥故居的感慨

板桥故居的感慨
一座青墙灰瓦,面积不大的民宅,却能令所有的人刮目相看,因为它是海内外文人墨客心仪神往的“板桥故居”,它位于江苏兴化东门古板桥郑家巷。板桥,姓郑名燮(1693-1765),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如果作个综合排位,他的名次一定不会低。其画上承青藤①、雪个②、二石③、渐江④,下开近代写意风气之先,画风颇为近代名家所重。其书则以号为“碎石铺路”的“六分半”独树一帜、卓绝书坛。其诗词幽默风趣、雅俗共赏,在清诗中自成一格。在清代文人雅士间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故居坐北朝南,有门楼、门堂、上下屋、小书斋、小厨房等建筑,庭院清幽,兰竹萧疏,朴实无华。面积虽然不大,确也保持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叹:“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
板桥故居的门楼上,有赵朴初题写的“郑板桥故居”。走进门堂,首先看到的是刘海粟所题“郑燮故居”四个大字。进入庭院,东侧为小书斋,是板桥当年读书作画处,陈设古朴典雅。“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郑板桥除了门前屋后种植外,就连书房的檐下也不例外。 只见一丛丛青竹,清秀、挺拔,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了。小院内环境清幽,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在小巧的书房里,透过窗纸,便能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遥想当年,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泼墨,一生气概如竹,刚直不阿,做了十二年的县令,罢官后仍靠卖画为生。
板桥故居前面三间陈列着有关字画,后三间为郑板桥起居之处。在他的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中,他的诗词,清新流畅,感情真切;画的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既有神韵又富寓意。然而,诗书画之中,最有影响的要算他的书法了。他的书法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他能汲取前人之长,又能跳出古人窠臼,自成风格。而代表他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六分半书”。以隶掺入行楷,有时杂以草、篆,也间以画法行之。在书体的结构上,多带扁形,于转弯处常用蹲笔,而且按得较重,有力透纸背之感。其行款,有些人称之为“乱石铺街”(意为杂乱的石头铺在地上),虽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长长扁扁,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别具高致”,有着音乐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他还将绘画笔法的特长运用到书法中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妙趣。如“润格”中,在写“纠”字时,把旁边的一竖,写得如同立着的竹子。因此,他的书法,是“书中有画”,看他的一幅字,犹如欣赏一幅画。
只要你仔细凝视着他的诗、书、画,就一定能感受到那种“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品质。他是一位难得的清官,他非常体恤老百姓的疾苦,他在画竹和做诗中表达自己的心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诉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还有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可见,郑板桥是地地道道的清官,两袖清风,只能透过诗画,用竹来表达民情的苦难。在他的笔下,竹化成了一种为官的呐喊、一种做人的品格。这是多么的可贵啊!
感: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板桥故居厅堂的左面,是不足10平方米的居室,室内除去两只旧柜外,还有一个板桥用过的老式衣橱。居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张颇为流行的匾额:“难得糊涂”,下面还有数行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可是这位七品官仕途悟出的哲理。
其实郑板桥是很想通过仕途为民众做点有益的事情。他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就看出了他苦学历程的一个缩影。寒微之躯在苦苦地追求中,为了能让帮劳苦大众做事的抱负得到实现,在50岁的那年,终于走进仕途,可面对当时的现实,又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官场黑暗、民不聊生,任何施政措施都会受到压力的限制。与贪官庸官同流合污,又与心不安;想救民于水火,更是谈何容易。郑板桥为人正直,在官场做不到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糊涂圆滑。“难得糊涂”这是他在官场中悟出的一条“生存哲学”。
当然,“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还有个来历。一天,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令人称奇的是,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细细品味后大为赞赏。第二天临别时,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不觉暗惊,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那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 两人更是相见恨晚,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慨:时光褶痕里的郑板桥
而今,对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人对此十分欣赏,有人却不以为然,有人则奉此为生活的信条。接触到一些人,看到一些事,我也有些糊涂了。办公桌上,有人写下了“难得糊涂”。卧室的墙上,更多的人挂上了“难得糊涂”,嘴上说的是“难得糊涂”,为人处事也是“难得糊涂”,好像谁不“糊涂”倒成了呆子。提起糊涂,总有人会把郑板桥推出来做挡箭牌,说“扬州八怪”的郑板桥能糊涂,我们为什么不能糊涂?
试想当年,郑板桥在潍县饥荒严重的时候,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私开官仓赈济灾民,有人劝阻板桥三思而行,他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意思就是,这他妈都啥时候啦,等到层层审批下来,老百姓早都死光了!干吧!一切责任由我来负……更了不起的是郑板桥还强令城中富户平价放粮,并为灾民设粥棚。他自己以身作则,首先捐钱抵粮。一时官私粮仓齐开,任由治下百姓凭户口本或者暂住证借粮,待百姓借粮完毕,郑板桥居然当众烧毁所有借据。你说郑板桥“糊涂”吗?
游板桥故居,品板桥思想,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烙印。如今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太空,卫星不停地在天空神游,互联网已经通联千家万户,无线通讯遍布全球,高科技让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有了质的变化。我真搞不懂,某些人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硬说:“难得糊涂”;面对人民安危,视而不见,还说:“难得糊涂”;花天酒地,贪污受贿,竟然也是说:“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不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而且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遮羞布。鲁迅在《淮风月谈•难得糊涂》中说,郑板桥“难得糊涂”只不过“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而已。郑板桥怎么会糊涂呢?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诗、书、画“三绝”艺术竟然抵不上一句牢骚得到世人更广泛的响应。我想,要是郑板桥知道此事,一定会气得吐血……
 附注:
  ①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绍兴)人。明晚期杰出的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即朱耷,明皇室,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九世孙。谱名统,有雪个、个山、人屋、道朗、个山驴、破云樵者八大山人等别号。 “四大画僧”之一。
  ③指石涛、石豀。
   石涛,明宗室,俗名若极,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四大画僧”之一;
   石豀,俗姓刘,字石豀、介丘,号白秃、髡残、石道人、残道者。明末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避难林莽,备受摧折之苦,加之复明无望,遂削发为僧。“四大画僧”之一。
  ④法号弘仁,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六奇,号渐江、渐江学人、无智、梅花古衲。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曾为歙县名族,后败落。一生以诗画为业,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是明末秀才。“四大画僧”之一。

2010-09-14 00:47:03
yǐnyòngbìnghuífù
冰清 ?2010-09-14 05:32:56?? yǐnyòngbìnghuífù


很有激情、深度。学习!

从感慨世情的角度赏析“难得糊涂”,发前人之所谓发,更觉难能可贵。

一个小小建议:文题在语法修辞方面似可斟酌。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冰清běiměifēngwénjí
杨玉贵 ?2010-09-14 17:57:22?? yǐnyòngbìnghuífù


谢谢冰清指点!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杨玉贵běiměifēngwénjí
William Zhou周道模 ?2010-09-21 00:02:08?? yǐnyòngbìnghuífù


纪实而深思,说古而论今,文扑而情美,见贤而思齐。
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