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ěifēngwénjí

老小

???中国大陆

?????27?

?????2010-01-22

???教师

???写作 摄影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fāsòngdiànzǐyóujiàn

?????http://blog.sina.com.cn/laoxiao

cházhǎo老小fābiǎodesuǒyòutièzǐ

散文游记
fābiǎoxīntiè   huífùtièzǐ
不无所住

在乡党兼兄长、师友处,见一“不无所住”小条幅。落款一,传启书。印章二,释,传启。

字迹简练,蕴藉有味;印章素雅,纯净润泽。没有龙飞凤舞,没有浓烈俗艳,绝无尘世的绚烂,只有脱俗的平淡。

兄长说,当你悟透了“不无所住”,作品归你!

真的!我颇为惊喜。

君子一言。兄长言语简洁,坚定不移。

心下明白,兄长意在让我多学,多悟。因多次问兄长“孺子是否可教?”

兄长在以另一种方式教我,督促我呢。

打兄长处回来,每天为俗务所累,把自己的誓言承诺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一日,再到兄长处,眼见壁上条幅,霎时羞愧难当,尽管兄长没有问起是否已经悟透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仍然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好在兄长始终没有问及此事,也许他忘记了,也许他顾及俺的面皮。

但愿是前者,而非后者。

还没有走出兄长门口,即计划如何弄懂“不无所住”的微言大义。

回来之后,翻书,上网,查资料。

无奈佛法高深,经义奥妙,非吾辈凡夫俗子一时半会能够参悟明了的。

但是,似懂非懂也好,懵懵懂懂也好,总是看了些书,翻了些资料,对于“不无所住”略略有些感觉,稍稍有些体会。

不无所住,应该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资料介绍本不应该有个“应”字。应,乃教化之意,是高悟到者对低悟到者所说,有一个规劝教化的意思。

“而生其心”,是诱惑。就像幼儿园阿姨说的“好好吃饭啊,一会儿有白雪公主来给你带礼物”只是个激励作用罢了。其实本不应该有“而生其心”的。这也是对低悟到者说的。

所以,全句就是三个字“无所住”。这三个字对谁说呢?说“无所住”这三个字干什么用呢?悟到者,自悟也。

六祖惠能在听这话之前就已经悟到了,这话对他只起到了归纳总结并让他确认自己方向正确的作用。并不存在“应不应”的问题,也不存在“而生其心”的问题。所以,“无所住”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意思。这话对惠能起作用,那是因为他自己已经悟到了。换言之对没有自悟到的人,这话并不起作用。

学佛参禅,不能形而上学地学习。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若只学其表,任何事情都无所住,那就错了。首先问问自己能作到,如果能够按照“应无所住”中所说而作到了,那不还是有所住吗?住了“应无所住”了。学佛参禅应学其精华,并转化为自己生活中能理解的事情。佛教并非教我们什么都不想,那就违背了人的原则。佛教通过各种积极说法教导我们如何过上幸福生活、通晓宇宙中的大智慧大道理的。

此一说。

请注意,短短的半千文字,不仅有“不无所住”,又来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现了六祖惠能,悟到者。而且悟到者还有高悟到者、低悟到者之分。

罢,罢,罢!继续苦读,继续琢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

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此二说。更为玄妙。

但是,这段文字,不仅说到六祖,而且说到六祖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是否应该从六祖读起,从六祖的偈语参悟?

惠能,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关于六祖的法号,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北京大兴),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称他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蒙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

神秀上座呈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勿)使惹尘埃。

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尽管无雅俗之别,但有高下之分。俗世有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仍。

此言不虚。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让在下对“不无所住”,还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似乎悟到了什么,又似乎更为不解。但是,有与无,明镜与非镜,禅之境界尽出矣。

也许谬误,也许歪论,至少人生途中,自己参悟了什么;实际行动,自己有了些许参照,应该满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郢人燕说,是也。领会错了,误打误撞,但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荫浓翳,反是有心栽花,百花凋零。

如此这般给兄长汇报,不想兄长还点点头:拿去吧,归你啦!

临了,不忘交代书者传启,爱新觉罗氏后代,北京潭柘寺或者戒台寺的主持,法号释传启,佛门书法家。

自然钟爱又加十分。

潭柘寺、戒台寺,还有住持释传启,留待以后研究吧。





2010年6月9日21:55蜗居

2010-06-09 06:20:04
yǐnyòngbìnghuífù
冰清 ?2010-06-09 11:55:14?? yǐnyòngbìnghuífù


人若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那就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自由了。

美文,能给人带来很多思考。

_________________
yuèlǎnchéngyuánzīliào     冰清běiměifēngwénj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