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诗歌 | 
| 古韵新音 | 
| 散文游记 | 
| 评论鉴赏 Reviews | 
|     | 
| 浅谈“诗”和“诗味” 
 
   
 浅谈“诗”和“诗味”
 
 ----司马策风
 
 
 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皇冠,那末数论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如果说,文学是艺术的母亲,那么诗歌就是母亲的眼睛。
 如果说,哲学家是科学家中的诗人,那么,诗人就是文学家中的哲学家。
 
 诗人和哲学家的共同之处是:对世象对人生有着高度的敏锐,深刻的洞悉,绝佳的提炼和精妙的表达。
 
 所以,那么多的人崇拜哲人,那么多的人喜欢诗人。所以,有些人拼命的写诗,想给自己戴一顶诗人的桂冠,哪怕自己只能弹棉花;多少人早已经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哪怕半首诗,他照样死死的抱住诗人的帽子;还有多少人喜欢诗,但又缺乏足够的顿悟能力的......
 
 诗如一个梦,让人着迷。诗象一团雾,使人难解。诗如隔着玻璃看美人,勾得你心痒痒的,就是难以把握。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艺体裁,它产生于劳动。那打夯的号子,采药人咿呀的哼唱,男女打情骂俏对歌,就是诗歌的萌芽。那是所谓诗不离歌的时代。随着文字的诞生,对语言文字的提炼加工技巧的成熟,诗与歌逐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阅读体裁。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可以看出这种由歌而诗,诗与歌分离的过程。诗歌盛极于唐宋。
 
 小说产生于休闲。它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丰衣足食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休闲的需要。小说盛于明清,四大名著为代表。
 戏剧产生于市井文化。元代的散曲,清代诞生的京剧是代表。
 
 一句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可以慨括整个中国的古典文学发展史。而中国古典文学最有分量的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诗歌。
 
 
 诗歌,因为有诗情画意,所以叫“诗”。但是,任何体裁的文艺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无论是戏剧,电影,电视,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里,它们最精彩,最能打动人心的的部分,那就是诗。
 
 什么叫诗(这里是“诗意”或“诗味”的意思)?很难下具体的定义,只能靠理解和顿悟。
 
 例如,你读朱自清的白话诗,就会觉得象分行而押韵的散文,没有诗味;但是读他的散文,象《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一些章节,那就充满了诗情画意。
 又如,达芬其的名画《蒙娜利沙》中,梦娜利沙那微妙的似笑非笑的暧昧,该是多么富有诗意。
 再有,“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优美的裸体,衣裙的线条,不就是流动的诗无声的歌吗?
 
 看电影,如果你喜欢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忽略了眼中的泪光闪闪,嘴角的微微牵动所表现的内心活动,就等于你进了花园,却只看见了枝叶而看不见鲜花。
 读小说,如果只会看故事情节,而领略不到生活细节的刻画描写,就好象你追求漂亮文雅的小姐不成,只勾到了她的通房丫头。
 
 如果把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比做男女追逐的过程,那么约会散步求爱结婚是故事情节,而牵手林间,雨中热吻,耳边软语,就是富有诗味的诗。
 
 
 一般说来,老外的诗歌即使是最含蓄的,中国人也觉得直白;而中国人最直白的诗歌,老外还嫌含蓄。这是由东西方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的的差异造成的。
 
 中国的古典诗歌喜欢用先写景后抒情的方式,即造一个情景交融画面来打动感染人,通常委婉曲折深沉回味绵长。中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唐代大诗人王维是这方面的高手。
 请看《竹里馆》:
 
 独坐幽簧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该诗前二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感叹抒情。表现了他遗世独立自甘寂寞的高远情怀。我们理解不难,要让老外明白就不易了。
 
 外国诗歌较多直接的表达思想,坦白的抒情,通常直白火热明显,富有人性,但缺乏形象和意境,有诗情少画意。易读易懂,回味不够。
 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焦急。
 阴冷的日子就会过去,
 相信吧,快乐已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而现在却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变成最美好的回忆。
 
 有抒情,有说理,译文流畅,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好诗。
 
 中国的白话诗大约有两大派:一派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传统,走写景抒情的路子。代表作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苔,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河,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另一派借鉴西洋直抒胸臆的方式。代表作有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两相比较,诗味的浓淡短长,意境的深浅远近,形象的鲜明与模糊,立刻可见。
 
 
 前些天,我在加西网上把几首诗混在一起,请有兴趣者来排顺序,并做点评。结果让人失望。就如某评论家说的,诗歌和绘画的确是不能象流行歌曲和电影电视一样成为大众艺术。其实,就是在作家中也还有些人不大懂诗的,何况一般爱好者呢?
 
 小说,散文,靠“理解”,诗歌当然需要理解,但关键要靠“顿悟”。一般的诗和浅显的诗,理解就够了,但真正的“好诗”和“妙诗”,如果没有足够的“顿悟”能力,那就读而不懂,不解其妙——无人能帮——但是也可以慢慢学习提高。
 
 所以,我想把我在某报纸上开设的一个文学作品的比较赏析专栏的部分文章再贴出来连载,也许可以对某些诗歌爱好者有点帮助。
 
 
 2006,1,8     温哥华
 
 2007-01-27 20:04:35
   | 
| | hepingdao ?2007-01-27 20:21:06?? |   | 
 
 顿悟
 确实是好诗歌的一个标志
 我读洛夫的诗歌,就有这个感觉
 直而不白
 
  
 | 
| | 戴玨 ?2007-01-28 02:33:13?? |   | 
 
 我讀過不少英文詩都是很含蓄的,并不缺少形象和意境。我不敢說普希金的詩如何如何(或許讀俄文感覺會很不一樣),不過我覺得無論中外,好的詩都得仔細琢磨才能領悟其中的真意的。
 
 | 
| | 黑色闪电 ?2007-02-04 22:58:05?? |   | 
 
 策风美文,行云流水,令人歆羡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者也
 写诗仿如参禅,顿悟最为难得!
 
 | 
| | 司马策风 ?2007-02-19 01:50:21?? |   | 
 
 感谢岛主点评和共鸣。
 
 | 
| | 司马策风 ?2007-02-19 01:52:05?? |   | 
 
 感谢 戴玨友情探讨和热心交流。
 
 握手
 
 | 
| 交友沙龙 Victoria Salon | 
| 加拿大〈游子吟〉网络格律诗歌赛 Classic Poetry Competition in Canada | 
| 洛夫專欄  Lo Fu's Poetry Column | 
| 宾至如归 | 
| 散文诗 Poetry in Prose | 
| 网友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