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诗歌 |
|
郭兴军 ?2007-08-09 04:55:15?? 回复,谢谢! | |
谢谢金金朋友点评,辛苦! |
郭兴军 ?2007-08-22 09:57:07?? | |
他在主流文坛之外肆意疯长
——青年诗人郭兴军素描
●江湖一剑
郭兴军是陕西人,刚过而立之年,但脸上却已写满岁月的沧桑。郭兴军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执拗坚定,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他以“陇州风情”为基调的独具个性的诗歌,很是见山见水。
郭兴军的诗歌写得大气淋漓、灵动生辉,但他的人却做得格外忠厚和老实。在有些精明人的眼里,甚至还有些愚笨。无论作协开会还是朋友们相聚,他大多时候都拘谨着,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印象。别看他人前默默无声,但私下里质量上乘的作品却一组一组地朝外发,在全国地市州盟的杂志报刊上频频亮相,是的,他的1000多篇(首)作品大多都发表在地市级文学刊物上,有少量作品刊发在《中国校园文学》、《中流》、《星星诗刊》、《绿风》、《诗林》、《散文诗》、《延河》、《飞天》、《时代文学》、《芒种》等刊物上,但他的作品依然很是砸人。难怪有文友不无遗憾地说:“他是肆意疯长在中国主流文坛之外的青年诗人。”
我拜读过郭兴军不少诗歌作品,不论是长歌当哭,还是低吟浅唱,字里行间都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而让人深感那都是些他起自心间、发自肺腑的灵魂律动,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郭兴军善于用诗意的感觉,去抒写生活风情、胸中块垒,去捕捉灵感、刻画细节,往往稍着笔墨,就尽得风流,从而使每一首诗都读来感情细腻,言辞精炼,意蕴含蓄,余味悠长。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想到乡间农人、田埂和沉甸甸的麦穗;读他的作品,能让人想到真爱、大美、友谊和高远的天空。他深居简出在陕西西部那个叫陇州的闭塞小县,日夜打凿着他那些让人读后心灵生发震撼的独特诗句。事实上,郭兴军的成就不在于写了多少诗歌,发了多少诗歌,而在于他用心血浇灌出的那些箴言般的诗句,总能给读它的人们,一些意想不到的快感和启示。
由此使我联想到许多师长文友评论他为人作诗的一些文章:诸如《一个天才诗人的寻梦悲歌》、《本真的语言从高处流下》、《坚守灵魂的领地》、《我与文人兄弟郭兴军》、《像诗一样活着》、《破庙里的神》……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他的诗歌以应有的肯定。而他回报文朋诗友们的谢意,只有更加勤奋的创作和更加辉煌的诗歌。
前几天,我在榕树下中文原创文学网站读到他的诗歌《中国河流》、《我的陕西》,那种大气、高迈的文风,和澎湃的热血铸就的诗句,才又一次知道,他要在自己激情飞扬的诗歌的天空,高屋建瓴,创作大文章。在这里,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真诚地祝愿他苦尽甘来、好梦成梦!
(作者系郭兴军先生多年的文友) |
郭兴军 ?2007-08-24 18:44:16?? | |
郭兴军:
神奇的文字从美丽的陇州出发
●《金秋》杂志社 雷燕
巍巍陇山在流光溢彩的曙色中起伏跌宕,悠悠纳河在微风轻佛的幽远中潮起潮落。此刻,当我把目光投向眼前这片叫陇州的黄土地时,郭兴军,这个在中国青年文坛初绽锋芒的青年作家,便大树一样挺立在面前。
1994年,他的诗歌《女人》获得甘肃省文联《飞天》杂志社举办的第四届“陇南春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二等奖;1996年,他的散文《在诗意的夜晚飞翔》获得辽宁《芒种》杂志社举办的第一届“波纹管杯”散文大奖赛一等奖;1998年,他的诗歌《窗花》获得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诗歌大奖赛二等奖……
同时,自1996年以来,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入选《2000年中国散文诗年鉴》、《当代中国校园精品文库》、《宝鸡日报复刊20周年精品选文艺卷》等20余部选集。
时间的脚步是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愿而稍作片刻停留的。一转眼,十二年过去了,但那份追求文学的执着梦想始终萦绕在郭兴军心头。因此十二年来,他已有1000余篇约1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见诸全国各大报刊。那神奇的文字,让每一个喜爱他的读者都为之心动,为之神驰;那神奇的文字,让每一个钦佩他的读者的心灵都能飞越万水千山,到达那遥远而美丽的陇州。
这辉煌的背后,郭兴军会把他怎样神奇、怎样曲折、怎样真实、怎样感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呢?
1973年10月9日,郭兴军出生于陕西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放学后经常到山间地畔打猪草、拣柴禾。每当他看到阳光下翩跹起舞的蝴蝶,看到炊烟飘摇的村庄,看到玉带似的纳河尽头,那辽阔高远的蓝天白云,心境就格外好,就有一种想渲泻的冲动。
高中毕业后,郭兴军成了一名落榜青年。但他落榜不失志,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回报亲人和这片贫瘠而美丽的山水。他知道,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因此,身处何时何地,他都一直没有放松学习。他借在家赋闲的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他后来对文学的喜爱,就是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了超验的愉快,当然也藏着对作家声名的向往。
他先后当过民办教师、杂志编辑、乡镇干部、报社记者、私企文秘等。打工之余,他就蜗居在租来的民房里,很少出门,疏于交际,只管埋头读书、写作。1995年,21岁的他在宝鸡市文化局主办的《炎黄》杂志社做编辑时,已发表了数百篇文学作品,并在市上的文学圈子里小有名气。
1996年5月,郭兴军从宝鸡回到了美丽的陇州,开始深入到牙科乡政府边上班边体验生活。平时他认真抓好全乡的群众文化工作。业余时间,他就畅游书海,挥笔为文。
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家事不顺,所以他的想象力和注意力一度时期变得散乱不堪。为此,他就找来文学经典名著,悉心研读。大师们心性中的睿智与深刻就像漂浮于夜河中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的灵魂;大师们笔下神奇的文字,如同晚霞的祥和之光带回早晨出门去的羊群和孩子,引领着他的精神回家……
陇州的冬季天气十分寒冷,清苦的日子过得又慢又长。1998年腊月,当乡上开完总结会,大家在欢快的气氛中吃完团圆饭时,郭兴军澎湃的心海久久无法平静。他回到文化站自己的房子里,在发黄的电灯下,一边构思一边写诗。窗外寒风呼啸,他的内心却流淌着一行行精美的诗句。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他的一首《读书 、人生》诗歌诞生了。后来,这首美丽动听的诗歌获得了河北石家庄《文学艺术报》举办的“金猴杯”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2000年5月4日晚上,宝烟俱乐部内座无虚席,宝鸡师范学院的上千名师生,用16分钟时间齐声朗诵了郭兴军长达160 行的长诗《火红的节日》。刚一朗诵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给这首朗诵诗打了总分99、99的高分,最终获得了共青团宝鸡市委举办的建团80周年文艺晚会创作金奖。
当郭兴军满载着殊荣回到家里时,他已经成了当地轰动性的人物。陇县电视台和宝鸡电视台“七彩风”栏目适时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
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让郭兴军骄傲与满足,他一方面忙于挣钱养家,一方面致力于他的文学创作事业。
他从西绪佛推石上山的故事里了悟了“不屈不挠”的哲学,所以回过头来再细瞧那些挡在前进路上的有关生存的苦恼甚至痛苦时,就有一种欣赏悲剧电影一样的感动与美丽。
这些年来,他的笔下流淌着无尽的朝霞残雪,瀚海驼铃,山野流萤,梦痕缕缕,人事更替,恩爱情仇。可他总喜欢借用潘旭澜先生的一句话自谦:“我只是将自己几十年咀嚼过的海水,吐出几星泡沫以祭奠往日的落叶,祝福明天的芳草。”
他要让自己的诗文给喜爱他的人们一份享受、一份慰藉、一份快乐、一份神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扎根陇州乡间、勤于耕耘且文彩飞扬的青年作家,一定能成为中国文坛的精英。
真诚地祝福他!
(通联:710054 西安市雁塔路10号省委西院《金秋》杂志社 雷燕) |
hòuyè [1]2 |
|